《虽九死其犹未悔》向我们透露了一段不为人知的隐秘历史。带我们回到半个世纪前,重演一段曾发生的 “荒谬”历史,体会在大环境下人性的改变、扭曲;作者叶笃义希望通过这本不溢美,不隐恶的立体式回忆录,向人们讲述个人坎坷的生涯,剖析自己曲折的心路。是成功的,供人家借鉴;是缺点,任别人批判。使读者,特别是年轻人了解一点他们这些耄耋老人走过的路、蹚过的河、爬过的坡、跌过的跟头。倘真能如此,也就够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虽九死其犹未悔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叶笃义 |
出版社 | 群言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虽九死其犹未悔》向我们透露了一段不为人知的隐秘历史。带我们回到半个世纪前,重演一段曾发生的 “荒谬”历史,体会在大环境下人性的改变、扭曲;作者叶笃义希望通过这本不溢美,不隐恶的立体式回忆录,向人们讲述个人坎坷的生涯,剖析自己曲折的心路。是成功的,供人家借鉴;是缺点,任别人批判。使读者,特别是年轻人了解一点他们这些耄耋老人走过的路、蹚过的河、爬过的坡、跌过的跟头。倘真能如此,也就够了。 内容推荐 《虽九死其犹未悔》是一位在民盟中曾任要职的老人叶笃义的八十回忆。他曾参与了民盟创立与发展的许多重要活动,与司徒雷登、张东荪、张君劢、罗隆基等现代史上的关键人物过从甚密。他的经历是以救国、兴国为己任的中国知识分子人生道路的缩影。他的这部自述是输忠尽悃、披肝沥胆之作,从中可以让人知晓老一辈知识分子走过的路、蹬过的河、爬过的坡,甚至跌过的跟头,颇能给人以震撼。 目录 前言 自序 一 我的出身 二 开办天津知识书店 三 我同张东荪的关系 四 我参加了民盟——筹组民盟华北总支部 五 我参加民盟中央工作 六 我担任民盟政协代表团秘书 七 国民大会召开之后至民盟被迫解散之前 八 民盟被迫解散的前前后后 九 民盟被迫解散之后至全国解放之前 十 全国解放之后 十一 关于罗隆基小集团 十二 我在1957年当上亍右派 十三 1957年~1966年 十四 我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的遭遇 十五 我的四个朋友和老师 十六 我最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附录 耄耋之年再请命 后记 跋 试读章节 我于1946年3月来到重庆,参加民盟中央(当时称“总部”)工作。当时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刚刚开完,中外记者纷纷来到各党派采访消息。罗隆基是民盟宣传委员会主任,由于我娴熟英语,便作为罗的助手帮助他接待外国记者。任务繁重,工作是非常忙碌的。 一天上午,梁漱溟把我约到一个房间,作为他同初到民盟工作的年轻人的初次见面。他首先问我对政治协商会议的看法。我说会议开得很好,不过前面还有许多障碍需要排除。他把会议上许多争论之点简单介绍了一下,说问题关键在成立联合政府。然后他就详细阐明了他对成立这样一个政府的主张,最后他形象地称之为“无色透明体”式的政府。他花费了将近一个上午的时间和我谈话,我唯唯诺诺地回答了他提出的问题。他这样一个大人物,初次见面肯于花费这么长的时间同我深谈,给了我极深的印象。 我到中央工作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突然发生了王若飞、叶挺等人由重庆乘飞机返延安在黑茶山失事遇难的不幸事件。后来在4月19日,重庆举行追悼会的时候,罗隆基在会上代表民主同盟致悼词,民盟的人差不多都去参加了追悼会。罗隆基在致完悼词之后,用手指着王若飞的遗像,用严肃、坚决而沉痛的声音说:“王若飞先生,你安心去吧!对争民主争和平,我是不会轻易让步、随便退却的!”罗隆基当时同王若飞共同参加政协大会的政治组,二人合作得非常默契。对这样一个战友的突然不幸逝世,罗隆基的悼词既体现了民盟同中共之间的友谊,又表达了他内心的悲痛。在肃穆静寂的追悼会上,全体与会者都受到很大的感动,予以长时间鼓掌。我第一次体会到罗隆基的演说天才。 1.我在执行民盟任务中所经历的一桩险事 从1946年初到当年11月中旬国民大会召开这一段时间,是国共和谈阶段。我最初的任务是协同罗隆基招待中外记者。当时国民党政府正准备“还都”,由于忙着迁都,一切和谈不能不暂时停止,大家都积极地做搬家的准备。 民盟派我和另外一个同志先走一步,到南京为民盟政协代表团及民盟中央机关筹备住所。当时正值国民党政府大小机关都纷纷“还都”之时,购买飞机票和船票是非常困难的,除非走后门。民盟有什么后门好走呢!正在万分焦急的时候,中共伸出了支援之手。 这时候,中共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已经由马歇尔专机送往南京了。代表团其他成员为了同国民党继续和谈,包了一架民航客机正在准备飞往南京。他们听到民盟购买机票的困难,马上从他们已经由于人多容纳不进的座位中硬挤出两张飞机票送与民盟。我和民盟另外一位同志于是搭上中共的专机一同飞往南京。同机人有董必武、李维汉、陈家康、张晓梅等等。这次飞行遭遇到意外的挫折: 飞机从沙坪坝机场起飞之后,在天空中不到几分钟又降回原机场。经过检查,再度起飞,再度降落。就这样三起三落,最后在飞机引擎的关键部位发现出一个当时无法修理好的毛病。这次降落下来之后,美籍驾驶员紧张得无法形容地说:“再在天空多飞翔几分钟,飞机就降落不到机场,而要撞在附近的山头,连人带机都要同归于尽了!”这次飞行因而作罢。大家回想起不到一个月前,王若飞、叶挺、秦邦宪等乘坐的一架专机由重庆飞往延安,中途在黑茶山失事遇难一事,一方面震怒,一方面警惕。董老非常严肃地说:“这简直是拿人命当儿戏呀!”当时大家不得不又回到各自住所。董老为此事向蒋介石提出抗议。 最后,董老乘马歇尔专机飞往南京,其余的人各持飞机票陆陆续续三三两两地分别搭乘民航普通客机飞往南京。在当时情况下,乘坐由中共包下来的专机,是不能不考虑到发生意外事故的。 我到达南京以后,立刻到梅园新村中共代表团致谢。周恩来亲切地对我说:“你们受惊了吧?这也应当看作是一个很好的随时提高警惕的教训。” P24-26 序言 记得很清楚,六十年前,当我完成被燕京大学列为优秀毕业生论文的The Development or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试论国际组织的发展》)时,曾兴奋地舒了口气,少年心胜,踌躇满志;三十年前,在我译完《英使谒见乾隆纪实》时,也舒了口气,摘掉右派帽子不久的我产生了某种立功赎罪的安慰;以后“文革”中每每写完检查交代后,更不时长吁一声,期望幸免过关。现在当我写完手稿时,又不觉舒了口气,似乎人生与我着实可以画上个句号了。不料,手稿很快受到儿女们的批评,他们抱怨道:“你这十几万字的回忆倒像是反右和‘文革’时的检查,现在写出来是让今天的读者同情你违心的低头认罪,还是批判你的软弱可欺?”家人的非议,特别是“违心”二字引起我的深思。 我自幼聪慧好学,一直受到长辈和老师的钟爱,以后进大学,入社会,参加反日反蒋直到解放初期,尽管也经受了不少艰难困苦,却总以自己是社会的革新者而自豪。然而自反右后,一次次政治运动,大会揭、小会攻、同志批、亲友帮,我开始将以前引以为荣的自己打得粉碎:你,叶笃义,生在反动家庭,受的反动教育,交的反动朋友,追求的反动路线,你不反动,更有何人?说来可笑,反右、“文革”时,自己写过的检查千千万,绝大多数被批为假的、违心的,今天,当“文革”被彻底否定时,我倒要开诚布公地说,当时我确实从“灵魂深处”认识到了自己的“反动”。 将一个爱国善良的灵魂扭曲到心悦诚服地承认自己的反动,这里有社会的悲剧,也有自身的脆弱。在良知复苏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写下这一段历史呢?拂去历史的尘埃,重新追忆个人的一生,我已没有这番精力;将过去的自我批判来个反批判?我缺乏这种水平。我以为最简单又最心安的办法倒是将自己后半生最多的作品——检查稿,搜集起来,整理成篇,较完整地奉献给读者。也就是说,透过历史风云,希望我的回忆录是立体的,力求做到不溢美,不隐恶,向人们,讲述个人坎坷的生涯,解剖自己曲折的心路。是成功的,供人家借鉴;是缺点,任别人批判。使读者,特别是年轻人了解一点我们这些耄耋老人走过的路、蹚过的河、爬过的坡、跌过的跟头。倘真能如此,也就够了。 后记 上述请命书写出仅一个月,父亲就于1966年9月13号因患严重脑血栓而右侧偏瘫了。与此同时他的语言神经也受到了极大损伤,语言能力几乎全部丧失,此项工作未能如愿完成,这可能是他老人家永远的遗憾吧! 父亲的一生是一位老知识分子坎坷的一生,虽不够辉煌,却足以启迪后人思考。临末,最关心和了解他的我们,愿意提及一件书中未阐述之事:父亲自幼聪颖好学,文理兼优,南开中学毕业后,他同时考上:清华大学物理系和燕京大学政治系。本来具有科学天赋的父亲,却因热切盼望他从事科学研究的父亲和母亲届时的相继去世,倍感孤独。此时他的一位亲戚兼好友便温情地拉他与自己一同上了燕京大学政治系。不料,这“一拉”,便注定了他一生多少带有悲剧色彩的命运。啊!多么遗憾啊!由于他的误入歧途,使自己的一生如此坎坷,遭受了这么多的磨难。他本可以以自己的勤奋和聪明才智,为祖国和世界的科学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却由于他“性过直”、“心太软”、“无权术”而成为了蹩脚一生的“政治家”。尽管二十世纪的不少历史事件中也曾留下了他的名字,他却从未有过驰骋政治舞台的魄力和权术。顺境时或许尚能“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逆境时却常要“嫁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流”。 父亲的一生虽然有亮点,却也有太多的坎坷。但使我万分感动的是,1985年初的一个傍晚,我们围坐在父亲身边谈家常,妹妹问他:你曾有多次“出国深造”和“出国就业”机会,而你却不去,留下来经历了这么多磨难,你后悔不后悔?父亲沉吟了几分钟,然后十分认真地说:“你刚才问我的问题,我回想了当时的情况现在可以回答你:如果让我再回到当时的青年时代,我明明知道我后面的路会是如此坎坷,我还会选择这条路。因为那时国家被日本侵略濒于灭亡,在祖国最需要我的时候,作为一个有血性的中国青年,我不能离开她,也绝不肯离开她。虽然我的能力有限,但我必须为她的生存去呼号、去战斗。”他的简短回答,虽然话音并不激昂豪迈,却振聋发聩,使我热泪盈眶、感动万分。两个星期后,我提出了加入民盟的意愿。 在父亲生命的最后几年,脑血栓及伴随的脑软化,使他思维迟钝,兴趣和情感淡漠,连他一生钟爱的京剧亦失去了以往的魅力。但每当我们大声向他报告“国家大事”、“喜事”时,他的目’光又会闪出以往兴奋的火花,那目光分明流露出他对自己奋斗终生的祖国的关心,对带给他一生多少酸甜苦辣的政治生涯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愫,和交织着这两种情感的无望的感叹:“如果我能再年轻些、病痛少些,能让我在世纪末的历史画卷上再留下几笔,该有多好啊!”可悲乎、可感乎、可叹乎? 最后在这里戬还想披露一首他在狱中度过六十周岁生日时默写的、从未面世的诗作: 狱中六十周岁有感 已矣六十载 往事如云烟 投入囹固后 悠悠近四年 追昔时似箭 抚今日如年 日进嗟来食 衣寐灯光前 日日受熬煎 时时如倒悬 不堪逼供信 被迫做假言 居易以俟命 一年复一年 梦与家人会 醒来泪满颜 影与形相吊 苦楚有谁怜 荣辱何足论 功过盖棺言 自古谁无死 不愧对苍天 该文虽然文笔、韵律并非佳作,但足以体现出他虽日夜生活在囹圄之中,但仍无怨无悔,勇对苍天。 他把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交给了祖国、交给了民盟。他以他的平凡、他的奉献、他的无悔,诠释了他一生对祖国的忠贞、对人民的挚爱、对民主的渴望和执着。 他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叶维祯 2014年3月18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