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庄所著的《左手李煜右手纳兰(李煜和纳兰容若词情岁月写真)(精)》最雅致、妩媚的诗情人生赏析佳作,生动再现传奇女子薛涛诗歌与情韵之美。典雅精装、双色印制,张小娴、张曼娟、亦舒,一致推崇。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钤终不怨。何如薄聿锦衣郎,此翼连枝当日愿。两位拥有世间一切却惆怅终生的挚情男子,两段跨越光年、倾倒众生的词情岁月。用人生注解诗词,用诗词注解人生。重温盖世诗情、凄美绝恋,追忆词情往事、断肠平生最别致的古典美学演绎词中悲欢离合,讲述末世繁华的爱与忧伤。
是谁说过“可怜生在帝王家”?用在他的身上是如此恰当。命运癫狂,让他在七夕生来,又在七夕离去,让金风玉露从此不相逢,迢迢银汉隔双星。他是文人、君主、也是降君,他用最真实的自己,抒写了一段感人至深、也最怅然的南唐往事。字里行间隐约可见他俊朗洒脱的身影、他的疏狂、忧伤和绝望、坎坷波折的一生。
是谁写出“人生若只如初见”?引得无数痴男怨女吟诵感怀。他生于温柔富贵,却满篇哀感顽艳;身处花柳繁华,心却游离于喧闹之外;行走于仕途,一生却为情所累。天纵英才却又妒才,让他英年早逝,把魂梦寄于花间,惹得五月飞雪,美人珠泪洒榴红。
《左手李煜右手纳兰(李煜和纳兰容若词情岁月写真)(精)》中都是人间惆怅客,都是人间未了情,都是词中翘楚,都是人生匆匆,太匆匆。他们本是诗歌的星星之火,却燃烧了历史的天空;他们本是天边佼佼的孤月,却照亮了中国的诗坛;本是顶天立地的男儿,却有着女儿般细腻纤弱的情感,在词藻间流泻绵延不绝的深情、友情的坚定、岁月沉淀后的领悟。
子庄所著的《左手李煜右手纳兰(李煜和纳兰容若词情岁月写真)(精)》左手李煜,右手纳兰。相隔千年,两人牵手而行。
渔父·世上如侬有几人
在即位之前,李煜一直过着“心志于金石,泥花月于诗骚”的文人雅士的生活。
他父亲是一个温厚、与世无争的皇帝,当时因为皇位的问题屡屡和皇叔们闹得不欢而散,朝中大臣们也是貌合神离,因而整天愁眉不展。
父亲的终日郁郁寡欢使得帝王之位对李煜来说毫无吸引力,让他觉得即使为人君也没有多少乐趣可言,还不如与文人雅士、朋友相欢来的快乐悠闲。
他“精究六经,旁纵百氏”,善诗词、精书画、通音律,身边簇拥着南唐文人韩熙载、冯延巳、李建勋、徐铉等,日子过得何等惬意。
然而,李煜还是逃脱不掉来自政权争斗、骨肉相残的残酷现实。
他的哥哥——前太子弘冀,与他之间本来感情很好,是无话不
但李煜长大之后,生得英俊秀美,才气逼人,加上相貌与常人不同,史书称之为“骈齿重瞳”,就是有两层门牙和一个眼睛里有两个瞳孔。所以人们纷纷传言说李煜有人君之像,尤其是他眼睛重瞳,这可是大舜和西楚霸王项羽才有过的异相。
一心想登帝位的李弘冀当然容不下这样的传言,对李煜的“帝王相”一直心怀猜忌,害怕李煜将来和他争夺太子之位。
李煜不忍看到兄弟相残,为了躲避夺权的锋芒,索性全身心躲进诗词中,浸在文艺世界里,以此告知他的志向并不在帝位。
亲人间的勾心斗角、政坛的尔虞我诈,种种生活不能承受之重让这时的李煜越发向往隐士生活。
文学世界,艺术世界,对于他来讲不仅是个避难的港湾,更是一个广阔的精神天地。
他在这片精神天地间不仅找到了归属感,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些许自由,或者说是做梦的自由。
钟隐、钟山隐士、莲峰居士、钟峰隐者、钟山白莲居士等等,是李煜为自己取的名号,这充分说明了他渴望逃避残酷现实,想要纵情于山间乡里过隐士生活的愿望。
《渔父两首》就是这个时候的作品。
渔父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
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江上,千里浪花翻滚如雪,欢快地拍打着小船;岸边的桃树李树如列队一样整齐地排列着开着花,它们虽然不会说话,却用那满树绚烂缤纷的花朵来告诉世人,春天来了。
虽然只有一壶老酒挂在身上,一杆竹竿撑在手中,除此之外,别无他物,但是世上像我这般自由快活潇洒的又有几个人呢?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身边只有这些东西而已,没有华丽的大厦,没有锦缎丝绸,更没有金玉珠宝。
有的只是满满的酒壶,和小洲上满满的鲜花,还有在万顷波涛中获得了一身的轻松自由。
两阕词意中都没有离开“快活”“自由”二词。由此可以看出李煜的生活中禁锢自己的东西太多了,使他感觉压抑痛苦。从而更加向往那种山山水水中自由自在的生活。
这里描述的渔父的生活,实际上是李煜心目中向往的隐士生活,渔翁长年生活在青山绿水之间,轻风浮云,山色葱茏。撑一杆船,喝一口老酒,撒一轮网,收获一船活蹦乱跳的鱼。 这样的生活看起来是多么的自由自在,所以在他的眼中,渔父是潇洒、浪漫、心灵舒畅的标准象征。
李煜这两首《渔父》是题画词,原画名《春江钓叟图》。虽写的是画中渔翁,但在词里,李煜自己却跳进画面,替代了那个渔翁荡波江上,长钩垂钓。
仿佛是自己正在那渔船上撑杆喝酒,涉水临风,纵情肆意地唱着:“世上如侬有几人,万顷波中得自由!”
好个惬意快活!
但这种惬意和快活只有想象中才有,是现实中李煜心中的渴望,他平日里的压抑愁闷可见一斑。
词史上最早写《渔父》词的是唐代的张志和。张志和仕途不利,遇赦离开贬所后,便以给父母守丧为理由归隐山林。虽然后来被赦还,但依然绝意仕途,并以江湖为家,四处漂泊,自称烟波钓徒。
他的渔父词传世的共有五首,其中“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篱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最为脍炙人口。
李煜的《渔父》继承的是张志和的“渔父风”,但与张志和不同的是,他毕竟没有亲身的生活体验,只有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与想象,以及对宫廷生活的厌倦。所以这首词自然不及张志和深有意境。
然而李煜直抒胸臆的手法十分娴熟,仿佛把自己的整个心灵世界一下子捧到了世人的面前,真诚而坦白。读完很难不被那种毫无保留的真情所感染,心灵上产生强烈的感动和共鸣。
恍惚间,那万顷波涛似乎也让人进入那自由自在的山水之间,肆意遨游。
P6-9
我不是学者,亦不是专家,我只是一个平凡的爱诗的女子。
诗是情感的一种自然流露,诗是把真挚的情感用精准美丽的文字,永久镌刻在人们的心中。
我一直以为诗词是不能逐字逐词那样去解释和理解的,正如我们无力去穿过历史的尘烟,丝毫不差地还原历史的原貌一样。
我能做的,就是用自己的心去品尝诗词中每一个文字所能展现的那份殷切的情感:用自己的心去体味诗词带给我们的心灵悸动,带给我们的灵魂飞升,带给我们诵读时的节奏与快感。
然而,中国文字的魅力也正是在于它的寓意无穷和千变万化。同一段文字,不同的人可以读出不同的味道,上千个人可以有上千种理解。
所以,我只能在捧读中努力去捕捉那来自内心碰撞中的火花,捕捉那美好的、怅惘的心情与种种无法言说的情怀,再来与你分享那份由我自己理解的人生悲喜与真诚。
银月东升,金乌西坠,历史的烟尘可以埋没岁月风沙,然有一种叫诗词的东西却悄悄穿越时空,带给我们永恒的感动。
恍惚间,我仿佛牵了李煜和纳兰性德的手站在阳光明媚的今天,天空湛蓝,那一抹忧伤袅袅如烟,化作天边的一缕云,晴朗明媚地看着我,相视而笑……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王国维
“承容若君度过了一季比诗歌更诗意的生命,所有人都被甩在了他橹声的后面,以标准的凡夫俗子的姿态张望并艳羡着他。但谁知道,天才的悲情却反而羡慕每一个凡夫俗子的幸福,尽管他信手的一阕词就波澜过你我的一个世界,可以催漫天的焰火盛开,可以催漫山的茶蘼谢尽。”
——徐志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