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日尔沙漠纪事——婚姻的秘密》;《贴近“花朵之地”》;《悲歌从古唱到今》;《蓝色记忆》;《恶之花》;《北极土著的史诗》;《文明的入侵》;《被改造的殖民者》;《冲圣的铜鼓》;《野性的温情》;《草原、女孩与狗》;《感伤的行旅》;《南太平洋的嘉年华》;《落基山的森林之子》……《时光的木乃伊(影像笔记)》(作者刘大先)是一本视野开阔、见解独到、感觉敏锐、文字清畅的视觉文化随笔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时光的木乃伊(影像笔记)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刘大先 |
出版社 | 安徽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尼日尔沙漠纪事——婚姻的秘密》;《贴近“花朵之地”》;《悲歌从古唱到今》;《蓝色记忆》;《恶之花》;《北极土著的史诗》;《文明的入侵》;《被改造的殖民者》;《冲圣的铜鼓》;《野性的温情》;《草原、女孩与狗》;《感伤的行旅》;《南太平洋的嘉年华》;《落基山的森林之子》……《时光的木乃伊(影像笔记)》(作者刘大先)是一本视野开阔、见解独到、感觉敏锐、文字清畅的视觉文化随笔集。 内容推荐 《时光的木乃伊(影像笔记)》是一本视野开阔、见解独到、感觉敏锐、文字清畅的视觉文化随笔集。 他者的目光:中外少数民族电影、民俗学纪录片、人类学影视的系统介绍与评价,涉及异域风情与他者文化。 情感的文献:新世纪以来的中国流行影像文本的梳理与解读,透视社会的各种精神侧面,关注当代人关切的情感走向和心理变迁。 众神的肖像:当代华语文化圈最有影响力导演的全面描绘,辐射相关的美学思潮和文化表征。 《时光的木乃伊(影像笔记)》的作者是刘大先。 目录 序言 第一部分 他者的目光 种族历史的隐形遗产 在少数者发声及变声之间 如何想象族群文化 如何讲述革命 寻根或成人礼 女书、雪花秘扇及少数族群文化的传播 《阿凡达》与少数族裔权利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成吉思汗 朋友少年行 民族动画片的丰盛与匮乏 挪用、合谋与民间的新生 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分途 怎样说话,如何真实? 武侠与民俗拜物教 “山寨”能走多远 六十年话语流转 从镜到灯 忧郁的文献——新世纪民族电影的文化记忆与情感政治 表述的转型——当代民族电影的民俗展示、文化认同与国家想象 另类影像——中国独立电影的几个问题 国产中低成本电影的窄门 国产大片的尴尬与突破 被过度诠释的娱乐选秀 第二部分 情感的文献 作为少数族裔的华人女性 爱尔兰岛的孤绝与崇高 梦幻交织的旅程 家园何在? 命运如歌 一个村庄的当世今生 澜沧江畔桃花盐 最后的伐木工人. 继承传统的另一种方式 家之太事,在婚在葬 族群标识与身份象征 狂欢与日常 日常生活的诗人 失败的文化生意 雪域高原上的歌手 绝代情歌的背后 我能想象最浪漫的事 海边的神会 良漫的背后 流浪的天使 岁月的缓冲 废弃的生活 山洞里出来的人 他者的借镜 远古祭祀的子遗 血祭的变迁 被打开的世外桃源 心灵的治疗 自我克制的童年 伺一片蓝天,不同的土地 民间的底气 冰与火的变奏 乘着那歌声的翅膀 难以割舍的认同 俄亚:静水流深 拓家畔的两种仪式 宁静的退场 风雨桥的新生 赶马人的风骨 高黎贡山十年 光晕中的香格里拉 沼泽地里的秩序 放生的故事 梦想与守望 彝族的野蛮女友 纳西文化的微缩景观 女人们的茶马古道 想象国家的方式 赛里木湖畔的两种人生 清洁、牺牲与宁静的力量 西藏古国的哈姆雷特 塔克拉玛干,如歌岁月 尼日尔沙漠纪事——婚姻的秘密 贴近“花朵之地” 悲歌从古唱到今 蓝色记忆 恶之花 北极土著的史诗 文明的入侵 被改造的殖民者 冲圣的铜鼓 野性的温情 草原、女孩与狗 感伤的行旅 南太平洋的嘉年华 落基山的森林之子 被盗走的孩子 乌干达希望之光 第三部分 众神的肖像 侯孝贤的散点透视 陈凯歌三十年的裂变与重组 李安与中产阶级美学修辞术 王家卫与新美学趣味的歧途 杨德昌:知识分子的突围与回归 身体测试:爱欲及其限度——蔡明亮笔记 新帝国时代的后殖民影像——金基德的文化策略 后记 试读章节 早在20世纪60年代,伴随着接受现代教育的少数民族知识分子的出现,以及受台湾社会运动兴起和重视本土文化风潮的影响,少数民族知识分子就已经开始对台湾社会与少数民族自身进行省思。借助汉语这一语言工具作为书写载体,开启了自我“发声”的尝试。排湾人陈英雄开始发表文章,阿美人曾月娥1977年也获得过中国时报第一屑报告文学甄选优选奖,泰雅人尤霸士·挠给赫此际也发表过一些小说,不过他们的声音并没有得到很大的传播。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化出现了一个较为兴旺的发展时期。少数民族文化精英创办了《高山青》、《山外山》、《山青论坛》、《山地文化》、《兰屿双周刊》、《原报》、《猎人文化》、《南岛时报》、《山海文化》等文学和文化刊物,在台湾社会文化政治格局中发出了愈来愈显著的声音。 《兰屿观点》只有放在这样的背景下,才能让我们有更清晰的理解。兰屿位于距离台东外海49海里的太平洋上,影片反映的雅美人,其自称是“达悟人”。早期雅美人的传统地域概念仅止于台湾、绿岛及巴丹(Bar—tan)群岛,而没有“中国”的概念。他们与菲律宾巴丹群岛的居民同源,重要祭奠包括小米丰收祭、飞鱼祭和大船下水典礼,总人口也就3D。O余人。根据雅美族的传说,其祖先系来自南方海域的岛屿。 这部1993年完成的纪录片一开始就是四个人坐在兰屿的海边,他们是“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的汉人学者胡台丽,也是本片的拍摄者;布农人拓跋斯·塔玛匹玛,汉名叫田雅各,他来到此地做医疗支援已经三年了,同时也是重要的少数民族作家;兰屿本地的雅美人夏曼·蓝波安(汉名施努来)、波尔尼特(汉名郭建平),都是社会运动者和作家。 四个人就拍摄此部影片展开了对话,田雅各对大众媒体持抗拒的态度,但考虑到胡台丽的人类学背景,还是认可影片所可能具有的文化交流意义;郭建平则认为这也是一个发声的途径,他希望站在少数民族研究的立场,站在朋友的立场能产生一些有益效果,而施努来则觉得,人类学者在兰屿做的研究越多,对雅美人的伤害就越深,外来者只是把兰屿当作得到某一个社会地位的工具,并没有回馈给他所研究的对象。 几个人寥寥数语,已经勾勒出“声音”这一主题。主流社会的汉人,外来的少数民族,本地的土著居民,各自有着不同的表达。在台湾岛来的观光客与本地居民的相互观望,现代医疗技术与少数民族传统的灵鬼观念,政府倾泻核废料与本地保护族群生存环境之间,三个富于张力的段落,清晰地传递出少数民族发声的艰难与努力,与外来主流声音之间的冲突与对话。 游客将兰屿岛上的居民看成了一些供他们参观的原始部落,这其实是将雅美人“景观化”。在权力目光的凝视中,雅美人因为空间上的偏僻和遥远,而在时间上也被距离化了——游客实际上拒绝将他们当作是与自己同时代的人,否认他们作为同类。而在雅美人那里,原本与世隔绝、安然自得的生活被无端侵入,自己成为照相机下的被动客体,本身就是一种侮辱。 影片中出现了一个文化变迁的细节。即雅美人开始认为自己穿丁字裤在外人面前是一种羞耻的事情,而那其实是他们千百年来在海岛生活的日常服装之一,本来无所谓有何羞耻而言。赤身裸体不文明的观念,显然是外来游客带入的,而这种强势的观念将自己的文明和价值观当作正确的标准,已经使得雅美人在不自觉中接受了。文化的种族中心主义有时候就是以不易察觉而又不容置疑的力量,产生如此无可奈何的结果。而少数者对自己的文化失去信心,进而逐步改进自己的文化模式和生存方式,是福是祸,一时也无法断言。只有处在社会急剧转型期的人们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田雅各在高雄医学院医学系毕业后,志愿到兰屿行医。但是,在雅美人传统文化信仰体系中,认为生病是由于恶灵(anita)的入侵,并无现代医疗观念。他给女人接生,当地男人也无法接受,觉得不应该是男人干的事情。一个女孩高烧不退,家人一定要接回家去,因为他们觉得女孩是遇到了鬼。接受过现代医疗科学教育而又尊重地方文化传统的医生面对这种情形,也无力协调。雅美人依然葆有浓厚的恶灵观念,这样的“小传统”长盛不衰,他们依然进行着郑重的祭祀,把招魂当做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影片中更多展示了田雅各这样的文化精英的焦虑与困惑——作为一个能够具有族外人和局内人双重视野的观察与介入者,医疗资源的缺乏与经济的困窘加深了他的忧虑。 不久前我去台湾开会,在台东见到了施努来,不过如今“施努来”这个名字几乎已经很少有人提了,人们更多听说的是他认同达悟人回归之后的名字“夏曼·蓝波安”。在台北的时候,蓝星诗社的老诗人向明赠送了一本叫做《歌我泰雅》的诗集给我,诗集的作者麦穗原本是1930年生于上海的汉人,但是1948年赴台生活多年后居然认同了泰雅的文化,改名马露。铁目。这种族群认同相互转化的案例,可以窥见文化身份的流动性。P17-19 序言 2005年,有一部叫做《天龙镇:时光倒流600年》的纪录片,讲的是贵州省安顺县天龙屯堡的历史与现实,那里居住着明代从南京迁徙过来的汉人屯军的后裔,至今还穿着明式汉服,在周围苗、回、侗、布依等少数民族文化包围之中,依然保留着江淮一代的风俗和傩戏。因为历史偶然的机缘和地理封闭因素等方面的影响,造就了如今被民俗研究者、人类学家所津津乐道的文化标本。 …… 所有目前的篇幅,也是经过了选择的结果,抛弃的大约和留下的一样多。这些幸运的文字就像经岁月打磨而成的琥珀一样,在偶然中被固化下来,婉转呈现它们当初栩栩如生的面容。 2012年4月9日 后记 这本书的诞生是个无心插柳的结果,当初我在写作此书中的文章时,一点也没有想到某一天会把它们整合为一本书,否则当初的写法也许就不一样了。如今,这些文字被集结在一起,就如同一群散兵游勇的聚会,众声喧哗,嘈杂无比,倒是不失最初的那点生机灵动。 很早的时候,同事巴莫曲布嫫研究员就建议我将平时在各种报刊发表的影像批评文章结集出版,并说她有个出版社的朋友也许会感兴趣,不过彼时我心思杂乱、事务繁多,也没有放在心上。2008年,一个朋友任双霞从日本回国,我们在后海聚会,她要帮我推荐给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贝贝特的编辑。她到美国定居后,也时常说起此事,不过我并没有放在心上。2011年春天,一次无意中和师姐王竞芬在网上闲聊,说到我有这些文字,出版的事情居然就这么定下来了。竞芬师姐是个低调内敛的人,但是做出了一系列卓有品质的书,我信任她的实干和稳健。 这些文章的写作恰似一部旷日持久的连续剧,我都记不清楚具体是在什么情形中写下它们的。可能是在西藏日喀则旅途的雨夜,也可能是在辽宁丹东等待飞机的无聊间隙;可能是在湖北恩施采风的旅馆,也可能是在游学纽约时136街那个绿色大门4楼的鄙陋出租屋中;更多的是在北京杨庄的单身宿舍里,编辑在网络那一端等待着,我则在桌前匆匆地敲击着键盘。它们就如同成长期的一个个路标,伴随着我走过山河大地的边草繁花,经历独自生活的温凉寒暑,带着岁月如常的深厚情意和独特体验。 以前在南方小城读大学时候,苦闷紧张生活中唯一的娱乐大约就是每周末去学校大礼堂看盗版片——盗版电影真是一种伟大的文化普及活动,能够让三线城市的文艺或非文艺青年找到一个消愁解闷、谈情说爱、怡情养性、开拓视野、培养情趣、陶冶品味的低成本去处。那是20世纪90年代最后的几年,正是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娱乐在中国大地上经过短暂低迷后迅速崛起的时期。大礼堂常常一晚上连放三部电影,兼顾各种口味,有时候会来个施瓦辛格或周星驰专场,承包场地放电影的老板是一名社会学系的大三学生,自己也是影评人,所以偶尔也会放些冷僻沉闷,却在影史上赫赫有名的片子。我要感谢这个已经忘了名字的精明家伙,他是个文艺犯和教育家。 印象深刻的是1999年过生日的时候,我一个人在大礼堂暗黑的空间中呆了整整一天,看了大约9部电影。散场时候,等人都走尽,我慢慢踱出来,到学校荷花塘前面的夜宵店吃了一碗干绷扎实的蛋炒饭,回到宿舍点起蜡烛写了生平第一篇影评。 此后我就在读书之余断断续续给各种电影杂志投稿。不过,如果仅仅出于业余爱好,那种热情很容易淡漠下去,研究生毕业后,换了环境,我几乎有三年都没有再写影评。刚到北京的时候,心中迷惘,工作也比较清闲,每天下班都是宅在宿舍中对着显示器看片一它们消除了焦灼,同时也增长了我的见识,加强了我的感受力和判断力。后来在偶尔的契机下,我重新开始写影评,能够写这么多,要感谢最初帮助和催逼这些文章诞生的朋友们,他们是俞灵、王静姝、牛寒婷、张磊蕾、张薇薇、饶曙光、梁黎、牛颂、孙蓓等师友。 最后,我要将这部小书献给我的父亲刘正宏和母亲詹其群,他们读不懂我的学术著作,但是可以偶尔读一读这些轻松的文字。读它的状态,我想应该就像《恋恋风尘》的结尾:当兵的阿远回到故乡,和爷爷在番薯田头闲谈,远处山高云深,天宇深处传来隐隐的雷声。 刘大先 2012年10月25日于北京房山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