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星编著的《唐代诗人趣闻(个性化的多彩人生)》内容介绍:唐诗琳琅满目,唐代诗人流光溢彩。生活在诗书传家的国度里,我们从小就得到唐诗的滋养,与唐代诗人有跨越千年的“神交”。自咿呀学语时,我就开始吟诵“春眠不觉晓”、“慈母手中线”,直到读大学、研究生,专攻中国古代文学,一直与唐诗有不解之缘。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唐代诗人趣闻(个性化的多彩人生)/唐诗探趣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朋星 |
出版社 | 河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朋星编著的《唐代诗人趣闻(个性化的多彩人生)》内容介绍:唐诗琳琅满目,唐代诗人流光溢彩。生活在诗书传家的国度里,我们从小就得到唐诗的滋养,与唐代诗人有跨越千年的“神交”。自咿呀学语时,我就开始吟诵“春眠不觉晓”、“慈母手中线”,直到读大学、研究生,专攻中国古代文学,一直与唐诗有不解之缘。 内容推荐 朋星编著的《唐代诗人趣闻(个性化的多彩人生)》内容简介:唐诗绚烂多彩,唐代诗人气质非凡。他们狂放不羁,渴求功名,他们赛诗赌唱,切磋品评,他们才思敏捷,出口成章。在那个纷繁的时代还出现了诗歌“追星族”,诗人拥有着众多的“铁杆诗迷” 《唐代诗人趣闻(个性化的多彩人生)》以轻松自如的笔调,通过一百多例出自新旧,《唐书》以及一些有关唐代的别史、野史、笔记、传奇中的趣闻轶事,把唐代诗人个性化的多彩人生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让人解颐,给人教益。 目录 壹 侠气雄心 狂放豁达 一 麒麟楦 二 陈子昂的“自我推销术” 三 杜家的狂傲与侠烈 四 “饮中八仙”的酒肠诗胆 五 剑客李白 六 神气高朗李翰林 七 醉闯县衙 八 王翰自定排行榜 九 矜躁乖戾的萧颖士 十 李勉遇侠 十一 资助假侠客 十二 不羁之才皇甫湜 十三 刘叉怒夺“润笔费” 十四 怪诞偏激的吴武陵 十五 落拓不羁温庭筠 十六 诗僧的傲骨 贰 科场悲欢 宦海沉浮 一 李义府咏乌拜官 二 “青铜学士”张鷟 三 考生和考官的较量 四 不走运的孟浩然 五 王维的科举仕进之路 六 曳白 七 夫不如妻 八 碧纱笼 九 苦命的李贺 十 座主惜才 十一 吕渭的尴尬 十二 一曲菱歌抵万金 十三 丢人现眼的剽窃者 十四 杜牧的行卷 十五 唐宣宗自诩进士 十六 桂子落坟冤始消 十七 僧人的绝招 十八 功名富贵是健身良方 十九 考场中的名诗佳句 二十 科举笑话四则 二十一 阴差阳错 叁 情天欲海 风月无边 一 红线女 二 绿珠怨 三 诗结千里缘 四 唐玄宗的“风流阵” 五 愿作乐中筝 六 韩愈和白居易蓄妾 七 人面桃花相映红 八 韩翃与柳氏的传奇姻缘 九 崔郊的情诗艳事 十 柳当赠妓 十一 可遇不可求的艳遇 十二 杜牧的青楼梦 十三 赵嘏的爱情诗 十四 第一风流最损人 十五 韩偓收集定情物 十六 红叶题诗 肆 赛诗赌唱 切磋品评 一 唐太宗切磋诗文 二 争诗打官司 三 元宵灯会竞诗 四 上官婉儿秤量文士 五 楼观沧海日 门听浙江潮 六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七 酒楼赌唱 八 李白称赞崔颢 九 公主评才子 十 有趣的“四倒” 十一 顾况的“酷评” 十二 李绅趣事四则 十三 推敲 十四 白居易评诗 十五 巫山题壁 十六 骊龙探珠 十七 章八元诗擅大雁塔 十八 李商隐旅店比诗 十九 说项 二十 赛诗争婚 二十一 一字师 伍 嗜诗如命 爱诗若狂 一 张说尊崇学士 二 诗坛“追星族” 三 以诗吵架 四 诗画文身 五 一首小诗拒和亲 六 “诗魔”白居易 七 “苦吟派”诗人 八 李贺锦囊苦思 九 盗贼求诗 十 皇帝“老儒生” 十一 不爱宰相爱作诗 十二 妙诗斥退无赖 十三 周朴的愚朴 十四 诗瓢 十五 临刑赋诗 陆 嬉笑怒骂 谐谑嘲讽 一 裴略诙谐得官 二 文臣互嘲 三 女皇的雅量 四 骑猪夹豕 五 君臣同惧内 六 终南捷径 七 南蛮子·爪子 八 苜蓿盘 九 滑稽大王黄幡绰 十 独眼进士 十一 白居易转世 十二 皎皎河汉女 十三 崔涯嘲妓 十四 新进士“过堂” 十五 方开袴 十六 杜荀鸭 十七 罗隐的舌锋 十八 叔侄谑戏 十九 君王自领美人来 柒 聪颖早慧 才思敏捷 一 贾嘉隐的捷辩 二 王勃才显滕王阁 三 七岁女诗童 四 苏颋聪悟过人 五 五步诗 六 七遍诵万言 七 聪明尉 八 李白捷对 九 丑神童 十 方圆动静 十一 士兵作诗 十二 三步成章 十三 崔铉咏鹰 十四 咏“蛙”颂“笔”见才学 十五 神童林杰 十六 日试万言 捌 三教九流 奇闻怪事 一 形形色色的谶谣 二 生吞活剥 三 五经扫地 四 为什么不等唾沫自己干呢 五 趁韵而已 六 夺诗害命 七 史思明作诗 八 散灰扃户 九 大帅赋诗 十 女中诗豪 十一 薛涛的诗名 十二 题诗代替摆渡钱 十三 妓女续诗解围 十四 烈女楚儿 十五 惧内诗 十六 打油诗 十七 借“猫狗诗”升官 试读章节 壹侠气雄心狂放豁达 唐朝是一个文治武功彪炳于世的强大帝国。 “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旧唐书·薛仁贵传》),大唐帝国饱经铁血征战,武威远扬。“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高适《燕歌行》),人们尚武好勇,充满了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热情,洋溢着豪放任侠的社会风气。将士征战沙场,“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王维《老将行》);侠客仗剑云游,“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李白《侠客行》其二)。这种雄健有为、气吞山河的时代风貌,势必深深地影响了唐代的诗人,他们或“投笔事戎轩”(魏征《述怀》),或“遍干诸侯”、“心雄万夫”(李白《与韩荆州书》),或坦言“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或立誓“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或高歌“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高适《塞下曲》),或慨叹“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他们敢于突出自我、表现自我、实现自我,胸襟开放,慷慨奋发,体现了乐观自信的英雄气概和独立精神。像豪放飘逸的李白,像盘马弯弓、亲历战阵的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等人,其侠气雄心或可理解;但是就连一些“苦吟派”的文弱书生,也时时热血澎湃,想着“十年磨一剑”(贾岛《剑客》),“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其五)。从这个意义上说,唐朝可以说是一个人人奋发图强的时代。 在这样一个自由开放的时期,诗人们尽情展露情感个性,狂放不拘。如杜审言之目空一切,如“饮中八仙”之纵酒使气。如李白之笑傲王侯。“狂”在唐人的字汇中似乎是个褒义语,贺知章即自号“四明狂客”,李白说自己“我本楚狂人”(《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杜甫则自称“狂夫”(《壮游》说“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狂夫》说“自笑狂夫老更狂”)。狂,表明诗人自傲自信、热情奔放,散发着鲜活美丽的人格魅力。 诗人而有侠义狂气,足可证明唐代的概貌:剑胆诗魂。 一麒麟楦 “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少有才名,十一岁时举为神童,后任校书郎、县令等职。他博学善文,以文词知名当时,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人称王、杨、卢、骆。一向恃才倨傲的杨炯对这个排名顺序很不满意,自称在卢前,耻居王后”。 至于对“四杰”之外的宫廷诗人,杨炯就更瞧不上眼了,每次见到他们,都冷冷地称他们是“麒麟楦”。“楦”是做鞋子用的木制模型,泛指填塞物体中空部分的模架;宫廷诗人们弄不清“麒麟楦”究竟是什么意思,便向杨炯请教。杨炯说:“现在会聚饮宴为乐的时候,常见有人玩耍麒麟的把戏,事先画好有头有角的麒麟皮,装饰上皮毛,然后蒙在毛驴身上,扮成‘麒麟’巡场奔跑。等到揭下那层皮,剩下的不过是一头蠢笨的毛驴。那蠢笨的毛驴,就叫‘麒麟楦’”宫廷诗人听得面面相觑、愤恨不平时,杨炯又“雪上加霜”,讽刺道:“那些无德无才而身穿朱紫官服的人,和毛驴披上麒麟皮又有什么区别呢!” 后来,“麒麟楦”成为一个典故,指虚有其表。 二陈子昂的“自我推销术” “蜀山金碧地,此地绕英灵。”(陈子昂《送殷大入蜀》)巴山蜀水自西汉司马相如以来就文人辈出,初唐诗人陈子昂就是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他出身豪族,世传道教家风,慷慨任侠。陈子昂十八岁时还不知书,整天跟赌徒混在一起;后来到乡校参观,蓦然惊悟,才开始发奋读书。 二十一岁那一年,他来到京城长安谋求发展。为了提高知名度,他想出了“自我宣传”的妙招。当时东市有人卖一把胡琴,售价百万,天天都有富豪高官传看,但没人识货购买。某一天,陈子昂突然从人群中站出来,对随从说:“用车拉一千贯钱来买下这把胡琴。”众人都很惊讶,问道:“你买它干什么?”陈子昂回答:“我擅长这种乐器。”有些好事的人问:“能露一手让我们听听吗?”陈子昂回答:“我住在宣阳里。”给人们指明了他住的地方,随后说:“明天备下酒菜,专请各位光临捧场。不仅希望诸位君子光临,还请各位最好邀着名人一起来赴宴,本人将不胜荣幸。” 第二天早晨,聚集来一百多人,都是当时很有声望的人物。陈子昂大摆宴席。吃完之后,陈子昂捧着胡琴站起身来,面对众人说:“我蜀人陈子昂,写有诗文一百卷轴,离家辞乡来到京师,却碌碌无名如尘土,不为人所知。这种乐器,是贱民玩的玩意儿,我怎么会把它放在眼里呢!”说完,举起琴扔到地下,摔了个稀巴烂。接着抬出两案子文轴,一一赠给了来赴宴的人,一天之内,陈子昂的名字不胫而走,誉满京都。 三年之后,陈子昂考中了进士。武则天召见他,初时见他“貌寝寡援”,便讥讽他“柔野”。陈子昂毫不气馁,慷慨陈词,述说“王霸大略”。武则天遂对他刮目相看,任命他为麟台正字,后又升为右拾遗。 三杜家的狂傲与侠烈 杜甫的祖父杜审言,能诗善文,才名早著,青年时期就与崔融、李峤、苏味道被人合称为“文章四友”。他也自负才气,目空一切,经常贬低别人、吹嘘自己。 有一次,杜审言读了苏味道的一篇文章,颇为轻视,走出家门,碰见几个熟人正聚在一起谈论诗文,他便凑过去,突然冒出一句话:“你们知道吗?苏味道就要死了!”大家惊得目瞪口呆,半天才回过神儿来,七嘴八舌地问道:“苏味道不 是好好的吗?怎么突然就要死了?“这话是从何说起呢?”杜审言捋着胡须慢,条斯理地说:“事情是这样的:苏味道最近写了一篇文章,送来让我看,我一看,那文章实在是太差劲儿,就狠狠地在上面写了几句批评的话。他要是看到我写的评语,还不得羞死!所以我说苏味道就要死了!”众人听说是这么回事,这才放下心来。大家觉得杜审言“损人利己”也太过分了,就争辩说:苏味道和您齐名,名句“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观灯》)尽人皆知,他的文章怎会像您说的那样呢?杜审言把眼一瞪,反驳道:“哼!他怎能和我相比!我的诗文,可以让屈原、宋玉当奴仆;我的书法,就是王羲之见了也得甘拜下风!”众人见他“牛皮”吹得震天响,也就不再说什么,笑着走开了。 杜审言这样狂傲自大、出言不逊,难免被同辈嫉恨。他于唐高宗咸亨元年(670)进士及第,做了洛阳县丞,后被贬为吉州(今江西吉安)司户。在司户任上,又和群僚关系不和。司马周季重和员外司户郭若讷合伙陷害他,把他逮捕入狱,想找个借口处以死刑。杜审言的儿子杜并,年仅十六岁,禀性刚烈,决心为父申冤报仇,趁周季重等人聚宴的时候,偷揣着刀子行刺周季重。周季重遇刺身死,杜并也被杀害。周季重临死的时候,叹息说:“我不知道杜审言有这样侠烈的孝子,是郭若讷害我到这个地步!”杜审言因此被免官,回到东都洛阳,亲自写祭文祭奠儿子杜并。士人朋友也都哀念杜并的孝烈,著名文人苏颞为他写了墓志铭,刘允济为他写了祭文。武则天得知此事后,召见杜审言,问他愿不愿意再任官职,他立即拜谢圣恩,并当场赋《欢喜》一诗。武则天大加叹赏,赐予著作佐郎的官衔。 虽然经历了丧子之痛,但杜审言仍然狂傲不已、口无遮拦,一直到死还口出狂言。他病重垂危时,诗人宋之问等人前来看望慰问,他却说道:“上天不公,害得我这么苦。不过,有我在世,在诗文上一直压着你们,现在我就要死了,你们可以出头了。可惜的是,没有一个真正有才华的人能接替我啊!”说完便气绝身亡——死也死得傲气十足。 杜甫自然也继承了杜氏家族的遗传基因。年轻时,他“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饮酣视八极,俗物多茫茫”(《壮游》),喜欢饮酒打猎;在咸阳客栈闲来无事时,甚至敞开衣服与旅客一起赌博逞强,“凭陵大叫呼五白”(《今夕行》)。长安求仕遇阻、心情苦闷时,依然纵酒狂喊:“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醉时歌》)晚年流落到四川成都,寓居城西浣花溪畔的草堂,得到坐镇成都的剑南节度使严武的关照。严武的父亲严挺之,与杜家有旧交,所以严武待杜甫很好,时常登门造访。但杜甫喜欢与田夫野老交往,不拘小节,简傲放达。严武来访时,杜甫不整衣冠相见,弄得严武很尴尬。有一次,在宴会上杜甫乘醉大叫:“想不到严挺之有这样的儿子!”在大庭广众之下直呼“封疆大吏”父亲的名字,这是很不礼貌的。严武怒视杜甫,说:“杜审言的孙子,妄想捋虎须是吧?”在场的人都笑了起来,从中斡旋调停。严武说:“我和诸位饮酒,图的是高高兴兴,何至于羞辱到祖先呢!”事后,严武的母亲害怕严武心萌杀机,便用小船送杜甫一家离开了成都。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沿江东下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这位五十六岁的老人,在一次参加宴会时,想重温一下青年时期“裘马颇清狂”的派头,执意驰马前往,结果坠马摔伤,但他仍然自鸣得意:“向来皓首惊万人,自倚红颜能骑射。”(《醉为马坠,诸公携酒相看》) 至于在诗歌上,杜甫就更当仁不让了。他说“吾祖诗冠古”(《赠蜀僧闾丘师兄》),夸耀祖父杜审言的诗前无古人;又说“诗是吾家事”(《宗武生日》),自称诗歌是杜家的专业。对自己的诗文,杜甫也自视很高,说“赋或似(司马)相如”(《酬高使君相赠》),说“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莫相疑行》)。或许正是因为有这种超强的自信自傲,才使杜甫成为唐代的诗圣吧!P5-9 序言 唐诗琳琅满目,唐代诗人流光溢彩。 生活在诗书传家的国度里,我们从小就得到唐诗的滋养,与唐代诗人有跨越千年的“神交”。自咿呀学语时,我就开始吟诵“春眠不觉晓”、“慈母手中线”,直到读大学、研究生,专攻中国古代文学,一直与唐诗有不解之缘。在一首诗中,我曾写道: 梦中我回到唐朝,李、杜、白和星星点点的诗人都在,他们谈笑风生,根本不理睬我和我的数码相机与笔记本电脑。琵琶、葡萄酒温暖了边关冷月,杨柳、风雨雪感动着长安灞桥;李白的酒气清香高傲,贾岛骑驴苦心推敲,王维“走后门”考中了头名状元,玄宗的爱情故事弥漫骊山、洒满蜀道;女道士们最后出场,她们笑着问我:论诗酒风流,谁人可比李冶、薛涛?用诗的语言来描绘唐代诗人,可以这样“任性而为”,但如果用理性的语言来归纳唐代诗人的特点,分析唐代诗人趣闻背后所蕴含的意义,那就必须严谨求实了。 应该说,唐代诗人最突出的一个特点,也可以说是他们的共性,就是有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愿望,有狂放不羁的精神气质,有侠胆雄心。置身于大唐帝国开拓进取的时代氛围,诗人们不甘落后,跃跃欲试,即使在奋斗中遭受到挫折,也表现为十足的狂傲、自信。在这方面,最出风头的是李白。李白爱功名,自言“遍于诸侯”、“心雄万夫”(《上韩荆州书》);好饮酒,“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赠内》);爱剑术,“高冠佩雄剑”(《忆襄阳旧游赠马少府巨》);生性狂傲,“一醉累月轻王侯”(《将进酒》);尽管他多次声言“功成身退”,但“身退”是以“功成”为条件的,内心里仍充满获取功名的热望。对这样一位诗仙酒徒狂客,上至皇帝,下至平民,都对他给予礼遇和尊重,诗人任华甚至作诗羡慕说:“新诗传在宫人口,佳句不离明主心。身骑天马多意气,目送飞鸿对豪贵。承恩召入凡几回,待诏归来仍半醉。”(《杂言寄李白》)这说明唐代是个健康向上、张扬个性的社会。 描绘唐诗的盛况并不难,而要解释唐诗繁荣的原因,却要花费相当的工夫。无论有多少种解释,有一种解释是众口一词的:唐代的进士考试、诗赋取士的制度,是唐诗繁荣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考试面前人人平等:只要有佳作名篇,即可登科授官,由布衣平民跃升为公侯将相,这种诱惑实在难以抵御,使得大批读书人努力钻研诗艺、创作诗歌,久而久之演变为自觉自愿的主动行为,吟诗作赋蔚然成风。但是科举考试的竞争是激烈而残酷的,更兼有“场外功夫”、“意外因素”的介入,使考场上风云变幻五花八门,出现了一些大喜大悲、甚或是啼笑皆非的故事,展示了科场悲欢、宦海沉浮的景象。 诗人之问的赛诗赌唱、切磋品评,全民爱诗、朝野崇尚诗道的风习,也是唐诗繁荣的两个原因。唐人不惧怕竞争,喜欢在竞争中夺冠争魁,像王昌龄、王之涣、高适三人酒楼赌唱,宋之问、沈俭期二人较量律诗,等等。正是在竞赛和考评中,产生了在唐诗中举足轻重的诗体——律诗。律诗有严格的格律限制,这种限制在诗人们看来,不仅不会妨碍他们的诗兴,反而更刺激了他们难中见巧的欲望,促使他们更加纯熟地驾驭技巧,思维也更富有发散性和逻辑性。因爱诗而竞诗,因竞诗而更爱诗,进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全社会每个角落都飘荡着诗的气息。我们注意到,在唐代出现了前代所罕见的诗歌“追星族”,他们都有心目中的偶像,并对偶像顶礼膜拜。例如有人崇拜李白,便改姓名为张碧,字太碧;有人崇拜白居易,就称姓名为黄居难,字乐地;有人崇拜贾岛,即对贾岛的铜像晨夕跪拜。就连社会上一些闲杂人员,文身时也把诗歌刺在身上,堪称是“铁杆诗迷”。正因为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众多铁杆诗迷的呐喊与鼓噪声中,诗人们才情绪亢奋、各展绝技。 纵观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唐代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最少禁忌的时期。单就诗人来说,可以举出两方面的证明:一是婚姻、爱情方面比较开放,一是言论方面十分自由。唐朝和汉代一样,在男女关系上比较开放(道学家因此便斥之为“烂汉脏唐”),像唐玄宗,本人十分风流,也允许宫女风流——一个宫女寂寞难耐,夹诗战袍寻觅佳偶,玄宗知道后不但不怪罪,反而予以成全;又如柳氏,爱上诗人韩翃,便说服丈夫准许她改嫁韩翃,一同资助韩翃科考成名;再如崔护,一首“人面桃花相映红”(《题都城南庄》),传为千古佳话。用“情天欲海、风月无边,,来形容唐代诗人的浪漫生活,当不为过。翻开唐代的文史书籍,谐谑诗屡见不鲜,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言论自由的事实。像唐太宗和大臣宴饮、射猎时,竟鼓动大臣们互嘲互戏为乐;诗人张元一写讽刺诗嘲笑武则天的侄子,沈俭期甚至编顺口溜矛头直指武则天,武则天却一笑了之,不予追究;伶人在宫中的演唱会上公然说唐中宗“怕老婆”,不但不被治罪,反而获得“搞笑奖”;妓女请自居易给她的女儿取名字,白居易竞“不怀好意”地取名为“皎皎”,暗讽妓女的女儿知其母不知其父。诸如此类的“喜笑怒骂、谐谑嘲讽”,可谓奇彩纷呈。在诗人言论自由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白居易,他的两首长篇歌行《长恨歌》、《琵琶行》,一首写的是唐玄宗,一首是写自己贬官的愁闷,但恰是这两首诗,给白居易赢来莫大的名声:对《长恨歌》,社会上不责备其“不为尊者讳”,朝廷也不追究作者“诽谤先皇”罪;对《琵琶行》,人们不仅不责备作者“牢骚太盛”,反而同情“江州司马青衫湿”;甚至于白居易死后,唐宣宗作悼诗总结他的成就时,概括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吊白居易》) 穿行于唐代诗人队伍的行列中,我们还看到许多聪颖早慧、才思敏捷的诗人,像王勃、苏颈、刘晏、李泌、林杰、史青、柳公权,等等。仅以作诗的速度而言,三国时期曹植的七步诗传为佳话,而唐代的史青五步成诗,柳公权更是三步成章。记载“早慧”、“捷对”之类的故事,自南朝刘宋时期的《世说新语》就专辟有篇目,所以我们整理唐代诗人的奇闻轶事,也有必要单独开设一个章节。 另外想说的一点是:唐代全民爱诗,三教九流都作诗,难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像“生吞活剥”、“趁韵诗人”、“打油诗”等,应该说是唐诗中的“等外品”。五万五千余首唐诗,不可能都是精品;三千五百多位唐代诗人,也不可能都尽善尽美。本着“不隐恶,不虚美”的原则,也收录了一些三教九流的奇闻怪事,这样更能反映唐代诗人的全貌,显示唐诗是兼收并蓄、宽广浑厚的“深山大泽”。基于上述思考,本书分为八个章节,力求有点有面地反映唐代诗人的概貌。 在材料的运用上,主要参考《旧唐书》、《新唐书》,周勋初先生主编的《唐人轶事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张忠纲先生主编的《全唐诗大辞典》(语文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以及一些有关唐代的别史、野史、笔记、传记、纪事、传奇等等。个别地方可能与正史记载略有出入,但为了保留“趣闻轶事”的特征,也选录收取,以聊备一说。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