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西藏支教日记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李文韬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2008年8月至2009年7月,第十届研究生支教团23人分别在西藏职业技术学院、青海大学、青海西宁湟中职业技术学校、青海湟中一中四所学校服务。李文韬是第十届支教团的一名成员,这本《西藏支教日记》,记录着他在西藏支教的工作和生活经历,记录了志愿者在西部教育第一线的见闻感受。“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李文韬这本日记整理出版,纪念着他不同寻常的研究生一年级生活。它也是每个志愿者生活的真实写照,不论是在西藏还是在青海,志愿者们的心就这样和西部教育的点滴工作紧密联系到一起,和青藏的孩子们永不分离。

内容推荐

在《西藏支教日记》中,作者李文韬用朴实无华的文字,记录了支教期间,他的生活,他的工作,他的心路历程,特别是他为那些孩子们的成长所投入的热情和努力。

《西藏支教日记》是清华学生原创优秀作品。

目录

支教故事

 培训·出发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给梦想插上翅膀

 学生的文字

 渺小与卑微

 当地球都成村的时候

 道听途说的真实

 给梦想插上翅膀

 敦仰背后的沉重

 行走在西部

 你们是毛主席派来的吗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辛酸浪漫

 路在何方

 西藏:走向阳光

 感悟西藏

 可怕的高原感冒

 煮了又煮的酥油茶

 格桑花

 清华人在西藏

 酿了又酿的青稞酒

 静静的玛尼石

 拉萨四季

感悟西藏

 燃灯节

 玛吉阿米

 在变老之前远去

 我所理解的志愿者精神

 思念如水

 寂寞的日子

 难忘的瞬间

青藏的阳光日夜与我相拥

 再回清华

 青藏的阳光目夜与我相拥

 再回西藏

 附五篇

 担起责任,扬起希望的风帆

 写在离开的时候

 拉萨支教的苦与乐

 别了,拉萨

 那一年

后记

致谢

试读章节

2008—8—14 星期四 雨转晴

下午去中关村又被大雨浇了,跑到太平洋大厦避雨,站在大厅里透过玻璃门看着疾风骤雨中的世界,突然有一种漂泊的苍凉感,不由想起家乡下雨时满是泥泞的乡间小路和沿着屋檐流下的雨线。习惯了奔波和忙碌,好久没有这么平静地看雨、听雨了,突然驻足欣赏周遭的一切,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情!要不是抱着刚维修好的笔记本电脑,我肯定会跑到雨里好好享受被雨水浇灌的感觉。我最喜欢两样东西:山和水。绵延的群山是西部人很难走出的障碍,也同样是苑囿梦想的道具;从小干旱缺水的经历让我对水有着特殊的感情,水也是山里最灵动的东西。

我接到一条短信,是个陌生号码,原来是上次来北京参加活动的一个青海学生。“老师,你好吗?什么时候来青海啊?”短信只是简单的问候和祝福,却让人感觉很温暖、很贴心。4月份的时候,清华组织十几个青海家庭贫困的中学生代表来北京体验,也算是清华第八届研究生支教团的后续活动。我陪他们去圆明园、天安门广场逛了一天,参加了学校简单的座谈和联欢,最后送他们去火车站。虽然接触的时间只有两天,或许是因为我也来自大西北吧,跟孩子们有着很多共同的话题,感觉很亲切,聊了很多关于西部关于未来的话题。送他们去火车站的时候,所有学生都说回去要好好学习,考大学回到北京来。西部孩子朴实,容易动感情,在火车站送站的时候,十几个孩子不停地大声喊:“李老师,再见!”整个候车大厅的人齐刷刷都看着我,让人有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其实心里很愧疚,一直憋在实验室忙自己的毕业设计,也没好好陪他们。有孩子哭了,哭得很伤心,我想他们更多的是为自己哭吧,或许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这将是他们一生中唯一一次来北京的经历。再见,或许再也见不到了。苑囿于大山深处的他们能走出青海那片天么?我不知道。只身走进车水马龙的喧嚣街道,似乎置身两个世界……

送他们走后的几个月里,收到过好几个学生的短信。5月14日,有两个学生问我家有没有地震,说是他们地理老师说甘肃也地震了;还有清华爱心公益协会地震捐衣服那天,累得筋疲力尽坐在地上休息的时候也收到过同样的问候。一群只与我短暂接触两天的孩子,居然还记得我,这让我心里暖暖的,充满了感动和知足。高考完没多久,一个湟中高二的学生说他们学校今年考上一个清华大学的,她的目标也是清华,一定要再回到北京来。在家的时候一个学生发短信问我们什么时候去青海。很简单的问候,很淳朴的话语。说真的,或许再也见不到这些学生了,但收到他们的信息真的很高兴也很感动,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短信是他们对北京的留恋、对走出高原的一种寄托和期盼吧。忽然想起房龙的《宽容序言》,还有那首《山的那边是什么》的小诗:“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永恒的山脉向东西南北各个方向蜿蜒绵亘。”我相信这些孩子都有梦想,并且在自己的梦想之路上坚强地勇敢地走着,虽然脚下的路艰难且充满挑战。他们除了向前,无路可走,因为后退或者停滞便能看见自已一生的轨迹。我虽然没去过青海,没去过他们学校,但通过他们的介绍和自己的经历,也能想象得到。

抬眼便能看见北京的夜空和灯火,心里惦着的却是青藏高原的蓝天和雪山。对于西藏,有着太多的期待和渴望,用手去触摸那片高天厚土,用心去体味虔诚与圣洁;关于西藏教育,我听到过太多,也做好了足够的思想准备,但心里也一直忐忑。同学说,我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太犟太执著。就算是吧,做老师站在讲台上是小时候的一个梦想,总舍不得放弃。大学期间,我迷恋上了支教,喜欢那种与孩子们交流的感觉,我曾在四所农民工学校断断续续有过20余次的支教经历,也算是去西藏支教一年的准备和积累吧。以后或许没机会站在讲台上,就让这一年讲台生活过得充实,无愧于那个梦想。

前几天看了一部电视剧——《静静的白桦林》,讲述的是一个女大学生在东北一个大山里支医的故事,里面有一句话:“你们这些大学生就是来镀金的,熬完一年,各有各的目的,然后拍屁股走人,要想真做些事就踏踏实实待下去,你敢吗?”后来那个女大学生硕士毕业后,毅然放弃大都市舒适的生活,选择了那片她深爱着的白桦林,选择了离不开她的乡亲们。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我依然为之动容,我也相信,现实中有着很多这样的人。

突然觉得自己很渺小,很浅薄,也同样懦弱。其实我们很多人都有过很伟大的梦想,很多人也有过去改变西部现状的想法,尤其是像我这样从西部走出来的人。但当梦想遭遇现实,当渺小的自己的人生要同西部真正联系起来的时候,我们都在犹豫,在踟蹰,在观望。我也是。

P2-5

序言

响应团中央号召,清华大学自1998年开始组织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支教团。自1999年第一届至2009年第十一届研究生支教团,共向祖国西部贫困地区选拔、输送了139名支教志愿者。支教受援地覆盖河南、甘肃、山西、陕西、湖北、青海、西藏等省区的众多贫困县乡(其中,自2004年至今,支教地点在青海和西藏)。志愿者们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校训,将清华精神与志愿服务精神充分结合,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诺言,得到了受援地区省、市、县各级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广泛好评。

2008年8月至2009年7月,第十届研究生支教团23人分别在西藏职业技术学院、青海大学、青海西宁湟中职业技术学校、青海湟中一中四所学校服务。李文韬是第十届支教团的一名成员,这本日记,记录着他在西藏支教的工作和生活经历,记录了志愿者在西部教育第一线的见闻感受。“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李文韬这本日记整理出版,纪念着他不同寻常的研究生一年级生活。它也是每个志愿者生活的真实写照,不论是在西藏还是在青海,志愿者们的心就这样和西部教育的点滴工作紧密联系到一起,和青藏的孩子们永不分离。

共青团清华大学委员会

2009年8月

后记

西藏支教的日子每天都鲜活而真实,每天都被一些人一些事触动着,把每天的经历和感悟变成文字也成了我支教期间的一种习惯。当一年结束的时候翻看着这些文字,我能清晰地看到自己在西藏生活的每一天,不经意间便有了17万余字的日记。支教的日子每天都很充实忙碌,只有到晚上11点多查完学生宿舍才静下来整理一天的经历,所以很琐碎、零乱,但却真实记录了自己一年的经历,从来没有如此认真地去整理和打点自己的生活,或许正是因为把一年的支教当作对自己梦想的诺言,所以才格外珍惜每一天。

学生毕业后我开始整理这些零乱的文字和一年间平淡琐碎的经历,突然发现一年真的太短太短,对于西藏、对于西藏教育,我了解的是如此的肤浅!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敢把这些文字拿出来,因为太过于稚嫩和肤浅,也只是我自己经历的片面的感悟。但在回清华跟很多同学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很多人对于西藏存在很多偏见和误解,或许这些支离破碎的经历能在某种程度上让更多的同龄人来了解西藏,关注西藏。另外,最初读我这些文字的同学也强烈建议能加以整理,而且提了很多梳理的建议。在很多人的支持和期待下,回清华在宿舍整整宅了一周,从17万字的凌乱的日记中整理出目前这些文字,在结构上做了很大的调整,但内容上基本保持原始的日记,可能语言很粗糙,感悟也很肤浅,但这些都是我在西藏支教的时候最真实、最直接的感受。我觉得任何华丽的语言和后期的修饰都会让那种最强烈、最真实的情愫暗淡。感谢任婧在我纠结矛盾的时候给我耐心的支持,在几次争执甚至吵架后,她依然帮我找到了最真实的感觉。

我是个不安分的人,支教期间每一天都会去想很多事情,也会尝试着去突破一些事情。而正是如此多关心关注西藏,同时信任我的同学、朋友们让我不安分的想法变成了现实。还记得新浪博客上公布的资助学生募捐专用账号收到第一笔捐款时的兴奋和激动,正是这种支持和信任让我能够去坚持。还有捐建图书室时清华学生爱心公益协会长达四周的努力和坚持,以及那么多清华学生的捐赠,一本本书凝结着太多的关心和祝愿,让我在高原再一次感受到了清华的温暖。还有创建学生报纸,举办结构设计比赛,组织各种系内联欢会,都得到了很多同学技术上或者其他方面的支持和帮助,正是这些支持和关注让我敢去尝试和坚持。很多时候都在想,支教其实是一个符号,通过你能够让更多的人来关注西部,关注西部教育,同样通过你也能让更多人的关注变成现实。都记不清一年期间有多少人关心关注我和我的学生,熟悉的陌生的,都因为我在从事一份特殊的职业而联系起来。可能有些俗气,但还是要对一年期间关注、关心、支持和帮助我和我的学生们的好心人表示感谢,这本小册子是对自己一年支教生活的总结,同样也是献给这些好心人的礼物。

其实最应该感激的是我的学生们,他们给予我的远远超过了我所付出的,一年的朝夕相处,他们的真诚和淳朴让我了解到了真实的西藏和真实的藏族同胞,同时也是他们让我爱上了西藏这片土地。离别前一件件礼物和一条条哈达,还有让我泪流满面的《高原红》,还有离开西藏后几乎每天都能收到的问候,简单直接,却让我每次都感动得一塌糊涂。学生们是我一年支教生活的中心,也是这本小册子的主角。回清华后在团委做辅导员,曾经坚持把每月的补助拿出来资助曾经的学生,然而当自己微薄的补助变得难以维持学校的生计时,我只能面对那边的学生,无奈地说声:对不起。

在整理这些文字的时候,很多次都很迷茫也很失落,曾以为很充实的一年变成文字的时候却显得如此单薄。对于西藏教育我了解甚少,尤其对于西藏基础教育很多时候都是道听途说,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去亲身经历和感悟。真正离开的时候,才发现我也只是个学生,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去学习和补充,而我却离开了。希望这些文字能够让更多的人来关注西藏,了解西藏,这也是我最初的目的。经过再三考虑,对文中涉及的学生均采用化名,以不影响学生们正常的学习生活。  当本科同学沿着既定的研究生生活轨迹,穿梭于宿舍、实验室和图书馆的时候,我选择了休学去西藏,选择了别样的生活方式,用支教这种特殊的方式来度过自己的研究生一年级。一年,如白驹过隙,再回首,我可以很骄傲地说:我无悔于当初的选择。一年所经历的和收获的,或许需要我一生去回味和思考。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9 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