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帝国改革往事(公元前700年-公元1911年)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杜文青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孝文帝汉化改革的第一步,是制定严厉的措施改革旧风俗。主要内容禁胡服胡俗,改姓氏,定族性,主张胡汉通婚。也就是姓氏、语言、服饰一律汉化,胡汉通婚用血亲勾连。孝文帝带头,鲜卑八大姓贵族率先示范。鲜卑人多用复姓,若不汉化,很容易区分民族畛域(界限),不利于维护统治。孝文帝迁都的第三年,下令改姓汉化。改帝族拓跋氏为元氏,贵族八大姓,丘穆陵氏改为穆氏,步大孤氏改为陆氏,贺赖氏改为贺氏,独孤氏改为刘氏,贺楼氏改为楼氏,勿忸于氏改为于氏,纥奚氏改为嵇氏,尉迟氏改为尉氏。其他鲜卑百姓也一律改姓,同时改籍,以定居地为籍贯,如迁都洛阳的一律改为洛阳籍,死后葬于洛郊北邙山。改姓的鲜卑贵族参照汉士族门阀制度定出流品,建立族谱,严禁同姓通婚。帝族带头与汉士族大姓通婚。孝文帝推行的汉化习俗改革,对于缓和民族矛盾,促进社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孝文帝汉化改革的第二步,是改革官制及礼乐刑法。北魏建国,官职名称鲜卑与汉制杂用。孝文帝迁都洛阳,彻底汉化,中央设三公、三师、尚书、中书、四征、四镇及九卿等文武百官,地方设州刺史、郡太守、县令长。相应地礼乐刑法也一律汉化,如祭礼、丧礼、冠礼等弃旧俗,从汉制;音乐“务正音声”;刑律罢鲜卑残酷的“门房之诛”,去愚昧的“裸体之法”。

孝文帝汉化改革的第三步,是要鲜卑族学说汉话。和服装改革相比,改变语言要困难得多。虽说弱势语言向强势语言靠拢是古今皆然,但语言的力量根深蒂固。五四之际,鲁迅、钱玄同等人想废除中文,改为拼音文字,结果闹了场笑话。谁都知道,绝对改不了。但是元宏居然破天荒地做到了。原因之一是中古时代北魏皇帝残忍粗暴,威权很大。一声令下,谁个不听,是要灭九族的。二是鲜卑族毕竟人口不多,改革基本面不大,成本相对较低。

其实,鲜卑人开始崛起之际,要求汉官讲鲜卑话,因为那时候所用的汉官不多。即便如此,朝廷上也是汉话和鲜卑话杂用,障碍极大,朝廷不得不设置名为“译会使”的翻译,行政效率大打折扣。后来北魏扩张成功,疆域辽阔,鲜卑人成了少数,从上到下语言不通的矛盾日益凸显。头脑清醒的元宏力主改弦更张,废弃鲜卑话。

当然,元宏为此使出了浑身解数。我们在迁都一幕中已经看到,在导演才能方面,元宏比目前国内某些大片导演的本事更大,能把假戏演真,不至于在演出过程中穿帮露馅,让观众发出不齿的笑声。除此之外,元宏还是一位刚柔相济的思想工作者。

服装改革之后半年,公元495年6月的一天,元宏又和他的大臣聊起来了。

元宏问:“你们是希望我远追商朝、周朝呢,还是希望我连汉朝、晋朝都不如?”

大臣们齐声回答:“臣等愿意陛下超越所有前代君王!”

“既然如此,那么应该移风易俗呢,还是因循守旧呢?”

大臣们听出点音来了,不知元宏下一步又要干什么,只好惴惴不安地回答“愿陛下圣政日新。”

“那么,是只图当前混得下去呢,还是要传给子孙万代呢?”

大臣们面面相觑,答道:“愿百世相传。”

“好,大家思想统一了。既然如此,必须加快改革,谁也不能违背!”

大臣们众口一词:“上令下从,谁敢违背?”

元宏把锅盖揭开了:“孔子说,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兴。我今天说一说‘言’的问题。现在我决定禁止说鲜卑话,一律改说中原汉话。”元宏看看大臣们惊愕的表情,慢慢说道:“当然喽,30岁以上的人,改起来也难,可以放宽要求。但是30岁以下的,必须马上学习说汉话,不得有误!如果故意违背我这个命令,就要降级或者撤职。你们觉得怎么样?”

大臣们已经被元宏旋风式的改革弄晕了,多少也习惯了。他们知道这位年轻的君主志远气高,说一不二,只能顺着来。于是都低声回答:“一定贯彻陛下的指示!”

元宏又说:“我曾和李冲商量过改说汉话的事。你们猜猜李冲怎么说的?他说,四方之人,口音不同,没法说谁的好。干脆,皇帝说什么话,就作为正音好了。李冲说这话不动脑子,光拍马屁,一点不负责任!”元宏把头转过来冲着李冲说:“应该叫御史把你拉出去!”

李冲吓得连忙摘下帽子:“臣罪该万死!”

元宏说:“如果谁认为我说得不对,可以当面提出来讨论。我最恨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在朝廷上遵旨,私下里抗旨!”

元宏的改革,促进了鲜卑人对汉语的研究。在鲜卑人陆氏家族(由鲜卑族“步六孤氏”改成的汉族姓氏)中,出现了一位颇有建树的汉语声韵学者陆法言。同时,鲜卑族的民歌也译成了汉语,收集在《乐府诗集》中的大部分北朝民歌,就是在元宏下令改用汉语之后翻译的。

P75-78

后记

嗟嘘,唯我中华泱泱文明古国,五千多年来能够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首赖兆亿炎黄子孙世世代代精勤创新,奋发图强。其间涌现了众多改革英杰(古人云:才过百人谓之杰,智过万人谓之英),他们作出了特殊突出贡献,值得后人作为学习楷模。总结出中华改革英杰的独特作用与成功经验,这是当今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再铸中华辉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实际需要。

夏商周三代为中华文明的开端,历史发展缓慢;近现当代,中西文化碰撞,历史发生巨变,改革频仍。中间六段时间,无论统一盛世如秦汉、隋唐、明清,还是相对的分裂时期,如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宋辽金元,在封闭的中国封建社会中,改朝换代只是历史的循环,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段落中,改革活动的产生,大体相对均衡。它给我们的启迪是,民族要发展,文化要先进,不能搞封闭,而要四面开放,进行文化交流,吸纳新鲜血液,社会肌体才更康健。中国古代分裂时期的春秋战国,由于各国吸引人才,开放吸纳,出现百家争鸣,思想活跃,人才辈出,中国的圣人、大思想家,都产生在这一时代。而中国近现代虽然经济落后、遭受列强侵侮的时期,但由于中西文化碰撞与交流,有识之士奋发改革图存,变法维新人才辈出,为中华民族的腾飞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当代改革开放积累了成功经验。中华文明的发展,必将是民族的,大众的,多元的,走向世界的,这将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按照唯物史观的辩证原理,本书从中华民族“世世相传,代代不已”的发展改革史上精选出十三次对中国影响至为深远的重大改革。本书描绘了独具特色的改革人物;记录了铿锵跌宕的改革往事;弘扬了坚韧不拔的民族改革精神。通过此种诠释,表明了改革开放是中华民族不断持续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近几十年来评价中国历史上的改革,专门性的理论文章不少,学术著作也比较多。提出了许多评判标准,但最终跳不出用百分比作评论、鉴定的标准,即用三七开、四六分或对半分来界定。例如对王莽改革的评论,一般看法也以三七开表述而作结。有人对王莽改革作功过参半的界定,被讥为形而上学。其实功过参半的分析方法,并不是简单的五五分,其意义在于功过都不应忘记,应该说这才是一种科学的分析法。所谓三七开或四六分,往往因界定功大于过而无过,或过大于功而失功,可见用百分法作结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有害的。那么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历次改革呢?我认为用纵横比较法,可以大致得其平,但这只是一家之言,有待商榷论证。横的比较,是看它的时代性,它在所发生的时代里,具体起了什么样的历史作用;纵的比较,是看它的创造性,它发生的直接结果,是否承先启后,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前世,流风余韵馨及后世,由此在历史函数的坐标上,对历史上的每次重大改革的长短高下、功过是非,都能有一个清晰的脉络。像商鞅变法:商鞅其事,奖励耕战以富国强兵,把秦国推上了“快车道”;商鞅其人,刻薄寡恩至残暴肆虐,惨遭“五车裂”实乃咎由自取。

还比如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其事,“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以脱困称雄,使北宋步入“正轨”;王安石其人,政策偏激至树敌甚多,竟“两罢相位”自有个中原因。

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很多改革都是“红与黑”的矛盾混合体。这里不存在有三七开、四六分。功不能掩过;过不能抹功,只有将功与过理智分开,正确对待,探讨历次改革活动对历史产生什么影响,这样才能符合历史的本来面目。

我们当今这一辈也是改革的一辈。我认为,只要人类还继续存在发展下去,一千年后,两千年后,甚至一万年后,后嗣子孙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认识到我们现在的这份艰辛努力。  这就是改革!这就是历史!

作者

2008年10月

目录

引言 革故鼎新的殷盼;千年一叹的图变

 

第一章 治理国家高度透明的子产改革

 ◎水大漫桥——郑庄公公然“欺侮领导”

 ◎英雄少年是子产

 ◎“礼治”演变为“法治”

 ◎整顿“三农”问题

 ◎欢迎社会舆论监督

 ▲千秋功过任评说——子产改革的“新与卓”

 

第二章 商鞅变法:激进无比、增量无比的极端改革

 ◎对“社会承受力”和“渐进”说不

 ◎秦国老一辈改革事业“董事长”——穆公

 ◎海选改革“CEO”

 ◎要“飞机大炮”不要“黄油面包”

 ◎“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

 ◎“法西斯”整人;“文字狱”洗脑

 ▲千秋功过任评说——商鞅变法的“过与错”

 

第三章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有时妥协也是一种智慧

 ◎“省委书记”赵雍

 ◎“西服”的优点显而易见

 ◎“服改”前的热身

 ◎赵雍是一位卓越的、刚柔并济的思想工作者

 ◎一边倒的“对胡自卫反击战”

 ▲千秋功过任评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愚与智”

 

第四章 王莽复古改制:实行“土地国有化”和“计划经济”的乌托邦改革

 ◎王氏豪门里的孤寒

 ◎敢动皇太后

 ◎痛苦的“做秀”——逼儿为奴隶偿命

 ◎“大建廉租房小区”、“带头向灾区捐款”

 ——王莽关心社会弱势群体

 ◎王莽在西汉搞“土改”

 ◎“贪多不好嚼”

 ▲千秋功过任评说——王莽改革的“功与过”

 

第五章 元宏旋风式改革:扩大改革开放,积极引进汉族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

 ◎“身在胡营心在汉”

 ◎迁都惊魂危情大片

 ◎改汉姓说汉话穿汉服,脱胎换骨“成新族”

 ▲千秋功过任评说——元宏“汉化”改革的“明与坚”

 

第六章 “两税法”改革:不再给农民“打自条”,不再给农民乱摊派

 ◎卓越的经济领导人

 ◎大帅哥兼大理财家

 ◎“唐联储主席”刘晏

 ◎横空出世的两税法

 ◎恶人自有恶人降

 ◎命官无命;德宗无德

 ▲千秋功过任评说——“两税法”改革的“哀与愁”

 

第七章 永贞革新:“二王八司马"的146天

 ◎两个浙江“打工仔”

 ◎“影子内阁”成形

 ◎“休克疗法”操之过急

 ◎胸无成算的改革者

 ◎“秘书干政”多此一举吗?

 ◎韩愈学问比较高,但是为人不厚道

 ◎大文豪们的大流放

 ▲千秋功过任评说——永贞革新的“警与醒”

 

第八章 范仲淹变法:“一揽子"的官僚制度改革

 ◎贫寒育“大鸾”

 ◎“书生作监军”

 ◎北宋干部选拔制度的“软叻”

 ◎出炉《朋党论》——改革派的自我爆炸

 ◎“范仲淹的难兄”狄青

 ◎践行“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

 ▲千秋功过任评说——范仲淹改革的“广与狭”

 

第九章 王安石变法:中国11世纪“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

 ◎变法变法,北宋脱困的“不二法门”

 ◎大智若庸“拗相公”

 ◎改革不是革命,靠集权、强权的办法行不通

 ◎动刀子的心都有——“变法”与“反变法”的相互倾轧和谩骂

 ◎政策性分歧产生变态性报复

 ◎改革余波——“乌台诗案”和“车盖亭诗案”

 ◎历史上最漫长最激烈最恐怖最残酷的北宋血腥“党争”

 ◎文学无冕之王

 ▲千秋功过任评说——王安石变法的“得与失”

 

第十章 张居正变法:“入大火如入清凉界"的焚身改革

 ◎“内阁大员御边”

 ◎改革的必要——外臣勾结内监;外臣勾结内宫,不光彩的政治“铁三角”

 ◎锐意进取,疾风骤雨式的狂飙十载

 ◎“高处不胜寒”——万历新政改革的主将张居正为什么必须被死后清算?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跳不出历代功臣罹罪的历史怪圈

 ▲千秋功过任评说——张居正改革的“苦与悲”

 

第十一章 洋务运动:成绩不小,问题也不少!

 ◎洋务“董事会”的董事们

 ◎改革是什么?改革就是搬开“顽固派”

 ◎“汉奸”林则徐、魏源和徐继畲

 ◎全体中国人都应该读的一段话和一段文

 ◎军工企业五大骄子

 ◎民用工业五大亮点

 ◎外国的月亮

 ◎少小留洋老大回的学成。海归”

 ◎创建新式国防军

 ◎“红顶子”买办——“下海经商开厂子”的三大明星企业家

 ▲千秋功过任评说——洋务运动的“是与非”

 

第十二章 戊戌变法:剃刀边缘103天

 ◎一个短暂的“春天”

 ◎同样“热心”的官员与洋人

 ◎为皇帝开出的“药方”

 ◎言论自由:移民巴西!

 ◎蓝色长袍上宫殿

 ◎奏折与陷阱

 ◎思想随着人头落地

 ▲千秋功过任评说——戊戌变法的“罪与罚”

 

第十三章 与民主失之交臂:中国清末“宪政”改革始末记

 ◎艰难起步的民主

 ◎“千呼万唤”立宪

 ◎革命派与改良派的“口水战”和“笔墨官司”

 ◎曹汝霖给西太后讲立宪

 ◎慈禧晚年立宪——设“骗局”还是开“新局”?

 ◎屡仆屡站请愿

 ◎“皇室成员组阁”、“铁路收归国有”,没有一件是好事

 ▲千秋功过任评说——宪政改革的“苦与痛”

 

后记 一万年后谁著史?三千里外望封侯!

内容推荐

一部漫长踟躅的中国史,期间上演了一幕幕锉锵跌宕的恢弘改革大剧。

帝王与朝臣、先进与落后、权谋与智术在这里竞逐、争衡……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每一次都是中国古代政治秩序解体的标志性起点;是中国古代思想极大进步的划时代开端;是中国古代社会文明自然跃升的发展里程碑。

……

编辑推荐

历史是尘封的过去;当代是历史的未来;未来是当代的延续!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以人为镜可以知己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本书从中华民族“世世相传,代代不已”的发展改革史上精选出十三次对中国影响至为深远的重大改革。本书描绘了独具特色的改革人物;记录了铿锵跌宕的改革往事;弘扬了坚韧不拔的民族改革精神。通过此种诠释,表明了改革开放是中华民族不断持续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8:5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