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碰上的缘分/副刊文丛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王渝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武昌街的书摊

去年在台北,特地和郭珠到武昌街的明星咖啡馆买面包。我忍不住跟年轻的女店员谈起曾经有一位诗人在这里摆书摊。她说:“周梦蝶啊,我们都知道他。”我兴奋地说:“我正要去跟他见面,特地来买他喜欢的面包。”她从身后的柜子里摸出一封信来,说:“这封信请你带给他。读者常常给他写信寄到我们这里来。”

原来不只是我,还有人也记得这里是周梦蝶的地方,甚至把明星咖啡馆作为联络处。

余光中的诗怎么说的?好像是“莲插在长筒靴中”。嗯,那时梦蝶兄常年穿一双长筒靴。

梦蝶兄的书摊是对爱好者敞开的,他背对书摊手不释卷地读诗读佛经。如果你看中什么书要买,拿到他面前,他连书皮都不瞄一眼,随意说一个便宜到吓你一跳的价钱。有人还要还价,他就斩钉截铁地说:“不卖了。”

我无意中发现这个奇怪的书摊上放满了现代诗。我选了吴望尧和纪弦的诗。他说的价钱令我叫起来:“这么便宜!”他抿紧嘴笑,并且和我谈起诗来。因为我说没看过吴望尧的诗,他便特别介绍了一番。后来,我经常绕到书摊,买一包前一天卖剩的面包和梦蝶兄边吃边聊。那时我们穷得很快乐。

写于2009年7月

书缘

认识了周梦蝶以后,我把他的书摊视为一方宝地。上完课爱跑到那里去跟他聊天,听他谈诗说佛。我是做什么都联想到吃,聊天也不例外。每次我问他要吃什么,他都说:“面包就好。”最后那个“好”加重语气。我一向都买明星咖啡馆的隔夜面包,因为很便宜。偶而,我会到街对面的小吃摊儿去再买两个卤蛋,两人吃起来那份快乐,就像到口的都是山珍海味。

有一天我到时,他正在读一本书,读得津津有味。一看书名是《红楼梦人物论》,我吵着要看,也不管他看完了没有。他对我的无理要求从来都接受,事事都依我。比如罗门好心送衬衫给他,他竟然发脾气扔到地上,还气呼呼地讲给我听。我听了就说他不对,还发表了一番不接受人家好意也是小气和自私的宏论。我以为他要和我吵架,他却有气没力地说:“我去跟罗门道歉。”

《红楼梦人物论》带回家,我开了夜车,读得放不下手。这么精彩的书怎么没听人说过?书的作者松青又是何人?第二天我带着疑问去看梦蝶兄。他告诉我,这本书是一个叫王昆仑的作家抗战时所写。因为王昆仑的书属于禁书,所以出版时用了个假名。那本书他送给了我,出国时我带着。80年代碰到剧作家陈白尘,谈及此事。不久,他给我寄来新版的《红楼梦人物论》,而且有作者王昆仑的签名。

写于2009年7月  忆曹阳

友人传来《周梦蝶为曹阳强出头》一文,其中写到梦蝶兄推荐曹阳的三首诗给正在编辑《蓝星诗刊》的罗门。结果只发表了一首,梦蝶兄竟然向罗门兴师问罪,罗门当然生气,在座的《蓝星诗刊》主编余光中老师也不乐意,声称编辑有权决定登与不登,他人无权过问。梦蝶兄事后想想,也觉得自己确实不对,第二天一大早就去罗门家准备道歉,罗门却已忘怀。诗友之间常是这样,闹闹脾气,却不放在心上。

近年回台北,向诗友打听曹阳,总得不到确切消息,有人说他可能在南部,有人说他也许不在了。连梦蝶兄也不知他如今的下落。

曹阳为了谋生做过苦工,后来朋友集了钱让他卖冰淇淋,不久他的冰淇淋推车竟然撞上了汽车。最后他决定捡字纸为生。就在这一段时期,他和我常在梦蝶兄的书摊见面。他捡到一张全家福照片,很珍爱地随身携带,出示给我看时,我笑他傻气。他气得半天不跟我讲话。其实傻的是我,没能体会他那时想家的心情。

我摸不准曹阳的思维逻辑,但是两个人可以各说各话地讲上半天。有次他跟我说,这世界上只有四个真正的人,胡适、周梦蝶、郑愁予。他看我一眼说:“你太小,算半个。”我问及另外半个,他笑而不答。这事我一直记得,因为他把我和他平起平坐。我很感动。

写于2012年11月P5-10

后记

跋:我们的渝姐姐

如果你上网搜一下,王渝不是一个平凡的符号。但在我和副刊前任编辑孙嘉萍、李淼眼中,她就是一个可爱、温暖的姐姐。多年来,她每隔一日在《纽约抒怀》中快乐地记录着大洋彼岸的生活,间或有她每年回台湾的见闻,幽默灵动的文字里闪现的多是美好有趣、睿智可爱的中西文化人乃至普通人。你的心是怎样的,你看到的世界就是怎样的。这句话放在渝姐姐身上最好不过。

薰衣草盛放的季节到了,渝姐姐围着美丽的紫色围巾,喜滋滋地去长岛看花。她适时传来照片,与我分享美丽花事。刚刚入秋,她又戴上紫色的帽子,徜徉在纽约金黄的秋林中,噢,渝姐姐,你总是以清新的心面对这沸腾的生活,并以文字、话语,深深感染着周围的人。

前年春天,她说梦见我和李淼去纽约看她,情节还没发展,还没逛到第五大道,她就惆怅地醒了。2012年秋天,她终于来香港了,住在北岛老师位于马鞍山的工作室,我去接她和沛然大哥远赴长洲舒非的度假屋游玩,开门的一刹那,她欢喜地叫道:“红芬,你比我想象得还年轻。”

她总是鼓励我写作。看了我的《平凡家庭》,渝姐姐说:“你可比我记得详尽生动,很温馨的日常家庭事。让我想起归有光的一些小品。儿子个性明显有主见,像塞尚的画。妹妹娇美鬼马像一首能感觉却难懂的现代诗。”

人生有这样心意相通的长辈文友,能不幸福?

傅红芬

2016年4月10号于香港

目录

自序

第一辑 人物篇 周梦蝶入定

 周梦蝶入定

 武昌街的书摊

 书缘

 忆曹阳

 散文大家王鼎钧

 王鼎钧的文学人生

 初访沈从文

 沈从文写字

 不听话的沈从文

 丢失了的《三地书》

 宣树铮的痛苦

 木心妙解

 木心的《从前慢》

 纪录片《木心》

 霍刚的旧照片

 霍刚珍藏的声音

 霍刚的珍藏

 霍刚的洁癖

 刘跃的画

 林孝信与《科学月刊》

 深深怀念林孝信

 雪天忆孝信

 怀念鼎山大哥

 李黎的书法

 因为金炳兴

 怀念诗人纪弦

 陈朋老师

 陈朋老师像妈妈

 表妹张洁

 陪刘心武逛书店

 鸥外鸥专辑

“稀饭” 来了再说

 追求现场感

 与他有约

 想起痖弦

 怀念李子云

 我们的流动酒会

 她的抗争生涯

 读《温故》

 碰上的缘分

 老贺减肥

 脸冷心热——记辛郁

 他又迷路了

 怀念罗孚大哥

 碰上的缘分

 再见如故——小记许知远

 性情中人夏志清

 威尔·肖兹——《纽约时报》的《填字游戏》专栏主编

第二辑 事故篇 盆栽与我

 盆栽与我

 我妈妈最会……

 多头怪兽

 一万元台币的风波

 写作空间

 我爱卧读

 从时装想起

 我想写推理小说

 妈妈的朋友

 水仙花

 愿言则嚏

 街角人家

 想起敲心塔

 怀念“初三春”

 脸盲

 “虎头帮”

 再说“虎头帮”

 碰上的缘分

 和老张约会

 听演讲记

 那年除夕

“沉鱼” 的经验

 偏爱咖啡

 往 Auvergne 的路上

 山居好快乐

 当我们同在一起

 免费加油

 一个移民家庭的梦

 馋言

 超前忧患

 等人

 他们唱北京

 龙不见了

 诗之笔

 在图书馆中

 另一个人在西方倒下

第三辑 阅读篇 给孩子的诗

 给孩子的诗

 孩子写的诗

 刘荒田新书《美国小品》

 告别好诗

 东野奎吾的《秘密》

 龚孺萍的昆虫诗

 三位一体

 伊迪丝·华顿

 《梅冈城故事》的续集

 再谈《梅冈城故事》的续集

 孙频的《无相》

 碰上的缘分

 《枯山水》

 浅谈詹姆斯女士

 书的寂寞

 《幸福食光》

 文坛嘉宝沙林杰

 浅谈极短篇

 我看小说

 极短篇中的好故事

 《双嘉行》

 《无知之书》

 王昆仑的《红楼梦人物论》

 《芬尼根的守灵夜》

 细节之中有神在

 美丽的《花事》

 散文诗集《死与美》

 橄榄桂冠继续召唤

 爱上缓慢

 《耶律楚材》

 《两岸诗》

第四辑 纽约篇 那两只石狮子

 那两只石狮子

 大中央车站的遐思

 捂住他的嘴

 买玩偶

 漫步空中花园

 换个季节

 土拨鼠日

 要去看莲花

 英雄猫救主

 迎春花

 碰上的缘分

 何处不相逢

 当玲玲碰到骗子

 乡音

 儿童游戏场

 他们不开车

 纽约的诗路

 地铁中

 地下艺术家群落

 乔治的花园

 哈德逊河四百年

跋:我们的渝姐姐

序言

“副刊文丛”总序

李辉

设想编一套“副刊文丛”的念头由来已久。

中文报纸副刊历史可谓悠久,迄今已有百年行程。副刊为中文报纸的一大特色。自近代中国报纸诞生之后,几乎所有报纸都有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副刊。在出版业尚不发达之际,精彩纷呈的副刊版面,几乎成为作者与读者之间最为便利的交流平台。百年间,副刊上发表过多少重要作品,培养过多少作家,若要认真统计,颇为不易。

“五四新文学”兴起,报纸副刊一时间成为重要作家与重要作品率先亮相的舞台,从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郭沫若的诗歌《女神》,到巴金的小说《家》等均是在北京、上海的报纸副刊上发表,从而产生广泛影响的。随着各类出版社雨后春笋般出现,杂志、书籍与报纸副刊渐次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但是,不同区域或大小城市,都有不同类型的报纸副刊,因而形成不同层面的读者群,在与读者建立直接和广泛的联系方面,多年来报纸副刊一直占据优势。近些年,随着电视、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崛起,报纸副刊的优势以及影响力开始减弱,长期以来副刊作为阵地培养作家的方式,也随之隐退,风光不再。

尽管如此,就报纸而言,副刊依旧具有稳定性,所刊文章更注重深度而非时效性。在电台、电视、网络、微信等新闻爆炸性滚动播出的当下,报纸的所谓新闻效应早已滞后,无法与昔日同日而语。在我看来,唯有副刊之类的版面,侧重于深度文章,侧重于作者不同角度的发现,才能与其他媒体相抗衡。或者说,只有副刊版面发表的不太注重新闻时效的文章,才足以让读者静下心,选择合适时间品茗细读,与之达到心领神会的交融。这或许才是一份报纸在新闻之外能够带给读者的佳阅读体验。

1982年自复旦大学毕业,我进入报社,先是编辑《北京晚报》副刊《五色土》,后是编辑《人民日报》副刊《大地》,长达三十四年的光阴,几乎都是在编辑副刊。除了编辑副刊,我还在《中国青年报》《新民晚报》《南方周末》等的副刊上,开设了多年个人专栏。副刊与我,可谓不离不弃。编辑副刊三十余年,有幸与不少前辈文人交往,而他们中间的不少人,都曾编辑过副刊,如夏衍、沈从文、萧乾、刘北汜、吴祖光、郁风、柯灵、黄裳、袁鹰、姜德明等。在不同时期的这些前辈编辑那里,我感受着百年之间中国报纸副刊的斑斓景象与编辑情怀。

行将退休,编辑一套“副刊文丛”的想法愈加强烈。尽管面临互联网等新媒体方式的挑战,不少报纸副刊如今仍以其稳定性、原创性、丰富性等特点,坚守着文化品位和文化传承。一大批副刊编辑,不急不躁,沉着坚韧,以各自的才华和眼光,既编辑好不同精品专栏,又笔耕不辍,佳作迭出。鉴于此,我觉得有必要将中国各地报纸副刊的作品,以不同编辑方式予以整合,集中呈现,使纸媒副刊作品,在与新媒体的博弈中,以出版物的形式,留存历史,留存文化。这样,便于日后人们可以借这套丛书,领略中文报纸副刊(包括海外)曾经拥有过的丰富景象。

“副刊文丛”设想以两种类型出版,每年大约出版二十种。

第一类:精品栏目荟萃。约请各地中文报纸副刊,挑选精品专栏若干编选,涵盖文化、人物、历史、美术、收藏等领域。

第二类:个人作品精选。副刊编辑、在副刊开设个人专栏的作者,人才济济,各有专长,可从中挑选若干,编辑个人作品集。

初步计划先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编选,然后,再往前延伸,直到“五四新文学”时期。如能坚持多年,相信能大致呈现中国报纸副刊的重要成果。

将这一想法与大象出版社社长王刘纯兄沟通,得到王兄的大力支持。如此大规模的一套“副刊文丛”,只有得到大象出版社各位同人的鼎力相助,构想才有一个落地的坚实平台。与大象出版社合作二十年,友情笃深,感谢历届社长和编辑们对我的支持,一直感觉自己仿佛早已是他们中间的一员。

在开始编选“副刊文丛”过程中,得到不少前辈与友人的支持。感谢王刘纯兄应允与我一起担任丛书主编,感谢袁鹰、姜德明两位副刊前辈同意出任“副刊文丛”的顾问,感谢姜德明先生为我编选的《副刊面面观》一书写序……

特别感谢所有来自海内外参与这套丛书的作者与朋友,没有你们的大力支持,构想不可能落地。

期待“副刊文丛”能够得到副刊编辑和读者的认可。期待更多朋友参与其中。期待“副刊文丛”能够坚持下去,真正成为一套文化积累的丛书,延续中文报纸副刊的历史脉络。

我们一起共同努力吧!

内容推荐

《碰上的缘分》是美籍华人王渝的小品文文集。全书共分四辑:第一辑 人物篇·周梦蝶入梦;第二辑 事故篇·盆栽与我;第三辑 阅读篇·给孩子的诗;第四辑 纽约篇·那两只石狮子。作品所写的人和事,以及作者出生地南京、成长地台湾、现在定居地纽约,都是作者记忆中闪烁的碎片,读来无比亲切,从对这些人、事、地方的记述中看到了一位远离故乡的游子的乡愁,同时也看到了她是怎样将他乡住成故乡的那份随遇而安。

编辑推荐

《碰上的缘分》是作者王渝用富有禅意的笔法将生活中碰到的人、事、物、景、情写成一篇篇幽默洞达的美文,看似随性挥洒,却不经意间打通了中西视野,展现出了深刻的人生哲思和热辣辣的人生况味,以及活色生香的诗情。它们既是作者的乡愁,也帮助作者把他乡住成了故乡。作者希望这些书写性情的短文,能带给读者些许的文化气息,或者片刻的心灵沉醉。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2:3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