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编著的《中国教育观察(朱永新教育作品)》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有理论有实际,平易近人,用广大教师能够听得懂的语言说出具有教育科学规律性的理论,案例中含有教育的哲学。广大教师容易理解,容易接受。所以他的书拥有众多的读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教育观察(朱永新教育作品) |
分类 | |
作者 | 朱永新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朱永新编著的《中国教育观察(朱永新教育作品)》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有理论有实际,平易近人,用广大教师能够听得懂的语言说出具有教育科学规律性的理论,案例中含有教育的哲学。广大教师容易理解,容易接受。所以他的书拥有众多的读者。 内容推荐 朱永新编著的《中国教育观察(朱永新教育作品)》讲述了:中国的教育改革走到了今天,是耶?非耶?难以一言以蔽之。 这些年,作者通过调研、会议、讲演、支教等各种形式,走遍了祖国大江南北20多个省市的百余所学校,从北京四中、人大附中、台北薇阁、苏州十中这样的名校,到延安老区、贵州山区的农村学校。这样的行走,让他知道,中国如此之大,任何教育政策的制订都必须因地制宜,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应该是政府教育政策制订的主要出发点。这样的行走,也让他发现,尽管我们的教育有许多困难,但是办法总比困难多,一线干部、校长、老师身上蕴藏着无限的创造力量。在《中国教育观察(朱永新教育作品)》中,作者叹曰:教育原来可以如此美丽! 目录 教育是一首诗(卷首诗) 人生处万类,知识最为贤(序) 第一章 塞北江南 “江南塞北共创未来”——定边教育行 何时不再“七笔勾”——再访定边 圣地寻梦——延安教育行 贫苍南,富教育——苍南教育行之一 “如果不燃烧,请悄悄离开”——苍南教育行之二 不可轻易复制的模式——翔宇教育行 岳阳楼上思忧乐——岳阳教育行 为了灾区的孩子——北川教育行 第二章 行走甘黔 苍茫甘肃——甘黔教育行之一 武威教育印象——甘黔教育行之二 “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甘黔教育行之三 胡杨的精神——甘黔教育行之四 金州金银花——甘黔教育行之五 民族村里话发展——甘黔教育行之六 农村中学的出路——甘黔教育行之七 携手金沙年——甘黔教育行之八 金沙教育掠影——甘黔教育行之九 种子与大地——甘黔教育行之十 西部教育缺什么——甘黔教育行之十一 今天我们如何做教师——再访贵州之一 建一所震不倒的希望小学——再访贵州之二 履约农里添砖瓦——再访贵州之三 群贤毕节论生态——再访贵州之四 夜郎与草海——再访贵州之五 石门坎的故事——再访贵州之六 第三章 北京印象 四中的精神——北京教育印象之一 告诉你一个你所不知道的人大附中——北京教育印象之二 点石成金的刘彭芝——北京教育印象之三 “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北京教育印象之四 十一学校:那些可爱的孩子们——北京教育印象之五 一零一中学:书香满园竞风流——北京教育印象之六 第四章 山西考察 榜上有名,脚下有路——前元庄教育行 事在人为——长治教育启示录 吕日周印象——大同教育行之一 马文有与他的学校——大同教育行之二 农村教育的困境与超越——大同教育行之三 第五章 黑龙江行 夜幕下的哈尔滨——黑龙江教育行之一 牡丹江教育印象——黑龙江教育行之二 职业教育的喜与忧——黑龙江教育行之三 小城宁安的教育名片——黑龙江教育行之四 下马河小学老师的心声——黑龙江教育行之五 第六章 江苏探访 经济大省的职业教育之路——江苏教育行之一 老牌职业学校的传统与创新——江苏教育行之二 听企业家讲职业教育——江苏教育行之三 常州科教城的教育风景——江苏教育行之四 古城苏州的教育梦想——江苏教育行之五 职业教育的问题与出路——江苏教育行之六 第七章 魂牵苏州 有感于敬文小学建博物馆——苏州教育印象之一 有一个关于诚信的美丽故事——苏州教育印象之二 大校的胸襟——苏州教育印象之三 百岁不减青春容——苏州教育印象之四 诗人校长与诗性教育——苏州教育印象之五 年的一中——苏州教育印象之六 “少帅”校长和他的团队——苏州教育印象之七 百年东吴仍青春——苏州教育印象之八 阅读节出台的前前后后——苏州教育印象之九 免费义务教育政策诞生记——苏州教育印象之十 创造奇迹的张家港——苏州教育印象之十一 为第三十中学的岁祝寿——苏州教育印象之十二 小学校长的大教育视野——苏州教育印象之十三 苏图“大礼包”的寓意——苏州教育印象之十四 由清华想到振华——苏州教育印象之十五 第八章 江西调查 为民办教育把脉——江西教育行之一 小新余,大职教——江西教育行之二(上) 小新余,大职教——江西教育行之二(下) “一所好学校,万户解千愁”——江西教育行之三 股份制与改制学校的前景如何——江西教育行之四 紫阳园里书声响——江西教育行之五 民办学校的自主权应该有哪些——江西教育行之六 中国社会资本为什么不进入教育——江西教育行之七(上) 中国社会资本为什么不进入教育——江西教育行之七(下) 善待民办教育——江西教育行之八 第九章 再访港澳 “教育晚餐会”——港澳行之一 石氏父子与书的故事——港澳行之二 周氏兄弟的教育情怀——港澳行之三 在澳门看世界遗产——港澳行之四 澳门博彩业向何处去——港澳行之五 第十章 台湾掠影 “通而不畅”的台湾之旅——台湾教育行之一 感受客家文化的魅力——台湾教育行之二 血缘与文化的力量——台湾教育行之三 听证严法师讲清淡人生——台湾教育行之四 太鲁阁义工——台湾教育行之五 “大使命,理担当”——台湾教育行之六 智者的对话——台湾教育行之七 特立独行的忠信学校——台湾教育行之八 薇阁学校的文化味道与田园气息——台湾教育行之九 与台北教育局长的早餐会——台湾教育行之十 第一版后记:只要上路,一定会遇到庆典 第二版后记 试读章节 2002年7月31日,为了落实江苏与陕西的对口交流合作计划,我受苏州市委市政府委托,到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参加苏州新区援建的门诊大楼落成仪式。因为是上午6点半出发,早晨5点我像往常一样到网上“晨练”片刻。打开留言簿,一个名叫LIYM的网友写了一段话:“朱老师,明天,不,今天,你将以一个市长的身份访问我县,也许我们有机会见面。”这是定边县的一个未曾谋面的老师在31日凌晨l时左右发来的短消息。这多少让我有点惊诧,也有几分激动,网络连起了整个世界。但是,除此之外,定边在我脑海中仍然是一片空白。 定边县位于陕西省西北角,地处陕、甘、宁、蒙四省(区)交界地,是黄土高原向内蒙古鄂尔多斯荒漠草原的过渡地带。全县共辖11镇、14乡、334个行政村,7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30.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8万人。总土地面积6920平方公里,地貌以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盐碱滩区,占全县总面积的39%;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61%。海拔在1303~1 907米之间。 该县历史文化悠久,自西魏设大兴郡起,作为郡、州、营、县,长达1 400余年。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由范仲淹赐名“定边”,取“底定边疆”之意。境内有汉墓群、隋明长城等大量文物古迹。从出土文物和风土人情来看,为黄土高原文化和草原游牧文化的交汇处。定边也是明末农民起义首领张献忠的故乡。定边是1936年解放的革命老区,1986年被确定为国定贫困县。 1996年定边县完成了普及六年义务教育工作,1998年通过扫盲验收,全县目前有各级各类学校533所,其中完全中学2所,职业中学2所,初级中学14所,小学495所,另有民办学校16所。全县有在校中小学生77 941人(包括民办学校的2 414人)。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初中学生入学率为94%。全县有教职工4 079人,其中代课教师1 51 1人,公办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61人,中级职称528人,初级职称1 607人。全县教师中大学本科学历的105人,专科学历1 024人,中专学历1 052人,高中学历186人,初中学历46人。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为47.4%,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为64.1%,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为85.4%。 从定边县的情况来看,各级领导对教育还是十分重视的。该县县委领导同志开玩笑说:“现在中央财政是喜气洋洋,省级财政是紧紧巴巴,市级财政是拆东墙补西墙,县级财政是喊爹叫娘,乡级财政是杀猪牵羊。”虽不甚确切,但多少反映了基础财政的窘迫现状。尽管如此,“九五”以来,定边县在财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在基建投入方面坚持教育优先的原则,加大教育投入,使办学条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P1-2 序言 朱永新教授的作品集出版在即,他要我写一篇序,大概是因为他看到我对教育也很关注,又不时地发表点看法吧,或者因为他和我都是马叙伦、周建人、叶圣陶、雷洁琼等民进前辈的后来人——我们是中国民主促进会的成员。不管他是怎么想的,我出于对他学术成就的敬佩,也出于对年轻学者的喜爱和对教育的兴趣,便答应了,尽管我不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不过这样也好,以一个时时关心业内情况的外行人眼光说说对这套作品集和作者的看法,或许能更冷静些,更客观些。 我曾经说过,中国的教育人人可得而道之。因为教育问题太复杂,中国的教育问题尤甚。且不说中国以一个发展中国家不强的实力在办着世界正最大的教育,单是中国处于转型期,城乡、东西部间严重的不平衡和几个时代思想观念的相互摩擦、激荡,就可以说是当今世界绝无仅有的了。随着教育普及率的提高,对教育发表评论的人当然也越来越多,多到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时常议论。这样就给有关教育的研究提出了许多也许在别的国家并不突出的问题。我认为其中有两个问题最为要紧:一个是教育的事牵一发而动全身,既不能就教育论教育,更不能只论教育的某一部分而不顾及其他,要区别于人们日常的谈论;另一个是教育学如何走出狭小的教育理论界圈子,让更多的人理解、评论、实践,也在更大范围内检验自己的理论是否能为群众所接受,以免专家和社会难以搭界。朱永新教授的这套作品集,恰好在这两个问题上都给了我很大的欣慰。 在这套作品集中,作者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古往今来的广阔视野来考察、思索中国的教育问题;他的论述几乎遍及受教育者所经历的整个教育过程;大到教育的理念、原则,小到课程的改革、课外的活动,他都认真思考、系统调查、认真实验,随时提升到理论层面;与教育学密切关联的心理学,在研究中国教育同时展开的对国外教育的认识和分析,也是他涉及的范围。 朱永新教授并不是一位“纯”学者,虽然教育理论研究永远是他进行多头工作时在脑子里盘旋的核心。他集教师、官员和研究者三种角色于一身,随着孩子的降生和成长,他又多了一个家长的身份。这就使他不可能只观察研究教育体系中的某一段或某一方面。必须做全方位、多角度、分层次的研究。他现在是中国民主促进会叶:央委员会副主席,作为同事,我见过他极度疲劳时的状况,心里曾经想过,这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考验,还是他“命”当如此,不得不然?其实,这正是给他提供了他人很难得到的绝好的研究环境和条件:时时转换角色,就需耍时时转换思维的角度和方法,宏观与微观自然而然地结合,积以时日,于是造就了他独特的研究方法和风格。 我们对任何事物的研究,如果只有理性的驱动,而没有基于对事物深刻认识所生发出来的极大热情,换言之,没有最博大的挚爱,是难以创造性地把事情做得出色的。朱永新教授对教育进行研究的特点之一就是全身心地投入。身,有那三种角色和一种身份,自然占据了他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心,是不可见的,但贯穿在他所有工作、表现在他所有论著中的鲜明爱心,则是最好的证明。 后记 《中国教育观察》是在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教育如此美丽——朱永新中国教育观察》一书的基础上修订完成的。 这次修订主要是增加了“江西教育行”的八篇文章和北京一零一中学、苏州图书馆、振华中学、苏州实验小学等学校的内容。在第一版后记中我已经讲过,通过这本书,大致可以看到我这些年学习与研究方式的变化,可以看到我的人生轨迹,看到我的生命律动,看到我的生活图景。 我曾经说过,教育是我的最爱。从这本书,也可以看出,我如何把自己的身心交给教育,如何为中国教育鼓与呼的大致线索。其实,在大家埋怨、批评我们的教育的时候,我已经看到了教育的未来曙光。在一个全社会期待变革的时代,变革其实已经在悄悄发生。我仍然在观察着、记录着这火热的教育生活。 感谢赵丽宏兄同意继续把他的序言用在新版的《中国教育观察》,也要特别文化艺术出版社的文龙玉老师和责任编辑刘萍萍,她们为本书的出版做了大量前期的工作。 感谢那些在我行走教育、观察教育、记录教育的过程中曾经帮助过我的老师与孩子们,接待过我的朋友们。 书评(媒体评论) 作为一名教育理论家,朱永新教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论述、抒情、问答并举,逻辑严密的理性语言、老百姓习惯于说和听的大白话、思维跳跃富于激情的诗句兼有,依思之所至、情之所在、文之所需而施之。有的文章读时需正襟危坐,有的则不禁击节而赏,有的还需反复品味。可贵的是,这些并非他刻意为之,而是本性如此,自然流露。这本性,就是他对教育事业的爱…… ——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著名语言文字学家 许嘉璐 朱永新的文章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有理论有实际,平易近人,用广大教师能够听得懂的语言说出具有教育科学规律性的理论,案例中含有教育的哲学。广大教师容易理解,容易接受。所以他的书拥有众多的读者。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著名教育学家 顾明远 朱永新提出的新教育实验,推动了中国的教育行动的研究,推动了一种中国的教育风格的研究,它如一条鲇鱼,必将搅动中国教育这一缸水! ——国家总督学顾问、中国教育学副会长 陶西平 朱永新教授不仅对中国的教育发展有着深刻的反思,他还是一位思想活跃、笔耕不辍的学者与实践者。多年来,朱教授完成和参与完成了多部学术著作,具有深厚的思想史研究基础。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袁振国 朱永新先生作为身处高位的官员对教育仍怀有如此激情,甚至是痴情,且如此深沉而质朴,实为难能可贵,不能不令人感动。从某种意义上讲,朱永新先生的人格魅力衍生了“新教育”的魅力。 ——著名教育家、情境教育创始人 李吉林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