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编著的《写在新教育边上(朱永新教育作品)》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有理论有实际,平易近人,用广大教师能够听得懂的语言说出具有教育科学规律性的理论,案例中含有教育的哲学。广大教师容易理解,容易接受。所以他的书拥有众多的读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写在新教育边上(朱永新教育作品) |
分类 | |
作者 | 朱永新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朱永新编著的《写在新教育边上(朱永新教育作品)》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有理论有实际,平易近人,用广大教师能够听得懂的语言说出具有教育科学规律性的理论,案例中含有教育的哲学。广大教师容易理解,容易接受。所以他的书拥有众多的读者。 内容推荐 朱永新编著的《写在新教育边上(朱永新教育作品)》深刻呈现了作者高远、丰富而独到的教育理想。“新教育”是作者中年人生舞台上的大戏,是作为教育学家的人生寄托。在这部关于中国教育和新教育的随笔《写在新教育边上(朱永新教育作品)》中,作者用悲悯的意识、激扬的文字、一以贯之的理想、篇篇精彩的笔墨,探讨中国教育的发展,关注中国教育的未来,书写着生于斯、长于斯、忧患于斯的赤子情怀。 目录 享受着教育的幸福(卷首诗) 我认识的朱永新先生(序) 状态第一(自序) 第一章 岁月滴石 我的至爱 父母的礼物——我的小学生活片段 幻想与激情——我的初中生活片段 多梦的岁月——我的高中生活片段 过江的冲动——我的高考生活片段 在天堂读书——我的大学生活片段 在学海遨游——我的治学生活片段 工作即学问——我当教务处长片段 用心与给力——我的市长生活片段 春天的约会——我当政协委员片段 权为民所谋——我当人大代表片段 读者与作者——我与编辑交往片段 父亲,一路走好 父亲,您好吗 把童年和童心还给孩子 儿子,请带着理想出门 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 大学是读书的天堂 这一天的幸福 第二章 偶有所悟 一个成功的公式 成功小语 我们需要怎样的成功观 让“三力”为成长助力 “知”、“情”、“意”不可偏废 爱(LOVE)的学习法 生命的另外一半 从死亡开始活起 “心富翁”的启示 快乐第一 活出自己 学校没有教的“大能力” 今天最好 与高尚的灵魂为伍 比金牌更重要的 母亲与世界 谁在为我们编织灵魂 2020年的中国会发生什么 世界真是平的吗 让人们因为我而幸福 教育,听听孩子的声音 梦想的售价 世界上没有不能弹奏的曲子 半杯水的启示 储备教育的阳光 化腐朽为神奇 学会欣赏 为教育“叛逆者”叫好 第三章 杏坛小语 重塑新时代的民族精神 我们该有怎样的教育战略主题 穷人经济学与木桶原理 再为山东教改叫声好 警惕教育的反智倾向 多维评价与素质教育 我看本科教学评估 谁偷走了教师的幸福 教育家和教书匠 鲁迅眼中的好老师 好教师都到哪里去了 感恩教育之我见 我们孩子的痛 我们能为西部带去什么 我们该怎样保护我们的学生 灾后,教育应该做什么 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校长与教育科研 比肾结石更可怕的是“脑结石” 让每个学生扬起希望的风帆 玩具与教育 幸福感比成绩更重要 语文教学改革随想 于“关键期”下工夫 择校“集体癫狂”当休矣 呼唤“教育特区” 第四章 名家印象 拜谒梁启超墓 蔡元培的道德重建之探 弘一大师的世界 不该忘却的张伯苓 梁漱溟的飞扬与落寞 陶行知的教育科研之路 毛泽东:挥洒教育个性 李岚清的篆刻世界 李铁映:做个“明白的共产党人” 与雷洁琼的三次见面 许嘉璐的教育情怀 匡亚明谈传统与现代化 潘菽教授二三事 教育“国宝”霍懋征 冯骥才:灵魂不能下跪 王蒙的呐喊 慈祥长者顾明远 “诗人”教育家李吉林 学界女杰朱小蔓 在中国太庙拜访南怀瑾先生 听星云大师说有无 听傅佩荣讲儒家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与巴甫雷什学校 居里夫人的“育儿经” 克里希那穆提的启示 想起团伊玖磨先生 第五章 亦师亦友 一个人与一座城市 学者官员汪长根 亦师亦友杨永明 教育的“光明使者” 对话纪连海 他是一座桥 在寂寞中修行 家书何止抵万金 一个人、一个团队和一个品牌 湖湘汉子“教育狂” 不辞羸病卧残阳 书香园林的一道风景线 语文教师的诗与思 顽强的土根艺术家 “非标”的这一对儿 鲁育宗的大学寻梦 孤独求败巾帼风 面友肖伟民 晚霞正璀璨 第六章 相伴飞翔 灵魂的飞翔 生命的颜色 教育需要返璞归真 不老的童谣,永远的苏州 与日记为伴 十中的文化味道 用遗产点亮未来 左手智慧,右手幸福 需要拯救的不仅是男孩 女孩当自强 智者的人生教科书 教育,永不缺席的话题 跋:大梦无边 后记 试读章节 我是个集学生(受教育者)、教师(从事教育者)、教育研究者和教育管理者于一身的人,命运注定了我这辈子与教育有缘。 我最喜欢的角色是学生。小学时我模仿过老师的板书,中学时我为老师的一次不经意的表扬而激动得彻夜未眠。当然,和任何角色一样,做学生也不可能全是幸福,大学时我也为老师的一次不公正的批评而愤懑不平过……但我还是最喜欢学生这个角色。它使我感到年轻,感到充实,感到生命洋溢着一股永不止息的奋进动力。40多年来,我正是在“学生感”的激励下,在师长们的扶持和指导下走过来的。 我最自豪的角色是教师。生活中无论有多大的烦恼,只要见到可爱的学生们,就烟消云散了。他们的青春活力,他们的敢作敢为,他们的创新精神,也无时不感染着我。他们在课堂上的出色讨论和参与课题研究时敬业的表现,让我认识到“教学相长”的真谛,体会到教师职业的价值和乐趣。当毕业数年的学生寄来贺卡,当多年不见的学生如数家珍地回忆起你在课堂上的一句话,或是课堂外的一个情景,你会意识到你的生命融人过他的生命,唤醒过他的生命,你也仿佛由此获得新生,你能不感动、不幸福、不陶醉吗? 我最专注的角色是教育研究者。与一般的专业教师不同,我同时又是研究如何做好教师、办好教育的。这就使我要更多一份理性,更多一份自觉。为了把握教育的源流,我几乎批阅了中国古代的主要教育经典,撰写了近80万字的《中华教育思想研究》;我认真考察美国、欧洲、日本、新加坡以及港台的教育,主持编写了16卷的《当代日本教育研究》。2000年,我出版了《我的教育理想》一书。在这本书中,我提出教育的理零是为了一切的人,无论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聪明的还是笨拙的;是为了人的一切,无论是品德的还是人格的,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智力的还是情感的;我提出要让每个学生扬起希望的风帆,让每个教师领略教育的趣味,让每个父母享受成功的喜悦。这本书可以算是我20年教育研究生涯的一个小结,也被称为是“洋溢着理想与激情的教育诗篇”。 我最投入的角色是教育管理者。1993年,我成为全国综合性大学中最年轻的教务处长。在校领导的支持下,我们先后推出了学分制、激励性主副修制、必读书目制、应用文科强化试点班等一系列教改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1997年底,我开始担任苏州市副市长,主管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们在教育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推出了扶贫帮困助学行动计划、改造相对薄弱学校行动计划、培养名师名校长行动计划、教育信息化行动计划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行动计划,苏州教育正在以一个崭新的姿态迈入新世纪。作为教育管理者的最大幸福,是把作为教育研究者时所憧憬的梦想逐步变成现实;是合法地运用人民给予的权力,为我深爱的城市、深爱的人们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这种教育上的“成就感”是其他角色难以比拟的。2007年底,我成为民进中央专职副主席,而民进是以教育、文化、出版为主要界别的参政党,教育是民进永恒的主题之一。 P1-2 序言 朱永新教授的作品集出版在即,他要我写一篇序,大概是因为他看到我对教育也很关注,又不时地发表点看法吧,或者因为他和我都是马叙伦、周建人、叶圣陶、雷洁琼等民进前辈的后来人——我们是中国民主促进会的成员。不管他是怎么想的,我出于对他学术成就的敬佩,也出于对年轻学者的喜爱和对教育的兴趣,便答应了,尽管我不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不过这样也好,以一个时时关心业内情况的外行人眼光说说对这套作品集和作者的看法,或许能更冷静些,更客观些。 我曾经说过,中国的教育人人可得而道之。因为教育问题太复杂,中国的教育问题尤甚。且不说中国以一个发展中国家不强的实力在办着世界正最大的教育,单是中国处于转型期,城乡、东西部间严重的不平衡和几个时代思想观念的相互摩擦、激荡,就可以说是当今世界绝无仅有的了。随着教育普及率的提高,对教育发表评论的人当然也越来越多,多到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时常议论。这样就给有关教育的研究提出了许多也许在别的国家并不突出的问题。我认为其中有两个问题最为要紧:一个是教育的事牵一发而动全身,既不能就教育论教育,更不能只论教育的某一部分而不顾及其他,要区别于人们日常的谈论;另一个是教育学如何走出狭小的教育理论界圈子,让更多的人理解、评论、实践,也在更大范围内检验自己的理论是否能为群众所接受,以免专家和社会难以搭界。朱永新教授的这套作品集,恰好在这两个问题上都给了我很大的欣慰。 在这套作品集中,作者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古往今来的广阔视野来考察、思索中国的教育问题;他的论述几乎遍及受教育者所经历的整个教育过程;大到教育的理念、原则,小到课程的改革、课外的活动,他都认真思考、系统调查、认真实验,随时提升到理论层面;与教育学密切关联的心理学,在研究中国教育同时展开的对国外教育的认识和分析,也是他涉及的范围。 朱永新教授并不是一位“纯”学者,虽然教育理论研究永远是他进行多头工作时在脑子里盘旋的核心。他集教师、官员和研究者三种角色于一身,随着孩子的降生和成长,他又多了一个家长的身份。这就使他不可能只观察研究教育体系中的某一段或某一方面。必须做全方位、多角度、分层次的研究。他现在是中国民主促进会叶:央委员会副主席,作为同事,我见过他极度疲劳时的状况,心里曾经想过,这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考验,还是他“命”当如此,不得不然?其实,这正是给他提供了他人很难得到的绝好的研究环境和条件:时时转换角色,就需耍时时转换思维的角度和方法,宏观与微观自然而然地结合,积以时日,于是造就了他独特的研究方法和风格。 我们对任何事物的研究,如果只有理性的驱动,而没有基于对事物深刻认识所生发出来的极大热情,换言之,没有最博大的挚爱,是难以创造性地把事情做得出色的。朱永新教授对教育进行研究的特点之一就是全身心地投入。身,有那三种角色和一种身份,自然占据了他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心,是不可见的,但贯穿在他所有工作、表现在他所有论著中的鲜明爱心,则是最好的证明。 后记 不记得是谁曾经说过,一切都会死去,只有文字是永恒的。 大概从19岁开始,我一直坚持记录自己的生活,有时详细一些,有时简略一些。开始断断续续,后来则坚持不懈。几十年积累下来,越来越发现这样做的意义:不仅可以随时记录自己成长的足迹,而且可以不断与自己对话,发现—个真实的自我,催生一个更好的自己。 后来,我把这个做法延续到儿子身上。在我的建议下,他进入小学以后也坚持写日记。结果他在中小学期间就先后写下了《老虎拉车我敢坐》、《背起行囊走天下》、《我和老爸是哥们》、《梦之队》等一系列作品。遗憾的是,写日记最终没有成为他的生活方式。进人大学以后,由于身体等各方面的原因,他没有坚持这一习惯。 新教育实验在全国推广以后,我又把这个做法介绍给一线的老师们。我开设了一个“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要求老师们坚持写教育叙事,认真记录自己的生活。所以,新教育实验倡导的“师生共写随笔”,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我个^经验的体现。我坚持认为,阅读与写作,是教师成长,甚至是所有人发展的两个最重要的途径。如果说阅读是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的话,写作,其实就是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 就这样,平日零零星星的记录和写作,积累起来竟然也非常丰富。特别是有了博客、微博这样的新媒体,可以让自己的思考和记录随时与大家分享。所以,这些年我陆陆续续出版了一些随笔集。如果说,最早与袁振国先生合作撰写出版的《心理世界窥探》、《增进你的心理健康》更多属于心理学的学术随笔的话,2003年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享受教育》,应该是我的第一本教育随笔。以此为基础,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享受与幸福》则系统地收录了我关于教育的随想。此后,2005年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我的随笔集《走在教育路上》,记录的是从2003—5004年的思考与生活;2006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随笔集《写在新教育的边上》,记录的是从2005—2006年的思考与生活;2008年安徽教育出版社的《回到教育的原点》记录的是2007—2008年的教育思考与生活;201 1年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教育的解放》记录的是200%一2010年的思考与生活。 现在摆在大家面前的这本书,收录了我自己相对满意的一部分随笔,它既是我多年来思考教育问题的记录,也是我行走教育的写实。其中,有感悟成长的心得,有怀念亲友的思绪,有针对时弊的批评,有畅想未来的蓝图。用《写在新教育边上》作为书名,是因为另外有一本直接记录如火如荼的新教育历史的随笔《走在新教育路上》,而我一直认为自己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新教育而存在的。 与《走在新教育路上》一样,新教育义工童喜喜也是这本书的第一读者。她协助我从已经出版的随笔集和博客中选编这本书,并且对内容和文字进行了核对和修订。为了这两本小书,她甚至推迟了自己另外一本童书的写作计划。她说,这不是为朱老师,是为新教育,谁让自己是新教育的义工呢?听到她的一席话,我只能够怀着谢意、敬意、歉意交织在—起的感情,一笑了之。心领神会。 总而言之,这本小书,虽然是我的路,是我的思,也是作为一个普通的新教育人的路与思。这些文字是我深深浅浅的脚印,现在集中展示,与各位读者朋友分享,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希望与大家同路、同思、同行l在这中国教育的荆棘遍生处,同心协力踩出新的路来。 书评(媒体评论) 作为一名教育理论家,朱永新教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论述、抒情、问答并举,逻辑严密的理性语言、老百姓习惯于说和听的大白话、思维跳跃富于激情的诗句兼有,依思之所至、情之所在、文之所需而施之。有的文章读时需正襟危坐,有的则不禁击节而赏,有的还需反复品味。可贵的是,这些并非他刻意为之,而是本性如此,自然流露。这本性,就是他对教育事业的爱…… ——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著名语言文字学家 许嘉璐 朱永新的文章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有理论有实际,平易近人,用广大教师能够听得懂的语言说出具有教育科学规律性的理论,案例中含有教育的哲学。广大教师容易理解,容易接受。所以他的书拥有众多的读者。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著名教育学家 顾明远 朱永新提出的新教育实验,推动了中国的教育行动的研究,推动了一种中国的教育风格的研究,它如一条鲇鱼,必将搅动中国教育这一缸水! ——国家总督学顾问、中国教育学副会长 陶西平 朱永新教授不仅对中国的教育发展有着深刻的反思,他还是一位思想活跃、笔耕不辍的学者与实践者。多年来,朱教授完成和参与完成了多部学术著作,具有深厚的思想史研究基础。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袁振国 朱永新先生作为身处高位的官员对教育仍怀有如此激情,甚至是痴情,且如此深沉而质朴,实为难能可贵,不能不令人感动。从某种意义上讲,朱永新先生的人格魅力衍生了“新教育”的魅力。 ——著名教育家、情境教育创始人 李吉林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