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婆罗门教产生
公元前7世纪以前,雅利安人的信仰基本上是自然崇拜。人们相信世界万物都受某种神的支配,如天神梵伦那、太阳神弥陀罗、雷神因陀罗、火神阿耆尼等等,也尚未形成专门的祭司阶层。随着国家的形成,公元前7世纪出现了专门的祭司贵族集团婆罗门,他们将雅利安人的原始信仰加以整理,为新形成的奴隶制度和种姓制度提供理论依据,婆罗门教便随之产生了。婆罗门教以《吠陀》为经典,信仰“三神一体”的梵天(世界精神,创造神)、毗湿奴(护持神)和湿婆神(破坏神)。婆罗门教的教义可概括为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第一,“梵”(世界精神)是惟一的真实,自我或个灵魂来自“梵”,整个客观物质世界都不过是一种幻觉。第二,自我造“业”,死后必转生为低种姓甚至牲畜,只有遵循“法”(“达摩”),才能转生为较高种姓,以至最终实现理想境界的“梵我一致”。祭祀万能是婆罗门教的重要特征。繁琐的祭祀活动大体可分为两大类,即家庭祭和天启祭(火祭)。仅家庭祭就有受胎(一般在妇女怀孕后进行)、成男(祈求生男孩)、分发(祈求母亲和胎儿安泰)、出生(祈求生后的胎儿健康)、命名、出游(婴儿初次出行)、剃发(表示卜成年)、入法(接宗教训练)、归家(回家过世俗生活)、结婚等12种。公元前6世纪,佛教和耆那教兴起后,婆罗门教的势力受到冲击。至公元8世纪以后,经商羯罗等人的改造,并从佛教和耆那教中吸收了某种因素,遂发展为后来的印度教。
波斯帝国建立
波斯帝国兴起于伊朗高原,是具有四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约公元前2000年代末,一支操印欧语的波斯人从中亚迁入高原的西南部(法尔斯地区)。此时其社会发展正处于原始社会阶段,他们共有10个部落,其中6个农耕部落中,阿契门尼德氏族最为强大,其它4个部落从事畜牧业。来到此地的波斯人一度受米底人统治。公元前553年,出身于阿契门尼德族的居鲁士(公元前558~前529在位)乘米底内乱,率领波斯人起兵反抗统治者,从而加速了波斯原始社会的解体和国家的形成。公元前550年灭米底,获得独立的波斯人在居鲁士领导下,建立了民族独立政权——阿契门尼德王朝,定都苏萨城,是为波斯帝国之始。经居鲁土、冈比西斯、大流士等不断对外扩张,征服了小亚细亚、两河流域、叙利亚等地,占领了中亚的大夏、粟特以及北非土地,使帝国疆域东起印度河,西至爱琴海及非洲东北部,形成了空前强大的奴隶制大帝国。
大流士改革
存在两个多世纪(公元前558~前330年)的阿黑门尼斯族治理下的波斯帝国,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起了巨大的作用。这个一度包括埃及、印度西北部、伊朗、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中亚和欧洲的部分地区的庞大帝国,在很长的时间内保证了发展国际贸易和各族人民文化交流的条件。这个时期形成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以及文化传统,对后来的亚历山大帝国以及希腊化诸国,对伊朗境内后来的国家,都有深远的影响。
当人们谈论古代波斯帝国的历史作用时,必然要提到大流士(约公元前558~前486年)这位显赫一时的国王及其进行的改革。正是这位国王所作的承前启后的改革,奠定了波斯帝国主要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基础。
大流士是在残酷镇压了波斯本部及帝国境内各族人民的起义之后才牢固地掌握波斯国柄的。他汲取了波斯帝国由于没有坚强的国家组织而一度瓦解的历史教训,大概从公元前518年开始,着手进行改革。当时他所面I临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怎样处理波斯人内部的关系,其中包括国王和氏族贵族的关系;一是怎样处理波斯人和帝国境内其他各族人民之间的关系。
早在冈比斯当政时期即已开始反对波斯氏族贵族特权的斗争,高墨达起义之后,反对氏族贵族特权的斗争更为坚决。高墨达所进行的改革是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的。消灭氏族贵族的特权有助于波斯人民摆脱氏族部落制度的羁绊。大流士一上台,立即恢复了波斯氏族贵族的特权,因而激起波斯本部及帝国境内各族人民的起义。大流士在把各种起义镇压下去之后对波斯贵族的政策是,恢复遭到冈比斯和高墨达削弱的氏族贵族的特权,并且竭力加以维护。波斯贵族的特权,在阿黑门尼斯王朝存在的整个时期都得到尊重。大流士采取各种措施,务求使氏族贵族忠于国王。波斯贵族始终是阿黑门尼斯王朝的最忠实、最可靠的支柱,并且一直保持自己的统治地位。在波斯人官方的传统说法中,居鲁士由于尊重氏族贵族的特权而得到美化,大流士也同样被美化。但是对于侵犯这些特权的冈比斯则加以斥责,说他残忍和发疯。
由大流士确认的波斯氏族贵族在整个帝国内部的统治地位,是阿黑门尼斯王朝社会基础狭窄的原因。国家的一切最重要的军事和行政职务,都操在波斯贵族手中。他们的专横跋扈和横征暴敛,阻碍了社会的发展。P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