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波编著的《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分上下两部。其中,上部讲了曾国藩家训思想中“修身齐家”和“立人达人”的智慧,也就是识己与识人的智慧、“自立立人、自达达人”的智慧。下部讲的是家训思想中临事与处世的智慧,也就是行动力与执行力的培养。两本书互为补充,令读者感到受曾国藩家训的精神与情怀。曾国藩常说“人生需有根柢,方可撑持世间变化”,这种可以撑持人世间风雨、坎坷、挫折、变化的人生“根柢”,就是那种精神、信仰、理想与情怀。
本书是《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附光盘下)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作者 | 郦波 |
出版社 |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郦波编著的《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分上下两部。其中,上部讲了曾国藩家训思想中“修身齐家”和“立人达人”的智慧,也就是识己与识人的智慧、“自立立人、自达达人”的智慧。下部讲的是家训思想中临事与处世的智慧,也就是行动力与执行力的培养。两本书互为补充,令读者感到受曾国藩家训的精神与情怀。曾国藩常说“人生需有根柢,方可撑持世间变化”,这种可以撑持人世间风雨、坎坷、挫折、变化的人生“根柢”,就是那种精神、信仰、理想与情怀。 本书是《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下)。 内容推荐 曾国藩,这是一位争议不断的历史人物。他被称为“晚清中兴名臣之首”,又被称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后的理学大师与一代大儒;他既为孙中山、章太炎、范文澜等人所不齿,但也为毛泽东、蒋介石、梁启超、冯友兰所推崇。这是两本流传甚广的家训典籍。他既能自立又能立人、既能自达又能达人的人生智慧与教育思想,也被后人广为称颂;后人整理曾国藩一切教育心得,统称之为“曾国藩家训”,堪称“古今家训之首”。 为什么看似波澜不惊的千余封家书,却成为后人推崇备至的智慧宝典?为什么数十年如一日的心得日记,竟成为众人津津乐道的警示名言?为什么有太多的人,在翻阅他的日记之后,自惭形愧?为什么有更多的人,在细读他的家书之后,奋发图强?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下)为大家介绍了一个不一样的曾国藩。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下)由郦波编著。 目录 序:评“千古第一家训” 识事篇 刚柔并济 第一讲 “落牙臣”与“强项令” 曾氏家训之谜 大臣斗皇帝 国藩斗咸丰 第二讲 高不成,先低就 高起点 大跟头 隔代师 第三讲 不冒进,稳为上 莫名其妙的办法 稳办湘军 稳字诀 第四讲 一个棋迷的智慧 祁门之误 布局 争势 第五讲 多化解,少拒绝 勤王 四两拨千斤 拒绝与化解 第六讲 不纠缠,少争论 戒多言 叔侄档 口舌与意气 第七讲 先晓事,后办事 宽一与干爹 晓事 第八讲 不吝名,不吝利 跳槽 公心与私心 进让 第九讲 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 火并 政工干部 扬善与规过 第十讲 前有郭子仪,后有曾国藩 郭汾阳 保身六法 识道篇 明强挺经 第十一讲 “挺经”的智慧 《挺经》之谜 《挺经》与“刚” 第十二讲 “心中自有定见” 淮自湘出 深沉 定见 第十三讲 言多必失,做多必得 “话唠” 撕文章 “做”法 第十四讲 “五到”、“五勤”与洋务运动 眼 心 身 手 口 第十五讲 男儿须有倔强气 “刚”的专利 倔强的性格 倔强的“品格” 第十六讲 从行动力到执行力 行动与执行 裁军 执行力 第十七讲 有主义的团队 高薪养廉 激励政策 教育培训 信仰感召 第十八讲 居官与居家 暴雨梨花针 乡绅 居官与居家 第十九讲 做英雄,还是做圣贤 不反 论辩 信仰 曾国藩家训名言选粹 跋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这件事,我们在评说曾国藩家训的上半部里也提到过,此处实在有旧话重提的必要。公元1850年,道光皇帝在内忧外患之中病死了。外患是鸦片战争,是英法列强的入侵;内忧是官僚腐败,民不聊生,天下眼看着就要大乱了。果然,这一年的农历年还没过,广西金田村就爆发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起义。而道光是在内忧外患中死的,算是解脱了;可咸丰是在内忧外患中登基的,算是跳进了苦海。所以,后来有人给咸丰起外号,说他是个“苦命皇帝”。这个外号起得真够准的,你看,他是在太平天国起义中登基的,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病死的。人家都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他是既“生于忧患”又“死于忧患”,当然算是个标准的“苦命皇帝”。 不过,咸丰苦中作乐,宠幸上一个叶赫那拉氏的女人。而这个女人在咸丰死后,一手葬送了两百多年的清王朝,也一手葬送了中国在近代史上难得一遇的变革图新的机会,这才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真正“苦命”的地方。 另外,我觉得晚清史最大的一个谜团也在这里,慈禧执政长达四十八年,包括肃顺、曾国藩、李鸿章、翁同赫在内,那么多政治家都斗不过这个女人家,这也真是咄咄怪事了。 虽然苦命,但咸丰刚上台的时候还是挺自信的。这时候他才20岁,正是血气方刚的时候,所以面对内忧外患,他还是想励精图治的。于是,他一上台就表现出一个很谦虚的姿态,让大臣们对朝政大事提建议,甚至对他个人提意见也没关系。 新皇帝表现出低姿态来了,于是那些没有眼力见儿的大臣们就开始顺杆儿爬。当然,咸丰想听批评、听建议的姿态,也不能说只是装装样子。可他毕竟年轻,做起事来三分钟热度,刚开始热情挺足,但真等看到一大堆上表,看看也就烦了。开始还批复一些意见,后来一般只签三个字——“无庸议”。大家一看,皇帝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劲头过去了,就都自觉点儿吧,当初怎么顺杆儿爬上来的就再怎么顺杆儿爬下去,顺坡下驴,该干嘛干嘛去。 可还真就有一位不开眼的,他一看新皇帝这么懈怠,他一发狠,要做强项令,大笔一挥,就把建议书写成了意见书,而且是份分量很重、针对性很强的意见书。这个要做大清朝强项令的人,就是当时已经官居礼部右侍郎的曾国藩。 咸丰一年的五月,也就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爆发后的第五个月,曾国藩上了一篇名叫《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的奏折,批判锋芒直指咸丰皇帝本人。 光写一道批判性很强的奏折,还不算真正的强。曾国藩更强的是他怕这道奏折湮没在众多奏折中又被忽视,于是他想到了一个更绝的做法——等到第二天上朝的时候,就在朝堂之上出班奏事,然后当着满朝文武,把这个奏折当场给背出来。 难能可贵的是,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我们讲过,曾国藩背书的本事不行,小时候背书连贼都背不过。现在,他为了能当堂把这篇批判之雄文完美呈现,不惜提前花了大半夜的时间把他这篇批评咸丰皇帝的奏折硬是给背了下来。 曾国藩虽然背熟了文章,但又怕自己一口湖南方言,皇帝和大臣们听不懂,所以,他在朝堂上背这篇雄文时,特意放慢语速,还声若洪钟,也就是加了很多重音,以至于满朝文武当时越听越惊奇,所有人都感觉出乎意料,全场立刻鸦雀无声,谁也不敢发出一点动静。咸丰帝也出乎意料,但征求意见这事毕竟是自己挑的头,所以他也只好一声不言语地听下去。 这一下,曾国藩有关这篇奇文的朗诵,立刻获得了出奇震撼的演讲效果。 曾国藩批评咸丰帝主要有三条内容。 第一条,曾国藩批评咸丰苛求小节,疏于大计,应“防琐碎之风”。就是说你上台之后,尽盯着那些琐碎小事,结果导致广西前线的人事安排非常混乱,以至于广西前线屡战屡败。这一下,把广西前线失败的责任全推到刚登基不久的咸丰身上去了。这实在太出人意料了,所以咸丰一听脸就沉下来了。可他不便发作,所以还沉着脸在那儿听。 大臣们都看出皇上脸色不对,就曾国藩没看出来,因为他跟郭靖在背“九阴真经”一样,专心致志之极,无法分神,所以咸丰脸色怎样,他根本没注意。所以,他接着往下批、往下背。 第二条,曾国藩批评咸丰文过饰非,不求实际,应“杜文饰之风”。这一条,曾国藩举了个很有说服力也很有杀伤力的例子。他说你一上台,就摆出一副低姿态,表面上是广开言路,让大家都多提意见和建议。可等大家提了很多合理化建议之后,你的表现又是什么呢?“大抵以‘无庸议’三字了之。”这还不如有些领导喜欢签“已阅”呢,别人应你的要求给你提意见,你还不高兴,还把人家降了职,你说你这不是挂羊头卖狗肉,纯属马三立先生说相声——专门逗你玩儿嘛! P8-9 序言 评“千古第一家训” 2011年,是《百家讲坛》开坛十周年,也是曾国藩诞辰两百周年。在《百家讲坛》栏目组的精心策划下,由笔者主讲的《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系列于是年正式播出。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既备受关注也备受争议的人物。他被称为“晚清中兴名臣之首”,又被称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后的理学大师与一代大儒。 曾国藩平生主要事迹,一是率湘军扑灭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一是开启了号称近代变革之始的洋务运动。所以章太炎谈及后人对曾国藩的评价,曾说:“誉之者则为圣相,谳之者则为元凶。”事实也确实如此,曾国藩既为孙中山、章太炎、范文澜等人所不齿,但也拥有毛泽东、蒋介石、梁启超、冯友兰这样的铁杆粉丝。 除却政治上功过是非的争议不谈,曾国藩有一点却是不论“誉之者”还是“谳之者”都极为推崇,这就是他的家训智慧。 一、何为家训 家训,对于今人来说,是个比较专业的说法。但在古时,却是常用词,因为“人必有家,家必有训”。中国的家训传统,自古及今,源远流长。 那么,什么是家训呢? 王勃在著名的《滕王阁序》中说过一句名言:“他日趋庭,叨陪鲤对。”说的正是早期的家训。《论语·季氏》篇记载: (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这是一段对话,也是一幅生动有趣的生活场景: 有一天,孔子站在院子里,他的儿子孔鲤从庭前经过,孔子便叫住孔鲤问道:“你开始学诗(一说学习《诗经》)了吗?”孔鲤回答说没有。孔子于是说:“不学诗,怎么会说话呢?”于是孔鲤退下,开始努力学诗。 又一天,孔子又在院中看见儿子从面前经过,于是又叫住他问道:“你开始学礼了吗?”孔鲤回答说没有。孔子于是教训说:“不学礼,不知礼,怎么能立身于世呢?”于是孔鲤退下,开始努力学礼。 虽然这是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对孔鲤的教育,但也是一个普通的父亲对儿子的教育,所以这段记载也被视为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中的典范之一,而孔子所说的“不学诗无以言”和“不学礼无以立”则成了古代早期家训的典型内容。 当然,就文献而言,《论语》所载孔子对孔鲤的教育还不是我们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家训。作为商周时期文献的合集,《尚书》中收录着更多、也更为典型的家训作品。其中最为有名的《无逸》篇,是周公辅政时,周公教导侄子成王如何勤俭执政的。那句“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也成了后世诸多帝王教育后代不要贪图安逸奢华生活的名训。 通过孔子所说的“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以及周公所说的“君子所其无逸”,我们可以知道,家训其实也很简单,不过就是家庭或家族中的长辈教育子弟或晚辈的教育内容。这些内容十分宽泛,包括家庭生活、言行举止、个体修身、交友处世,乃至出仕从政、建功立业等各个方面。这些内容中的精华被行之于文、传乎后世,便形成了中国古代独特的家训文化。 先秦以后,由于儒家学说渐成社会主流,儒家所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信仰与素来的家训教育不谋而合,在“家天下”的文明模式中,家训遂一跃成为社会教育的主流。这集中地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家训所代表的家庭教育形式成为当时教育的主流形式。 我们一般以为古代教育的主要渠道和我们现在一样,是课堂,也就是学校教育。事实上,标准的学校自商周以来确实也早就存在。比如商周时期的庠序、辟雍,两汉的太学、学宫,唐宋以后的国子监与书院等。但我们不知道的是,不论哪个时期,能进入这些学校学习的学生在整个数千年的中国古代教育史中都是寥寥可数的。(古代私塾、族塾俱属家庭教育形式,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学校。)事实上,因为儒家对“修齐治平”、“家国天下”信仰的推崇,“修身齐家”的行为模式最终决定了家庭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教育形式。 换句话说,中国人最重家,从来都把家庭教育当作人生安身立命的根本。《三字经》里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说明教不教,是父母的责任;教的程度如何,才是老师的责任。所以就“教”而言,父母才是人生第一重要的老师。推而广之,父母对子女,长辈对晚辈,具有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这就是中国人所笃信的教育理念,也是家训在中国古代得以昌盛的最关键原因。 二是家训所涵括的教育内容成为当时教育的主要内容。 秦汉以后,大量有关家训的文本文献开始出现。虽然一直到南北朝时期,自颜之推写作《颜氏家训》开始,“家训”才开始正式得名,但在这之前,大量的“家诫”、“家范”与“诫子书”其实都是标准的家训文献。就算自颜之推后“家训”之说盛行于世,但像著名的司马光《家范》、唐太宗李世民所作的《帝范》等,还是不以“家训”为名,却也都是标准的家训作品。甚至像成册成卷的家书、家信,只要有教育的内容与意义,在古时也一概被目之为“家训”。 这样一来,古代家训典籍中所包含的教育内容一下子变得极其丰富起来。狭义地看,囊括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治家,如何共处,如何规范,如何发展;广义地看,则囊括人生智慧的方方面面:如何启智,如何修身,如何成就人生,如何忠孝两全。学习之道、立身之道、家庭之道、事业之道,莫不成为中国古代家训的关注点,这正是中国古代儒家教育的核心所在。 正是从广义的角度上看,古代家训愈积累愈丰富,终于在晚清出现了中国家训的登峰之作——《曾国藩家训》。 二、家训之首 我们称《曾国藩家训》为“千古家训之首”,是从广义的角度来说的。因为若从狭义的角度看,《曾国藩家训》于家规礼法所涉并不为深,甚至《曾国藩家训》一书的成书也尚存不为人知的悬疑。 作为一代大儒、理学传人的曾国藩,被钱穆先生称为“算得上是一个标准的教育家”,他一生重视家庭教育,不论在京为官,还是在外带兵,总是作有大量教育子弟的书信、文章。在他生前,《曾国藩家书》就已结集出版,并在当时就极受世人瞩目。 除家书之外,曾国藩还曾想专做家训一部。他在家书中谈到这种想法时曾说:“前立志作曾氏家训一部,曾与九弟详细道及。”也就是说,他想写本《曾氏家训》,即后人所说的《曾国藩家训》,这种想法还跟九弟曾国荃详细探讨过。 可最后究竟有没有写呢? 答案十分遗憾,直到曾国藩1872年去世,这部他立志想作的《曾氏家训》也没写出来。 那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个计划流产的呢? 曾国藩生前曾在家书中说:“后因采择经史,若非经史烂熟胸中,则割裂零碎,毫无线索;至于采择诸子各家之言,尤为浩繁,虽抄数百卷犹不能尽收……然后知著书之难,故暂且不作曾氏家训。若将来胸中道理愈多,议论愈贯串,仍当为之。” 原来原因有两个,一是曾国藩认为要遍览经史子集,尽可能多地掌握历史、文化、政治、经济、教育及学术等各方面的知识后,才可以写这本他命名为《曾氏家训》的大成之作;二是即使读尽了经史子集,掌握了那么多的材料,自己也要做到烂熟于心,可以融会贯通后,才可以写这本大成之作,这就叫“胸中道理愈多,议论愈贯串,仍当为之”。 说起来是两个原因,其实也就一个,也就是曾国藩认为火候还不到,要待自己阅历极丰富、知识极丰富之后,要在自己的“功夫”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后,才可以写作这本《曾国藩家训》。 所以,我们现在可以知道,他对这部《曾国藩家训》寄寓了多么高的期望! 但问题是曾国藩是一个非常自谦的人,虽然水平已经在百尺竿头,可还总想着更进一步,所以他总感觉自己的功夫还不够深,境界还不够高,以至于一直到他最后离开人世,也没能写出这部他自己寄寓了厚望的《曾国藩家训》。 那么,我们通常见到的《曾国藩家训》读本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这就要说到我们称《曾国藩家训》为“千古家训之首”的原因了。 曾国藩立志要做家训一部,想在人生境界的绝高处书之成册,如此一来,他的后半生一直都在为这种计划不断地做出实践与准备,加上他理学传人的大儒身份,所以他无时无刻不在自觉贯彻着他的家训教育理念。这样一来,他的家训思想内涵反而不受一本书的限制,反而显得更加丰富,更加深刻,更加具有现实的指导和教育意义。就像孔明“不求闻达于诸侯”,最后却能“诸葛大名垂宇宙”。虽然到最后,曾国藩也未能像颜之推写《颜氏家训》那样写出规范化的家训读本,但他数百万字留存作品中无处不在的教育思想与智慧却因此显得更为博大与精深。这一点,在曾国藩甫一离世,便成为当时社会的共识。当时李瀚章、李鸿章兄弟为曾国藩整理、编撰并出版全集,就特意搜集曾国藩家训思想中的精华之语,在全集中单列“曾氏家训”一章。其后,又有人将其单独成册发行。再后,更有人不断重新为之编选、出版。再之后,更有梁启超索性突破家训的藩篱,为其专门编定《曾文正公嘉言钞》,其间的主体其实也还是曾国藩的家训名言与警句。 至此,《曾国藩家训》声誉日隆,隐然超迈《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古代家训名作,同名图书遂大行其道,成为百多年来坊间不断流传的家训典范。 回首上世纪九十年代,曾国藩曾经被作为历史文化的热点人物被全社会所关注,开风气者当属唐浩明老师的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随后,“做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成为坊言流传颇广的“警世通言”。进入新世纪后,十多年来,中国社会经历着改革开放持续多年后的加速变革,住房、教育、医疗,渐成民生三大切肤之痛!就教育而言,汲取古代教育思想与智慧的精华,已成当务之急。此时,曾国藩与他的家训智慧再次跃入大众的视野,实在应属当然。 所以我所评说的《曾国藩家训》并不以哪一本同名图书为标的,也不仅限于曾国藩的家书或日记,更不是囿于传统家训家庭伦理规范的狭义解读,而是从识己、识人、识事、挺经四个方面入手,把曾国藩一生教育子女、指点子弟,甚至培养后人的教育思想与智慧,力图做一个全景式的评述。 学力不逮之处,颛此就正于方家! 是为序。 郦波 辛卯孟春于金陵水云居 书评(媒体评论)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家书对中国近代社会很有影响。从解读他的家书入手来解读这个人物,角度选得好,值得一读。 唐浩明 ——著名历史学家 同有法,乡有约,家有训。《曾国藩家训》经郦波先生评说,生动可读,足资借鉴。 阎崇年 ——著名历史学家 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倍受争议的人物,但是,曾国藩的家书却受到争议各方的一致重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曾氏家书在曾氏子孙的培养实践中获得了巨大成功。 王立群 ——河南大学教授 郦波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这样的人所讲述的《曾国藩家训》,才会更真、更新、更深刻。 鲍鹏山 ——上海电视大学教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