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神勇的群体,他们装备精良、训练严格、作战勇敢,刀锋一出,势同摧枯拉朽。时至今日,虽然国民党军队特种部队犹如一颗流星已经消失在滚滚的历史洪流之中,但是它曾经在近现代中国历史舞台上演绎过一幕幕惊险绝伦、叹为观止的战争奇观。它这如同流星般美丽的惊鸿一瞥成为后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葬送在蒋介石手下的特种部队》就是要拨开历史的层层迷雾,真实还原国民党军队特种部队的产生、发展、壮大和暗淡的历史全景,详细揭秘这支部队背后的那些鲜为人知的内幕,客观详述这支部队曾经取得过的辉煌战绩,真情述说这支部队经历过的感人故事。本书由郑丹石著。
《葬送在蒋介石手下的特种部队》就是要拨开历史的层层迷雾,真实还原国民党军队特种部队的产生、发展、壮大和暗淡的历史全景,详细揭秘这支部队背后的那些鲜为人知的内幕,客观详述这支部队曾经取得过的辉煌战绩,真情述说这支部队经历过的感人故事。
《葬送在蒋介石手下的特种部队》在结构上以时间为顺序,以特种部队兵种为主题,分别介绍了国民党的炮兵部队、装甲兵部队、宪兵部队、海军陆战队等十大特种部队,以方便读者阅读。
在语言风格上,本书尽量选用相对轻松、调侃性的叙述方式,以让各类读者都能够在快乐中阅读,在轻松中走进和了解曾经辉煌一时的国民党军队特种部队。本书由郑丹石著。
其实,郑介民和毛人凤的交锋从郑介民刚离开南京去北平时就开始了。
郑介民离开南京时,不仅推荐了唐纵任代局长,还任命亲信张继勋为局长办公室主任,并明确要求以后局内重大事务都要由局办公室签署。
按照郑介民的思路,张继勋的权力够大了,但军统局内部的资历问题害了张继勋。当初张继勋是科长时,毛人凤的亲信何芝园、叶翔之都是处级、副处级了,所以张继勋现在虽然成为办公室主任,何芝园、叶翔之等人根本不把张继勋放在眼里。
张继勋也拿这些老领导没有办法,这些老领导更加猖狂起来,终于把张继勋挤兑得没法干下去了。
无奈之下,郑介民只好把张继勋调走,把另一个亲信黄天迈调进办公室做主任。
黄天迈也遇到与张继勋同样的问题,因为受到毛人凤派人的打压,无法工作。
收拾了郑介民在办公室设置的这个障碍以后,保密局的内务再次成为毛人凤的天下。但是此时的毛人凤已经不满足内务的权力争夺了,他还要把保密局的权力全部争夺过来。
要夺保密局的权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要蒋介石点头才行,所以毛人凤需要把事情闹到蒋介石那里才行。
于是,毛人凤开始寻找击败郑介民的突破口。而且这个突破口很快就被发现了,那就是郑介民爱财如命的老婆何淑芬。只要通过何淑芬抓住郑介民的贪污证据,就可以放倒郑介民。
就在毛人凤为寻找郑介民贪污证据犯难的时候,沈醉跳了出来。沈醉是保密局总务处长,何淑芬凭借局长太太的身份,经常把家里的日常开销都拿来找沈醉报销。
沈醉非常生气,在一次和毛人风见面中汇报了这件事。通过沈醉的牢骚,毛人凤看到了这个年轻人大有利用价值。
在谈话中,毛人凤不谈郑介民的问题,只是不停地暗示:沈醉啊,你很年轻,以前戴老板在位的时候就非常看好你,你以后的前途无量啊。当然,现在还有一些人骑在了你的头上,等这些人一走,保密局以后就看你的了。
听到毛人凤的表扬,沈醉对前途充满了渴望,对骑在自己头上的一些人自然开始充满了仇恨。
毛人凤讲完了,轮到毛夫人上场了。毛夫人直接告诉沈醉:郑介民卡住了你,如果郑介民倒掉了,你不就起来了吗? 经过毛人凤夫妇的一唱一和,沈醉心动了,他开始实施起了倒郑介民行动。
沈醉把郑介民支持老婆贩卖鸦片、倒卖保密局枪支、占用保密局私产的不法行为。告诉了毛人凤,毛人凤觉得这些材料算不让猛料。沈醉决定实施一件更为猛烈的倒郑行动。
1947年9月11日是郑介民的50大寿,郑介民怕惹麻烦不主张大搞庆寿。这时,沈醉就找到郑介民的老婆,大谈庆寿的伟大意义,那就是可以大捞一笔。
在沈醉的鼓动下,郑太太心动了,她认为郑介民不仅要搞庆寿,而且要大搞。郑介民是个怕老婆的人,看到老婆大搞庆寿,他一个人去了上海躲了起来。
郑介民不在南京了,沈醉行动就更方便了。他在保密局内大肆宣传郑介民要庆寿的消息,让大家到时都去送礼、祝寿。
在动员完保密局的人后,沈醉又派人动员了“滨湖同学会”的人也去参加庆寿。
郑介民接手后,保密局经费紧张,就裁掉了一大批特务人员。这些人员离开保密局后,就自发地组织了“滨湖同学会”。
不用说,这批人对郑介民怀着很大的仇恨。看到郑介民居然大搞生日宴会,岂能不去凑一下热闹。
9月11日,沈醉先提前到了郑介民家,并提议把郑家收到的礼物都陈列在寿堂上,随后偷偷拿出相机把这些高贵的寿礼都拍摄了下来。
宴会开始了,沈醉又突发奇想,让人去了鸡鹅巷招待所请来了一批客人。这些人比“滨湖同学会”的人还惨,他们是军统牺牲特务的家属,这些人本来都是由军统出钱供养的。后来保密局没钱,一次性给他们一笔钱后,就不再管他们了。
鸡鹅巷和“滨湖同学会”的人一到,宴会现场顿时热闹了起来,生日宴会也在一场闹剧中结束了。
事后,毛人凤通过蒋介石的侍卫长俞济时把生日宴会上的事、郑介民贪污的事告诉了蒋介石。
1947年12月5日,蒋介石免去郑介民保密局局长职务,调任国防部次长,而毛人凤则顺利接管了保密局。P60-62
在国民党几百万的军队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享有“国军的鸣镝之师”、“国军的霹雳战神”等称号。
这是一个神勇的群体,他们装备精良、训练严格、作战勇敢,刀锋一出,势同摧枯拉朽。
这是一个神秘的群体,他们从招募、训练到行动、撤退,形同鬼魅,对于外界来说都永远是一个谜。
这是一个冷血的群体,无论是面对战场的敌人、汉奸,还是面对民族英雄、爱国人士,他们都会毫不犹豫地亮起利刃。
在战场,无论是直接参加战斗、实施突袭、围剿等行动,还是辅助主力作战、实施营救、包抄、运输等行动,抑或是深入敌后进行的侦察、暗杀等行动,他们总是反应敏捷、技能超群、战术诡异,常常能在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成为国民党军队克敌制胜的一把“魔剑”。
这个群体就是国民党的特种部队,它曾经令国内军阀伤亡惨重、闻风丧胆;曾经令日寇深受重创,产生畏惧;也曾经给英勇的人民解放军带来一定的破坏,并引起重视。
当然,特种部队能够取得如此辉煌,不是因为他们是超人,不是因为他们是野蛮人,更不是因为嗜血的神经质,而是因为他们是国民党用大量黄金和外汇堆积起来的部队,他们是从几百万国民党军队中精挑细选出来的部队,他们是用德国、美国先进武器装备起来的部队,他们是纳粹、美军教官严格训练出来的部队。可以说,国民党的特种部队从招募、装备、训练都被寄予了厚望,都获得了巨大的支持,他们注定要成为国民党军队中的“天之骄子”。
然而,特种部队毕竟不是国民党军队的主力,他们对整个战局会产生促进与影响,却不能改变整个战局。在蒋介石的独裁政策不得人心的情况下,在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的攻击之下,这支娇艳的战争之花也开始变得暗淡,并最终被击败、被打散,或者仓惶逃到了孤岛台湾。
时至今日,虽然国民党军队特种部队犹如一颗流星已经消失在滚滚的历史洪流之中,但是它曾经在近现代中国历史舞台上演绎过一幕幕惊险绝伦、叹为观止的战争奇观。它这如同流星般美丽的惊鸿一瞥成为后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本书就是要拨开历史的层层迷雾,真实还原国民党军队特种部队的产生、发展、壮大和暗淡的历史全景,详细揭秘这支部队背后的那些鲜为人知的内幕,客观详述这支部队曾经取得过的辉煌战绩,真情述说这支部队经历过的感人故事。
本书在结构上以时间为顺序,以特种部队兵种为主题,分别介绍了国民党的炮兵部队、装甲兵部队、宪兵部队、海军陆战队等十大特种部队,以方便读者阅读。
在语言风格上,本书尽量选用相对轻松、调侃性的叙述方式,以让各类读者都能够在快乐中阅读,在轻松中走进和了解曾经辉煌一时的国民党军队特种部队。
开始写作本书之时,窗外寒风呼啸犹如昨日;书稿完稿之日,京华大地已是春光明媚。
在匆匆流逝的这半年写作时光里,我最大的感受是叹息。国民党特种部队虽然成立时间不算太长,但是他们在抗日战场上确实有不凡的表现,例如装甲兵部队在昆仑关大捷、远征缅甸等多个战场上,都曾狠狠地打击了日军;特务部队成功打击了日本情报部门和汪伪政权汉奸;就连在抗战末期成立的伞兵部队,也曾三次痛击侵华日军。
然而,在接下来的国共战场上,国民党特种部队风光不再。他们不仅鲜有好的战绩,还出现了不少部队起义事件。最后,随着国民党政权的垮台,国民党特种部队或被歼灭,或逃到台湾,或被改编办解放军。这支在抗日战场上叱咤风云的特种部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在大陆烟消云散了。
何以面对装备优良的日军尚能取得不少胜利的特种部队,竟然会败给装备相对落后的解放军?对于这个问题,军事理论专家已经争议很多年,我想这既有战争性质、指挥失误、部队协同不力等方面的原因,更有特种部队本身的原因。特种部队固然是精兵,但是它数量毕竟有限。这种部队只可以锦上添花,却没有能力雪中送炭。在国民党主力部队败局已定的情况下。数量有限的精兵又能怎么样呢?
除了叹息之外,在写作的过程中,我的脑海里还经常出现意大利著名历史学家贝奈戴托·克罗齐的那句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虽然这句话可以有多种解读,但是我更赞同的是:历史虽然发生在过去,但是却要由后来的人来记录、解读和诠释。国民党特种部队距离我们也只有几十年的时间,但是很多关于它的历史资料已经开始出现歧义,有些地方甚至大相径庭。
当遇到这些分歧时,为了尽可能地接近历史原貌,本书主要依据台湾“国防部”编译室、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等台湾出版单位所出的出版物为参考依据,并结合作者自己的考证,来谨慎处理这些问题。
同时,要补充说明的是,本书第一章“特务部队”所写的内容只包括力行社一军统一保密局这个系统内的人与事,而不包括CC一中统一党务局这个系统的人与事。这是因为,前者属于国民党军事系统,而后者属于国民党党务系统。
最后,要说明的是,本书中的个别观点,因为不够严谨等原因,可能会令一些当事人和他们的家属产生不快,在此表示歉意。同时,在写作的过程中,本书参考了许多老兵的回忆录和一些后人著作,在这里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名满天下,谤满天下,乱世行春秋事,是非留待后人评。
——章士钊评国军特务部队头子 戴笠
在昆仑关地带蒋军(国军装甲兵)比任何方面都空前英勇,值得我军表示敬意!
——日军评语
在瓦鲁班之战中,他们(国军装甲兵)所到之处,令敌人胆寒,歼灭曰军500多人,让人很佩服。
——中国战区参谋长、中缅印战区美军总司令 史迪成
中国军队有这样一支部队{化学兵部队),日军就会有所顾忌,他们在大规模使用毒气的时候也会顾虑。中国的化学兵会不会实施报复,这会让日军不敢轻易使用化学武器的。
——国军将领 李仁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