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与早期中国共产党》(作者裴赞芬、宋杉岐)剖析李大利政党观总结其建党理念,揭示李大钊在矢志于中华民旌解放事业的道路上如何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耐接,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路,全书分为李大钊的政党观;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李大钊与北方各地中共党组织的建立及发展等内容。
《李大钊与早期中国共产党》从现代政治学、现代政党文明的视角.全方位、体地展示和解读李大钊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前后的思想发展及其政治实践,剖析李大利政党观总结其建党理念,揭示李大钊在矢志于中华民旌解放事业的道路上如何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耐接,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路。
《李大钊与早期中国共产党》的作者是裴赞芬、宋杉岐。
绪论
第一章 李大钊的政党观
民初政党的重组及激烈党争
一 民初政党的分化与组合及其特点
二 民初激烈之党争
李大钊与民初政党的关系
一 参与立宪活动
二 参与政党活动的实践
三 与“革命派”政党的关系
李大钊的政党观
一 对民初政党问题的关注
二 对中国政党建设的思考
三 对现代化新型政党的期待
第二章 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
李大钊与五四社会思潮
一 李大钊与工读主义
二 李大钊与实验主义
三 李大钊与基尔特社会主义
四 李大钊与无政府主义
李大钊与五四时期的社团
一 国民杂志社
二 新潮社
三 平民教育讲演团
四 少年中国学会
五 觉悟社
六 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
七 北京大学社会主义研究会
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 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认识
二 对马克思主义的初步认知
三 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三章 李大钊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建党理念
一 党的性质
二 党的指导思想
三 党的组织原则
四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五 政党社会基础
六 政党自身建设
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创建
共产国际的帮助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
第四章 李大钊与北方各地中共党组织的建立及发展
李大钊与北京党团组织的建立及发展
李大钊与天津党团组织的创建
李大钊与唐山和直隶其他地区党团组织的创建及工人运动的开展
一 唐山中共党组织的建立及发展与工人运动的开展
二 直隶其他地区中共党组织的建立及发展与工人运动的开展
李大钊与内蒙古、东北地区中共党组织的创建
李大钊与晋、豫、陕、甘中共党组织的创建
第五章 李大钊与国共合作
促成共产国际与国民党会谈
一 中共一大主张党派独立
二 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对时局的分析
三 促成“与国民党建立友好关系”的实践
统一战线思想的形成
一 五四时期联合的统一战线思想的萌芽
二 中共二大前后统一战线思想的形成
致力于国共合作的建立
一 力促“西湖会议”接受党内合作形式
二 为国共合作的建立南北奔波
国共合作时期的革命实践
一 开展国共合作宣传活动
二 推进国共合作革命活动
三 争取冯玉祥,改造国民军
四 在国共合作中坚持基本原则
第六章 李大钊与共产国际
与共产国际建立紧密联系
一 明确支持共产国际的成立
二 接受共产国际指导工作
出席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
一 艰辛的旅途
二 在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上
任驻共产国际中共代表
一 感受世界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支持
二 关注国内形势,宣传中国革命
李大钊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
一 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
二 实行国际的人道主义
三 中国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第七章 李大钊最后的革命实践
坚持革命斗争
一 积极参加群众集会并发表演说
二 参加示威游行“反对八国最后通牒”
三 建立反奉统一战线,策应北伐
四 反对蒋介石迁都南
对农民问题的探索
一 农民是中国革命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组织农民协会是开展农民运动的关键
三 反对狭隘的村落主义、乡土主义的农民运动
四 无产阶级政党应加强对农民运动的领导
献身革命
一 面对敌人的搜捕——临危不乱
二 面对敌人的审问和酷刑——坚贞不屈
三 面对敌人的绞刑架——视死如归
李大钊的人生观及生死观
一 辩证对待生与死
二 努力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三 热爱生活,珍惜时光
四 以大无畏的精神看待死亡
第八章 生命的音响和光华的延续——李大钊精神永存
崇高的人格风范
一 对待青年
二 对待女性和婚姻家庭
三 对待朋友
李大钊精神内涵
一 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
三 乐观进取、一往无前的精神
四 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
五 求真务实、不断探索的精神
六 襟怀坦荡、光明磊落的情操
李大钊精神的当代启示
一 弘扬李大钊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二 弘扬李大钊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
三 弘扬李大钊精神,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征程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