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李大钊与早期中国共产党(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裴赞芬//宋杉岐
出版社 河北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我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而且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李大钊与早期中国共产党(精)》(作者裴赞芬、宋杉岐)从现代政治学、现代政党文明的视角,全方位、立体地展示和解读李大钊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前后的思想发展及其政治实践,剖析李大钊的政党观,总结其建党理念,揭示李大钊在矢志于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的道路上如何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对接,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路。

内容推荐

《李大钊与早期中国共产党(精)》从现代政治学、现代政党文明的视角,全方位、立体地展示和解读李大钊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前后的思想发展及其政治实践,剖析李大钊的政党观,总结其建党理念,揭示李大钊在矢志于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的道路上如何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对接,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路。

《李大钊与早期中国共产党(精)》的作者是裴赞芬、宋杉岐。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李大钊的政党观

民初政党的重组及激烈党争

 一 民初政党的分化与组合及其特点

 二 民初激烈之党争

李大钊与民初政党的关系

 一 参与立宪活动

 二 参与政党活动的实践

 三 与“革命派”政党的关系

李大钊的政党观

 一 对民初政党问题的关注

 二 对中国政党建设的思考

 三 对现代化新型政党的期待

第二章 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

李大钊与五四社会思潮

 一 李大钊与工读主义

 二 李大钊与实验主义

 三 李大钊与基尔特社会主义

 四 李大钊与无政府主义

李大钊与五四时期的社团

 一 国民杂志社

 二 新潮社

 三 平民教育讲演团

 四 少年中国学会

 五 觉悟社

 六 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

 七 北京大学社会主义研究会

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 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认识

 二 对马克思主义的初步认知

 三 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三章 李大钊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建党理念

 一 党的性质

 二 党的指导思想

 三 党的组织原则 

 四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五 政党社会基础 

 六政党自身建设

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创建

共产国际的帮助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

第四章 李大钊与北方各地中共党组织的建立及发展

李大钊与北京党团组织的建立及发展

李大钊与天津党团组织的创建

李大钊与唐山和直隶其他地区党团组织的创建及工人运动的开展

 一 唐山中共党组织的建立及发展与工人运动的开展

 二 直隶其他地区中共党组织的建立及发展与工人运动的开展

李大钊与内蒙古、东北地区中共党组织的创建

李大钊与晋、豫、陕、甘中共党组织的创建

第五章 李大钊与国共合作

促成共产国际与国民党会谈

 一 中共一大主张党派独立

 二 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对时局的分析

 三 促成“与国民党建立友好关系”的实践

统一战线思想的形成

 一 五四时期联合的统一战线思想的萌芽

 二 中共二大前后统一战线思想的形成

致力于国共合作的建立

 一 力促“西湖会议”接受党内合作形式

 二 为国共合作的建立南北奔波

国共合作时期的革命实践

 一 开展国共合作宣传活动

 二 推进国共合作革命活动

 三 争取冯玉祥,改造国民军

 四 在国共合作中坚持基本原则

第六章 李大钊与共产国际与共产国际建立紧密联系

 一 明确支持共产国际的成立

 二接受共产国际指导工作

出席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

 一 艰辛的旅途

 二 在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上

任驻共产国际中共代表

 一 感受世界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支持

 二 关注国内形势,宣传中国革命

李大钊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

 一 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

 二 实行国际的人道主义

 三 中国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第七章 李大钊最后的革命实践

坚持革命斗争

 一 积极参加群众集会并发表演说

 二 参加示威游行“反对八国最后通牒”

 三 建立反奉统一战线,策应北伐

 四 反对蒋介石迁都南昌

对农民问题的探索

 一 农民是中国革命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组织农民协会是开展农民运动的关键

 三 反对狭隘的村落主义、乡土主义的农民运动

 四 无产阶级政党应加强对农民运动的领导

献身革命

 一面对敌人的搜捕——临危不惧

 二 面对敌人的审问和酷刑——坚贞不屈

 三 面对敌人的绞刑架——视死如归

李大钊的人生观及生死观

 一 辩证对待生与死

 二 努力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三 热爱生活,珍惜时光

 四 以大无畏的精神看待死亡

第八章 生命的音响和光华的延续——李大钊精神永存

崇高的人格风范

 一 对待青年

 二 对待女性和婚姻家庭

 三 对待朋友

李大钊精神内涵

 一 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

 三 乐观进取、一往无前的精神

 四 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

 五 求真务实、不断探索的精神

 六 襟怀坦荡、光明磊落的情操

李大钊精神的当代启示

 一 弘扬李大钊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二 弘扬李大钊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

 三 弘扬李大钊精神,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征程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最早是从传播唯物史观开始的,他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和把握直接影响到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的认识,并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的建设、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目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如张艳国的《李大钊阐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述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吴汉全的《李大钊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努力》(《烟台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梅良勇、杨仁忠的《论李大钊在五四时期对唯物史观传播的伟大贡献》(《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张小平的《李大钊对唯物史观的认识及其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报》2003年第5期)等文,都针对李大钊对唯物史观的独特理解展开论证。而胡鹏的《陈独秀和李大钊的唯物史观比较研究》(中共上海市委党校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则先在分析两人在传播、运用唯物史观中的相同点之后,对二人转向唯物史观的契机、对唯物史观的认知态度和运用唯物史观指导革命实践三个方面作了比较研究。朱文通在《李大钊和他的(史学要论>》(《史学要论》,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一文中,阐述李大钊唯物史观与其史学思想的关系时指出,李大钊的史学思想以唯物史观为核心,“他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和认识,主要体现在1919年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此后在有关的论著中虽然也有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介绍,但是目的主要在于用唯物史观为指导建立中国的历史科学的新体系,并非简单的对唯物史观的介绍和宣传”。

(九)李大钊与中国现代化研究

张静如最早倡导用现代化理论研究李大钊。他在《李大钊对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贡献》(《北京党史研究))1994年第6期)一文中指出,李大钊对变被动现代化为主动现代化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一是引进和传播现代化意识的最高层次马克思主义,并培养了一代马克思主义者,成为推动社会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时代精英;二是创建了新的现代化政党中国共产党;三是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四是为中国社会现代化事业献出了生命。宋月红的《李大钊的中国现代化发展观》(《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吴汉全的《早期李大钊对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思考》(《青海师专学报》1998年第3期)、《早期李大钊对启动中国社会现代化条件的思考》(《宁夏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李大钊与五四运动现代化地位的形成》(《江淮论坛》2001年第2期)、《李大钊与中国图书馆的现代化》(《江苏图书馆学报》2001年第4期),史艺军的《李大钊与中国法制现代化》(《中共党史研究》2002年第2期)等诸文从李大钊与现代化的视角进行了考察,对李大钊在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所作的努力和突出贡献作了具体阐述。

(十)李大钊与传统文化、先进文化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内文化研究热和近年来对先进文化建设的倡导,使得李大钊与传统文化、先进文化、中西文化研究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张静如、齐卫平的《论李大钊与五四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1年第2期),就李大钊与五四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进行探讨,指出:李大钊“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努力用先进文化引导中国社会的前进”。吴汉全的《西方近代文化与李大钊的早期思想》(《宁夏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中国传统文化与李大钊的早期思想》(《宁夏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吕明灼的《李大钊对儒家理想观的继承与创新》(《文史哲》2000年第5期),杜蒸民的《李大钊对孔子和儒学的批判继承》 (载《李大钊研究论文集》),陈旭霞的《李大钊与燕赵文化》(《北京党史》2002年第1期),张同乐的《论李大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朱文通等的《李大钊的文化选择探析》(《滨州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等等,分别从不同方面来探讨李大钊与各种文化的关系,不仅深化了李大钊的研究,而且“积极开展李大钊与先进文化建设关系的研究,并运用历史的连续性原理与当今的先进文化建设联系起来,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李大钊与先进文化”的研究刚刚起步,要解决的问题很多。

此外,还有很多其他研究方面的内容,如李大钊的史学思想、文学思想、美学思想、法学思想等,以及李大钊的东西文化观,李大钊与共产国际,李大钊与北伐战争,等等,限于篇幅,此不一一介绍。

(十一)河北李大钊研究状况

正如中国李大钊研究会副会长张静如所说:“河北是李大钊的故乡,研究李大钊责无旁贷。”中共河北省委、省政府一直对李大钊研究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1989年10月,河北省李大钊研究会在唐山成立。从1989年开始,河北开始与北京大学、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等单位联合举办会议。按照当时的口头协定,“逢十”(即整年头)在北京举办纪念李大钊诞辰某某周年学术讨论会,“逢五”在河北举办纪念李大钊诞辰某某周年学术讨论会。全国学术研讨会和河北省学术研讨会共同推动了李大钊的研究,使其研究不断深化,不断走上新的台阶。P11-13

序言

在隆重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和李大钊英勇就义八十四周年之际,由裴赞芬、宋杉岐两位青年学者合著的《李大钊与早期中国共产党》一书,即将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可谓适逢其时,谨为之贺。作者嘱我作序,辞不获命,在此略为赘言该书产生的背景和主要特点等。不敢言序,唯望各位师友和读者诸君有教于吾辈而已。

从出版时机来看,该书是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和李大钊英勇就义八十四周年而作。2001年6月,在有关领导和省内外有关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下,河北省李大钊研究会与河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联合举办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八十周年暨“李大钊与中华民族精神学术研讨会”,取得良好效果。2009年是李大钊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在筹备李大钊研究学术研讨会和编辑出版《李大钊年谱长编》(此书系河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编辑出版的《燕赵文化》丛书第三辑之一)的过程中,河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希望与河北省李大钊研究会在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之际,继续联合举办纪念李大钊的座谈会或研讨会。经过商议初步确定以“李大钊与早期中国共产党”为主题开展会议的筹备工作,当务之急是先着手组织撰写《李大钊与早期中国共产党》一书。

该书编写任务由河北省李大钊研究会副秘书长、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裴赞芬和石家庄学院政法系副教授宋杉岐共同承担。裴赞芬来自李大钊故乡乐亭县,1997年从南开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即到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一直主要从事李大钊研究,先后参加《李大钊全集》、《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李大钊传》、《李大钊年谱长编》以及《李大钊研究》的编辑和撰写等,是科研骨干之一。尤其是近年来进步比较明显,发表的有关李大钊研究的论文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影响。宋杉岐从1997年大学毕业以来一直从事中共党史等课程的教学和研究,教学效果很好,发表过不少论著,对李大钊研究也下过一定的工夫。因为时间紧、任务重,裴赞芬邀请她的大学同学宋杉岐加盟。二人全身心地投入研究和编写,于2011年春节前夕完成了全书的初稿,并开始征求各有关方面专家学者的意见,随后就进人了修改阶段。

2011年春节后,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决定把即将在乐亭县举办的“李大钊与中国共产党座谈会”作为中共河北省委、省政府纪念建党九十周年活动之一,和同日在乐亭县青春广场举办的“红色足迹”——大型纪行式新闻采访报道活动的启动仪式,一并启动整个纪念活动。此外,还将在北京举办话剧《李大钊》的首场演出;在“李大钊与中国共产党座谈会”召开前夕出版《李大钊与早期中国共产党》一书。整个纪念活动把弘扬李大钊精神作为重点内容之一。

《李大钊与早期中国共产党》一书的出版,将会成为河北省李大钊研究工作的一个转折点。就全国范围的李大钊研究来说,近年来的发展动向是,除继续发扬革命史范式的优长之外,一方面是力求回归传统的考据学,另一方面是开始借鉴一些新的研究范式,比如社会史研究范式和现代化研究范式等。河北从事李大钊研究的学者自然力求站在李大钊研究的前沿,并努力争取具有一定的学术话语权,为深化李大钊研究作出自己的贡献。

河北是李大钊的故乡,一直非常重视李大钊研究,目前所知第一篇研究李大钊的文章就是著名学者河北人王森然于1934年发表的《李大钊先生评传》。1970年代末,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今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前身)历史研究室成立了以韩一德为首的李大钊研究课题组。该课题组先后独立或与有关单位合作编纂出版了《李大钊年谱》、《李大钊史学论集》、《李大钊研究论文集》、《李大钊史事综录》等,并于1984年10月李大钊诞辰九十五周年之际在乐亭县组织召开了全国第一次李大钊研究学术研讨会。日本著名李大钊研究专家、信州大学教授後藤延子出席了这次会议,从此和中国学者结下深厚的友谊。1989年是李大钊诞辰一百周年,继北京市李大钊学会(后改为李大钊学社)之后,中国李大钊研究会在北京大学成立,随后河北省、天津市、河南省以及唐山市、秦皇岛市、乐亭县等地的李大钊研究会相继成立,中共中央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地举办了纪念李大钊诞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从此,中国李大钊研究会与河北省李大钊研究会约定李大钊诞辰“逢五” “逢十”分工合作举办研讨会,共同促进李大钊研究事业和交流活动的开展。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于1991年成立了李大钊研究室,负责河北省李大钊研究会的日常工作和出版会刊(《李大钊研究》(曾出版一至七辑,后中断,现拟争取经费恢复出版)等,到20lO年先后组织出版了《李大钊全集》(四卷本)、《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李大钊传》、《李大钊年谱长编》等。

综观三十多年来河北省的李大钊研究,所有项目(不包括个人撰写的论文)几乎都是以多人集体合作的方式进行的,并且是以李大钊生平研究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为主,尚未见有河北学者在李大钊研究上出版专著,这与河北学者在学术研究价值取向等有直接关系,今后应该加强深入系统的专题性研究。《李大钊与早期中国共产党》一书,作为河北学者在李大钊研究上进行深入系统的专题性研究的探索,虽然可能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或问题,但是毕竟还是起步了。经过进一步的努力,相信河北李大钊研究学者群体今后能够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综观全书,我觉得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选题新颖,知难而进。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的建党思想和建党活动等,理应成为李大钊研究的重要内容。然而,由于资料所限等因素,导致这方面的研究多年来一直比较薄弱,令人不免感到遗感。通过李大钊研究资料索引,我们不难发现,不要说目前还没有对这一课题进行系统研究的专著,就是有关的专题研究论文也不多,其中还有一些文章乏善可陈。可见,《李大钊与早期中国共产党》一书的选题比较新颖大胆,也可以说是知难而进。近年来,李大钊研究不断深化和一些新材料的陆续发现,为该书的撰写提供了一定的有利条件。作者在撰稿过程中,努力吸收了学术界的新观点,尽量多地使用新发现的资料,以使该课题研究尽可能地建立在较为坚实的基础之上。例如,作者运用《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中发表的李大钊给中共中央、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的报告等内容,探讨了过去被忽视的李大钊的一些重要革命活动和军事思想。又如,作者运用《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提供的一些新资料,通过数据分析论证了李大钊未能参加中共一大的具体原因等。

第二,视角独特,锐意创新。作者力图对李大钊的建党思想及建党活动等进行比较系统和深入的专门研究,在进行史实考证和文本解读的基础上,从新的视角进行考察和探讨。首先是把李大钊早期的政党观和建党思想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相比以往是一个突破。以往的论者几乎都是单纯地就李大钊的建党思想来论李大钊的建党思想,无形中割裂了李大钊思想发展过程中内在的有机联系。其次,作者试图从现代政治学的视角结合中国现代政党发展史探讨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其所体现出来的现代政党的基本特征;试图从社会史的视角具体来说即社团发展史的视角探讨李大钊和社团的双向互动关系等。再者,作者在撰写书稿时,还照应到全球化和现代化的研究视角,视野开阔,较为独特,创新意识比较突出。

第三,结构合理,内容充实。全书除《绪论》外,共分八章,分别探讨了李大钊的政党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中国化”、建党思想和建党活动、致力于国共合作和沟通共产国际等。此外,还专门探讨了李大钊的人格风范和李大钊精神,指出其主要内容、基本特征和现实意义等,也都比较新颖。全书结构比较合理,内容充实,文字流畅,行文规范,具有一定的可读性。  该书自然也有其不足之处,首先是作者对某些问题的论述,有的只是浅尝辄止,未能展开进行论述。这一方面是由于写作时间确实很仓促,另一方面就是作者对其中某些问题的研究深度还不够,或者此前缺乏一定的研究。其次是作者虽然努力吸收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仍然有一些已有的研究成果未能很好地吸收消化。再者是书中的某些个性化的提法或者说法,考虑未必缜密。然而,作为一种致力于努力求新的探索和尝试,这也是可以理解的。由于该书撰稿和出版时间紧张等因素,我只是有重点地选择阅读了部分书稿,未来得及通读全部书稿并提出个人的看法,作为与作者合作多年的老同事,深感有愧于心。写这篇序文,也颇觉力不从心,断断续续地勉强才写出来。瞻前顾后,战战兢兢,深恐贻笑大方。然语出肺腑,或可谅察。

朱文通于常守孤松斋

2011年3月23日

后记

本书为河北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献礼图书,河北省“十二五”出版规划重点选题,系从现代政党政治文明视角、力求以新的研究视野展开论述“李大钊与早期中国共产党”关系的专著。在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八十周年之际,河北省李大钊研究会、河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共同组织研讨“李大钊与中华民族精神”这一重要研究课题,率先推动开展这一全新领域的研究。此后,河北的李大钊与中华民族精神研究、李大钊精神研究有了大的起色,李大钊研究显示出新气象。适逢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之际,河北出版界和河北省李大钊研究会、河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又共同策划了“李大钊与早期中国共产党”这一重大研究选题,这无疑将会对李大钊研究的学术视角、学术研究范式提出新的变革性要求。所以说,这部书的出版问世,是在总结已有的李大钊研究成果特别是河北学者群体对李大钊研究不断深化、不断开辟新的研究视角、新的研究领域基础上形成的,是凝结了李大钊学术研究领域的集体智慧结晶。

本书主要是以现代政治文明、现代政党史的理念多层面、多视角地考察、研究、剖析“李大钊与早期中国共产党”这一重要课题,由于受研究现状所限,故其中对一些较为重要方面的论证,目前还只能说是初步的,尚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如对李大钊的女权思想,本书未作太多的深入论述;对一些尚存争议的较重要问题,一些重要的史实的出处和来龙去脉,也还需要作进一步的更为深入细致的考证和学理分析及视角转换研究,以便从整体上更为全面、客观、科学地推进对“李大钊与早期中国共产党”这一课题的研究。

本书的编写,是在李大钊研究专家朱文通的指导下进行的,由裴赞芬、宋杉岐合著。编写大纲及编写内容,由裴赞芬、宋杉岐共同拟定,朱文通、王小梅、胡克夫、李权兴老师等提出了宝贵的修改建议和编审意见。《绪论》部分由裴赞芬撰写,一至八章由裴赞芬、宋杉岐合作分工撰写。本书特邀编审胡克夫负责全书的统稿和终审定稿,并作了必要的内容补充和对基本史实的订正及修改。中共党史研究室的党史研究专家精心审阅了全部书稿,针对一些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提出了十分宝贵的修订意见和极为重要的修改建议。我们在最后集中讨论定稿时,一一细致研究,逐个订正了各位专家学者所提的问题以及需要修改、订正、提高、完善之处。学无止境,获益匪浅。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国近代史、中共党史和中华文化史、燕赵文化史上的重要历史人物。长期以来,中共河北省委、省政府对李大钊研究一直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今年,中共河北省委精心组织了以“党旗飘扬·希望河北”为主题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型系列活动,其中确定突出弘扬李大钊精神和西柏坡精神,并在李大钊的家乡乐亭隆重举办河北省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暨“李大钊与中国共产党”学术座谈会。这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之际对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的最好纪念。

自改革开放以来,河北出版界一直在出版上对李大钊研究给予了各方面的大力支持。迄今已出版李大钊研究方面的编著和专著主要有《李大钊思想研究》、《李大钊研究论文集》、《李大钊与五峰山》、《李大钊早期思想与近代中国》(1989年版)、《李大钊在河北》、《李大钊全集》(四卷本)、《李大钊与中国现代学术》等,为河北全面推动李大钊研究,奠定了必要基础,其功大焉。

我从南开大学毕业到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至今已十五六个春秋。历史研究所浓厚的学术研究环境、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和谐的工作氛围,对我在学术研究方面的耕耘和探索,助益良多。在此,谨向在我求学和治学成长道路上给予殷殷教诲、热心指导、无私帮助与奖掖提携的各位领导、各位师长致以深深的感谢,向诸位同人好友表示最诚挚的谢意。滴水之恩,铭记于怀。

在本书出版之际,衷心感谢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省新闻出版局、河北出版传媒集团公司、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及历史研究所、河北省李大钊研究会、河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石家庄学院等部门及单位有关领导与人士的关心和支持。衷心感谢河北教育出版社社长杨才、总编辑李剑霞的高度重视和全方位主抓本书的编辑及出版工作。尤其要特别感谢袁淑萍编审最先提出并与有关方面积极策划了开拓李大钊研究这一新领域的重要选题。本书责任编辑袁淑萍、蒋海燕、徐占博、姬璐璐为保证本书又好又快、高质量地出版付出了超常努力,极为认真负责,感人至深,没齿不忘。

这里,还要特别感谢我的合作者、我的大学同学、在我的学术研究道路上一直给予无私支持和深厚友谊的石家庄学院政法系宋杉岐老师,这是我们同心协力合作撰写出版的第一本书。

对本书的出版,除有些微的欣喜,更多的还是惶恐,我深知学识粗浅,勉力而为之,疏漏与舛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位方家不吝赐教。

最后,谨以此书向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表示衷心的祝贺!

裴赞芬

2011年5月12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16:4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