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广大沐浴爱好者掌握科学的沐浴知识,采用科学的沐浴方法,从而更好地发挥沐浴养生保健的作用,这是本书编写的宗旨所在。在介绍一般沐浴知识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中医沐浴养生保健知识,是本书的重要任务。
本书除了介绍有关沐浴的除垢保洁、浴德洁心、闲情逸致以及技术轨迹、服务经济和奇异的澡浴等沐浴史话和趣话外,主要介绍了海水浴、温泉浴、冷水浴,香熏浴、桑拿浴、按摩浴,药浴、足浴,森林浴、日光浴、空气浴,盐浴、泥浴、刷浴、干浴,酒浴、茶浴、醋浴、牛奶浴,以及多种民族特色浴等各种沐浴的具体方法、养生保健的作用与机制和注意事项等。
药浴,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据记载自周朝开始,就流行香汤浴。所谓香汤,就是用中药佩兰煎的药水。其气味芬芳馥郁,有解暑祛湿、醒神爽脑的功效。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在《云中君》里记述:“浴兰汤兮沐芳华。”其弟子宋玉在《神女赋》中亦说:“沐兰泽,含若芳。”从清代开始,药浴就作为一种防病治病的有效方法受到历代中医的推崇。本书界和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介绍中草药、花卉、矿物浴养生等。
2)根据沐浴介质的分类:随着沐浴的发展,所使用的介质已经不仅仅是水了,一些过去很难想到要使用的介质,如今已经变得家喻户晓,据此可有多种分类。
据沐浴介质的不同,可以分为空气浴、日光浴、森林浴、砂浴;由于沐浴介质与地点的不同,可以分为高山浴、洞穴浴、瀑布浴等。
3)根据沐浴方式的分类:沐浴的方式也有多种,据此有不同分类。
沐浴时使用专门刷子的,叫刷浴;沐浴并不用水,主要用手摩擦的,叫干浴;沐浴时配合按摩的,叫按摩浴;使用芳香物质,沐浴时既熏又洗的,叫香熏浴。
4)根据沐浴者的分类:根据沐浴者的不同,以及沐浴者体位、部位的不同,可有多种分类。
由于沐浴者的不同,因而产生了敬客浴;根据沐浴者体位的不同,可以分为淋浴、坐浴、盆浴;根据沐浴者沐浴部位的不同,可以分为全身浴、半身浴、浴头、浴面、浴足,以及浴眼、浴眉、浴鼻等等;有的沐浴是在固定的时间进行,因而产生了定时浴。
需要说明的是,澡堂的变化不仅表现在浴种上,还表现在其功能上,如今澡堂的功能已经被大大拓展,洗浴不仅仅是清洁身体,更具备了美体美容、养生保健、防病治病、康复,以及休闲、娱乐和社交等功能。实现这一美好愿望的道具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随着澡堂功能的变化,不仅其名称变成了洗浴中心、休闲会所、康复中心,而且沐浴用品、沐浴设施等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沐浴的除垢保洁与行为方式
文化人类学一直把人类的日常行为和风俗作为研究文明进程的素材。沐浴,与谈吐、进餐方式甚至吐痰、擤鼻涕等,都是构成人类社会的文明元素。褪去沐浴的外衣可以看到:沐浴这个原本单纯的肢体行为,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生生不息地植根于从古至今的历史文明,形成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洗澡并不单单是个清洁身体的问题,在这个一般人看来俗之又俗的题目背后却蕴含着雅之又雅的文化内涵。不同国家、不同地方的人们有着不同的沐浴文化,相同的是,沐浴是一种文化,是一种享受,只有懂得它的人才知道其中的意蕴和乐趣!
1)沐浴的除垢保洁:水的重要功能之一是用于洗涤,能除去污垢保持清洁。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就是保持自身的卫生和健康。除垢保洁,是沐浴的基本功能,人的沐浴离不开水,正如《苟子》所说“以出以人,以就鲜洁。”在殷墟甲骨文中,有不少洗脸、洗手、洗澡的文字,这是我国古代关于沐浴的最早记载。沐浴包括头、身、手、脚的洗浴,然而,在古代却分得很细,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中有“沐”、“浴”、“洗”、“澡”等字。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分别说明了这几个字的不同含义:“沐,濯发也。浴,洒身也。洗,洒足也。澡,洒手也。”据此古人的沐浴与今日之洗澡的意义单从字面上来看并不完全吻合,只有把许慎对“沐”、“浴”、“洗”、“澡”的解释结合起来,才算完全意义上的洗澡。这本身也说明,沐浴是人们自身生理卫生的需要,这种卫生需要很早就有了。《列子·汤问》讲述了一个长寿之乡,那里的人“百年而死,不天不病”,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有特殊的喷泉供人们洗浴。喷泉里涌出的,是琼浆玉露似的神奇之水,用它沐浴可以使人通体芬芳,皮肤润泽,其“香气经旬乃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通过沐浴能够保持身体的洁净,从而健康长寿。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沐浴已渐成习惯,甚至在商周时期已出现了用来沐浴的器皿。当时用来沐浴的器皿有青铜器“鉴”,据《说文解字》的解释:“鉴,大盆也。”盛水用作浴器。自先秦以来,有临河祓禊的习俗,即暮春三月到河中洗浴以祓除不祥,祛病消灾。这一习俗在汉代十分流行,汉武帝刘彻就曾经经常临河祓禊。《仪礼·聘礼》所载的“三日具沐,五日具浴”的良俗,在汉代已经正式以“休沐”的形式被法律固定下来。所谓“休沐”,是汉代朝廷官员法定的假期。汉代皇帝每五日给官吏放假一天让他们回家去洗澡浣衣,并作为法定假日固定下来。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以沐浴为理由而制定的假日,足见汉代非常重视仪容和体肤的整洁,朝廷内外,上上下下都有着经常沐浴的良好习惯。《礼记·王藻》曾对洗澡规定了一套程序,沐浴出水后,要分别用干净的精、粗毛巾擦拭身子,然后再用热水淋身,披上专门的布衣,以候身燥,其间还要喝一些饮料,以止口渴。古人还有沐浴必更衣的习俗,如《楚辞·渔父》所说:“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更衣。”
描绘北宋都城繁荣景象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在街市两侧林立的商铺之中就有一家“浴堂”。南宋时期,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已是当时繁华的大都会,公共浴堂众多,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行业,有了自己的行会组织,称为“香水行”,并成为当时公共浴堂的代名词。唐、宋、元一般人家建房都设有浴室,沐浴更加普及,就连客人远道而来,主人相迎也要先设香汤给客人沐浴,再摆筵席招待,名之日“洗尘”。P2-3
生命与水息息相关,这使我们对水有着一种天性的亲近。在人类诞生之初,就有了关于沐浴的神话故事,人类沐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以前。沐浴并不单单是清洁身体,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养生保健的独特作用。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沐浴文化和对沐浴养生保健作用的认识,伴随着文明的发展很早就在中华大地上产生和发展起来了。在中国远古时代的神话故事中有很多关于沐浴的传说:帝俊浴于从渊,羲和浴日,常羲浴月,天女下凡沐浴等等。帝俊常在从渊澡浴是上古神话中关于澡浴的最早记载之一。如今,无论在城市和乡镇,洗出美丽,浴出健康,已成为一种时尚。沐浴在我国已发展成为中医学中一种独特的养生保健方法,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本书的编写也就应运而生了。帮助广大沐浴爱好者掌握科学的沐浴知识,采用科学的沐浴方法,从而更好地发挥沐浴养生保健的作用,这是本书编写的宗旨所在。在介绍一般沐浴知识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中医沐浴养生保健知识,是本书的重要任务。
本书除了介绍有关沐浴的除垢保洁、浴德洁心、闲情逸致以及技术轨迹、服务经济和奇异的澡浴等沐浴史话和趣话外,主要介绍了海水浴、温泉浴、冷水浴,香熏浴、桑拿浴、按摩浴,药浴、足浴,森林浴、日光浴、空气浴,盐浴、泥浴、刷浴、干浴,酒浴、茶浴、醋浴、牛奶浴,以及多种民族特色浴等各种沐浴的具体方法、养生保健的作用与机制和注意事项等。
本书编写中参考了众多作者的有关论文和著作,未能一一标明,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王德蒇
2010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