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慈善成为一种习惯
对于我们,不做恶可能相对容易。但是,真能做到“众善奉行”相当不容易。特别是当我们沦落到捡破烂的地步还能坚持行善,那的确要点佛的精神!慈善不是富人的专利。对于富人一掷千金的捐助,社会很需要,但是对于千千万万普通人的点滴善举,社会同样需要甚至更为需要。
由于富人大多有知名度,因此社会往往更关注富人的善举。普通人的细小善举,比如我们帮助一位盲人过马路,为需要帮助的人捐十块钱甚至一块钱,虽然琐碎,但论性质,和富人的慈善没有区别。
其实稍加留心,我们周围不乏善举,而且也能让我们心存感动。比如我认识的一位已经退休的阿姨,每月只有千把块退休金,但却喂养了很多野猫。她甚至把生病的或残疾的野猫抱回家调养。由于收入微薄,她去买猫粮或带猫看病,甚至连地铁都舍不得坐。
我还认识一位才二十出头的年轻人,表面看来有些玩世不恭,所谓八零后的散漫、缺乏责任感在他身上似乎很典型。但是我无意中发现,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有点吊儿郎当的年轻人,竟然暗地里资助着两个贫困学生。
还有我的一位同事,去年才毕业的大学生,逛街时碰到义务献血车,顺便就上去了。一般献血一次是200CC,可是那天抽血的人说血库吃紧,你年轻,献400CC也没有问题。于是我这位小同事二话没说,献了400CC。
类似的善举我们每个人周围都有不少,只是他们太普通,太不容易引起我们的关注。包括我们自己,我们谁心里没有进发过善念呢?
人是奇怪的动物,很容易受群体意识感染。周围的人善良,我们也会变得善良。反之,在特殊环境下,人恶的一面也会被激发甚至放大。比如战争,杀戮会使人变成恶魔。想想纳粹的集中营,离开那个特定时代,我们现在怎么也想不到,那么有教养的德国人会变成魔鬼。这其实就是环境的魔力。
从这个角度看,让慈善成为一种习惯、变成一种风气,对社会非常重要。一传十,十传百,一旦爱心在人群中传递,社会和谐就可以实现。古人说得好,“莫因善小而不为”。我们每个人的点滴善举可能并无法改变什么,但是亿万人的善举会聚起来,力量就能排山倒海。所以,悉心呵护我们心中善的火种,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对自己对社会都善莫大焉。
当然,正如毛主席所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做慈善也一样,一次两次容易,但坚持做下去很难。特别是在命运对自己也不公平的时候,还能去帮助比自己更不幸的人,就更不容易。
曾经在网上看到一张照片,画面是一位捡破烂的老太太在一位乞讨的盲人碗里放钱。这是让我最感动的照片之一,这位老太太自己已经如此不幸,却还能去帮助比自己更弱的人,这种行为用伟大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她给出的一毛钱,意义一点也不亚于巴菲特捐出的数百亿美元。
写到这里,想起曾经有人间一位高僧修行的奥秘,没想到得到的却是一句极普通的话:“诸恶莫做,众善奉行。”
这话看起来简单,似乎根本没有奥秘可言。但细想想,那其实是很高的境界。对于我们,不做恶可能相对容易。但是,真能做到“众善奉行”相当不容易。特别是当我们沦落到捡破烂的地步还能坚持行善,那的确要点佛的精神!
2007-05-30
覃贤茂点评:
萧然兄的这篇讽世劝善的文章,让我既有感叹之处,又有疑惑之处。
我想起的是老子《道德经》中的句子:“天下皆知关之为荚,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当今物质文明如此丰富的世界,而相对应道德上的贫乏,却真的是让人灰心。
我理想中的境界应该是道法自然。
如果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中,已经不再需要如此多的劝善惩恶的教理和文章,那该是一种何等庆幸的事情。P213-215
萧然信佛,主要是作用于自己的“心”,作用于自身的信念、理念、心态、道德的修炼和提升。这就抓住了佛教的“佛在心中”的要义。佛教的深刻性就在于它是从生死、善恶、苦乐等最基本的矛盾中去思考人生、认识人生、把握人生。如何对待生死、善恶、苦乐,这是任何人都必然遇到的。因此,即使是不信佛的人,了解一下佛的教义,也是有益处的。
——艾丰
每一篇博客也是我的自省。孔子倡导“日三省吾身”,一日三省做不到,三日一省还是应该的。如何省?我发现写博客不失为一种好办法。我的博客中对真与善的倡导和劝诫,与其说是给读者,不如说是给自己的。无论佛道儒还是基督天主,在道德和修身上是共通的,没有丝毫抵触。总体来说,我是宗教情节浓厚的人,所以对个人修养和个人道德完善比较看重。
——萧然
我为啥坚持写这些博客
我写这些博客,每一篇都在让自己端正一些东西,感念一些东西,坚持一些东西,远离一些东西。
今天是6月30日,2007年的一半就要过去了。
昨天整理一下博客,居然有了近八十篇。从3月20日开博,三个月写八十篇也可谓勤奋。因为,我的工作本身也是写字,所以加上报社的工作,这就意味着我每天都要奋笔疾书。因此,在这个时间结点,别人不表扬,也自我表扬一下。
不管工作多忙,能坚持写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虽然不多,但每天也总有近百人在关注我的博客,和我互动,和我讨论,给我启发甚至指点。
比如署名野狐禅、不垢不净、小女巫、过客、玫瑰之雨等一批网友以及我的好友覃贤茂等,不仅看我的文章,还留下大量精辟的评论,让我受益匪浅。正是他们的热情互动,让天性懒惰的我坚持了三个月笔耕不辍。
其次,每一篇博客也是我的自省。孔子倡导“日三省吾身”,一日三省做不到,三日一省还是应该的。如何省?我发现写博客不失为一种好办法。我的博客中对真与善的倡导和劝戒,与其说是给读者,不如说是给自己的。
无论佛道儒还是基督天主,在道德和修身上是共通的,没有丝毫抵触。总体来说,我是宗教情节浓厚的人,所以对个人修养和个人道德完善比较看中。但是,身处污浊之世,常被各种利益、诱惑所围困,能做到出污泥而不染相当不易。所以要时常提醒自己,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过去,有老师、有长辈担当这个重任,现在自己成了长辈、成了“老师”(因为圈子里有把记者称为老师的习惯),便没有人再会提醒你,于是只好自己提醒自己。所以,我写这些博客,每一篇都在让自己端正一些东西,感念一些东西,坚持一些东西,远离一些东西。可喜的是,三个月下来,我觉得效果还是显著的。
还有喜欢我文章的朋友劝我把这些博客集结出版。其实,类似的劝告在十几年前就有。因为记者出书是很流行而且时髦的事情,但是我却始终犹豫。
一来我的工作已经是在大量消耗纸张,那无异于砍树。世界上的树木本来就少,任何浪费纸张的事情咱最好别做,这也算是给后代积德。所以,当了二十多年的记者,大大小小的文章也写了数百万字,但一直不敢出书。
当然,除了环保的考虑,对书的价值也有担心。报纸是快餐,本身就没啥保存价值。与书比,即便没有价值,报纸还可以包个鱼什么的,总算有用武之地。而没有价值的书可是百无一用的。而且纸寿千年,书不像报纸,生命力比我们人长多了。所以如果是满纸荒唐言或废话一箩筐,又死赖在那里不死,岂不是让后人笑话?基于这样的考虑,如果没有看到价值,绝不敢贸然出书。
但是这回我有点心动。虽然昨天也有朋友泼冷水,认为我的东西太过严肃,现在市场喜欢花哨的东西,因此不会有市场.但是我仍有出版的想法。
之所以如此坚持,一是因为这些博客和我在报纸上发表的东西有所不同。报纸的东西未必是自己想说的,有时候甚至是不想说也得说的。而博客至少是我心里想说的话。
二是这些博客基调是统一的,大体上是谈佛论道,劝人向善的。无论社会怎么发展,劝善至少不会沦为谬论。
第三,也确有些人喜欢我这类文章。据说有的读者为了读我在《全球通》杂志的卷首语,不辞辛苦地去找非卖品的《全球通》。虽然可能是小众,但如果出版的东西能满足这些小众读者,也算有点价值,故不能完全算是浪费纸张。
基于这些考虑,我决定流俗一回,找家出版社谈谈出版事宜。
搞文字的人,作品就像自己的孩子。孩子总是自己的好,但是不是真好,自己说了不算,要看别人的评判。如果有一天拙作问世,还望大家开诚布公地评判。正如我一篇博客里说的,丑陋的真实胜过漂亮的虚伪,我等着大家的鲜花或者板儿砖。
2007.6.30
评论:
你的文章,不能和金庸的武侠小说相提并论,通俗小说追求的是受众率,而理论文章追求的是亲切、真实、可信,当然更重要的是要有理论深度,有理有据,有说服力。我觉得你的这些文章不是板起面孔教训人,它们让人读了很有亲和力,至少能让文字工作者或教育工作者喜欢,也不算是个太小的群体。出书吧,我相信许多人会喜欢。(过客)
呵呵,《红楼梦》也是满纸荒唐言,但荒唐中亦有精髓,这要看世人的法眼了。(小女巫)
严重推崇一下!
永平兄不必过谦,兄的大作结集问世,当然是有大功德之盛事!我是非常地期待!永平兄博客上的这些文字,火候极为老到,分寸把握最好,正如孔子所说,文胜质则野,质胜文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其实我真正想说的是,永平兄自称的那种“宗教情怀”,最能让我感动,甚至是感伤!
说实话,当初知道了永平兄皈依佛法,我是相当的惊异!
我想到了很多很多!生命、死亡、亲情、爱情、友情,幻彩的青春、异乡的漂泊、岁月的催逼、生活的残酷和责任,算千算万但终归还是难以算度的不测命运……
十多年前我在《金圣叹评传》后记中曾借金圣叹评杜诗的文辞言志夸口说“不著书又何以为活?”“吾守吾道,至死无二”。然而,时至今日,我却在犹豫了!有一句老话,在我的眼前,却是这样真切:英雄到老皆归佛,将军归乡不谈兵。
宗教是人类的良心,我相信。所以,对于永平兄所说的那种“宗教情怀”,我的内心充满亲切的敬意。夜不能寐之时,感怀人事际遇,得诗一首,送永平兄,愿永平兄的大作能尽早结集问世。
赠永平兄——
中年渐近佛,论事翻空多。
始信穷通理,究竟结因果。
悟自禅寂起,经从无字读。
闻有甚妙法,能得大解脱。(覃贤茂)
平常道人心
说不清楚从何时开始喜欢佛。但是第一次读佛经差不多是二十年前的事情。后来断断续续,未有间断。
我一直自认为与佛有缘,种种表现在本书的一些文章也有记述。不过,我的个性很奇怪,我几乎从来没有对任何事情痴迷过,游戏没有,爱好没有,甚至包括对佛也没有。
我和一般学佛的人不一样,佛家多盛大的节日,我从来不去寺庙凑热闹。我也没有天天有事没事就念佛,更没有像我的一些道中朋友一样,去作“佛七”或去深山闭关。严格意义上讲,作为信佛、爱佛的佛门弟子,我恐怕在一些同道眼里并不精进,其至不算合格。
但是我有我的原则。
首先,如果你问我世界上谁最伟大,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佛。这一点我和所有信佛的人不二。这也是我作为佛门弟子的基础。
其次,我认为佛在心中,佛法在我们生活当中,而绝不仅仅在寺庙里、深山里,佛法无处不在。前天,和一位信佛的朋友聊天,他说他现在只要有空就念佛,一天争取念十万遍,这样才能一心不乱。我说,我可能体会浅,我不认为这样就是精进。在我看来,行走坐卧、待人接物当中都有佛法,你在工作中、生活中,只要按照佛的教诲去做,本身就是修行。如果一个人生命不息、念佛不止,但一停下来,“贪嗔痴”就回来,我不知道这样念下去能否念出功德。
第三,在我看来,学佛信佛的人应该是随和的,而不是特立独行的。如果信佛使人觉得自己高高再上,甚至像神仙一样,高深莫测,我认为可能已经走上了邪路。佛告诉我们万物平等,如果因为学了佛就反而觉得高人一等,那岂不是违背了佛理?比如我的师父佛智大师,已经一百零三岁高龄,修行了九十六年,但他老人家并没有觉得自己多么高深,反而为人更加谦和。而且在他眼里,政府高官和出租车司机没有任何区别,谁去看他,都是一副永远不变的慈祥面容。这恐怕才上是真正的悟道。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应一些朋友的建议,我把日常生活中遇到、想到的一些琐事,用博客的方法记录下来,集结成为《萧然禅语》,第一本取名《平常道》,收录的是今年3月到6月的一些随感。这些小文章旨在告诉大家,佛理就在我们的平常生沽里。
当然,佛法是天下最博大精深的学问,以我只有十来二十年的学习,理解得难免不深、不透,甚至可能还存在错误,也借此机会,讨教于方家。
Z007年8月24日
写于本书即将付梓之际
《平常道》源自作者萧然的博客文章。每一篇博客也是作者的自省。本书针对当前竞争社会下人们浮躁的常态,直接引发心理与生理的双重焦虑与不健康的现象,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告诉人们如何用一种现实的、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的挑战,如何让自己在健康的状态中快乐地生活。
这是一本关于心灵成长的书。源自作者萧然的博客文章。作者关于人生世界的见解,既安慰他自己,也必然能跟大众分享,进而安慰大家的生存。通观全书总结下来,平常道其实有四要素:稳当话、本分人、淡泊情、敬畏心。
104岁高僧佛智大师更为萧然此书题字:“萧然禅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