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庸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战国)子思
出版社 哈尔滨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庸》是儒家重要经典,它同《易经》一样,都是儒家的理论渊薮。是宋以后儒者研读的重点。儒学,特别是理学,许多概念、命题出自《中庸》,许多理学大家持守《中庸》的信条,许多儒者用《中庸》的方法论思考,从而可以看出,《中庸》对中华文明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内容推荐

《中庸》是《礼记》中的一篇,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所作,因此而尊称子思为“述圣”。经宋代大儒朱熹注解后,《中庸》便成为独立的儒学经典,与《大学》、《论语》和《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它成为后世读书人争名科举、求取功名的必读书,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作为平民的哲学,其核心是“中庸之道”。所谓“中庸之道”,就是忠恕宽容之道,是对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的传承和发挥。其行为准则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从而达到”中庸”的和谐境界。

目录

第一章 天地之化本子中和

第二章 世界观的选择——中庸之道

第三章 道德的最高标准

第四章 凡事在于把握好微妙的限度

第五章 并非道不可行

第六章 敦厚中正

第七章 拙守中庸,勿陷牢笼

第八章 愿美德长驻我们的心中

第九章 可望而不可即的至高境界

第十章 谁是真正的强者

第十一章 固守正道,不屑炒作

第十二章 君子之道广大而深微

第十三章 道,深含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第十四章 君子之行,安然守正

第十五章 从最基本处做起

第十六章 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第十七章 生命取决于奋斗

第十八章 肩负起我们的使命

第十九章 礼法制度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第二十章 治理国家的最基本的方法和原则

第二十一章 诚是天地至德

第二十二章 天道至诚

第二十三章 专一于一个方向的深入

第二十四章 至诚昭示天地

第二十五章 诚就是无私地宽恕与包容

第二十六章 至诚无疆

第二十七章 行乎中庸,进退自如

第二十八章 以礼规范我们的行为

第二十九章 以事实证明我们的德行

第三十章 天时、地利与人和

第三十一章 至圣之德广大如天

第三十二章 至诚之道浑厚如大地

第三十三章 中庸,天地万物运行的最高境界

试读章节

[原文]

天命①之谓性②;率性③之谓道④;修道⑤之谓教⑥。

[注释]

①天命:天赋,指人的自然禀赋。也指天理,命运。

②性:人的本性,是人之初由先天赋予的本真的善性,也可理解为人的天性。

③率性:统率并规范人的自然本性。率:规范,遵循。

④道:本指路,即道路。又可理解为规律、方法、道理。

⑤修道:修养道德,探求事物的本原,研究世界发展变化的规律。道:道德。

⑥教:政教,教化。影响感化而达到的风尚。

[译文]

人与生俱来的自然禀赋称做“天性”,引导并规范人的本性向着既定方向发展的就是“道”,修养德行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的原则,影响和同化民众就叫做“教”。

[论引]

郑玄说:天命,即上天所赋予人的自然生命。木神则仁,金神则义,火神则礼,水神则信,土神则知。按照天性而行,就是道。治而广之,人仿效之,就是教。

孔颖达说:天本无体,亦无言语之命,但人感自然而生,有贤愚吉凶,若天之付命遣使之然,故云“天命”。老子云:“道本无名,强名之曰道。”人自然感生,有刚柔好恶,或仁、或义、或礼、或知、或信。是天性自然。故“谓之性”。感仁行仁,感义行义之属,不失其常,合于道理。使得通达。

朱熹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又说:于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所谓性也。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则其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是则所谓道也。性道虽同,而气禀或异,故不能无过不及之差。圣人因人物之所当行者而品节之,以为法于天下。则谓之教。若礼、乐、刑、政之属是也。盖人之所以为人,道之所以为道,圣人之所以为教,原其所自。无一不本于天而备于我。

[札记]天赋与教养

《中庸》开宗明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明确展示了人生哲学修养逐次递进的三重境界:基于我们天生的善性,通过修养达成我们高尚的道德,以我们的德行影响、感化、劝化周围的人们,抵达教化的至高境界,实现中庸和谐的大同世界。

我的生命来源于父母,带着生命的本真之义:纯净、透明、和谐。这种命运的形式来自子上天注定的意旨,我们没有自己选择的自由与权利,就连我们自己的乳名也都没有自己选择的力量,是由冥冥中的某种昭示,借助于我们的母亲的思想所赋予,我们只能接受。

当我们初解人情,我们受到了家庭的熏陶与教育,我们同时也受到来自子社会的影响与既定形式的教育。又经由社会心态的影响与砥砺,铸成了我们自己的性格,并以此确定我们的言行,形成了我们的人格,我们知悉了人情世故,学会了待人处世的礼仪,我们寻找适合自己的处世方法。我们行走在命运加载于我们的人生道路上,面对着成功或者失败,承受着自己的痛苦和快乐。我们实践着自己的经历,而这一切又都与社会有关,与人们有关,无法割裂。而往往我们所奉行的,是经过人们约定俗成的,称之为道德的东西,并且以自己的行为为这个社会的共同行为规范融入微小的贡献,强化着既成的律条。于是,“我”与众多的我们融合在一起,组成为特定的社会关系,共同恪守着这个“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虽然有所选择,但却总是无奈地顺从命运的摆布。

经历了人生的打磨,无数众多的“我”的实践与共同建设,形成了思想,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我们产生了共同的信仰,并以这种信仰规范我们的言行,修养我们的品德。又以我们的品德影响更多的人们,从而形成教化。这就是自我的历程,也就是社会发展的历史。

天命,本性,修道,教化,万世不易的法则,人与社会发展进化的哲学。

[史例阐释]天地之中庸

上天之大德,在于宽厚,在于包容。于是有“厚德载物”的赞颂。无论是杂草还是禾苗,也无论是好人还是歹徒。更不论是真理还是谬误,也不论它们生长在什么地方,都同样生存在这天地之间。天地都给予其公平的机会,都给予其公乎的阳光与雨露,都给予其同样的空气和岁月,至于是否长成,只在于它们自己,天地只是无言地注视,默默地供给。因此,中庸就是博大与包容。

中,就是囊括。就是包容。我们说“把东西放在什么中”,就是如此:也就是说,万物都放置在天地之中,无论其属性如何,都有其生存的位置和依据,”中”是一种胸怀,是一种境界:不苛求,不厌弃,不厚此,也不薄彼。庸。就是自在,就是和。就是认同,就是接受。不否定,也不干扰,不偏好东,也不溺爱西,只是展示出同样的背景。比如一粒蒲公英的种子,任其随意地漂泊,无论它流落到何处,只要它能够发芽,就提供给它生长的机缘,即使在水泥为主导的城市。也会在某个缝隙,让它们生根。开花。

天地供给万物以发展的契机,让它们自由自在地按照自己的天性发展变化。以它们自身的生命力,走完其生命历程,于是有春华秋实,有万物丰茂。不蓄意戕害,也不切切呵护。只是洒下阳光和雨露,只是流来相同的空气和带走既有的污垢以及按照相同的节奏送来季节和温度……因此“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之道,其实就是处世哲学,是人在社会生活中处理个体与夕卜界关系的方法和应当遵循的原则。是一种共赢的技巧。P2-5

序言

万物及岁月存在的方式

天地之间,流淌着浩荡不息的时间长河。

万物在时间的长河中涤荡。人生在岁月的浪花中经受洗礼。

而这一切的存在,都固守着千古不易的法则,不论是以怎样的姿态面对。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天地正道,包容万物。万物生存,为我所用。人之所思所为,只是在于“时中”。就是说,是否在适当的时间做出了合适的行为。其实,万事皆然,有句成语“此一时也,彼一时也”,就是绝妙的描述,没有永远不变的哲理,唯有世界的存在。

“中庸”就是一种存在,是一种天地间人与万物生存所依附的关系。是时间和空间的完美。是包容,也是利用。借天地间的一切,为“我”所用。

因为“用”,所以就有了方向的不同、效果的差异、初衷的善恶,于是就有了占有与平衡。自然就产生了世间的纷争,也就有了所谓的君子与小人:君子就在于“时中”,而小人失于“无所不用其极”。但是,君子与小人互为依存。这世间需要精英,也同样要有平民的生存。在高高的尖塔下面,是深厚的泥土基础。

对于人的行为,“我”与“非我”的共处。无论“中”与“不中”。天地都以其博大的胸怀给予包容。重要的在于修养,在于修养是否纯正。是否出于“诚”。“诚”就是“成”,努力成全他人,最终成就自己。子曰:“己欲达而达人。”“天地至诚”,至诚则无欺。

真理是理所当然的存在。而谬误也必然有其立足之地。然而说到底,处在这里和位于那里,正面和背面,正确或是错误,“我”与“非我”,都是天地间的存在,都是包容在天地间的存在。

《中庸》郑玄注:“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也。”《中庸》作为儒家经典之一。是关于人生哲学的大书,是修己用世的最高道德标准,是指导人们进行人生实践的理论教科书。

《中庸》是《礼记》中的一篇,旧时学者认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所作,因此而尊称子思为“述圣”。但是根据历代学者的考证,认为现存的《中庸》是秦汉时期儒家修订整理的作品。特别是经宋代大儒朱熹注解,《中庸》成为独立的儒学经典,与《大学》、《论语》、《孟子》并列,合称“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必读书,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中庸章句·序》)并引用程颐的话,强调《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是经世致用的学问。

《中庸》作为平民的哲学,其核心是中庸之道。所谓中庸之道,就是忠恕之道。是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的发挥,在处理人与人交往的社会关系上要求符合于“中庸之道”,其行为准则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从而达到“中庸”的和谐境界。这种境界的修养,来源于内心的“诚”。就是要怀着“诚敬”之心,不懈地进行主观心性的修养。在修养的方法上,强调“择善而固执之”的锲而不舍的勤奋精神,从而达到“至诚”的境界。

刘强

2006年11月29日于西峰

书评(媒体评论)

中庸之德至矣,而其义微矣。首章以性、命、道、教,明中庸之义;以戒惧谨独,明执中之道;以中和,明体用之一贯;以位育,明仁诚之极功。

——宋·黎立武

忧深言切,虑远说详。

——宋·朱熹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3: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