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拯救心灵(从幼时经历看后天成长)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游涵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也许你可以控制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但却控制不了自己;你常抨击别人,却忽略了自身的缺点;你沉迷于吃、喝、抽烟、或者卷入某些事情,或者经常做一些后悔的事……通过阅读本书可以让你控制内心的冲动,明白大脑的工作机理,保持良好的心态,战胜自己的心灵,让生活变得更精彩。

内容推荐

本书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宗旨,选取了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典型实例,从幼时经历展开心理分析,帮助您认识自我、提升人格。全书诣在打破“本性难移”的教条,通过反省与命运抗争,使战胜自己成为可能,活出精彩,活出质量,无愧于我们美丽的人生。

目录

1.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

2.把“馒头”还给我

3.当CEO遇到女博士

4.丁克一族

5.把母爱还给我

6.二胎的困惑

7.红杏出墙

8.救世主情结

9.恐惧羞辱

10.老夫少妻

11.老两口要离婚

12.破坏家庭缘于“性别”错乱

13.上网只是为了回避现实

14.设陷阱只是为了洗清不白之冤

15.女性化环境导致后天自慰

16.逃出黑匣子

17.小大人

18.一个女大学生的失恋

19.睁眼看不见妈妈

20.无法让自己所爱的人满意

21.战胜自己

22.重男轻女

23.走进地下室的小姑娘

24.18年恋爱,1年后离婚

25.落榜

26.别让搓麻毁了家庭

27.童养媳

28.女儿:母亲的翻版

29.孤芳自赏缘于母亲改嫁

30.高分低能

31.缺乏信任

32.继母改叫妈治好父亲的退休综合症

33.男女相处,无需用花钱掩饰自卑

34.特长班未必培养出孩子的特长

35.把家庭变成天堂

36.“烫手”的大姐

37.急躁的性格缘于被禁止的经历

38.幼年心墙

39.孕妇的注意事项

40.孩子无过错

41.自闭症缘于前途渺茫

42.不孝之女

43.挣脱幼时阴影,活出真正自我

44.沟通是最好的平衡

45.警花的烦恼

试读章节

咨询师第一眼看到我,就问我小时候是不是经常看不见妈妈。

“是的,我妈妈在单位是领导,很忙,一般在别人还没起床的时候她就已经走了。”

“那时候你已经有记忆了吗?”咨询师问我。

“听妈妈告诉我的,后来我也有点记忆,小学二年级前,基本上都是睡在妈妈身边。我记得有时候醒来看不见妈妈,我会哇地一声哭出来,有时候惹得邻居都被我吵醒。”

“那时候你爸爸在哪里?”

“父母长期两地分居,爸爸在我上高中时才回到家里。”

“也就是说你长期陪伴妈妈?”

“是的,我们娘俩相依为命!”说到这,我有些激动。

“请你回忆一下,你小的时候,是不是都是妈妈哄着你入睡?”

“差不多吧,有时候她也很晚回来,那时候我在邻居家等她,她不回来,我是不会睡的。”

“现在请你做个游戏。”咨询师把窗帘拉上,屋内顿时变得很暗。他让我坐在地上,对面摆上一把椅子,他说:“想象现在妈妈就坐在对面,你是当年那个等妈妈睡觉的孩子,想对她说点什么,现在可以表达,别忘了,这椅子上坐的是妈妈。”

此时,我的耳边传来咨询师放的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投入妈妈的怀抱,幸福少不了……”

我的嗓子有些哽咽,说不出话来。

“月儿明,风儿静,树叶遮窗棂呀,蛐蛐儿,那个叫铮铮,好比那琴弦声呀,琴弦儿轻,调儿动听,摇篮轻摆动呀,娘的宝宝,你闭上眼睛,睡在那个睡在梦中……”

屋里很静,音乐声轻轻地传来,看着对面的“妈妈”,我的心中逐渐升起一种悲伤的情绪,当那句“娘的宝宝,你闭上眼睛”再次唱起时,泪水再也止不住了——“妈,妈妈!”我趴在对面的椅子上,手中紧紧握拳,抽泣起来。

“对她说你想说的话,告诉她你在等她回来,告诉她你好害怕!”咨询师在一旁提醒我。

“我好害怕,我怕呀,妈妈,为什么你总这么晚回来,为什么呀?你干吗不理我,不要我,我醒来总看不见你,我好怕呀,怕你不要我……”我几乎痛不欲声,拳头一次次砸在椅子上,抓住头发大声哀号。

一盒纸巾被我用去近一半,我蜷缩在墙角颤抖,真像一个被抛弃的孩子。那时,我感觉好冷,真像把自己泡在泪水里,同时,我终于体会到了当年自己的无助与恐惧。慢慢冷静下来,我惊于那种记忆竞在我心里压抑了这么久,且对我的作用力这么强!

等到我完全恢复过来,咨询师关掉音响,对我说:“你刚才体会的,只不过是那个孩子一两个小时的感受,要知道,他天天处于这种恐慌之中,根本没有能力挽回局面,于是,他不得不接受,而且内化为自己的生存方式,也就是性格。”

我抬起头,目光中充满疑问。

他扶我起来,坐回原处,“你想一想,当你反复接受这种刺激后,又不得不面对,势必会在下意识中产生一种决断:‘妈妈是一定要离开我的,无论怎样,我也没有能力把她留下来’。于是,这便形成你后天对异性亲密关系的恐惧与排斥——你会很容易产生激情,而一旦与她实质接触,即会焦虑:‘她早晚要离开我’,而且‘离开’在你的性格里已形成正常的结论,因此你会反复操作这个结论,这也就是你‘一夜情’的习惯由来。”

“难道那些女孩儿都知道我的这个特质吗?她们怎么可能和我配合得这么默契呢?”我诧异道。

“从显意识看,没有人事先了解你的经历,可心理学认为,行为是由下意识主宰的,也就是你的行为是由性格决定的,刚才说了,‘亲密的人早晚要离开’,是你性格中形成的特质,所以,亲密的关系首先要确立,因此你先创造一个母子关系,然后再在睡醒后离开,这不正是当年你的经验吗?”

我一下子惊呆了,“老天,原来性格是这么形成的,原来全是由我下意识一手操作的,原来我太太在一直承受着我的伤痛!”

走出咨询师的大门已经很晚了,我以最快的速度回到家,一头冲进去,看见太太正准备睡觉,不顾一切地抱住她,“老婆,对不起……”那时的我,已经说不出话来,瘫跪在她的膝前,紧紧抱住她,就像孩子偎在母亲怀里!P90-92

序言

非洲的原野上,一群猎人追赶着一头掉队的小象,见到人们手持棍棒地围追堵截,惊恐万状的小象左冲右突,终于,它掉进了猎人们早就挖好的陷阱里……

即使它还只是一头幼象,但猎人们也不得不用粗大的铁链将其锁住,铁链的另一头栓在木桩上,木桩被嵌入地下很深——但向往自由的本能,让这头小象一次次拼尽全力试图挣脱,它拼命拉扯,拼命号叫……可是,一切都是徒劳,它越用力,铁链拉得越紧,它的腿也就越疼痛,直到勒出了鲜血。

好几天过去了,饥饿和疼痛最终战胜了向往自由的欲望。它屈服了,不再抵抗,听天由命,“自由意味着被惩罚”,这一现实,深深地进入它生命里最深的那个部分,形成生命中的制约!从此,被支配,被操控,成为它赖以生存的信条和行为模式。

后来,它被卖到马戏团,按人们的要求训练着各种表演技巧,它不再有野性,不再有想法,它只是一头随着命令机械活动着的木偶。

当它表演完毕,主人把它牵到后面,只在它脚上套上一条细细的麻绳,它便一动不动地站在原地。

在此,我们并无意评断猎人的是非,只是想问一句,为什么一条细细的麻绳,便足以让一个力大无比的家伙动弹不得?而同样是它,很小的时候,人们尚须用粗大的铁链才能将它降服。可现在,它的体型已经是那时的好几倍,力量更是那时的上百倍。

当它还是头幼象的时候,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选择了理智的做法,屈从——它没有错!可当它长大后,恐惧感并没有因力量增长而消失,所以宁肯放弃自由——它扼杀了本性,以维持生存的安全感,对自己而言,这就是犯罪。

我们身上都有一些不太好的习惯,但请仔细想一想,或许,在我们还很小的时候,这些所谓的坏习惯却帮助我们生存下来。比如一个孩子很小就被父母送走,那么这个孩子,只能表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给别人,因为即使他很小,也懂得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只有在父母身边,才有权将自己的一切表现出来,无论是好的,或不好的,也只有父母才会全然地,无条件地接受。于是,他将“取悦别人”的习惯延续至今,成为他性格中的一项特质。

又比如,一个孩子从小说了实话,即会遭到打骂,于是撒谎便成为了他保护自己的方式,这个“靠撒谎来维持安全感”的客观存在,被这个生命认同,一直被保留至今。

或许,替父母的一方盯梢,或是在小学时打小报告,能得到老师的表扬,他们便将这种习惯延续至今。或许,当一个孩子想要得到某件自己喜欢的东西,在向大人索取时遭到无情拒绝,于是,通过偷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被他承袭下来……

先天的环境驱使,形成我们的性格,但它只适用于原生家庭,而往往不适用于后天环境,既而,可能对自己的家庭关系构成伤害。

比如我们习惯于取悦外人,但当我们的孩子亦感受到这一切,就会学到“靠假面具来维持生存”的习惯,无论在学校或是单位,他都无法做到全然地真实和生动,那么我们在无形当中,就是在对另一个生命缔造一种罪恶!

在本书中,我们诣在打破“本性难移”的教条,通过反省与命运抗争,使战胜自己成为可能,活出精彩,活出质量,无愧于我们美丽的人生。

佛教中经常强调“提起,放下”的概念。我们也常劝诫自己和他人放下。但没有提起,何谈放下?若不提起过去的因,哪里会放下现在的果?因此,我们首先要了解自己幼年时期生命的选择,今天所谓的一些负面特质,在那时并没有错;这就是理解、宽恕自己,找回自尊。既而,我们才有可能清晰地看到今天之过,正是缘于过去生命中的制约。接受它并放下它,正如了解了病因才会对症下药,如此,才能做到真正的放松,被压抑的能量才能被重新唤醒、调动。爱,也会回到我们的生活中,成为我们与环境共存的方式,我们即会赢得渴求的幸运和成功!

在此,我们列举个案的意义,决不是抱怨父母,因为那已既成事实,而且,那个特定的客观环境,也使得他们做出无奈且智慧的选择,这选择将我们拉扯成人,使我们今天有智慧去反省,去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命。在此,我要重申:我们今天,体型已经是过去的几倍,力量已经是过去的几百倍,甚至上千倍,我们有能力做出重新的选择。

通过反省和重新选择,我们能够避免轮回之苦,更理性地教化和爱护下一代。本书的意义,即在于认识自我,提升人格。

本着“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宗旨,书中个案素材多取自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例,可贵的是,为了能让更多的人引以为戒,一些慈悲的朋友乐于将自己的转化过程提供出来,经过作者艺术加工,展现予广大读者。在此,深谢那些勇于改造命运,面对自我的人们,以一颗充满阳光的心态,关照出滞碍生命的负面能量,他们,只是为了塑造一个人间天堂,他们,以一颗菩萨心肠,呼唤着心灵的健康。

游涵

2007年7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22:5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