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为己之学”,是笔者幼时即在家父督导下读《论语》,对这部中国第一典籍,有一种特殊疼爱的介入和坚持真诚面对的理念。该书运用了多种方法来分析儒学义理,它是按照笔者理解的《论语》本义与现代价值的关联来解释《论语》的。全书对孔学有褒有贬:一方面,读者看到的是笔者基于疼爱,对先哲的认同和赞誉;另一方面,读者也能看到笔者基于真诚,对《论语》的分析与批评,而在这些认知和分析中,读者也能够看到笔者从经典中发现现代价值的努力。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论语鼓吹(圣贤的光荣与漏洞)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金纲 |
出版社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部“为己之学”,是笔者幼时即在家父督导下读《论语》,对这部中国第一典籍,有一种特殊疼爱的介入和坚持真诚面对的理念。该书运用了多种方法来分析儒学义理,它是按照笔者理解的《论语》本义与现代价值的关联来解释《论语》的。全书对孔学有褒有贬:一方面,读者看到的是笔者基于疼爱,对先哲的认同和赞誉;另一方面,读者也能看到笔者基于真诚,对《论语》的分析与批评,而在这些认知和分析中,读者也能够看到笔者从经典中发现现代价值的努力。 内容推荐 本书非辞章之学,也非考据之学,乃是义理之学。本书是一部以《论语》为基点,以先儒为主体,以后儒为参考,体悟圣贤原典意义系统的义理之作,该书借用“鼓吹”概念,有“弘道”之意。《论语》所言,当然无须侍人“鼓吹”而能远达,但笔者犹来“鼓吹”,是有“弘道”之愿。所欲“弘”者,在讲述圣贤之同时,寻求现代儒学之可能。 目录 前言 全书义理概言 学而第一 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先进第十一 颜渊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十四 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张第十九 尧曰第二十 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原文]1·0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鼓吹] 孔子儒学在“政治一伦理”框架内,志在推演“内圣一外王”之道或“公道一仁德”理念,以此教化天下。“内圣一外王”之道,或“公道一仁德”理念,乃孔门圣贤体认之“天命”所在。“天命”,演而为“天道”。“天道”,是孔门圣贤理解儒学正当性的最重要的形上背景依据。 孔子儒学的根本动力在此。 孔子所谓“学习”,其目的在于“内圣-外王”之道或“公道-仁德”理念之实现。这是孔子儒学之所以提倡“学习”的终极目标。朱熹有言:“为学与为治,只是一统事。他日之所用,不外乎今日之所存。”([明]丘濬编辑《朱子学的》,丛书集成本,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五年)美国汉学家H.G.顾立雅说:“如果国家不想坠人无政府状态的话,某种权威还是一定得有的。孔子情愿把这种权威托付给人们。但不是任意的人,而是有道之人。”(《孔子与中国之道·跋》,高专诚译,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6月)所谓“有道之人”,在孔子那里,就是必须经过“学习”而闻道、得道的人。 “学习”,与“公道”有逻辑关联,那就是学以致公。大儒章学诚,最早体悟到儒学“天命”、“公道”与“学习”之关联,《文史通义·说林》云: “道,公也;学,私也。君子学以致其道,将尽人以达于天也。人者何?聪明才力,分于形气之私者也。天者何?中正平直,本于自然之公者也。故曰道公而学私。……孔子学周公,周公监二代,二代本唐、虞,唐、虞法前。故曰:‘道之大原出于天。’” 孔门圣贤论“学习”,“学习”有道,不可以寻常之“学习”视之。 孔子之教学,是属教化之道。 孔子论“学习”,对象为“道”。但是所以载“道”,对象有二:一为具体之文献;一为具体之德行。 《史记·孔子世家》:“定公五年……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后有人(如清刘宝楠等)据此认为:这一章是孔子于定公五年整理诗、书和制定礼、乐,教育学生的心情自述。“学而时习之”是指“修订《诗》、《书》、《礼》、《乐》”说的。《论语》这部书,凡是讲到“为学”,大都是指删定或学习“《诗》、《书》、《礼》、《乐》”。 孔子教学,贯注明确的保守思想。所谓“《诗》、《书》、《礼》、《乐》”,是“先王”文献。所以《尸子》说:“孔子云:诵《诗》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诗》,与古人谋。”恢复先王之道,是孔子致力于政治清议和教育、教学的一大目标。《韩诗外传》六,托名孔子话说:“可与言终日而不倦者,其惟学乎!其身体不足观也,勇力不足惮也,族姓不足称也,宗祖不足道也,而可以闻于四方而昭于诸侯者,其惟学乎!”“闻于四方”,“昭于诸侯”,也是孔门学者经由学习可以达致的效果之一。在春秋之际,贵族世袭的惯性轨道上,孔子主张五分等级,人人皆可以经由“学习”改变身份,进入邦国管理,是一种崭新的“选贤任能”思想。这个思想直接与“贵族世袭”相抗衡,是孔子儒学“日日新”的机制在起作用。孔子儒学在保守的同时,也在不断开新。 不仅如此。事实上,就孔子的努力,它所生成的影响而论,儒学教学在本土文化史上的功用还要大得多。在人类可能的文明创造中,《诗》、《书》、《礼》、《乐》(再加上《易》、《春秋》)构成了中华本土最重要的文明渊薮,是中华本土最重要的文化形态。它们从深层影响或型塑着族群的灵魂,(在孔子点拨下)培育出一批文化托命之人,演绎丁东方儒学这一文化文明的精神重镇。 “学”的另一个特定意义是:德行。“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这里说的“学”,乃是学“德行”。孔子儒学论“学”,除了论《诗》、《书》、《礼》、《乐》,往往就在论“德行”。这是孔儒教育教学一大特色。 所谓“习”,也有二意。 一是学习之后的练习巩固,如《为政》篇提出的“温故而知新”。 一是学习之后的使用、实践,如曾子所论“传不习乎”的“习”。 前一种意义,看似寻常,但却是学人人门之阶,登高必自。朱熹于此发为议论说:“书也只是熟读,常记在心头,便得。虽孔子教人,也只是‘学而时习之’。若不去时习,则人都不奈你何。只是孔门弟子编集,把这个作第一件。若能时习,将次自晓得。十分难晓底,也解晓得。”程颐论及“学而时习之”说:“时复思绎,浃洽于中,则悦也。”朱熹对此发挥道:“‘浃洽’二字,宜仔细看。凡于圣贤言语思量透彻,乃有所得。譬之浸物于水:水若未人,只是外面稍湿,里面依前干燥。必浸之久.则透内皆湿。程子言‘时复思绎,浃洽于中,则悦’,极有深意。”(《朱子语类》卷二十·《论语二》。以下引用,只注《语类》,亦不标卷数篇名,盖自卷二十至卷五十皆说《论语》,自与章节对应。)P1-2 序言 本书陆续写作近20年,早于1996年就已经完成初稿40万字,近年开始重新整理。 严格说,这是一部“为己之学”。笔者幼时即在家父督导下读《论语》,对这部中国第一典籍,有一种特殊疼爱的介入和坚持真诚面对的理念。“特殊疼爱”,就是沉浸其间,乐此不疲的求索,就是一种抱有同情理解的姿态;“真诚面对”,就是坚持理性分析的姿态。 按照笔者理解的《论语》本义与现代价值的关联来解释《论语》;冷静对待先儒,不激情夸誉,也不肆意贬抑,是笔者力图坚持的书写原则。所以全书对孔学有褒有贬。笔者追求的目标是:完成对《论语》现代价值的钩沉与梳理。因此,一方面,读者看到的是笔者基于疼爱,对先哲的认同和赞誉;另一方面,读者也能看到笔者基于真诚,对《论语》的分析与批评。 阅读传统文献,当视为一种与古为伍的“交流”。古斯塔夫·荣格曾经说:“每一个文明人,不管他的意识发展程度是如何的高,但在其心理的深层,他仍然还是一个古代人”(参[瑞士]荣格《寻求灵魂的现代人》143页)。与先儒交流,过度的仰视和俯视都可能是一种短视;笔者主张平视。孔子是一个校正人类道德方向的伟大先知,也是一个高明、幽默、严肃、温和的老师,还是一个可以围炉夜话,互相打趣的邻居。是其所是,非其所非,既抱有“同情的理解”,又不乏“批判的理性”,应当成为现代儒学最具现代性的姿态。 笔者不试图重新建构儒学体系,也不试图致力解构儒学体系。读者看到的是星星点点的认知和分析。但在这些认知和分析中,读者也能够看到笔者从经典中发现现代价值的努力。 本书运用了多种方法来分析儒学义理。其中比较重要的有: 一、辨伪学方法 历史上伪书很多,“经部”伪书更多。如果没有辨伪的功夫,今天所理解的儒学很可能就是伪儒学。 所以本书重考信,特别推重清代辨伪学家崔述。考信是必要的。它是阅读经典文献求真的方法论,也是阅读理解经典文献的第一门径。而求真,自身就有义理的价值,也是孔学题中应有之义,不得忽略。《近思录·致知》说:“凡解经,不同无害,但紧要处不可不同尔。”这个“紧要处”如果是“求真”,这话说得就有意义;若非“求真”,就有问题。崔述的“求真”,不仅还原了先儒的真相,还造就了经由怀疑而达致诚信的方法路径。 此外,因为辨伪学的介入,后人栽于孔子头上的“冤案”就可以得到澄清,譬如,“孔子诛少正卯”问题、“夹谷之会”问题、“公山弗扰问题”等等,辨伪之后就会明白:有关这类公案,都是后人所编造。 二、考据方法 各章节的“鼓吹”有些有考据的过程,所得结论往往与先贤、时贤不同,有的是标点不同,有的是本事不同,更多的是义理不同,这些,都在各章节的“鼓吹”中随文作了解释。相信这也是最大可能还原文本,还原语境的一种努力。 三、创造性转化方法 笔者使用现代语用学方法,对原典现代意义上的独立价值作了有意味的比较和转化,在视阈融汇中,给出了关联性质的解释。这方面突出显示在对原典思维图像(观念)的“创造性转化”。笔者力求在《论语》中挖掘足以支持现代人建构人文道德的精神和思想资源,特别是与人道主义、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相关的资源。在胡塞尔的时间观念里,时间是一种延展,在任何一点上,都有过去经验的滞留,也有对未来经验的前摄,时间的三个维度是交错的。作者力图在对《论语》的说解中,涵摄过去图像、当下诉求与未来愿景。作者熟悉人道主义、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理论的质的规定性,所以可以注意考索原典这类思想资源。 四、内证法 在《论语》中,有许多相似的“语录”和叙述。为了理清原典的本义,需要对这些资料进行统合处理,作者为此作了细致的比勘和整合。这种从内部寻求证据的考证方法,比较容易从语义逻辑上准确把握经典的本义。 五、比较法 《论语》中的许多思想衍化为一个个文化形态,它们构成了一个个逻辑起点。在这个起点之后,有更多类似的思想发生。笔者视阈所及之处,尽量搜集与之相似的思想、观点,或经典语录,比照、排列其间,以增强对原典精神:和渊源变化的理解。全书共引用各类书籍四百余部(书后附有“参考书目”)。 全书按《论语》传统结构,篇下分章,每一章分作“原文”、“鼓吹”、“注释”、“译文”和“旁注”五个部分。 一、原文 《论语》原文篇章,有多种版本,体例不一。本书参阅诸家所本,最后根据杨伯峻先生之《论语译注》划定篇章。《论语》二十篇,五百一十二章。 二、鼓吹 为全书主体,是对《论语》的义理分析。 三、注释 每章有注,注释文字简约,不做繁琐考证。 四、译文 每章译文视原文难易程度给出直译或意译。原文简单易懂,就直译;原文较难懂,就意译;非常难懂,就意译加上括号说明,补足原文语义。 五、旁注 “旁注”为“鼓吹”部分的注解,共约四百余条。内容涉及人名、地名、书名、古今中外典故、理论术语、观念思潮等,有许多属于鲜见资料。所选资料都是对应于版心内容的解释性文字。 后记 写作《论语鼓吹》,许多人给我助力。他们从不同的方面——精神的、道德的、思想的、行为的,等等——影响我完成了这一部书。 少蒙庭训,有幸与《论语》“相遇”(马丁·布伯用语)。我少年时代有冥顽之气,顽梗之习,先严先慈屡以《论语》教诲。稍长,严慈即嘱我读他书之外须读《论语》。更于耳濡目染间,我学习到了严慈那种源于儒家传统的生活方式。五十年来,我于儒学差有所得,能恪守士大夫习气不稍浮躁,应当感谢圣贤道种之所孕育;而所以孕育,严慈为我植入耳根,引我力行,当为第一因。 就传统义理之诠释而言,孔子、孟子、二程、朱熹、王夫之、顾炎武之外,我尽可能地注意到了唐君毅,以及荚国汉学家H.G.顾利雅、赫伯特·芬格莱特,韩国大儒崔根德等人的意见。圣贤话语让我看到《论语》之历史图像,海外之声让我看到《论语》之世界图像。视阈融汇下的纵深与平面,它们的边缘所及,共同构成我研究的半径。 将《论语》仅仅讲述为“修身”,有两种可能:文化阴谋或肤浅无知。《论语》或儒学,还应该是政治的。弘道,应有政治哲学的介入。这样,孟德斯鸠、阿克顿、托克维尔、埃德蒙·柏克、哈耶克、以赛亚·伯林、卡尔·波普尔、福泽渝吉、古斯塔夫·勒庞、塞缪尔·亨廷顿……他们的政治哲学,就成为理当吸纳、考索的对象。其中尤以以赛亚·伯林为重要。他的多元论思想,几乎是我阐说《论语》义理最重要的思想资源。没有多元论思想的背景构架,对《论语》(以及儒学)的解释(在我看来)就是有问题的——或陷入原教旨主义,或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现代儒学如果是可能的,舍多元价值思想之支援,别无他途。 刘军宁兄有一个意见,大意是:儒教或儒学的复兴应取决于儒家学术思想到底有无见证者。这是一个犀利的拷问。它的问题意识在于:谁,可以承载现代儒学?循此思路,启发我诞育了“现代士大夫”这个重要概念。我在书中回应了这个问题:“现代士大夫”,就是现代儒学的证成者。我倾向于认为:对“现代士大夫”的思考,可能是我这部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曾经与徐迅兄在他那清寒的乡间茅舍有过多次彻夜长谈。他对儒学的洞见,对先贤的体悟,对国学烙入骨髓的疼爱,无不令人动容。我在与他的争论中,不知不觉接受了他的许多意见,令我渐渐感到已经不能用“是非对错”来臧否眼前这个人物。他就是可以证成现代儒学的“现代士大夫”。徐迅兄以一个美国社会学博士的知识背景,却选择了民间自由立场,井构建起儒家生存方式,无论如何,这是一个事件。看他洒脱而又执拗地“言行”,我能感觉到儒学古意的现代性存在。 张斌峰兄则从方法论方面给我以教益。他对傅伟勋精湛的解释,对哈贝马斯深刻的体悟,对“创造性转化”以及人文学科方法论的丰富而又允当的分析,对“正名”命题的逻辑论述……都让我切实感觉到解说《论语》的多种可能性;令我在“鼓吹”《论语》的思考中,不仅因此而发见了问题,且启发我因此能够做出自以为逻辑自洽的解释。斌峰兄的滔滔不绝具有一种神奇的信息密度和力量。他那种学理深厚的放射性言谈提升着倾听者人文思考的质量,同时给人以知识谱系的应有向度和安全感,不至于让我在学术规范之外胡说八道。 韩勃先生直接促使了该书的出版。他对学术理念的深刻体认与人文关怀,超越了出版商的眼光。他对儒学的申道姿态,温和而又坚定的决策模式,让我看到传说中的儒商风范。他不止一次地敦促我,要我完成这部书。我们在讨论这部书的结构、内容、形式的时候,他更不断地给我以指导性的重要意见。以我的疏懒和无所作为的生活方式,没有他的督导和支持,就不可能完成这部著作。 王华人姐和绍东兄弟则在审读、编辑拙作时,付出了艰辛的劳作并提供了珍贵的修订意见。王华大姐对书的“前言”部分给出了结构性的建设方案,绍东兄弟则多次亲临我家,和我一字一句地修订原稿;极大地提高了全书的质量。没有他们的眼光、努力和智慧,我的著作可能还要在其他“嗅觉灵敏”(鲁迅用语)的编辑那里遭遇冷遇或拒斥。 本书出版之际,下面的话是我想要说的—— 我应该追怀我逝去的父母——没有他们儒学影响下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为我植下的道种,我的“存在”都可能是另外一种面目; 我应该向历代圣贤表示敬仰——没有他们的创造与流变,我将无法寻得薪火递承的图式,也无法燃起《论语鼓吹》这一束小小的爝火; 我应该向关爱我儒学的汉学家们表示尊重——没有他们以西方思想为背景的儒学阐释,我可能无法洞见世界之大; 我应该向异邦思想家们表示钦慕——没有他们发出的人类文明之“新声”(鲁迅语),我对《论语》的理解将无法获得政治哲学的向度; 我应该向最终给我解释方式和出版可能的各位朋友表示谢忱——二十年前,我开始了《论语》的研究;但是一直到近年,才开始找到一种说话的方式和出版的机缘,这些,与朋友相关。没有朋友们的支持,我可能至今沉默。 金纲(老金在线) 2007年5月16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