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妈妈请这样对我说话
分类
作者 宋承昊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是不是觉得无法和孩子好好沟通?无法知道孩子真正的想法?有没有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孩子的语言说话呢?本书用行动与你来探讨这些问题,同时也提供了一些操作性很强的技巧和方法,这些技巧,在某些时候比语言内容更加重要。希望通过本书能让父母们能够从中学到与孩子沟通的技巧,掌握担当这种重要角色的能力。

内容推荐

本书从一个侧面说明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有时无声的言语胜过有声的教育。换句话来说,就是教育不在于话的多少,关键在于说出的话能否对孩子的内心真正产生影响。怎样说,说什么,是沟通的重点,而只有与子女产生良好的心灵沟通,才能培育出一个健康活泼的孩子。本书解答了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的困惑,解析了一些家长无意中常犯的错;既分析了教育者——家长的性格特征,也分析了被教育者——子女的心理特点,并从二者之间找到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沟通方法——情绪牵引教育法,协助父母们更好地帮助子女走向自己的人生。

目录

第一章 技能:与孩子对话的基本技巧

 一、用什么姿态说话

 二、用什么语言表达

第二章 原理:“情绪牵引教育法”

 一、从“集中注意力”说开去

 二、“情绪牵引”教育的前提

 三、如何在生活中引导孩子的“美感”

 四、“情绪牵引教育法”的基本原则

 五、“情绪牵引教育法”的基本技巧要求

 六、“情绪牵引教育法”案例分析

第三章 演练:22个母子对话案例

 案例一 自我认同

 案例二 对抗挫折

 案例三 情绪释放

 案例四 时间意识

 案例五 集中注意

 案例六 应试心理

 案例七 激发潜能

 案例八 兴趣爱好

 案例九 集体生活

 案例十 网络、电脑游戏

 案例十一 利用时间

 案例十二 学会独立

 案例十三 自我控制

 案例十四 行动计划

 案例十五 大胆发言

 案例十六 摆正心态

 案例十七 化解矛盾

 案例十八 对待伤害

 案例十九 青春恋情

 案例二十 家庭破裂

 案例二十一 关于出生

 案例二十二 师生矛盾

尾声

家长要战胜自己

后记

试读章节

一、用什么姿态说话

“哈里波特”的朋友“海格”说过:“……最重要的秘密就是要能够使他安静下来。”

姿态的意思,包括了表情、语气、肢体语言。在书的开头先谈“姿态”,是因为对孩子说话,“怎么说,比说什么更重要”

我经常在演讲结束后听到我的学生家长说“宋老师,您这话说得很对您能不能把这句话对我的孩子再说一遍?”有时家长甚至会在电话里把想教训孩子的话先对我说一遍,然后说:“宋老师,拜托您把这些话的意思转达给孩子吧。您说的话孩子能听进去,我们不行。”

虽然孩子就在身边,家长却不得不请老师传话。这富有喜剧色彩的一幕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上演。

你也许有这样的感觉,对孩子(尤其是小学生)来说,老师的话比父母的话管用。即便上了中学,好老师对孩子的影响依然是父母无法取代的。

这绝不是因为老师的仅威,因为随着孩子长大,老师的权威往往越来越被淡化;这也不是因为老师的话一贯正确,因为孩子到4年级以后就开始“冷眼看老师”,对老师的某些“废话”,他们也许会耐着性子听,却完全听不进去。

所谓“老师就是老师”“老师就是和父母不一样”这种笼统的观念,一到小学高年级就会受到极大的挑战。因为老师所讲的道理,不会比爸爸妈妈所讲的道理更高明,甚至在联系现实、通俗易懂方面,可能还要差一些。

那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令某一些老师对孩子产生持久的魇力,使孩子能够一直与他(她)进行坦诚的交流,对他(她)的教导无条件地接纳呢?

哈里波特的朋友海格说过一句话:“……最重要的秘密就是要能够便他安静下来。”

海格这句话说的是与动物相处,而小孩子心地纯净、情感直白、敏感,某些方面与性情未定的小动物非常相似。优秀的老师所掌握的,正是“能够让孩子的心安静下来”的秘密。并非老师懂得多,只是老师会表达,同样的话,老师更能说到孩子心里去。

这样看来,说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说!

姿态—表情

表情是人际交往的第一语言,孩子对大人表情的敏感度远远大于语言。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做教师的绝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运用表情的人就不可能做教师。”对家长来说,同样如此!

“用什么表情对孩子说话?”有的家长可能都觉得很滑稽——“那得看当时的心情了!我怎么知道说话的时候是什么心情?”而这恰恰是与孩子交流中的第一失误。

表情是人际交往的第一语言,孩子对大人表情的敏感度远远大于语言。在我们的孩子学会语言之前,对外界事物的判断几乎完全源于对大人表情的观察。我的一个朋友刚当上爸爸,有一天特别得意地对我说:“我那天逗我女儿玩,我一脸严肃、用挺凶的声音夸她‘乖宝宝,小乖乖,爸爸妈妈喜欢你’,她都快给吓哭了!然后我赶紧满脸笑容、轻轻地说‘小笨蛋,小笨猪,爸爸不要你了’,嘿,她开心得直蹦!”

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孩子的“无知”上,这应该是很多年轻父母都曾有过的幸福经历吧。也因此,年轻的爸爸妈妈才会那样和颜悦色、轻柔似水地对待自己的宝宝——因为宝宝只会“看脸色”。可是随着宝宝长大,终于盼到会说话,会交流了,父母的态度却开始变化了:表情僵硬了,语言浓缩了,交流似乎更直接了。在很多父母心里,认为“既然孩子能够听懂话,事情当然就简单多了”!

其实,孩子会说话了,父母的麻烦才刚刚开始,事情不是简单了,反而是变得更加复杂了!对父母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更高了。  虽然孩子会说话了,但毕竟还是孩子,会说并不意味着就会懂。好比会说英语口语,并不见得就能够在异国他乡如鱼得水。

在与孩子的交流中,任何时候,都应该琢磨如何走进孩子的心里去,而绝不仅仅是说完了事!那么如何才能走进孩子的心里去呢?

2005年3月,我受邀去北京西直门外的“远洋风景”小区为妈妈们讲课。开始时发现大部分妈妈都带了孩子到现场,为了照顾孩子们,我现场带着孩子们做了几个好玩的小活动,先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然后再开始讲课。这样,孩子们虽然听不懂,但因为还在回味刚才的游戏而不至于完全坐不住。讲课时,我说了这么一句话:“孩子的眼睛是最亮的,能一眼看出你是否出自真心……”话没说完,人群中间突然传出一句奶声奶气的话“我觉得你是真心的!”循声望去,看到一个大约刚上小学的小姑娘,坐在妈妈怀里,甜甜地笑着、眨着明亮的眼睛看着我。做了上千场讲座,我第一次在讲课时愣住了。周围的人包括她的妈妈也都愣住了,大家会心地笑了,向她投去温柔的、期待的目光。半晌,我问:“为什么呢?”小姑娘害羞地笑了:“我觉得!你是,真心的。”这下,大家都被她逗乐了。重复的强调表明,她并没有什么明确的原因,仅仅是一种直觉,一种下意识的表达,可能她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自己会说出来。

那一次感动非常难忘。现在想来,是什么原因让6岁的小姑娘对一个刚认识半小时的大人说出这样一个肯定的褒奖呢?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是毫无疑问,首要的是我脸上的表情。P3-5

序言

《北京青年报》2001年5月30日在北京朝阳区八里庄三小老师们的协助下,在全校一至六年级的学生中做了一个问卷调查,问卷中有这样一道题:“你最不喜欢爸爸妈妈说的哪句话,为什么?”以下是从154份问卷中选出的部分问题答案。

不喜欢他们说:“你真讨厌。”(一年级)

不喜欢他们说:“你这个笨蛋。”(一年级)

不喜欢他们说:“你真爱管闲事。”(二年级)

不喜欢爸爸骂别的人,不喜欢他们吵架。(二年级)

不喜欢他们说:“离婚……”离婚这件事影响我的学习,也影响我的心情。(三年级)

不喜欢他们说:“股市……”因为他们一说起股市,有时就连帮我听写都不愿意。(三年级)

不喜欢他们说:“你真笨。”因为他们有些事没和我说清楚就让我做,然后又说我笨。(三年级)

不喜欢他们说:“去,上一边去,快点。”因为这样并不能让我改正缺点,应该给我讲道理。(四年级)

不喜欢他们说:“儿童节有什么了不起的。”因为我觉得这样很不尊重我的节日。(四年级)

不喜欢他们说:“你长大不会有出息的。”因为我听到就会生气,我长大为什么没出息?我一定会有出息的。(四年级)

不喜欢爸爸妈妈问我问题时,老让我快点想,因为越这样,我越想不出来。(四年级)

不喜欢他们说:“出去玩吧,回来写十遍课文。”因为我觉得学习完是可以放松下的。(五年级)

不喜欢他们说:“我再也不想看见你了,你怎么这么烦?”因为她这么说的意思好像是:“你死了吧,别来烦我。”(六年级)

不喜欢他们说:“儿子,还玩哪!你就没有一点危机感?”因为我只要歇一会儿或看一会儿电视都不让,就别提出去玩儿了。(六年级)

我感激这个调查,这是有责任感的媒体所做的一件有责任感的事情。我相信,当无数家长面对这些文字时,孩子们的回答,会如一记记重锤敲打在他们的心上。然而,再等一会儿,是否就会有一股愤懑的怨气从一些家长心里悠悠地升起?

家庭教育,在很多父母看来,就像在打仗——而对手,就是自己最亲爱的孩子!

一场旷日持久的“人民内部战争”,一场没有绝对胜负方的“战争”,每天都在家庭中再上演。来来回回地博弈,只为了争夺家庭中的“话语权”,争夺在沟通中“占上风”的机会。在这一次次盲目的暗战中,家庭关系变得日益紧张。

同一个屋檐下住着最亲近的人,比海还深的亲情和完全一致的共同利益把家人联系在一起,似乎没有任何发生矛盾的理由!可是气氛紧张,情绪压抑,相互盘算……对此,只能说这个家庭的相处之道有问题,或者说这个家庭的核心成员缺乏融合家庭关系的能力!

妈妈是家庭的核心成员,她对家庭的重要性,怎样强调都不过分——家庭成员她最了解,家庭中的信息汇总到她这儿,家庭中的决策者是她,家庭中每个人的心事都逃不过她的眼睛……妈妈的性格决定了家庭的风气,妈妈的沟通能力决定了家庭的氛围,妈妈的素养决定了家庭的层次……可以说,妈妈就是家庭的“总管”、“办公室主任”。

既是“办公室主任”,就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的素质——大局观、责任感、观察力、沟通能力、交际能力……其中人际沟通是最基础的。妈妈应该具备的最基本能力是人际沟通能力。而人际沟通能力又绝不仅等同于“爱说话、会说话”。人际沟通的最终目标,是相互知心、达成共识、形成一致、坦诚相待。

也因此,妈妈在家庭中所说的话,都应该具备这样的特点:容易接受、真诚洒脱、充满关爱与包容、具有权威性。

然而,在现今的大部分孩子听来,妈妈的话还是“啰嗦、乏味、讲大道理、缺乏说服力、不美、让人抵触”。很多在我们的“母亲教育训练班”里上课的妈妈也表示,确实觉得自己在孩子面前说过很多“废话”甚至是“坏话”!

人际沟通是一门重要的技能,任何技能都有一个学习、掌握、强化、固化的过程,绝不是“不学而能、自然形成”的。

用心的妈妈会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来进行自我提高,然而等到真的拥有了“为人母”的经验,时间已经过去,孩子已经长大,“此地空余黄鹤楼,白云千载空悠悠”!

所以,早一点学到沟通的技巧,无论对母亲,对家庭而言,都是有益的。这本书的目的,就是把我们源于实践的科学结论和一些经验性的规律展示给妈妈们,让妈妈们能够从中学到与孩子沟通的技巧,掌握担当这种重要角色的能力。

过去的六年里,我与近千名青少年及他们的家庭交流。与孩子谈话以及教会父母与孩子谈话是我职业的全部。最近一年,我们在北京巨人学校开设母亲教育训练中心,已经有近千名母亲接受了我们的培训。其中,直接与教育执行过程相关的技巧最受欢迎。很多母亲表示:教育观念见过很多,教育类的书籍读过很多,但往往事到临头还是控制不住,还是不知如何去做。所以最希望得到“执行层面”的指导。

在本书里,我们同样提供了一些操作性很强的技巧和方法,名为“小贴士”。而这些技巧,在某些时候比语言内容更加重要。因为我们知道,对孩子说话,“怎么说”往往比“说什么”更重要。

在工作中,我们曾积累了大量的亲子沟通案例,同时,很多妈妈也把自己与孩子的对话记录下来作为作业交给我们点评。这些案例与点评,共同构成了本书中的案例。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些对话,是在其原型的基础上综合参考了同类对话并加入我们的修正意见之后的结果。因此,这些对话既保持了当事人双方的语言特点,也进行了提炼和修整,让它变得更加简练、准确,效率更高。

我们建议妈妈们在阅读这些案例的时候,能够像念台词一样把案例中母亲的话读出来。一边读一边感受:为什么这么说?自己会不会这样说?下一次自己是否也能这样说?实实在在提高自己的家庭教育执行力。

与丰富多彩的生活相比,文字必然挂一漏万。我们努力让案例的代表性更强、涵盖面更厂,然而未及之处,也只能请各位家长读者海涵。

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一位母亲(也许是一位有耐心的父亲)在一个普普通通的星期天里安安静静轻轻松松地与孩子共同度过没有口角、没有烦恼、没有误解、没有吵闹的周末时光,享受生活……

宋承昊

后记

本书能与广大家长见面,包含了艾伯瑞恩(北京)教育咨询中心、巨人学校母亲教育中心专家团队的心血,更包含了北大附中前任校长赵钰琳教授、北京巨人学校尹雄校长的提携。

父母到底如何才能对孩子产生影响?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试图去寻找家庭教育的真相,又一次次受到现实的冲撞。在央视《成长在线》的专家会上,我再次向张梅玲教授请教这个问题,张老师是中科院心理所著名少儿心理教育专家。她看完我的书稿介绍,慢慢对我说了以下的话:“小伙子,我确实没有总结过家庭教育的真相是什么,但我知道教育的本质就是‘自我成长’,我也知道家庭教育的特点是‘爱和亲子关系’,我认为这二者有这样的联系:‘宽容是爱的深化,自爱是爱的基础,理解是爱的需要,尊重是爱的核心。’四者缺其一,不是真正会爱的人。”

“用‘宽容、自爱、理解、尊重’来界定亲子关系,并在这样的基础上表达对孩子的爱,最终帮助孩子实现‘自我成长’。”这是否就是老人家心中的‘家庭教育真相’呢甲我没有问,但我知道,这离标准答案应该不会太远。

既然家庭教育的目的是“自我成长”,我们能不能早一点把孩子看成一个拥有“自我成长能力”的人来和他们对话呢?

既然需要宽容,我们能不能去掉自己的语言中那些尖酸、刻薄、讥诮的话呢?

既然需要自爱,我们能不能尽可能让自己的语言美一点,不要在孩子面前说脏话和消极的话呢?

既然需要理解,我们能不能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孩子的语言说话呢?

既然需要尊重,我们能不能少一些想当然,少一些先入为主,少一些妄自尊大呢?

让我们一起用行动来回答这些严肃的问题吧。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从一个侧面说明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时无声言语胜过有声教育。换句话来说就是,教育不在于话的多少,关键在于说出的话能否对孩子的内心真正产生影响。

看过本书后我有一种感受:无论是什么性格的妈妈,只要按照书中所讲的内容去做,都可以与子女有良好的心灵沟通,从而培育出一个健康而活泼的孩子。孩子健康了、听话了,你的教育就开始产生效果了。有了教育效果,离你培育的目标也就不远了。

本书实用性强、操作简单,书中解答了许多妈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的困惑,解析了一些妈妈无意中常犯的错,最后给出了有效的解决办法。我相信,只要读过后,就会说出这样一句话:值,绝对值得一看。

——马喜亭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学生心理咨询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这本书很有针对性,内容是家长们所欠缺的东西。这样的一本好书,非常值得推广!

——杨凤池 首都医科大学心理学教授,《心理访谈》嘉宾

四年前认识宋承昊老师时,他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儿,是这个研究领域里的一位“小朋友”,朝气蓬勃,意气风发,充满了对这个领域的探究热忱和奋斗精神。经过四年脚踏实地的工作,他写出这样的一本书,确实令人感到欣喜!这本书中给出的具体沟通原则和技巧,很有操作性,从‘情绪心理”和“注意力”出发的“情感牵引教育”理论也颇具说服力。亲子沟通的思想和技术是中国父母最需要的。阅读这本书,让我这个同样为人母者感到欣慰。基于这样一种认同,很乐意向广大母亲们推荐这本书。

——李焰 清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

宋老师的书为家庭教育提供了很多值得学习的技巧,方案值得推广。

——赵钰琳 北京大学教授,北大附中前任校长

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一个年轻教育人的强烈责任感!

——吕世华 中国儿童中心特聘专家,月坛中学前任校长

宋老师12个学时的亲子沟通课程彻底改善了我的家庭氛围,愿更多的家庭能够通过这本书获益!

——吴女士 宋老师“父母执照”课程学员,某国企中层领导

我儿子开始对我笑了,这是他上初中后两年来的第一次!感谢宋老师的指点。

——李女士 宋老师“父母执照”课程学员,某国家机关干部

我儿子刚三岁,我很庆幸尽早听了宋老师的课,现在我对孩子的教育很有信心。

——张女士 宋老师“父母执照”课程学员,海淀某中学教师

我女儿从初三开始接受宋老师的跟踪辅导,今年高考顺利考入理想的学校。我们全家都很感激!

——葛先生 宋老师“跟踪辅导”学员家长,海淀某高校教授

我很赞成作者的一句话:对孩子说话,怎么说,往往比说什么更重要。

——知心姐姐卢勤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20:3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