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敦厚朱德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余玮
出版社 中共党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有“红色传记作家”之称的余玮同志花大量的精力采访了朱德同志生前的部分亲友和身边工作人员及个别知情人,并收藏了大量有关朱德的文图资料,研究朱德,撰著了传记新著《敦厚朱德》。在本书中,作者围绕“敦厚”个性这一侧面,挖掘朱德在漫长人生中表现出的独特魅力。通览全书,可以看出凝聚了作家大量的心血,比较细腻、真实地刻画了朱德的个性风趣、举止风致、为人风范、处世风格和革命风骨、伟人风采,不失为一部红色经典传记。

内容推荐

《敦厚朱德》是“红色传记作家”余玮继撰著《世纪小平》、《魅力陈云》之后推出的又一红色纪实力作。该书以一个平民的视角生动再现了朱德这位共和国和人民军队的缔造者智勇双全、胆识兼具、亦将亦兵的人格特征和传奇人生。

撰著过程中,作者专访了朱德同志的部分亲友和生前身边工作人员以及个别知情人,力求走进朱德丰富的内心世界,还原出一位对中国革命殷殷赤心,对战友亲人拳拳慈心的真实可亲的敦厚朱德,展示朱德不凡的人性光辉和独特的人格魅力,首次披露了部分重要史实的内情或细节。全书史料翔实,文笔流畅,描写细腻感人。

朱德同志的女儿朱敏如是说:“通览全书,可以看出凝聚了作家大量的心血,比较细腻、真实地刻画了爹爹的个性风趣、举止风致、为人风范、处世风格和革命风骨、伟人风采,不失为一部红色经典传记。”

最后一个军礼和最后一次接见外宾、平民女儿与元帅爹爹的“生离”“死别”、红四军的内部争论、元帅诗人的“故乡”情与山水缘……尽在《敦厚朱德》一书中。

目录

(一)最后一个军礼和最后一次接见外宾

(二)平民女儿与元帅爹爹的“生离”“死别”

(三)从帅府千金的人生传奇看朱门家风

(四)祖籍广东韶关的“狗娃子”一辈子最大的遗憾

(五)忍气苦读的寒门学子走出大山觅出路

(六)落第后冒籍报考而后来险些被讲武堂除名

(七)滇军名将加入中共的一波三折

(八)马列故里的求索与回国之初的策应北伐

(九)南昌起义中没有硝烟的“调虎离山”之战

(十)“伙伏头”死里逃生

(十一)“麻麻胡胡”结为秦晋之好

(十二)两双扭转乾坤的巨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十三)亦悲亦喜的真情军长

(十四)朱毛亲密有间和红四军内部的争论

(十五)博古与李德控制红军指挥权前后

(十六)遵义会议上的失声流泪与声色俱厉

(十七)主张北上却南下的红司令临大节而不辱

(十八)红军战士泪水涟涟地摘下红五星帽

(十九)在频繁的转战中忙里偷闲寄家书

(二十)沸沸扬扬的“遇难噩耗”让人揪心

(二十一)日寇在设定的“棋局”里损兵折将

(二十二)“磨擦”期与卫立煌牵手抗战

(二十三)把“烂泥湾”变成了“陕北江南”

(二十四)家事国事与军事尽显“无边大爱”

(二十五)红旗插上了“固若金汤”的石门

(二十六)世界最小的司令部导演出战略进攻大戏

(二十七)1949年这个春天似乎比往年来得早

(二十八)开国大典与授衔授勋典礼上的激动

(二十九)为“大家务”处处操心而对“小家务”从不费心

(三十)急转弯会议使他由畅谈到缄口

(三十一)元帅诗人的“故乡”情与山水缘

(三十二)纯粹造谣的大字报上“只有两个字是真的”

(三十三)自中南海迁居“新六所”

附:主要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一)最后一个军礼和最后一次接见外宾

1975年1月13日至17日,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朱德主持了开幕式。周恩来带着重病在会上作了《政府工作报告》,重申发展我国国民经济的两步设想。作报告的时候,周恩来的身体十分虚弱,但是坚持站着作完了报告。

从三届人大到四届人大,中间相隔10年,又重新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并决定以周恩来、邓小平为核心的国务院领导人选,使经受了多年“文化大革命”磨难的人民心中又燃起新的希望。

朱德在这次会上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这时,他已是89岁高龄的老人了。他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上说:“在庄严的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我们被选为人大常委会委员,党和人民委托我们贯彻执行宪法规定的职权,责任重大,任务很艰巨。我们一定要刻苦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勤勤恳恳地努力工作,完成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朱德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随着我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作用的不断显现,在世界范围内我国同一大批第三世界国家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频繁的外交往来,使朱德的工作更加繁忙了。周恩来是在发现癌症两年后的1974年6月才住院的。四届人大后不久,周恩来病情加重。朱德感到这时自己要多承担些工作,来减轻这位老战友的重负。朱德承担了大量的外事活动,频繁地会见外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议会领导人以及友好代表团,在有限的一年半时间内,他光是出席接受国书的仪式就达到40多次。

以四届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身份领导全国人民向四个现代化目标迈进的朱德,精神更加振奋,就像年轻了几岁。为了表达自己坚定的革命意志,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朱德多次提笔写下了“革命到底”的条幅以自勉。

1975年7月11日,朱德正准备到北戴河去休养,身体稍稍恢复的周恩来边在病房内做“八段锦”运动,边让卫士高振普打电话:请朱总在去北戴河之前先来见见。

前几天,朱德曾经想去看总理,因为总理当时的身体不太好,不愿让年近九旬的朱老总看到他在病榻上的样子,就没有请他去。当时,朱德也不想影响总理的正常治疗。当得知朱德去北戴河需两个多月才能回来,周恩来担心到那时自己的身体条件不会比现在好,于是热情地向朱德发出了邀请。

下午5时50分,朱德走进总理的会客厅时,看见周恩来已经换下了病号服,远远地迎了过来。朱德紧紧握住周恩来的手,声音有些颤抖:“你好吗?”周恩来回答说:“还好,咱们坐下来谈吧。”

朱德的动作有些迟缓,当卫士走过来扶他坐到沙发上时,周恩来关切地问:“要不要换一个高一点的椅子?”朱德说:“这个可以。”

这天,朱德同周恩来交谈了20多分钟。周恩来知道患有糖尿病的朱德有按时吃饭的习惯,为了不耽误朱德吃饭,6时15分,两位老人依依不舍地握手告别了。警卫员搀扶朱德上车时,周恩来一直目送汽车远去。

朱德同周恩来有着半个多世纪的深厚情谊。1922年,朱德在德国由周恩来和张申府介绍入党。50多年来,他们曾经一起度过了无数个生死与共的日日夜夜。朱德万万没有想到,这次竟是他同总理之间的最后相见。

周恩来的病情不断恶化,毛泽东的病情也在加重。邓小平受毛泽东的委托,主持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日常工作,对工业、农业、科技、国防、教育、文化等各方面进行全面整顿。在短短9个月里,形势有了明显好转,各个领域的工作取得显著的成效。对邓小平取得的成就,朱德是十分欣慰的,他称赞道:“在毛主席的领导下,由邓小平同志主持中央的日常领导工作,很好。”

然而,邓小平雷厉风行进行的整顿工作从一开始就受到“四人帮”的阻挠和破坏。后来,所谓“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兴起,全国再度陷入混乱。

1976年1月8日9时许,周恩来所在病房外的电铃忽然响了。这不是平时的电铃,而是为遇紧急情况专设的电铃。不好!大家快步跑向病房,几乎同时看到监护器上的心跳显示:心跳70几次。一直是100多次,忽然掉到70多次,陈在嘉大夫急得说不出话来。周恩来心跳在继续下跌,60次、50次、30次……

医生们按照原定的抢救方案,采用了所有措施,呼唤、人工呼吸……都不起作用。陈在嘉哭了,她在监护器前坐不住了,方圻大夫替她守着。荧光屏上,时而显示一次心跳,渐渐地看不到心跳了,只见一条直线。总理,人民的好总理,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奋斗了60多个春秋的伟人,带着全国人民的敬仰,离去了。跳动了78年的心脏于1976年1月8日9时57分停止了。

这天上午,政治局又在举行“帮助”邓小平会议。与会者有的神情严肃,正襟危坐;有的仰身而靠,闭目养神;有的品茶吸烟,悠然自得。张春桥在发言,有条不紊地:“……这几天我又反复学习了主席近一时期的重要讲话,备感亲切,很受启发。我认为主席的讲话主要有三个内容:一是关于文化大革命;二是关于教育和科技革命;三是关于对当前运动的意见。而这三条都是针对小平同志的错误所言的,既有特殊性,又有普遍性。为了挽救更多的犯错误的同志,也为了使广大干部从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我建议将主席的这些谈话整理成文件,适当的时候向全党印发,进行广泛深入的学习。”

江青晃了晃拳头,高声接过话头:“主席的这些话,不亚于1966年《我的一张大字报》,这一炮打得好!”

姚文元慢声细语地补充:“我有个想法,是不是把小平同志的检查附在文件后面?小平同志对主席的批评、对自己的错误,是不是要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是不是对全党要有一个交代?请大家考虑。”

邓小平阴沉着脸,粗声硬气地说:“你们讲的,我都拥护。如果主席同意,我的检查也当然可以印发全党。”

陈锡联和善地笑笑,婉言道:“主席的谈话精神可以向全党传达,至于小平同志的检查先不要急于印发。主席的有些批评是针对一种倾向,不是指的具体某个人、某件事,这样做容易造成混乱……”

双方交锋正酣,汪东兴推门进来,神色木然地站在一旁。主持会议的王洪文诧异地望着他:“东兴同志,有事吗?”

汪东兴两眼缓缓地扫视着众人,声音低沉地说:“周恩来同志于今天上午9时57分逝世了。”

古老的大殿内一阵沉默。

邓小平“唿”地站起身,就要朝外走。张春桥冷冷地说:“洪文同志,还没散会吧?”王洪文一时茫然不知所措:“哦,总理逝世,大家说怎么办?”

走到门口的邓小平猛然转身,冷硬的语气中带着一股慑人的威严:“一、立即向主席报告,组成治丧委员会;二、以中央名义发讣告,通知各驻外使馆降半旗;三、命令海边防部队,进入一级战备。”这时,叶剑英起身道:“我去通知作战部。”

上午10时,毛泽东正侧卧在病床上,听工作人员给他念文件。昨晚他几乎彻夜未眠。负责毛泽东身边工作的张耀祠匆匆忙忙走进毛泽东卧室,他带来的是周恩来逝世的噩耗。

屋里沉寂得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毛泽东只点点头,一言未发。对于他来说,周恩来逝世,早已是预料之中的事了。几年来,从医生一次又一次的诊断报告中,他预感到不妙。此时无声胜有声!  过了良久,毛泽东不禁潸然泪下,唏嘘而泣。

当时,朱德的身体也不好,才出院不久。组织上怕朱德悲伤过度,没有立即告诉他有关总理病逝的消息。P1-4

序言

爹爹人如其名——序《敦厚朱德》

1976年6月底,爹爹朱德最后一次住院。作为儿女看望他是人之常情,可他怕儿女因此影响工作,总是不高兴地说:“我的生活有组织照顾,你们就不要请假来看我,影响工作。”直到7月2日,病危通知发来,我和丈夫刘铮才急忙赶到医院。

也许爹爹感到自己已是高龄,来日无多,不能更多工作了,所以更是随时提醒、教育我们做子女的要好好工作。我记得爹爹在去世前老讲:“人活着为了什么?活着就是要工作。”他就是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地为党为人民工作着,直到病重住院,仍坚持让秘书协助他一起工作。

7月4日,李先念同志来看爹爹,爹爹的神志还比较清楚。他拉着李先念同志的手,一字一字地说:“生产要抓,不抓生产,将来不可收拾!”

这是爹爹最后留给人间的声音,以后他进入了昏迷状态。

7月6日下午3点左右,爹爹就在眼前,当看见爹爹的心跳在监视仪屏上变成了一条笔直的线,泪水哗地涌出了眼眶。我紧紧地抱住爹爹渐渐冰冷的身躯,放声大哭……

不知不觉,爹爹去世已经整整30年了,今年也是他老人家诞辰120周年。这些年来,我常常想念起爹爹,想起跟他在一起的时光,也想起他对我们子女曾经所说的一些话……

其实,从我出生到14岁,一直没有见过爹爹,脑海里关于爹爹的记忆几乎等于零。直到1940年底在延安第一次看见爹爹,对爹爹的记忆才变得真切起来。但因我和爹爹离别的时间远远多于团聚的日子,所谓记忆也只是淡淡的印象而已。

真正了解自己的爹爹,是1953年从莫斯科完成学业回国以后。从此,走进我们儿女生活中的爹爹不再是淡淡的印象和血缘顺序的称呼概念。爹爹变得真实和亲切,好似慈母一样关怀着我们,甚至帮助我们照顾孩子,将他迟到的父爱赋予了孙辈们。

然而,爹爹也是一位严父,各方面对我们要求很严格,这些严厉的要求或许在别人看来,似乎有些不近人情。我记得一回国,对阔别多年的祖国环境还没有完全适应时,爹爹就让我搬到工作的学校里居住,规定我每个星期日才能回家,而且只能坐公共汽车回家。父母他们为了让我一心一意投入工作,将我的每个孩子带到身边亲自照料,我想孩子时,也不能随时去爹爹那里看,必须在星期日才能看见孩子。

爹爹当时有句常挂在嘴边的话,至今还让我感到余音萦绕:“老百姓怎样生活,你就怎样生活。记住你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人民没有赋予你特殊的权力!”

爹爹一生简朴,无论是生活方式还是生活态度,爹爹始终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从不乱花一分钱,爱惜身边使用过的每一件物品。

当年,我们家在中南海是出了名的孩子多的家庭,这个大家庭的成员包括爹爹抚养的10个侄子、侄孙女。他们都是爹爹兄弟姐妹的孩子。爹爹在四川老家是位知恩图报的厚道兄长。当年他能读到书,并且完成私塾教育考取秀才,全靠兄弟姐妹整日辛勤劳动,从不多的收入中挤出供他读书的费用。解放后,爹爹的条件好,他不忘当年兄弟姐妹的手足之情和慷慨相助,就接他们一家一两个孩子到北京读书,所有费用全由爹爹负担。爹爹虽说在当时是高工资,但是要抚养这么多孩子,什么学费、生活费、交通费,还有每周回家的伙食费……一月下来,工资就所剩无几了。

爹爹不仅要求我们生活要朴素,他自己更是自奉节俭,自供清淡,节衣缩食地生活。他在抚养许多孩子,经常帮助解决身边工作人员困难的同时,从所剩不多的工资余额中一点一点地积攒了2万多元的存款,这是爹爹一生最多的一点积蓄.对于生活简朴的爹爹无疑是一笔近似天文数字的大款金额啊!要知道,这来之不易的积蓄是爹爹用近似“虐待”自己的方式才换来的。

在我记忆中,爹爹进入中南海的20多年里,除了出国访问和在国内参加外事活动必需的两套好一点的服装外,其他衣服都是旧的,衣领、袖口都打了补丁。包括睡衣、衬衣、毛衣等一些里面穿的衣服,就连家里的床单、被褥都是补丁摞补丁,洗得快看不见原来的底色了……

爹爹就是用这样苛刻自己的方式来一点一点地积攒了2万多元。不过,这笔积蓄不是为我们后代预备的,他曾明确了这笔积蓄的用途:他将用它交最后一次党费!

生前,爹爹多次对我说:“我是无产者,我所用的东西都是公家的,我死后一律上缴。我没有什么遗产,只有读过的马列和毛主席的著作,你们可以拿去学习。”

民族英雄林则徐认为给子女留钱不是好事,而是坏事。他说:“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则增其过。”如果从金钱的角度衡量爹爹,他的确没有留下任何财产给后人,如果以他所作的贡献和为人品格来衡量,爹爹应该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他留给人类的“财富”是用金钱无法衡量的。爹爹的“财富”是由他的非凡品格创造的!

爹爹留给我的“财富”也是丰厚的,它让我生活充实,让我心地纯净,让我拥有一颗贴近人民的平常心。

爹爹留给后代的不是钱财,而是高风亮节和伟大人格!

近年来,有“红色传记作家”之称的余玮同志花大量的精力采访了爹爹生前的部分亲友和身边工作人员及个别知情人,并收藏了大量有关爹爹的文图资料,研究爹爹,撰著了传记新著《敦厚朱德》。在此,表示感谢。

余玮同志围绕“敦厚”个性这一侧面,挖掘爹爹在漫长人生中表现出的独特魅力,很有特色,这对于作者也是一种考验或挑战。通览全书,可以看出凝聚了作家大量的心血,比较细腻、真实地刻画了爹爹的个性风趣、举止风致、为人风范、处世风格和革命风骨、伟人风采,不失为一部红色经典传记。

在这里,希望能有更多的青年作家和读者能进一步认识爹爹、研究爹爹、学习爹爹,做有益于和谐社会建设的人。

爹爹人如其名,朱色情怀常在,高尚德风永驻!

爹爹不死,永远活在我们心底!!

二00六年四月二十六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0:2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