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是一巧反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巩固、发展、繁荣做出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光辉业绩的宏伟工程。
它的主人公包括: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其中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传记,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出版),中国人民解放军功勋卓著的元帅、将领,参与新中国创建大业的各民主党派领导人和各个方面的著名爱国人士,贡献突出的著名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劳动模范,以及为中国民主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国际主义战士。
这些传记的意义远远超越记述个人生平的范围,它们是新中国开国史、建国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基史、创业史的浓缩,是中华民族一份永远值得倍加珍视的宝贵精神财富。
《徐向前传》由中共中央书记处、中央军委提出并批准立项,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组织编写。编写组倾十年之功,在查阅大量历史档案和文献的同时,对传主本人进行了几十次访谈,先后访问了二百多位革命老战士,并走访了传主当年战斗过的革命遗址,遵循“实事求是、尊重历史”,“传如其人”的指导思想,再现了徐向前元帅戎马一生的光辉业绩。书稿经国防大学审定。邓小平为本书题写书名。
父亲看儿子,总是把眼光放在年龄的前面,给设计一条路,让他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徐向前的祖父曾经给徐向前的父亲设计了一条路:不务农,也不经商,要为官。走这条路的第一步就是读书。为达到目的,在家境逆转的情况下,仍咬牙坚持供儿子读书。但是,读书,为官,是一条艰难的路,忍辱、奋斗,结果没能走通。徐向前父亲的学业没有成就,祖父却先逝去了。
这些比徐向前出生还早几十年的事,他只能从老一辈的片言只语巾有所了解。不过,父亲后来的境遇,他倒知道一些。
“我父亲是个晚清秀才,教了一辈子书。”“为人耿直,不阿不欺,办事公道。”这是徐向前心目中父亲的形象。
徐向前的父亲徐懋淮,生于1857年。冈家境艰难,从小在外祖母家就学。他父亲去世时,他只有13岁。为了前程,祖母继续供父亲读书。近20岁时,通过了清朝科举制度的最低一级,获得了能在县学、府学读书的生员学位。一般称秀才。生员有应乡试的资格,乡试合格称举人。可是由于家境不济,他一直没有通过乡试,到老还是个“穷秀才”。
秀才,在村里还有一定的声望。他学字“次江”,号“遇丰年”。次江这个学名很少有人称呼,“遇丰年”,倒是村里人经常叫的。村里有大小事情,如打架斗殴难解、家庭纠纷不平时,都愿意找遇丰年评说;有分门立户、割地买房的事,也要找他作中证。全村人信任他,不完全是冈为他有一点学问,主要是冈为他热心于村里的公共事业。村里设立学堂,他到处奔走去请先生,学堂的房子坏了,他也率先出力维修。
父亲的行为,是家风的体现,给徐向前以很大影响。他模仿着父亲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不阿强凌弱,不媚富欺贫。但是,徐向前也不是对父亲所有的行为都效法的。父亲在外对人很友善,在家尽管与母亲感情很好,但放不下男人对女人的威严。徐向前总是站在母亲一边,维护母亲在家庭巾的地位。徐家的日常生活,虽然由母亲安排,但家庭经济的掌握和支配权是在父亲手里,母亲手中很少存过一文钱。徐向前对此颇不平。他当了小学教师之后,每月有20块白洋的薪水,都要如数交给父亲,不能给母亲。父亲要求他这样做。可他看到母亲手里年年不进一文,心里很不是滋味。有一回,他领到薪水,偷偷地交给了母亲3块钱,只交给父亲17块。父亲问他怎么剩17块,他只好说,一个同事成亲,那3块送礼了。
3块白洋,打动了母亲的心。母亲接过钱,泪水欲滴。据说这3块白洋,在他母亲手里保存了好几年,终因生活的需要,又交给父亲派了用场。这是五台女性,也是巾国女性的美德。男人能干,女人能省,是立门治家之要。当地有这样一首民谣:“男人是扒扒,女人是匣匣,不怕扒扒没齿子,就怕匣匣没底子。”
徐向前的父亲为人正直,能感动村里人,却不能感动“上帝”。家境越来越破落。由于经济和政治两方面的原因,他没有再考举人,放弃了仕途,顺应历史安排的路走进教书匠的行列。父亲当先生,儿子却没有条件做他的学生。他教书不在本村,除在东冶镇做过几年先生外,多到“口外”去,不能把徐向前带在身边。冈为在本村或附近,工钱都很低,难以维持7口之家的生计。“口外”,是五台人谋生的一个去处,也有叫“两口”的。他去的“口外”,就是内蒙古的和林格尔和凉城一带。到这些地方去,在有钱人家里做私塾先生,一年的工钱是1个银元宝,约合50两白银。工钱是一年付给一次,他也就一年回家一次。每逢年关,他都要向塾主告假,带钱回家,安排家里一年的生活,与家人过个团圆年。然后再开始一个新的循环。
有一年腊月,父亲照例告了假,赁了一头毛驴搭脚儿,怀揣那个元宝回家。谁料想,路上遇到土匪“棒子队”,抢走了毛驴,也把那个一年心血换来的元宝抢走了。落个两手空空,命还差点儿搭上。一家人指望他回来安排年事。可他一到家,不仅没给家里人带来欢乐,反而蒙上了一层阴影。
徐向前的父亲,虽然没有像爷爷那样给徐向前设计一条路,但总还是有所追求、有所向往。父亲心里最清楚的是:儿子有了学问才会有前途。徐向前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教他读《百家姓》、《千字文》、《荘农杂志》之类的书。这是旧中国传统的识字课本。写字,从描红摹字入门,临帖抄仿。这不仅是对徐向前,对徐向前的哥哥、妹妹以及后来对徐向前的大女儿松枝,都是这样的。由于父亲的严格教导,给徐向前打了一个基础。入村塾读书时,学习成绩不错,先生经常称赞他。徐向前说:我小时候并不聪明,学习不落后,主要是父亲给了我肩蒙教育。
徐家的家教是很严格的。徐向前小时候,除了接受父亲的文化教育外,还接受了祖宗立下的训条的教育。他的四世祖兄弟3人,名徐文厚、徐文达、徐文源。徐文源襁褓丧母,全靠两个哥哥抚养,种地的时候把他抱到田里去,有时背着他耕地。徐文源长大之后,对哥哥们的养育之恩,终生不忘,并立下训词,教育子孙效法祖宗,兄弟姐妹之间,相亲相爱,和睦相处。谁不按这训条去做,要遭到老天爷的惩罚。这训词一代一代往下传,从未废止。徐向前的父亲也没敢违背祖宗的遗训,仍用这训条教育他的儿女们。徐向前小时候最先背下来的文字,就是这家训:
“襁褓失母,兄文厚、文达祖负抱而耕。文源祖以报恩,誓其子孙焉:布谷催耕,兄泪盈盈,有弟无母,无母孰哺?负我耒耜,抱我弱弟,以适于南亩。苗既硕,弟何小,兄也顾之,劳心草草。弟既长,兄已老,弟也事之,私心未了。滹沱浩浩,潭水一掬,决潭益沱,毋乃不足,日予世世子孙,惟兄之子孙,是亲是睦,敢或侮之,神其不福。”
P6-7
《徐向前传》从中央书记处、中央军委提出编写到出版,历时1O年之久。中国有一句老话:十年磨一剑,必成利剑。然而,10年写出一部书,未必能成为传世佳作。倘若这部传记受到读者欢迎,那是徐向前这位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的光辉业绩撼动了读者的心。
徐向前是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一。他戎马一生走过的道路,和人民解放军的诞生、发展、壮大密切相联。他卓越的军事指挥艺术和创造,是毛泽东军事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战功卓著、德高望重、名扬中外,要为这样一位元帅立传,我们传记组的主要执笔人员如负千斤重担。1O年多以来,编写组成员几经变动,又多是在兼职中写作,大家好像沿着一条光辉而艰险的崎岖山路攀登一样,一步步探索前进。虽然从一开始我们就提出“要尊重历史,实事求是”,“要传如其人”的写作指导思想,然而翻阅了记载历史的一些书籍文本,有的重大事件记述又不能全部令人信服。为着实事求是的探讨历史,理解传主“其人”,我们在广泛调查研究和学习的过程中,请徐向前元帅先后作过几十次谈话。在查阅历史档案的同时,我们沿着传主的足迹,走访了山西五台山地区、广东的东江地区,访问了大别山、大巴山和祁连山下的许多战场,从延安到太行山、沂蒙山,又到华北平原许多城镇和乡村;凡是当年传主指挥过战斗和住过的地方,我们都尽可能找到。我们先后访问了200多位革命老战士,会见了数以千计的老区人民群众。档案馆珍贵的历史文献,回答了对历史上某些事件的真相;活生生的还未列入历史档案文库的谈话,使徐向前的崇高形象更加鲜明。
1987年底《徐向前传》征求意见稿打印成册后,即分送给有关部门领导和70多位老将军们审读。1989年5月,在武汉的张才千、孔庆德、肖永银、叶明、汪乃贵等参加了书稿座谈会;1989年8月,向守志邀请了在南京部分熟悉情况的老同志,对书稿进行了讨论;1989年10月,在成都由万海峰、陈明义主持,召集了有余述生、黄作军、张行忠、张天伟、康先海、陈正宏、廖家岷等参加的座谈会;1989年12月,在北京由李德生主持座谈会,刘华清、洪学智、陈锡联、陈再道、王诚汉、高厚良、杜义德、肖全夫、郑维山、徐深吉、张贤约、罗应怀、王政柱、胡奇才、魏传统、王子纲、王恩厚、梅盛伟、王定国、李曼村等参加了座谈讨论。在上述四个座谈讨论会上,老革命家、老将军们,以自己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事实,为《徐向前传》书稿作补充和修改,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北京地区一些未参加座谈会的老将军秦基伟、宋任穷、刘志坚等,还专门找传记执笔者讲了意见。特别是对历史上有的重大事件,在传记中作出的正确的表述,正是那些老革命家、老将军们共同关注的结晶。
《徐向前传》在编写工作中,始终得到中央军委办公厅、总政治部和有关部门、原政治学院党委和政治部、国防大学党委和政治部领导的支持。在传记正式定稿出版前,国防大学张震校长兼政委,亲自主持会议讨论定稿出版工作。在传记写作过程中,还得到中央档案馆、军委档案馆、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以及红四方面军战史修改办公室和山西、广东、湖北、河南、安徽、山东、四川、陕西、甘肃、河北等省的政府机关与档案部门的大力协助;还得到了各位元帅传记组、当代中国国防军事卷编委会办公室、各分卷编辑部的大力支持与帮助。
在这里应特别说明的是,邓小平同志不但题写了《徐向前传》的书名,他倡导和坚持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传记写作中正确分辨历史上某些是非问题,指出了方向。在邓小平、陈云、李先念同志的关怀下,党中央对红四方面军历史中重大的疑难问题,作出了实事求是的明确结论,为传记的写作提供了依据。
在纪念徐向前诞辰90周年之际,传记正式定稿出版,奉献给读者。这部传记的执笔人是:王文仲(第1、2和13—17章)、朱玉(第8—12章)、李俊荪(第18~20章)、李而炳(第21—24章)、张麟(第3—7章、并全书统稿)。欧国琳、郭春福、萧永义参加写了第5、6、22章初稿和部分修改工作,马长志、陈宝玲、葛恒军等参加了统稿和编辑工作。由于写作水平和认识问题的能力所限,这部书定有某些不周之处。敬请指出,以便在继续研究中修正。
国防大学《徐向前传》编写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