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明朝的痛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罗石贤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对明史问题刨根问底:三百年煌煌王朝,为何不匹汉唐?明朝的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到底出了什么问题?[痛]是惋惜和遗憾,深度了解明朝,PK现今明史版本,将明史演绎进行到底。

内容推荐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饱受抨击和嘲笑的朝代,几乎一切腐败的因素都在明朝集中显现出来。

一个经济水平和军事科技水平都处于当时世界领先的乇朝,一个已经产生了人文主义思想萌芽和近代科学的古老文明,为什么会在人类进入近代文明的前夜遭到灭顶的打击和可悲的倒退?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目光短浅的小农治国思想,正是这种政治退步的根源。明朝的痛,痛在毁灭人才:从朱元璋立国后诛杀大批功臣,到崇祯年间袁崇焕的千古奇冤,大明乇朝的忠臣良将多不得善终。人才的奴化,直接导致了人才的凋敝,以至于“朝庙无一可倚之臣,天下无复办事之官”。这个千疮百孔的王朝至死都没有看清,因为它有“只看重眼前利益”的习惯,它在紧紧抓住眼前的时候,却早已失去了整个世界。

明朝有多痛?这个三百年煌煌王朝至死都没有看清……

目录

一、朱元璋的痛

1、元朝的痛转嫁给朱元璋:造反

2、乱世立国,阵痛催产

3、喝墨水不多,新皇帝治国多用“土办法”

4、朱元璋的人格之痛——爱才又惧才,痛失刘伯温

5、诛杀功臣无异于自断其臂

6、朱元璋既是明朝的创始人,也是明朝“硬伤”的创始人

二、永乐大帝的痛

1、螳螂捕食,黄雀在后——很好地解释“燕王靖难”

2、方孝孺捅了朱棣的心窝子

3、修大典是为了挽回面子’

4、郑和下西洋,原来另有隐情

5、迁都让朱棣在“心茧”中挣扎

三、二皇景泰的痛

1、明宣宗死于“慢性自杀”

2、英宗土木堡被俘乃国家奇耻大辱

3、景帝朱祁钰痛失全身而退的机会

4、南宫复辟之痛损耗了大明气数

四、正德嘉靖的痛

1、小皇帝性格乖张的根源在于缺少母爱

2、藩望起兵痛击宦官毒瘤

3、正德皇帝玩死了自己

4、坐囚车赶来登基,有点不吉利

5、重用奸相严嵩惹官怒民怨

6、嘉靖皇帝与清官海瑞的微妙关系

五、帝国的余痛

1、隆庆帝在麻木中痛醒

2、万历皇帝缘何“消极怠工”

3、张居正难救百孔千疮的大明朝

4、伤口上撒盐的万历十五年

5、悲歌一曲明亡留余痛

试读章节

2、乱世立国,阵痛催产

安定后方以后,朱元璋陆续扫清了东南一些孤立的元军势力。眼目下,与朱元璋并立的割据政权,都是农民起义军兄弟东吴张士诚、西邻陈友谅、浙江沿海的方国珍。现在轮到要六亲不认,大鱼吃小鱼了。朱元璋在浙江有了进展,把神乎其神的刘基(伯温)、叶深、章溢、李濂所谓“四先生”请到应天,为他出谋划策。在民间传说里刘伯温是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赛诸葛”,他提出先灭陈友谅,再征张士诚,然后争夺中原的建议。至正二十年(1360年)夏秋,陈友谅统率大军顺江而下,攻占太平,杀徐寿辉,自即帝位,国号汉,约张士诚夹击朱元璋。刘伯温为主帅设计诈降,引诱汉军深入龙江,进行伏击,从而一举打败陈友谅,收复太平,攻克安庆、信州、袁州等地。至正二十三年(1263年),两军在鄱阳湖激战36天。当时陈友谅的汉军号称60万,巨舰数百艘,而朱元璋仅20万人马,全是艨艟小船。有刘伯温一班智囊团辅佐,朱元璋毫不畏怯,从诸葛亮那儿剽学“火烧赤壁”的经验,瞅准汉军大船运转不灵的弱点,发挥小船机动灵活的长处,封锁鄱阳湖通往长江的出口,切断汉军后路,而后用火烧汉军连营,取得了决定性胜利,陈友谅本人也在这次鏖战中负箭身亡。

中国人打内战毫不手软,何况是朱元璋、陈友谅这样同是农民起义军的兄弟,当年楚汉相争,同是起义兄弟的汉刘邦、楚霸王就曾杀得血肉横飞,天昏地暗。这次朱、陈相斗毫不逊色。陈友谅死了,汉军败走湖南,朱元璋穷追不舍,来了个“血洗湖南”。在下是湖南人,从小就听长辈说朱元璋血洗湖南的故事,大概因为我们罗姓祖先是“血洗”后从江西豫章郡迁徙过来的,所以没有切肤之痛。这也是国人麻木的缘由吧,历史稍久远的,与己无关的,便高高挂起。

关于朱元璋血洗湖南,还有一个不见于《明史》却在民间广泛流传,在地方志、族谱中屡屡记载的故事。相传朱元璋从一个和尚当上了大明皇帝,夫荣妻贵,当过丫头的大脚婆马氏,册立了正宫娘娘。在南京登基之日,臣民欢庆之时,南京有条湖南街,装了一台故事灯。一匹马上,骑了一个大脚婆娘,后面跟着~个人,捧着个大南瓜,被彩灯锣鼓簇拥着在街上游行。大脚婆娘显然有所指,于是有人向朱元璋密报说:湖南街人特意讽刺当今皇帝,胆大包天,罪该万死。他的分析是:骑马者,暗指姓马也;大脚也者,讽刺马皇后也;捧南瓜者,攻击朱元璋在瓜州暗杀“小明王”的往事,污蔑大明江山是从“小明王”那里篡夺来的。朱洪武闻之大怒:连呼“湖南街杀”。领旨的武官顿时慌了手脚,误听为“湖南皆杀”——杀到湖南去了。等到有人密报,已经杀到湖南常宁州。皇帝猛然一怔,立即传旨,快马追止。“追止”人追到常宁庙已是卯时时分,天已经亮了,所以这个地方名叫“赶火铺”。由于这一音之误,演出了一场“血洗湖南”的惨案。随着这个“血洗湖南”的故事,又派生出“扯江西,填湖南”的传说。虽然细节各异,但内容大体相同,在湖南、江西口头流传了600余年。

明代正史,卷帙繁多,若要把清朝修的《明史》三百三十二卷,从头至尾展阅一遍,要好几年工夫。当然,为尊者忌,在《明史》上是找不到“血洗湖南”的只言片语的,而地方族谱方志,记载却很多。《同治常宁志》记载:“明时卫在衡州,而所在常宁,其兵悉屯田于常宁者,盖湖南大遭屠戮后,调江西户口安插,时各处安插已遍,唯常宁,贵阳,于廿八年遭奉虎满之乱,又屠将半,故有隙地以为屯,且为捍御瑶人之所为,此衡郡诸邑皆无而常宁独有之者也。”《厚雅田王氏谱》记:“湖以南,丁洪武杀运,扫境空虚矣!我肇祖随蚁赴之众,数标杆为记。划一亩之丘,挫棘楚,芟蒿蓼,禳除厉魔,挺貔豹,奠定其家室,以繁育其子孙。”又说:“时湖南丁大乱之后,人烟稀少,朝廷调江西户口于衡,至者,各插标以记,谓之‘安插户’……时安插户,屯户,军民阡陌,杂错不睦。”《吕氏宗谱》记:“洪武血洗,惠公由安仁奉调镇常。”《依湖邓氏族谱》记:“吾祖世籍豫章(即江西),丁封易代,迁来血洗,系千钧一发,绵一脉于千秋。”族谱,堪称民间档案,方志也是一方之史,他们能补国史之不足。从中可见,由江西移民,应实有其事。

还是说朱大元帅吧,扫清了汉军,自立为吴王(开始称王了),他与智囊团又制定了攻打张士诚的谋略。这次学谁呢?学骆宾王讨《武氏檄》,来个讨《张氏檄》,檄文把红巾义军骂得狗血喷头:“妖言既行,凶谋遂逞,焚荡城南,杀戮士夫,荼毒生灵,无端万状”,从此,农民起义军一分子的朱元璋要与农民起义军分道扬镳了。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十二月,朱元璋借口从滁州迎“小明王”来应天,在瓜洲渡阴使人锉船沉杀小明王韩林儿。这真是“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宋陆游诗),朱元璋对曾经有恩于他的韩林儿也够狠的了。

这大概也合了“英雄无毒不丈夫”吧。

朱元璋也真够英雄的了。害死小明王不久,兵发苏州,俘虏张士诚,随后把张士诚押回应天府一阵乱棍活活打死。此后攻打方国珍的同时,采取南征、北伐双管齐下。连克福州,方国珍降,打败陈友定,收获福建;后几年,将两广、四川、云南纳入版图。徐达、常遇春北伐中原也取得节节胜利,这又得益于智囊团的鬼点子:发布了告北方官民的檄文,表明“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这是顺天应时之举,北伐军顷刻间势如破竹,席卷中原大地。1368年正月,在北伐成功指日可待的鼓舞下,朱元璋在应天登基即皇帝位,国号大明,建元洪武。

北伐大军在攻占河南后,沿运河由山东北上,直逼通州。大明开国洪武元年八月初二日这天,徐达率部进入元大都,窝窝囊囊树倒猢狲散的元顺帝逃往上都,正式宣告了统治中国98年(元立国共167年)的元朝的终结。

由蒙古族的英雄成吉思汗、忽必烈开创的元帝国,如风卷残云,秋风扫落叶,一夜之间帝国版图地跨欧亚。蒙古人的铁骑创造了华夏版图最大的奇迹,实际上蒙古人的铁骑“旅游”到了俄罗斯的鼻子底下,黑海之滨、小亚细亚。然而,令成吉思汗没想到的是,元帝国来也汹汹,去也匆匆。

大概这就是历史吧!

朱元璋在元末嚣嚣乱世中,在开始数股比他势力强大的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农民起义军中,以小制大,小鱼吃大鱼,最终取得胜利,的确很不容易。能够从他身上品出一点成功“猫腻”的是:他有很好的机遇,他的第一个上司郭子兴父子刚好病死战死,腾出位子让他成了一支不小的义军名正言顺的主帅,有了本钱;他又足够心狠手辣,第二个上司小明王韩林儿,在没有了利用价值后,他能像丢掉一块无用的破抹布样果断地将其除掉;他还有识人的本领、用人的气度,智囊团里的刘基、朱升等人帮了他的大忙。

朱元璋手下回民将领之多,是其他开国领袖不能比拟的。而元朝末年,政治空气是很敏感的,为什么一个回民集团会团结在他周围呢?朱元璋的夫人姓马,不曾缠足,这几乎说明了一切。十个回民九个姓马,那时回民不大可能与外族通婚。安徽地区有大量的色目人,民间又有“十回保一朱”的说法,那是指常遇春、胡大海、冯国勇、冯胜、丁德兴、蓝玉、沐英、华云、李文忠等回民将领。后来被朱棣篡位后枭首的兵部尚书铁铉,也都是色目人。在民间文学《大明英烈传》中宣扬他们的武功业绩,形容他们为“刚烈之回民”。这样一个回教色彩浓厚的集团在战乱的情况下,却衷心拱卫一个汉族皇帝朱元璋登基,这正说明华夏民族的融合已经到了水乳交融血肉相连的程度。自明清以来在中国民间,尤其回族聚居区流传着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在马皇后及一大批回族文臣武将的扶助下获得成功的,朱元璋跟这些回民兄弟,在起义前不但彼此相识,而且多数都是拜把兄弟。贫穷和饱受压迫使他们结成了兄弟情谊。近年来,穆斯林史学家从他们的出身、思想言论和行为以及他们的后裔中考证出他们的族属和宗教信仰,确定他们是元代来自西域的色目人,其中多数为回纥的后裔。

回族不完全等于回纥,或者又叫回鹘的,其中只有少部分成了后来的回族。回族还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西北“大食”。在唐朝,回纥是和唐朝并列的一个国家,回纥,吐蕃和突厥都并不属于唐朝,只是通过战争与和亲手段,曾经和唐朝建立过友好关系,但那也是暂时的,后来吐蕃还攻入唐朝的首都长安。回族是因信奉伊斯兰教而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不像其他民族之间那样有血缘基因上的区别。公元651年伊斯兰教正式传人中国,当时信奉此教的人不多,所以,回纥人不都是回民,信奉伊斯兰教的才是回民。13世纪初叶,大量被迫迁来中国的中亚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后来不断同汉族人、维吾尔人、蒙古人融合,逐渐形成了回教民族。在元朝,回民人数众多,遍布全国各地,在农、工、商、学、兵等各阶层都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力量。他们不仅在经济、政治上,而且在学术上都有了立足之地,这就是形成民族共同体的前提。他们虽然社会地位、职业身份、成就影响各不相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融入了华夏民族。明朝是回族穆斯林发展最快速的时期。这大概也是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和他的继任者,始终如一贯彻民族融合、民族共荣政策的结果吧!

P8-11

序言

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由布衣平民崛起于乱世之间而建立的王朝:大汉王朝和大明王朝。

与大汉王朝开疆拓土,气吞万里如虎的恢弘气势相比,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饱受抨击和嘲笑的朝代。几乎一切封建社会的腐败因素集中在明朝显现出来:皇帝昏庸、宦官专权、贪污腐化、严刑峻法……

一个经济水平和军事科技水平都处于当时世界顶点的王朝,一个已经产生了人文主义思想萌芽和近代科学观念的古老文明,为什么会在人类进入近代文明的前夜遭到了灭顶的打击与可悲的倒退?

“现代中国大体是由明开始的。可惜的是西方历史这一阶段是进步的,而中国这一阶段则退步了,至少就政治制度来讲,是大大退步了。”这是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对明代政治的总评价。

目光短浅的小农治国思想,则是这种政治退步的根源。

农民出身的王朝创始人朱元璋,骨子里流淌着小农思想的血液。身份的高贵一代代传下来,小农思想的DNA却也一代代深入骨髓。保守、吝啬、眼红、目光短浅,是小农思想固有的劣根。大明王朝的统治者就像一代代吝啬的老农,守着天下最大的地产,死死盯住每一只可能夺食的麻雀,眼红每一个比他杰出的人,报复每一个伤害他自尊的人。为了维护眼前的利益,一切手段可以无所不用其极。

为了维护皇权。明朝的刑罚统治空前强大。东厂,西厂,锦衣卫,秘密警察机构一个接一个,随时可以监督,逮捕,拷打任何人,深夜的敲门是那个时代无数人的噩梦。在大明朝的律法当中,剥皮,砍手,挖眼,五马分尸,凌迟处死。种种酷刑不一而足。

终明代一朝,帝臣之争、文武之争、党派之争不绝于世。为捍卫自己的小集团利益,甚至在山河破碎的南明时期,抗清势力内部仍然为了分得那朝不保夕的权力残羹争吵不休,让勤王士兵的鲜血付之东流。

而明朝的人才政策呢?几乎就是把人才定位在“皇家奴才”的位置上,得不到任何尊重。三跪九磕,跪着奏事,都是从明朝开始的。士大夫不仅不能作丞相,而且鞭笞廷杖成为寻常之辱。一句话不对皇帝胃口,大臣就可以被拖出去打屁股打到死,连审判都不需要。从朱元璋清洗过的大功臣,到挽狂澜于既倒的于谦,再到崇祯年间的袁崇焕、熊廷弼,大明王朝的忠臣良将多不得善终。

明朝人不仅没有任意批评政府的自由,甚至连独善其身的自由都没有。因为孟子说过“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朱元璋就要把“亚圣”赶出孔庙。死人犹如此,活人何以堪?朱元璋得天下后,一直受社会尊敬的“隐士”与大奸大恶的罪犯一样被处极刑。隐士李仕鲁因为坚决不肯当官,朱元璋命人将其摔死阶下。

这种对知识分子思想的阉割与侮辱,甚至导致了魏忠贤当政时期太学院的学子集体上书,要让这个中国传统上地位低贱的太监,和孔圣人同祀!这种马屁,可谓空前绝后。

人才的奴化,直接导致了人才的凋敝。以至于清初思想家李塔认为“明之末也,朝庙无一可倚之臣,天下无复办事之官”。而崇祯在临终御书衣襟上却抱怨:“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

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这没有错。但只死守着眼前的利益就可怕了。当西方吹响近代文明的号角,踏上征服世界的旅程时,这个庞大的东方王朝却迷失在眼前利益的争夺中。可惜,这个千疮百孔的王朝至死都没有看清,它在紧紧抓住眼前的时候,已经失去了整个世界。

这就是明朝的痛。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0: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