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美国版的职场《厚黑学》。这是“阴暗卑鄙”又真实可信的职场成功学。这是真正的职场《潜规则》。它为我们指出了职场成功的另一条道路:有时候,你有多么“无耻”,就会有多么成功。忘掉人性,忘掉道德,忘掉善良,让价值观见鬼去!让变色龙成为你的偶像,让墙头草做你的榜样。职场里没有温良恭俭让,只有弱肉强食,落井下石,两面三刀,笑里藏刀。工作就是打仗,职场就是战场,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这本书里描述的,是真正的职场成功捷径,无需精通专业,无需努力工作,无需苦熬年头,无需等到四五十岁,年轻人也可以扶摇直上,身居高位。阅读之前,先问自己一个问题:成功是有代价的,你真的想走这条捷径吗?
一个年轻的实习生坐在城际特快列车(ICE)的头等车厢里,用笔记本电脑处理着数据资料。他衣着讲究,看起来充满自信。然而一位举止优雅的老者却对他说:专心致志地投入到电脑中的人可能永远也不会有飞黄腾达的事业。因为真正的成功人士是从来不用电脑的……
在追逐成功事业者的世界里,很多事情听起来都是矛盾或荒谬的。大部分时候的原因在于,我们把工作生涯过于神化和美化了还因为,我们老是放不下那些在生活中还算合理的价值观。
工作就是打仗职场就是战场!在这片战场上,所有的人延续着雄性动物几百万年来不曾间断过的争斗。过去是为了一块碎肉,现在则是为了一个职位,或是为了一个身份的象征,甚至只是为了表明老板嘉奖的那份功劳属于自己……
这是一个疯狂的时代。
一本绝对另类的成功寓言,刀刀见骨的17条职场准则!
功成名就的日子快乐吗?追逐功成名就的日子痛苦吗?
抛开人性,不怕偏执,高速驶向权力的核心。
谁说年轻人不能位居高层,拥有核心的权力?
谁说成功一定要经历漫长的职场奋斗生涯,熬至垂垂老矣?
谁说渴望成功的人难以找到披荆斩棘、功成名就的捷径?
本书将一一把这些不可能变为可能,请看颠覆职场惯常规则的成功学新法门。
那些年轻、大胆且鲁莽的大学毕业生,带着他们昂贵的便携式电脑,挤满了飞机场的候机大厅,他们感觉这个世界是属于他们的。然而他们有着相同的命运:凡在涉及事业前程的时候,他们的同事们即便没有电脑,也能把他们远远地甩在后面。
电脑和前程的关系就好像火与水一样互不相容。这就是为什么行政信息系统(EIS)或者管理信息系统(MIS)以及所有那些主要面向管理者的应用程序,尽管耗资巨大进行开发,直到今天仍然未能推广开来的原因。无数调查研究表明,管理者们对键盘上的工作有一种厌恶感,而且这种反感的程度与他们职位的等级高低有着直接的联系:一个管理者的职位越高,他的这种反感就越强烈。
对于这个事实有这样的解释:那些老朽的敌视科技的经理人压根儿就不理解,电脑究竟能够对他们的日常工作有什么帮助。这种想法正如它所导致的结论一样,都是错误的。按照这种观点,高层管理人员对电脑的排斥仅仅是几代人的问题,随着老一代管理者的自然离退,这个问题也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然而更多的时候实际情况却是这样的:成功的经理人清楚地知道——或者至少他们的直觉告诉他们——使用电脑将对他们的事业意味着什么。所以他们尽可能地不去触摸键盘。这一点不仅在年老的管理者身上,而且也可以在年轻的管理者身上得到验证,因此,顶级管理层对于电脑的接受程度,尽管历经几代人的更替,也很可能依然不会有什么实质上的变化。
真正成功的经理人是知道电脑的价值的——然而这种价值仅仅是对他们的同事而言。无论是草拟文件,安排会议演讲,创建复杂的表格,统计庞大的数字还是评审统计报表,电脑都是绝佳的高效率工具。但是这些都是手工操作的工作,是秘书、图表制作员、监控人员——换句话说就是专职人员——熟悉的工作。这些工作和一个经理的职责没有任何共通之处。心怀远大抱负的年轻经理,尽管他们承认这些也是一个经理工作的一部分,但它们终究还是要由专职人员来完成,这样的工作将永远被交到专职人员手里,而绝不会由上级来执行。事实是:不存在一个独一无二的“经理人”应用工具,可以不用纸张,不用大脑,也不用指令,但同时又可以比电脑更好更快地胜任一项工作。
用电脑工作等于浪费时间
人们越是热衷于计算机技术,就会有越多的时间被这个仪器“盗走”。如果一个人,他知道如何安装驱动器,如何使打印机运转,怎么换墨盒,还有如何格式化一个文档,并且自己亲自做这些事情,那么他就是在浪费时间和精力,因为他本应该更好地利用这部分时间和精力去做那些更重要的、能够促进他事业发展的工作。
您说什么?这也就是每天几分钟的事情?
错误!
不妨记录一下您使用电脑时所花费的时间,看看总的加起来是多少,您肯定会感到惊讶的。在几百个小时中,您根本没有使用这些应用程序工作,而仅仅只是忙于让这个系统正常运行。
用电脑工作时,还有大量的时间被花在了“美容措施”上。于是一篇文档中就充斥着种种不同的字体、闪着各式颜色的区域、五花八门的图表等许许多多花哨的修饰。所有这些不仅跟工作本身毫无关联,还因费时费力而阻碍了成就事业的脚步。
真正使用电脑程序工作的时间,往往只占在电脑上花费的时间的一小部分,然而,一名追求事业成功的经理,甚至就连这点时间也从来不会浪费。口授、画草图或者给同事解释一个想法,肯定要比在电脑上把它用正规的形式表现出来快得多。 当专职人员用专业方法整理归纳这些构思的时候,这位(未来的)经理就又可以重新集中精力去做事了,做一些对他成就辉煌事业有用的事情。当然,委派他人工作所得的初步结果,往往不会完全符合自己最初的设想,由于误解的存在,专职人员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当经理让专职人员把那些错误改正之后,他就可以得到一个,与他自己这个半外行能够得出来的相比,好得多的结果。专业人员,比如助理、秘书、图表制作员以及数据员,他们毕竟每天都要用电脑工作很多个小时,所以他们操作电脑的熟练程度,远远胜过一个雄心勃勃的年轻经理。在进行随后的各项任务时,专职人员和经理之间的合作会越来越好,因为这些办事人员已经知道了,交给他们任务的人想要的是什么。只有这样的分工和协作,才能使他们能够在紧迫的时间压力下依然取得杰出的业绩。
想要不靠这种专业设计的资料,而单单凭借自己的业余水平去作尝试,则完全是胡闹,也是毫无意义的。经常会出现一种不同论调,说有不少潜在的管理者的确是自己独自完成所有策划的,这种特例是不足为训的,他们必须以最好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当然,如果你的潜在竞争者也属于业余圈子里的人,那你便大可自己动手,这样更能显示出你鹤立鸡群。
在两种例外情况下,一个管理者应该自己操作电脑:其一,当他很多时间都是在路途上,有时甚至与他的办公室分处不同时区时,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电子邮件与其秘书(也只能与秘书)取得联系要比借助电话和传真更为合适:另一类情况则是,这个管理者此刻没有足够的心情来分配一项任务,因此想借助一种类似“玩文字游戏”的模式来找回感觉,他会吩咐一个同事去建立整个表格,然后在虚拟分析中对整个模式的数量变化效果进行演算。他既不会亲自去建立电子数据表,也不会与除了他的秘书以外的任何人,包括他的顶头上司以及——即便是绝对必要时——他的下属,交换电子邮件。
如果说,有关美国的经理人每天都会收到200至300封电子邮件并且亲自对其一一答复的报道属实的话,那么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些女士和先生们便不会有时间去开创他们的事业了:同样,也不可能去做其他重要的事情。大多数情况下,管理者都必须要比其他同事工作的时间更长,而同时却只有很少的闲暇。一个不错的办法便是,让其他人代为处理他的电子邮件,或者至少是提前筛选一下。
P11-13
从那时起已经两年过去了。那个决定不是简简单单就能作出来的。但做我现在的工作,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我作的是什么决定?呵呵,我并不准备告诉您。因为这个其实没有什么意义。重要的是,我搞清楚了自己心目中的优先次序,然后按照这个次序作了选择。
不行,您这样反复追问实在是没有什么意义。真的什么意义也没有。我什么都不会告诉您。绝对不说。您就接受我这个决定吧。我也会接受您的。
我为什么写这本书?是这样,我想,您也许会对此感兴趣。毕竟不是每个人都那么运气,能够碰到格雷戈尔·韦塞尔那样的人。他能告诉您,要真正作出一个决定,您需要的是什么。
顺便提一下,我把我的底稿拿给韦塞尔看过了。他哈哈大笑,说我是在白费功夫。说经验只能各人自己去体验,而不能用来传诵。但是这一次我可不愿意再相信他了。
《疯狂的功成名就》一书中所描写的种种行为方式,很少集中在同一个人身上,也并不是在每一家公司都能取得成功。也许刚好就在您的公司里,情况完完全全是另外一种模样。是吗?
您不妨想一想,最近几年哪些人在您的公司里很快就得到了提升,再给出你对这些人(只是这些人!)的看法和评价。对于您的观点,我们当然会保密。我们将把结果在下一本书中总结并出版。您也可以访问我们的网页www.eichbom.de,在网上把您的评价告诉我们。
对您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