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全面介绍基督教的书,从神学内容到宗教礼仪,从象征符号到教堂建筑,从教会建立到宗教改革,几乎包含了基督教的历史、教义、艺术等诸多方面的所有重要知识。无论是对西方基督教文化感兴趣者,还是真正想要认真了解它的人,都可以在本书中有所收获。本书大体以左文右图的穿插形式构成,以生动的图解方式说明文章内容。这种编排简单清晰、条理分明,能够迅速满足读者的好奇心,带您走进丰富多彩的基督教知识大教堂。
教义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各派别在同一问题上又有何冲突?本书为您提供详尽的介绍。
天堂、地狱、原罪与救赎,这些基督教文化的代名词究竟有何深意?本书为您解构说明,使您不再困惑。
从古代到中世纪,从文艺复兴到宗教改革,基督教伴随着人类社会经历了怎样的变革?本书为您一一呈于纸上。
西方文艺作品中的象征符号有哪些?代表着什么意思?本书为您详细解读基督教文化中的“达芬奇密码”。
基督教创立于公元元年,发展至今已有着两千余年的历史。它脱胎自更为古老的犹太教,并进而演化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同时也是拥有信徒数量最多的宗教。从公元后西方世界的发展历史来看,基督教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政治、经济、道德、法律、宗教等各个方面,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基督教所倡导的“与人为善”、“信、望、爱”等思想,与现代社会所追求的发展方向始终保持一致;而读经、祈祷、忏悔和感恩,则也是现代人日常生活中调节心理困惑,则也是现代人日常生活中调节心理困惑、维护良好生活状态的精神法宝。
这是一本言简意赅、通俗易懂、配以精美手绘插画及简易图表的浓缩懂版“基督教入门辞典”,以求让读者全方位地了解基督教全貌以及所涉及的深刻涵义。此外,本书除了详细诠释基督教教义、教会发展史、《圣经》内容之外,还为您呈献上百余幅瑰丽多彩的基督教艺术作品,并详细介绍其背后的宗教象征含义和历史渊源,使读者有机会完整地了解基督教文化的千年进程,触摸到十字架上更加生动形象人性光环。
“以圣父、圣子、圣灵的名义……”:三位一体论(Doctrine of Trinity)
作为基督教基本信条之一的“三位一体论”是指:基督徒所信的上帝只有一个,但他又包含圣父、圣子、圣灵这三个位格。
基督教相信,上帝的这三个位格虽各有其特定位分,却完全同具于一个本体中,同为一个独一的真神,而不是三个独立的神。公元381年,由君士坦丁主持的第一次大公会发表《尼西亚信经》,由此规定了“三位一体论”的正派学说,并将其他与之相反或不符的学说斥为异端。
以《尼西亚信经》和教会的历次公会所作的有关“三位一体”信条的阐释为基础,并引证《圣经》及多位教父的著作后,我们得知:圣父、圣子、圣灵既是“三位”,却又是“同一实体”的上帝。圣父“生”圣子,而非“造出”圣子;圣父与圣子相爱而引发出“圣灵”。这三位之间有着严格的区别,不可混淆,却又是同性而同体的,彼此间绝无大小、卑尊之别。教会普遍认为“三位一体”是一宗神圣的奥秘,只有通过上帝的启示来信仰,而不能用人们的理性思维去理解,但这也并不说明这一理论违背于人类的理性。
“三位一体论”包含对于此名称的由来、此项教义的发展直至正式成为信条的全过程所进行的历史研究;此外,它还包含在这一过程中所产生过的各种学说之间的相互争论、最后又如何确定出正统教义或异端说法的内容。
在基督教的发展历史上,曾围绕着“三位一体”产生过许多争议,各方都诞生有自己的学说。其中比较重要的有:
受生而非被造说:被教会所肯定的、在圣父与圣子关系上的正统学说,明文规定于《尼西亚信经》,成为反对各种非正统派基督论学说的法定依据。
发自圣父说:关于圣灵之属性的正统学说,认为它“发自圣父”或“从父出来”,而并非被造之物,由此否定了“生自圣父”或“造于圣父”的说法。
等级从属说:认为圣父、圣子和圣灵是三个等级,是从属的关系。这种说法被基督教会称为阿里乌主义,最后被罗马教皇定为异端学说。
同体而完全的神与人基督论(christology)
基督论是关于基督的神性、人性、神人两性的结合等方面的论述。
在《尼西亚信经》中记载、被教会所承认的正统基督论观点是:基督兼有神、人二性,是完整的神,也是完全的人;此二性各自完备,合居于同一位格中,却既不混为一性,也不分为两性。神人二性,即为基督的神性。
基督教的不同宗派在基督论问题上的主张有共通之点,也有若干差异。信义宗的始创人马丁·路德主张基督同时拥有神、人二性:在基督降临后,人性无所不在,并与神性间存在属性的互通。这种属性互通的宗教假设导致了争辩:有的人主张基督在道成肉身时放弃了神的属性,仅偶尔使用它;有些则主张基督始终都有神的属性,不过是隐藏或在暗中使用。
基督论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教会,是神学家辩论的主题、正统与异端的楚河汉界,更是早期东、西方教会分裂的导火索之一。公元325年的尼西亚会议为了打击异端而宣称:“基督是完全的神!”而到了公元451年,迦克墩会议又被迫承认“基督是完全的人!”但是这反而引起“二性如何在基督身上结合”的争论。因为东、西方教会对《圣经》的解释方法不同,对基督的二性也就有着不同的观点;安提拉学派的涅思多流和亚历山大学派的区利罗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人物:
涅思多流:
受安提拉派神学的影响,“强调基督的人性,拯救论倾向于伦理道德。
道成肉身方面,受“道人基督论”影响,强调神人二性在基督里面的区分。
解经时注重历史背景和字面意思,影响对基督论的诠释。 区利罗:
受亚历山大派神学的影响,强调基督的神性,拯救论倾向于形而上学。
道成肉身方面,受“道体基督论”影响,强调神人二性在基督里面的合一。
解经时注重寓意解释,影响对基督论的诠释。
异端基督论:
多西特派:基督只有神性而无人性。
亚流派:基督的神性不完备。
亚玻里拿流派:基督的人性不完全。
涅思多流派:基督的神人二性分而不合。
欧迪奇派:基督的神人二性溶合为一,成为第三性。
遗物主的垂青创世论(Creation of God)
基督教认为,宇宙间的万物都是由上帝所创造的,这便是创世论这一神学课题的中心。
据《圣经·创世纪》记载:“起初上帝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上帝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由此可见,当时的人们并不能肯定在上帝创世之前世界上任何东西都没有,或许那只是缺乏秩序的一片混沌而已。但到了教父那里,尤其是经过了奥古斯丁以及中世纪以来的神学家们的发展,教会逐步明确地宣称,上帝才是从完全的“无”中创造出世间一切的神明。也就是说,在宇宙被上帝创造出来之前,没有任何物质的存在,连时间和空间都没有,只有上帝和他的“道”以及他的“灵”。是他发出神圣“话语”(道的表现形式)而创造出现今的一切。
受造之物(Creature)指的就是在《尼西亚信经》中被称为由上帝所创造的“有形或无形的万物”。有形之物就是指一切可以被感官所察觉的物质事物;在无形之物中,除了那些不能被直接察觉的非物质事物(如空气)外,还包括天使、魔鬼以及人的灵魂等等非物质的“灵体”。
在《创世纪》中,详细地描述了上帝在一片荒芜的世界之初是怎样用了七天的时间来创造出世界的:
第一天,他创造出光,由此分割了黑暗与光明,显示出昼夜之别;
第二天,他创造出空气,并将水面上方的部分命名为“天”;
第三天,他对水进行了规划,分出陆地和海洋,在陆地上长出了各种植物;
第四天,他在天空中创造出太阳、月亮和群星,以此来作为计时的标准
第五天和第六天中,他分别创造出飞鸟和鱼以及走兽和人,并教给人们如何在这个环境中生活;
第七天时,造物的工作全部完成,上帝便休息了一天;这也就是星期天作为工作休息日的来历。
有些基督徒根据这些记载,得到了两点启示:首先,既然人类是上帝的创造物,因此在他眼中也就是最宝贵的;其次,人类要比动物更有价值,因为他们“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创世纪》第一章第28小节)P38-42
灵魂之诗:神性与人性的特别解读
基督教自创立至今,已有将近2000年的历史。它早在公元一世纪发源于罗马帝国,脱胎于有着更为悠久历史的犹太教。今天,基督教已传遍世界各大洲,所拥有的信徒超过二十亿人,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中信徒最多、传播范围最广的一门。因为它包含了非常丰厚的文化、宗教内容,因此历来都是政治、哲学、历史、文化、神学和艺术等领域中被频繁研究的对象。甚至有学者主张说,西方文化只有两个主要来源:希腊、罗马文化以及希伯来、基督教文化——而事实上,基督教本身也是希伯来宗教(即犹太教)和希腊哲学相结合的产物。英国哲学家罗素也曾说道:“天主教会有三个渊源:它的圣教历史是犹太的,神学是希腊的,而它的政府和教会法案,至少在间接上是来自罗马的。”
基督教发源于公元一世纪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社会,继承了犹太教中“耶和华”和“弥塞亚”(后根据希腊文翻译为“基督”)等概念,又吸收了希伯来圣经成为基督教《圣经》的“旧约”部分。基督教的创始人是耶稣,其思想的中心在于“尽心尽意地爱上帝”以及“爱人如己”两点,同时宣讲天国的福音,劝人悔改、转离恶行。不幸的是,由于其门徒犹大的出卖,罗马帝国的总督逮捕了耶稣,并将其钉死在十字架上。而耶稣却在死后的第三天从坟墓中复活、向门徒们显现,使他们确信耶稣是胜过死亡的救世主。在他升天后,门徒便开始尽心宣扬耶稣的教训,自此,信徒们组成彼此相爱、奉基督之名敬拜上帝的团体,早期基督教会便由此形成。
在接下来的二百年间,基督教被罗马帝国视为异教而受到迫害,直到皇帝君士坦丁颁布《米兰诏书》,才使基督教成为被政府所允许的宗教,之后又进一步被宣布为罗马国教。公元1054年,天主教和东正教正式分道扬镳,史称“教会大分裂”;在外敌和内乱的双重困扰下,天主教会为了恢复其势力,于1095年至1291年间先后发起了八次“十字军东征”;到了十六世纪,欧洲部分国家中发起了宗教改革运动,最终产生了脱离天主教会控制的基督教新教教会。以上这些内容,在本书的“序曲”和“基督教发展史”两章中均有详细介绍。
在基督教这历时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这门宗教不但时刻丰富着它那庞杂的神学系统、出现着许多著名的神学家和改革家,同时也在不断加深着人类在艺术领域中对于神性与人性关系的探索,并随之衍生出一套丰富多彩的符号系统、诞生了多位以表达基督教题材而闻名的艺术家。前者提出新鲜的理论,适应时代发展的社会需要,客观上不断修正着基督教神学思想与社会生活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为其提供了理性发展的途径和传播至今的可能;后者则使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忠实地为后人描述出处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基督教信徒与其上帝之间的信仰关系:从中世纪时期的神化膜拜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性回归,从十字军时代的耀武扬威到清教徒运动中的节俭质朴——凭借这些艺术家为我们所提供的大量艺术作品,我们更能了解基督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这几千年的时间中,是怎样协调着宗教与社会的关系,怎样走出这一条辉煌而充满神性、始终被“圣灵”保佑着的人性之路的。
从基督教特殊的神学视角出发,它为当今的西方世界提供了一种与东方截然不同的世界观,基督教教会又进而将这种世界观规划为西方社会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甚至在现代法律中都能找到其行为规范的影子。然而,基督教的这套世界观却并非一成不变的,它经历了不同时期中人类思想和社会变化的大潮冲击,始终不断调整着自身的系统,与社会发展的大方向相配合。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基督教的先进性造就了西方世界的先进性,也正是基督教屡次改革的激进性促使基督教世界始终保持着变革的活力与洞察周遭一切的非凡能力。
在本书中,编者使用了大量基督教艺术作品,以生动而形象的方式传达出这门宗教的精神内核,并试图从一个相对正统的角度诠释出西方世界的基督教历史。在国内同类的书籍中,《图解基督教》虽不能说是资料最为完备的一本,却也是在图书市场中有着鲜明特色的一部精神大餐,更是严谨的图解方式与生动的画面资料相互配合的一次尝试。在阅读大量书籍作为参考的同时,编者深感自身不足和资料难寻,因此难免在个别地方出现纰漏,故在此诚恳地希望读者给予批评和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