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当前众多的有关“领导科学”、“领导艺术”、“领导力”专著、教材和译著中颇具特色的著作一全书运用古今中外领导人的事例,以揭示领导本质为红线,以领导力运行的科学化与艺术化为基本点,以全新的理路进行理论分析、历史分析、具体分析和实证分析,既避免了空洞的从理论到理论的说教之嫌,又跳出了就案例论案例或罗列案例的局限。书中案例故事具有生动性、真实性和现实性,读来有趣,富有哲理,给人一种新鲜感;案例分析由浅入深,精辟独到,知行合一。无论是对指导领导实践,提升领导力,还是开启思维,增进智慧,提高工作绩效,都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该书既可作为MPA、CEO、公务员、领导干部培训的教材,也可作为有志于在职场获得成功和晋升的人士的案头书。
本书以揭示领导本质为中心线索,以领导力运行的科学化与艺术化为基本点,试图避免空洞的从理论到理论的说教之嫌,跳出就案例论案例或罗列案例的局限,选取具有生动性、真实性和现实性,读来有趣,富有哲理,给人一种新鲜感的案例故事,通过个别与一般、具体与抽象、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理路进行分析,揭示其蕴含的道理,分析领导工作中存在的这方面错误倾向,提出通过案例应吸取的经验教训和学习案例应注意防止的偏差,以期收到持之有故、言这有理、操之可行的效果。帮助与领导有关、关注领导的朋友们启迪智慧,开拓思路,更新观念,借鉴他人成败得失,丰富自己,增长才干,获得领导力。
希望田野上的“第一村”
——吴仁宝的治村之道
案例
被誉为“天下第一村”的华西村建于1961年,现有人口30340人,面积30平方公里。40多年来,华西村走出了一条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镇化发展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的华西特色发展之路,全村实行农村养老、医疗保障和免费教育、口粮补贴、职工送股等制度措施,实现了“基本生活包,老残有依靠,优教不忘小,生活环境好,三守促勤劳,小康步步高”的共同富裕目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示范和表率o、
要问治村之道,在华西这片希望的田野上辛苦耕耘了50多年的带头人吴仁宝就会谈起他的一系列“土标准”:
什么是社会主义?吴仁宝提出的“土标准”是:人民幸福是社会主义,全人类幸福就是共产主义。人民不幸福,贫穷落后绝不是社会主义。幸福的“土标准”是:生活富裕、精神愉快、身体健康。
生活富裕就是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村民的收入,实现共同富裕。
什么叫精神愉快?四条标准,即家庭和睦、邻里相亲、干群团结、上下齐心。精神愉快主要是提高村民思想境界,提高处理好人际关系的能力,人际关系和谐,精神就愉快。上下齐心也很重要,上下都是为搞现代化建设,应齐心协力。
什么叫身体健康?也是四条标准:病有医疗保障,年老集体保养,孩子精心培养,文体活动形式多样。吴仁宝就是这样将理想信念的大道理,变成了简明通俗的观念,变成了切合实际,可望又可及的美好蓝图。农民爱听好说,一听就懂,一记就牢,一干就有劲。
对社会上某些现象的认识,吴仁宝也有许多朴素的哲理,他认为是不该愁的愁,该愁的不愁:第一种,愁资本主义,不愁自己无资本;愁两极分化,不愁自己小富即安,观念老化。第二种,愁自己借不到债,不愁自己资不抵债。第三种,愁下面的不听话,不愁自己不听下面的话:愁上面官僚主义,不愁自己搞形式主义。第四种,愁人家超过我,当不上先进,不愁自己水平跟不上,落后别人。第五种,愁政策变,不愁自己没把现有政策兑现;愁原料紧张,物价上涨,不愁自己没市场。
如今,吴仁宝虽然退居二线,但他的“土标准”成了华西文化的重要内容,在这些‘‘土标准”的指导下,华西先后获得了“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模范村民委员会”、“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文化典范村示范点”、“全国乡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乡镇企业先进企业”、“全国乡镇企业科技工业园”等先进荣誉称号。
在新的发展阶段,华西村为“土标准”注入了新的内容,确定了科学发展的新目标,努力建设一个更加文明富裕、更加和谐稳定、更加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村”。
案例蕴含的道理
农业乃百业之母,农村是我们的故乡,农民是我们的兄弟。在中国,“三农”问题历来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解决“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人们常说,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富裕就没有整个国家的富裕。吴仁宝带领华西人在40多年的建设中,不断探索发展之路。20世纪60年代打基础、70年代小发展、80年代中发展、90年代快发展,21世纪新发展。始终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实现了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从某种意义上说,领导做到一定程度,做的就是一种境界。吴仁宝在华西村实际干了48年的“一把手”,是一个深受群众爱戴的好带头人。他认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最大的幸福。老百姓的事,是天大的事。”正是他的这种理念作用,华西人的生活越来越富裕,20世纪60年代是温饱、70年代是吃好、80年代是小康有余、90年代是中康、21世纪是大康,成了“美丽的华西,幸福的华西人”。如果中国的农村都像华西村一样,实现了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中国的根本问题就解决了,新农村就建成了。华西村不愧为中国农村建设的典范。
领导工作中的误区
新农村建设的序幕已经拉开,在这个关乎亿万农民福祉和中国全面实现小康宏伟目标的伟大事业的建设启动之时,领导工作在这方面也出现了某些错误倾向,最主要的就是把新农村建设片面理解为“新村建设”。现在,有的地方领导急功近利,大搞“形象工程”,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强制农民住进“小区”,甚至取消宅基地,强制农民购买商品房的现象。以为农民居住集中了,家家住上了楼房,村镇环境美观了,新农村就建成了。这种认识是错误的。要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进行一定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必需的,但道路、水利、沼气等硬件建设仅仅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社会保障、教育、卫生、文化等软件建设。如果只抓硬件建设,物质生活提高了,但人心不稳,民风不正,黄、赌、毒泛滥,精神生活腐化堕落,那不是人们理想的新农村。以吴仁宝为代表的华西人坚持富了“口袋”,还要富“脑袋”。20世纪80年代末,面对有的人在巨大的变化面前迷失了方向的现象,华西人成立了全国独一无二的“精神文明开发公司”,利用华西特色艺术团、华西之路展廊等宣传教育载体,经常对干部职工进行“爱党爱国爱华西,爱亲爱友爱自己”的“六爱”教育,使华西村出现了政风清廉、社会和谐、村民淳朴的好气象,这才是人们向往的新农村。
领导者的沉思
华西村在发展之初,是一个比邻村条件都差的村,为什么能一跃成为“天下第一村”呢?首先在于吴仁宝有一个正确的权威观。他说,啥叫有权?廉洁才有权;啥叫威?懂行内行才有威。现在,社会上一些企业为什么办不好?主要是干部不廉洁。群众反映这些企业的问题是“技术科里卖图纸,供销科里暗进账,保卫科里打麻将,人事科里看对象,班组长们骂骂娘,上级没有办法想,只有经常换厂长”。三个厂长一换,这个企业就不行了。有了正确的权威观,对传统的利益观念才会有全新的认识。吴仁宝认为,过去人们常说:“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是对的,但还不够,“有福同事,有难同当”的思想观念,也要与时俱进。古往今来,很多人往往是能共患难,不能同富贵。而我们不同,提倡的是“有福民享,有难官当”,既能共患难,又能同富贵;既能见困难就上,又能见荣誉就让。
实践证明,凡是一个单位有“有福官享,有难民当”的,就难以有向心力、凝聚力,就难以发展。凡是一个单位能够做到“有福民享,有难官当”的,组织就有战斗力,干部就有权威,经济就能发展,老百姓就能得到真正实惠。说到底,就是干部要淡泊名利,要有奉献精神,真正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事实上,只要做到“有福民享”的,老百姓也不会让做干部的穷到哪里去。只要“有难官当”的,当真正遇到困难的时候,老百姓也一定会站出来支持,共同挑起担子,共同克服困难。吴仁宝还认为,叫群众脱皮掉肉,是干部没本事。不怕群众不听话,就怕自己说错话;不怕群众不听干部话,就怕干部不听群众话,不注意倾听老百姓呼声。
在对待物质利益上,他坚持始终要明富,不要暗富;明的少拿,暗的不拿。做到“三不”:不拿全村最高工资、不拿全村最高奖金(上级政府奖励他的4000多万元,他分文没拿,全用于发展集体事业)、不住全村最好的房子。他说,当官没有终身制,为人民服务有终身制。华西人敬佩吴仁宝的,不仅仅是他带领大家走上了富裕之路,而是他身上那种甘于奉献的精神。华西现任领导成员中,有5个是吴仁宝的子女。这是通过数十年的工作,群众公认的,作为父亲,谁不懂得让孩子去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但吴仁宝却要求全家都留在华西,服务华西。正是吴仁宝身上体现出的这种甘于奉献、严于律己的华西精神鼓舞着华西人,也为华西吸引来了更多的人。现在的华西班子里,既有本科生,也有研究生;既有本村的,也有外地的。而正是拥有了这样一个高素质、多元化的领导班子,才使得华西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
P15-18
谁都可以做领导,这话从理论上讲没有错。但是,又不是谁都可以做好领导的,做好领导需要领导力。领导与领导力是有区别的。领导力并非只是领导者的专利,人人都具有领导力。正因为如此,所以谁都可以做领导。然而,领导力却在能量上有大小、在层次上有高低、在方向上有正反之分,这样作用于领导,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因此,做好领导又是需要不断突破、不断提升领导力的。无数事实证明,领导力的大小、高低、正反,直接关系着事业的成败得失。没有卓越的领导力,就没有杰出的领导。从而也就没有日常事务的明察决断,没有政府、企业组织的运筹得当,乃至没有国家、民族的兴旺富强。
七十二行,行行都需要领导,行行都有领导空间。领导是与人类生活相伴始终的。只要我们在职场、在人生中打算成功、打算晋升、打算有价值地生活,就要善于学习、善于借鉴、善于把握领导的真谛,不断提升自己的领导力,使自己成为自己的领导者,然后再通过自我去领导他人。虽然我们奉献给尊敬读者的这本《领导的艺术》中的案例,涉及的主要是知名领导人,但他们的前身与芸芸众生一样,也都是普通人,不同的只是他们先走了一步,通过学习、通过实践、通过修炼实现了领导力提升。只要我们咬定人生的奋斗目标,站在他们的肩膀上,就可以让自己更上一层楼。
本书以揭示领导本质为中心线索,以领导力运行的科学化与艺术化为基本点,试图避免空洞的从理论到理论的说教之嫌,跳出就案例论案例或罗列案例的局限,选取具有生动性、真实性和现实性,读来有趣,富有哲理,给人一种新鲜感的案例故事,通过个别与一般、具体与抽象、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理路进行分析,揭示其蕴含的道理,分析领导工作中存在的这方面错误倾向,提出通过案例应吸取的经验教训和学习案例应注意防止的偏差,以期收到持之有故、言这有理、操之可行的效果。帮助与领导有关、关注领导的朋友们启迪智慧,开拓思路,更新观念,借鉴他人成败得失,丰富自己,增长才干,获得领导力。
好风凭借力,乘势谋新篇。在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根据国际国内形势任务的变化,坚持和平与发展的主题,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组织,构建和谐团队,实现绩效最大化等等,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创新领导理念,增强领导能力,提高领导水平。希望我们的引玉之砖能使广大读者在这些方面有更深入的研究,出更多理论与实践的成果,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有益的贡献。当然,就像人们看《红楼梦》,会得出不同的林妹妹一样,我们对书中案例的评析也只是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分析视角,得出的结论也仅仅是我们当下感受到的。读者完全可以通过新的实践、新的视角、新的体验去感悟、去创新、去提升领导力。
领导是与人类生活相伴始终的有意识的活动。因此,人类一开始记录自己的历史,就等于记录了领导活动的历史。在这些记录中无疑有大量的案例和故事。结合领导科学理论和领导工作实践对其进行总结、提炼和评析,这是一种尝试。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尝试,能够给读者以启发,引起读者更丰富的联想,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从书中第一个领导案例评析稿子见诸报刊到脱书稿,历经七年。由童中贤提出总体编写计划、体例和要求,得到了领导工作者、教学工作者和科研工作者的响应,先后有近百人参与写作。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谢延良先生、中南大学彭忠益先生、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杨畅先生参与了组稿工作。具体撰稿人如下:
第一篇为童中贤、杨畅、毛万文、曾英姿、谭望、熊建春、李述章、彭阳、王前、沈晓彦、曾晓冠;
第二篇为童中贤、李可、王薇、罗瑞金、李国丽、胡启良;
第三篇为谢廷良、李大源、曹珍如、王永昌、谢志光、杨奎、唐高亮、孙传贵、周松柏、孙玉楼;
第四篇为童中贤、蔡志善、胡恒云、张京华、汤芳、李彦凯、张小明、牟亮、宋潇豫、马国普;
第五篇为童中贤、向芷仪、王薇、王前、隆廷辉、戴冬阳、袁丽鹃、曹彦鹏;
第六篇为向芷仪、宋子慧、童中贤、贺学峰、霍向阳、王力新;
第七篇为隆廷辉、王薇、岳晓明、张长虹、向芷仪、胡启良、王春林、孔祥库、林汝坤、刘超;
第八篇为童中贤、王薇、曾国荃、向芷仪、杨春莉、邢立鹏、汪涌泉、李克洲、彭赛美;
第九篇为王薇、隆廷辉、黄文高、彭赛美、郑丙建、余远来、罗松华、童中贤。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共形成200多篇文稿,由童中贤从中选取了近百篇,进行修改统编而成。由于水平有限,缺点和疏漏在所难免。请读者不吝赐教、指正。
在书稿付梓面世之时,首先感谢重庆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感谢杨程先生对本书的出版所付出的辛勤劳动,感谢王茜、武波先生的无私帮助,同时,也衷心感谢对本书成稿和出版给予过鼓励的朋友。
此外,许多专家学者的成果融入到了本书中,我们没有一一列出来,在此深表歉意,并致以最真挚的谢忱!
童中贤
2006年7月于德雅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