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李庄文集(散文论文编)
分类
作者 李庄
出版社 宁夏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李庄文集》是一部沉甸甸的文集。文集中作品的时间跨度之长,所历所闻之丰富,思想分量之厚重,语言运用之精当,都是不多见的。这是一位党的新闻老战士一生心血的结晶,也从一个方面记录了我们党的新闻工作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围绕如何办报,如何做好编辑、记者工作的主题,作者在长期的新闻宣传工作实践中,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思考和总结。这一主题的文章收录在“散文论文编”中,如“党报传统与新闻改革”、“关键在于少而精”、“向青年编辑建议”、“入门不难,提高不易——我从事新闻工作的一点体会”等等。此部分收录的文章观点明晰,论述有力,态度诚恳,言辞平实,很有启发性,富有说服力。阅读这些文章,既能感受到作者勇于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坚持正确的导向,珍惜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又能感觉到作者思想解放,实事求是,善于与读者进行思想上的交流、观点上的辨析、业务上的探讨。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散文论文编”是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

内容推荐

本书收入著述70余篇。这些作品写于十年浩劫之后。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拨乱反正的时代背景下,作者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出发,畅谈坚持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纵论新闻改革的方方面面。这是本编的主要内容。收录作者为他人撰写的序言,也占了相当部分。这些序文有褒奖,有评论,有鼓励,也有借题发挥,阐释作者的思想认识与理论观点。还收入一些散文作品,有的写峥嵘岁月的生活侧面,有的写革命阵营的人际关系。

目录

序一/王晨

序二/范敬宜

写在前面的话/李东东

党报传统与新闻改革

继承发扬什么传统——在中国记协举行的庆祝建党七十周年大会上的发言

学习和探索

发扬联系实际的传统

抓紧当前这个好时机

新闻记者更要学点辩证法

“倘是陈言俱不选入”

“一刻钟”和“五十元”

编辑理应获得荣誉

我缺少什么

关键在于少而精

走出死胡同

也说写短文章

向青年编辑建议

对增加信息的一点看法

迟到的觉悟

我看正确舆论导向

我说“有偿新闻”

向《中国青年报》建个议

从禹作敏罪案说开去

饭桌上的议论

治盛世也“用重典”

公款吃喝与贪污无异

软,应该好好治一治

从一位老将军的困惑想到的

艰苦奋斗常讲常新

为《一嗟三叹话“打假”》续貂

呼唤八小时工作制

新闻记者就是要“挤”——序“叶伴”的《子夜笔耕》

独立思考是新闻记者的宝贵品质——序《(人民日报)历届全国好新闻获奖作品集》

“小报”不小——序《冲出涡流》

都来总结经验——序《记者采访技巧与写作》

精神文明建设是个大事——序《精神文明纵横观》

新闻界还少“个中三昧”——读高新庆同志写的《飞天梦》

坎坷不一定全是坏事——序吴昊的《小心你的鼻子》

我说“新闻有学”——程天敏教授《新闻写作学》再版序

坏人并非都不能写——序《从东陵大盗到选遣军司令——一个怪物孙殿英》

序《首届韬奋新闻奖文集》

精神、法制双管齐下

在新闻改革中先走一步——序《高级编辑记者选集》前言

女记者更应该受尊重——为杜淑颖《南来的雁》一书写的序言

序《我当记者五十年》

记者贵在头脑清醒——序张平力同志的《云游集》

心底无私谆谆善诱——从半世纪前我遇到的两件难事说起

清漳河勾起的回忆

《任弼时同志二三事》写作之前

锋芒初试——1954年日内瓦会议采访回顾

想起救亡团体

人品和文品

关系我们事业成败的一大问题

复仇的火焰从心里烧起

再学习和再教育

地市党报大有可为

“入门不难,提高不易”——我从事新闻工作的一点体会

从《春天的耕耘》想“三八式”

“图文并茂”断想

记者的风骨

我看“对敌狠,对己和”及其他

听党的话埋头苦干

“天命”之年的思考

要让群众了解真相

《与天为党》序

学习是我们的第二任务

反腐败还得用劲

《半个世纪的报人生活》序

坚持用事实说话

我理解的正面宣传

寄语新闻爱好者

珍惜历史上少有的好条件

把我们的采编工作提高一步

新闻的指导性

附录一

《晚耕集》前言

“众望所归当之无愧”——访首届韬奋新闻奖评委会主任李庄

附录二

写给王晨社长张研农总编辑的信

附录三

书信手稿小札一

书信手稿小札二

书信手稿小札三

书信手稿小札四

《李庄文集》编后记

试读章节

党报传统与新闻改革

《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时,我到香港主持一次记者招待会。事先曾将海外版试刊送给参加招待会的客人。美联社记者、《朝曰新闻》记者对我说,《人民日报》出海外版,我们十分欢迎,我们一定要订。但是无论如何你们不要因为出了海外版而停止《人民日报》在海外的发行。因为我们总是在《人民日报》上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主张,看你们国家的面貌和政治走向。你们的报纸登读者来信不少,按篇幅比例比我们登的要多,很能看出读者的意见,这是我们研究你们国家不可少的。他们指的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的报纸。我认为这两名记者无意中谈了我们党报的优势。当然,我们的优势用不着他们评价,更不必他们肯定。我只是说,为什么外国人能看出来的一些道理,我们有的同志反倒模糊了,甚至动摇了?比如说,党报的党性、指导性,党报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革命的工具、革命的武器等观点,有些人是模糊的。个别同志写文章公然提出不同意这些看法。这样好,观点鲜明,便于讨论。我感到这些问题有澄清的必要。我愿意说说个人的意见。

我们党为什么要办党报?因为党报是干革命必不可少的武器。我们党成立不久,1922年就创办了《向导》周报,名副其实,做革命的向导,做人民的向导。我们党大规模地发展新闻事业,是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当时在国民党的战时陪都重庆,在革命政权的首都延安,都办了党报;敌后根据地的新闻事业更是雨后春笋,遍地开花。当时八路军、新四军每到一地,首先是建党、建军、建政,同时创办党报。有个说法:“枪杆子,笔杆子,有这两杆子,中国革命就能胜利。”当时说的“笔杆子”,首先是指党报。以我长期工作的太行区来说,党是非常重视党报的,供应正确信息,提示宣传思想,选配干部,配备器材,组织警卫,等等,优先照顾报社,很有些同志说我们得天独厚。在党的领导下,在长期斗争中,党的新闻工作形成了自己的优良传统。例如:坚持党性原则,把新闻工作看作革命事业的一个重要部分,自觉地接受党的领导;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强调新闻必须真实;等等。这些传统有强大生命力,过去,现在,今后,都应该坚持和发扬。

有的同志强调新闻要公正,要客观,这当然是对的;认为坚持党报的党性,说党报是党的喉舌、人民的喉舌,是革命的武器、革命的工具,就会损坏党报宣传报道的公正、客观,因此对这些名词很不喜欢,甚至反感,这就值得研究了。有的同志对我们常说的指导性,更加不能容忍。对此,我有不同看法。几个月以前,我写过一篇文章,在《新闻战线》发表了。其中谈到指导性的问题,我现在还坚持这个观点:“指导性是党报的灵魂。”指导性的核心是真实准确、有的放矢。以我的亲身经历来说,抗战之初,我们党领导人民“打日本,救中国”,因此要创建根据地,要组织军队,制造枪炮,发展生产,创办报纸,等等。党报是党干革命的多种武器中的一种武器,运用通消息、发文章等形式,告诉群众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以打击敌人,保护人民,这就是指导性。指导性同党报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不谈指导性,党报也就失掉存在的价值。P1-2

序言

李庄同志是人民日报社的老领导,是党的新闻战线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他年轻时即投身革命,长期从事党的新闻宣传工作,从1946年参与创建《人民日报》时起,就扎根人民日报近六十年,将火热的年华全部奉献给了人民日报,奉献给了光荣而神圣的党的新闻宣传事业。在长期的新闻宣传工作中,李庄同志既善于用“红笔”,修改审定稿件,积累了丰富的新闻宣传工作领导经验;又长于用“蓝笔”,自己动手写文章,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影响巨大的作品。即使从人民日报总编辑岗位上离休之后,他仍然笔耕不辍,不断有新的作品问世。将李庄同志长期以来的重要作品收录整理出版,使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能够给广大新闻工作者以指导、借鉴和启发,是一件富有意义的事情。

《李庄文集》是一部沉甸甸的文集。文集中作品的时间跨度之长,所历所闻之丰富,思想分量之厚重,语言运用之精当,都是不多见的。这是一位党的新闻老战士一生心血的结晶,也从一个方面记录了我们党的新闻工作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李庄文集》中的作品,按题材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新闻作品编”、“散文论文编”和“回忆录编(上、下)”。

“新闻作品编”展现给读者的是一幅幅生动难忘的历史画面。从抗日战争时期写作的“在保卫大武汉的紧急声中纪念鲁迅先生”到解放战争时期发表的“为七百万人民请命”,从解放初期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国人民政协第一届会议特写”到抗美援朝时期采写的“被人们欢呼‘万岁’的部队”、“战斗十日”等等,都是主题鲜明、内容重大、语言生动、影响深远的名篇。今日读来,仍然令人心潮起伏,像是被带回到一个个或热烈、或紧张、或振奋、或忧患的历史场景。“新闻作品编”中的作品,都是作者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关头,用饱蘸激情的笔,对党和人民的奋斗历程所作的真实、生动的记录,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和崇高品质,展现出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作品也充分体现了作者鲜明的立场,敏锐的笔触,驾驭题材和运用语言的高超能力,为广大新闻工作者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新闻写作范例。

围绕如何办报,如何做好编辑、记者工作的主题,作者在长期的新闻宣传工作实践中,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思考和总结。这一主题的文章收录在“散文论文编”中,如“党报传统与新闻改革”、“关键在于少而精”、“向青年编辑建议”、“入门不难,提高不易——我从事新闻工作的一点体会”等等。此部分收录的文章观点明晰,论述有力,态度诚恳,言辞平实,很有启发性,富有说服力。阅读这些文章,既能感受到作者勇于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坚持正确的导向,珍惜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又能感觉到作者思想解放,实事求是,善于与读者进行思想上的交流、观点上的辨析、业务上的探讨。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散文论文编”是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

“回忆录编(上、下)”收入的是作者对他从青年时期就投身的、几十年来亲身经历的新闻宣传工作的记录和思考。在这一部分,读者能够比较清晰地看到作者投身革命、投身党的新闻宣传事业的工作轨迹。当阅读着一篇篇作者在从事编辑记者工作中、在办报中遇到的各式困难或问题,所经历的各种事件或故事,所引发的多种思考和启示时——读者将更多地了解作者的人生历程和高风亮节,更多地体会到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的光荣传统和宝贵经验。毫无疑义,这将有助于提高新闻工作者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激励他们永远忠诚于党的新闻事业,胸怀理想,坚定信仰,为党的新闻事业不懈奋斗。

我相信,这部文集,一定会受到人民日报社同志、新闻界同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欢迎,成为新闻工作者学习、工作的好教材。  借此机会,我愿再次表达我对李庄同志这位八十六岁的老领导、老前辈的深深敬意,衷心地祝愿他健康长寿。真诚希望今后继续得到李庄同志对人民日报工作的关心和指导,以便把《人民日报》办得更好,把人民日报社的事业发展得更好,把人民日报的队伍建设得更好。我想,这一定也是李庄同志的心愿。

2004年9月于人民日报社

后记

能够参与《李庄文集》的编辑出版,无疑是一次很好的感悟历吏的机会。

李庄同志于抗战初期参加革命,终身从事党的新闻工作,是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创始人之一,曾任人民日报总编辑。他一生采写的大量新闻作品及散文论文回忆文章,内容丰厚,涉及我党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具有十分珍贵的史料价值及文化价值。在21世纪之初,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和宁夏人民出版社共同编辑出版《李庄文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此次编辑出版的《李庄文集》共分3编4册,分别为《新闻作品编》,《散文论文编》,《回忆录编》(分上下册),总字数140万言。另有作为插图收入文集的作者工作照若干,生活照若干,书信手迹及发表于不同报刊的文章影印件近70幅。

《新闻作品编》收录90多篇文章,发表的时间起于1938年11月,讫于1951年3月。其中,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的35篇,主要反映太行根据地军民抗击日寇的战斗生活;写于解放战争时期的14篇,集中歌颂晋冀鲁豫军民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战斗、生产和生活;写于建国初期的作品13篇,现场记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整个过程,深情颂扬新中国的诞生;写于抗美援朝时期的作品32篇,既讴歌中朝两国军民共同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者的光辉历程和崇高精神,又揭露了美国侵略者的罪恶行径和“纸老虎”的反动本质。这些作品,有的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结集出过书。

《散文论文编》收入著述70余篇。这些作品写于十年浩劫之后。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拨乱反正的时代背景下,作者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出发,畅谈坚持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纵论新闻改革的方方面面。这是本编的主要内容。收录作者为他人撰写的序言,也占了相当部分。这些序文有褒奖,有评论,有鼓励,也有借题发挥,阐释作者的思想认识与理论观点。还收入一些散文作品,有的写峥嵘岁月的生活侧面,有的写革命阵营的人际关系。

《回忆录编(上)》以人民日报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人民日报风雨四十年》一书内容为主,另收录作者退居二线后撰写的一些篇章,大大小小76篇。作者1946年参与创办晋冀鲁豫中央局机关报《人民日报》,1986年从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总编辑岗位退居二线,40年风风雨雨,40年人生经历,见证了《人民日报》的成长过程与发展历史,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抗美援朝,“三反”,“五反”,“大跃进”,反右斗争,以及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作者置身党中央机关报工作人员岗位,撷取每一个历史阶段的重大事件片断,叙述历史,评价事件,臧否人物,从个人的成长经历,折射出《人民日报》以及党的新闻事业的曲折发展历程。

《回忆录编(下)》为人民日报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的《难得清醒》一书的重版。本书以“启蒙,探索,追求,苦斗,攀登,考验,困惑,沉思”8个人生阶段,72部分内容,描述作者从1918年出生到1986年退居二线60余年丰富而坎坷的人生经历,述说从参与创办《人民日报》由普通记者成长为编辑部主任、副总编辑直至总编辑的成长过程。亲历,亲见,亲闻,展现的是个人成长历史,从某种角度说,折射出的也是《人民日报》的发展历史,还可以说是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发展史,共和国发展的历史。《人民日报》是一面历史镜子,她忠实地记录了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前进脚步。作者以亲历、亲见的视角记录了《人民日报》长成的历史,在一个个重大历史事件中回顾党的领导和共和国的发展。饱含感情,直抒胸臆,为文从容,笔锋犀利,反映了李庄同志的襟怀与文风。

总而言之,《李庄文集》是一部沉甸甸的作品,它为中国新闻发展史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李庄文集》,亦是真诚、合作、友谊的结晶。李庄同志的小女儿李东东同志,现任宁夏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庄文集》从编辑创意到统稿整合她均全程参与,融入了大量心血。也因为此,本文集由北京宁夏两地的人民日报出版社和宁夏人民出版社共同出版。两家出版社的编辑人员相互切磋,坦诚交流,在共同的工作中结下了真挚的友谊。

本部书稿的责任编辑分别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和宁夏人民出版社的编辑部主任和编审杨忠诚、哈若蕙担任,人民日报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刘景山,宁夏人民出版社社长、总编辑高伟共同决审,编辑出版及印刷等具体工作由宁夏人民出版社统筹完成。

本书在备案送审过程中得到了人民日报社、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领导和有关同志的大力支持,得到了宁夏新闻出版局的大力支持。我们真诚地期许,《李庄文集》能满足广大读者特别是新闻工作者的需求;我们更希望,从众多的关注与支持中获取智慧和力量,将党和人民的出版工作做得更好。

编者

2004年8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6:1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