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杨万里诗文集(上中下)(精)
分类
作者 (宋)杨万里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杨万里刻意于鸿篇巨制的写作。其文章纵横捭阖,引古证今,反复辩驳,逻辑严密,既有不容人不折服的论辩气势,又有很强的文学性。以精细的叙述、典重的文笔,极力表现人物的丰采,以鸿文大册的气势,来突出人物的功业、地位,以及自己对他们的敬重。这些作品,追忆往事,缅怀亲旧,感情真挚,文辞简洁,与那些刻意制作的大册鸿文相比,显示出完全不同的风貌,文字也更生动自然。

内容推荐

杨万里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山水诗人,同时又深受宋代理学的影响。他以艺术家的眼光审视万物的同时,又以理学中人的思维来关照和体悟;他的诗作在描绘自然界活泼生机的同时,又表现出静观万象的体会和主观感受,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目录

 卷一 诗

  江湖集一

 卷二 诗

  江湖集二

 卷三 诗

  江湖集三

 卷四 诗

  江湖集四

 卷五 诗

  江湖集五

 卷六 诗

  江湖集六

 卷七 诗

  江湖集七

 卷八 诗

  荆溪集一

 卷九 诗

  荆溪集二

 卷十 诗

  荆溪集三

 卷十一 诗

  荆溪集四

 卷十二 诗

  荆溪集五

 卷十三 诗

  西归集一

 卷十四 诗

  西归集二

 卷十五 诗

  南海集一

 卷十六 诗

  南海集二

 卷十七 诗

  南海集三

 卷十八 诗

  南海集四

 卷十九 诗

  朝天集一

 卷二十 诗

  朝天集二

 卷二十一 诗

  朝天集三

 卷二十二 诗

  朝天集四

 卷二十三 诗

  朝天集五

 卷二十四 诗

  朝天集六

  江西道院集一

 卷二十五 诗

  江西道院集二

 卷二十六 诗

  江西道院集三

 卷二十七 诗

  朝天续集一

 卷二十八 诗

  朝天续集二

 卷二十九 诗

  朝天续集三

 卷三十 诗

  朝天续集四

 卷三十一 诗

  江东集一

 卷三十二 诗

  江东集二

 卷三十三 诗

  江东集三

 卷三十四 诗

  江东集四

 卷三十五 诗

  江东集五

 卷三十六 诗

  退休集一

 卷三十七 诗

  退休集二

 卷三十八 诗

  退休集三

 卷三十九 诗

  退休集四

 卷四十 诗

  退休集五

 卷四十一 诗

  退休集六

 卷四十二 诗

  退休集七

 卷四十三 赋

 卷四十四 赋

 卷四十五 辞操

 卷四十六 表

 卷四十七 表

 卷四十八 表

 卷四十九 启

 卷五十 启

 卷五十一 启

 卷五十二 启

 卷五十三 启

 卷五十四 启

 卷五十五 启

 卷五十六 启

 卷五十七 启

 卷五十八 启

 卷五十九 启

 卷六十 启

 卷六十一 启

 卷六十二 书

 卷六十三 书

 卷六十四 书

 卷六十五 书

 卷六十六 书

 卷六十七 书

 卷六十八 书

 卷六十九 奏对■子

 卷七十 奏状■子

 卷七十一 记

 卷七十二 记

 卷七十三 记

 卷七十四 记

 卷七十五 记

 卷七十六 记

 卷七十七 序

 卷七十八 序

 卷七十九 序

 卷八十 序

 卷八十一 序

 卷八十二 序

 卷八十三 序

 卷八十四 心学论

  六经论

 卷八十五 心学论

  圣徒论一

 卷八十六 心学论

  圣徒论二

 卷八十七 千虑策

 卷八十八 千虑策

 卷八十九 千虑策

 卷九十 程试论

 卷九十一 庸言

 卷九十二 庸言

 卷九十三 庸言

 卷九十四 庸言

 卷九十五 解

 《天问》《天对》解

 卷九十六 杂著

  册文

  词

  议

  策问

 卷九十七 杂著

  词疏

  箴

  铭

  赞

  乐府

 卷九十八 题跋

 卷九十九 题跋

 卷一百 题跋

 卷一百零一 祭文

 卷一百零二 祭文

 卷一百零三 祝文

 卷一百零四 尺牍

 卷一百零五 尺牍

 卷一百零六 尺牍

 卷一百零七 尺牍

 卷一百零八 尺牍

 卷一百零九 尺牍

 卷一百一十 尺牍

 卷一百一十一 尺牍

 卷一百一十二 东宫劝读录

  陆宣公奏议

  资治通鉴

  三朝宝训

  东宫劝读杂录

 卷一百一十三 淳熙荐士录

 卷一百一十四 诗话

 卷一百一十五 传

 卷一百一十六 传

 卷一百一十七 传

 卷一百一十八 行状

 卷一百一十九 行状

 卷一百二十 碑

 卷一百二十一 碑

 卷一百二十二 墓表

 卷一百二十三 墓志铭

 卷一百二十四 墓志铭

 卷一百二十五 墓志铭

 卷一百二十六 墓志铭

 卷一百二十七 墓志铭

 卷一百二十八 墓志铭

 卷一百二十九 墓志铭

 卷一百三十 墓志铭

 卷一百三十一 墓志铭

 卷一百三十二 墓志铭

 卷一百三十三 补遗

  诗二十五首

  文十篇

杨万里简谱

 一、篇目首字四角号码索引

 二、篇目首字汉语拼音索引

 三、篇目首字笔画索引

中册卷目

 卷五十 启

 卷五十一 启

 卷五十二 启

 卷五十三 启

 卷五十四 启

 卷五十五 启

 卷五十六 启

 卷五十七 启

 卷五十八 启

 卷五十九 启

 卷六十 启

 卷六十一 启

 卷六十二 书

 卷六十三 书

 卷六十四 书

 卷六十五 书

 卷六十六 书

 卷六十七 书

 卷六十八 书

 卷六十九 奏对■子

 卷七十 奏状■子

 卷七十一 记

 卷七十二 记

 卷七十三 记

 卷七十四 记

 卷七十五 记

 卷七十六 记

 卷七十七 序

 卷七十八 序

 卷七十九 序

 卷八十 序

 卷八十一 序

 卷八十二 序

 卷八十三 序

 卷八十四 心学论

  六经论

 卷八十五 心学论

  圣徒论一

 卷八十六 心学论

  圣徒论二

 卷八十七 千虑策

 卷八十八 千虑策

 卷八十九 千虑策

 卷九十 程试论

 卷九十一 庸言

 卷九十二 庸言

 卷九十三 庸言

 卷九十四 庸言

 卷九十五 解

 《天问》《天对》解

 卷九十六 杂著

  册文

  词

  议

  策问

 卷九十七 杂著

  词疏

  箴

  铭

  赞

  乐府

 卷九十八 题跋

 卷九十九 题跋

 卷一百 题跋

 卷一百零一 祭文

 卷一百零二 祭文

 卷一百零三 祝文

 卷一百零四 尺牍

 卷一百零五 尺牍

 卷一百零六 尺牍

 卷一百零七 尺牍

下册卷目

 卷一百零八 尺牍

 卷一百零九 尺牍

 卷一百一十 尺牍

 卷一百一十一 尺牍

 卷一百一十二 东宫劝读录

  陆宣公奏议

  资治通鉴

  三朝宝训

  东宫劝读杂录

 卷一百一十三 淳熙荐士录

 卷一百一十四 诗话

 卷一百一十五 传

 卷一百一十六 传

 卷一百一十七 传

 卷一百一十八 行状

 卷一百一十九 行状

 卷一百二十 碑

 卷一百二十一 碑

 卷一百二十二 墓表

 卷一百二十三 墓志铭

 卷一百二十四 墓志铭

 卷一百二十五 墓志铭

 卷一百二十六 墓志铭

 卷一百二十七 墓志铭

 卷一百二十八 墓志铭

 卷一百二十九 墓志铭

 卷一百三十 墓志铭

 卷一百三十一 墓志铭

 卷一百三十二 墓志铭

 卷一百三十三 补遗

  诗二十五首

  文十篇

杨万里简谱

一、篇目首字四角号码索引

二、篇目首字汉语拼音索引

三、篇目首字笔画索引

试读章节

宋故太保大观文左丞相魏国公赠太师谥文忠京公墓志铭

孝宗皇帝宅忧,北虏遣使来吊,帝遣朝奉郎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京公,假朝奉大夫试礼部尚书往报谢焉。至汴京,虏遣使郊劳,用夷礼。盖我以哀往,彼以吉逆,彼必欲行彼之非礼,夺吾之有礼,至临我以威,以张夷狄虎狼之强。我卒能执吾之有礼,折彼之非礼,使君臣诎服,以伸吾中国礼义之尊者,京公以必死抗之也。

大抵自古及今,夷狄之所恃以行其无道者,止以一死怖士大夫而已。不知夫死之为说,施之畏死者,则止者行;施之不畏死者,则行者止。然畏死者未必不死,正使不死,其辱有甚于死;不畏死者未必死,正使必死,其荣有甚于不死。异时吾国之士,吾见有出使而移疾惮行者矣;见有不惮行,既行而不称职者矣;见有不惟不称职,而辱命者矣;见有虏人馁之,至于献诗请降,以乞壶飧者矣。奚而然也?畏死故也。今京公执礼如执玉之坚,趋死如趋隅之安,毅然正色而不可夺,虏卒不敢加无礼;不惟不敢加无礼,又复委曲顺从,惟吾之听而莫之敢违。奚而然也?不畏死故也。

昔鲁哀公问孔子日:“敢问人道孰为大?”孔子日:“礼为大。”弟子问:“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孔子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伟哉,京公乎!惟得孔子论礼之意,是以见礼大而夷狄小;惟得孔子论士之意,是以见君命重而身轻。孰谓一死能动之乎?当是之时,天下忠臣义士闻其风而说之,咸日:“是可以相天子矣。”至于今上,遂相之,天下尚迟之云。

公讳镗,字仲远,豫章人。汉魏郡太守房之裔。曾祖皋,祖德用,父祖和,皆赠太师,祖封袁国公,父卫国公。母徐氏,继母徐氏,皆封秦国夫人。建炎三年,金寇据豫章,恐城中之人图己,家质一壮男子。卫公同产四人,莫敢往者。吏持父母甚急,卫公慨然请行。后尽戮质子,卫公逸水而免。寇退,访父母,得诸野,奉以归,兄弟俱全,州闾称其孝感。

公稚而翘秀,受孔安国《尚书》,通子史百氏,试郡学必前列。及大比,对典、谟义,极陈禹皋赞舜深旨,考官惊异,谓有经纶业。明年绍兴丁丑,第进士,奉大对,以直闻,时年二十。主抚州临川县簿,令陈鼎有能名,公一日旁观其政,日:“吾得之矣。然陈以繁,吾以简。”再转南康军星子县令,地濒江,田病水,故多讼。公核簿正,程里胥,垢筒顿清,善良得职。郡计大半倚舟征,吏缘虐取,过者目为虎穴。守属公董之,薄征通商,民誉蔼如。部使者王柜首荐之。及公造朝,改秩。柜为小司寇,见公,喜日:“公才宜在天子左右,毋庸诣曹受邑。”公固请自试治民,柜日:“薄州县,荣中都官,士夫皆然;公独不然,可以泚孟晋之颡矣。”知江州瑞昌县,俗以终讼为贤,大姓磐据,持吏短长,夺攘民业。忽有媪持牒庭下,公诘其由,莫知所对。公日:“必某大姓也,嗾此媪者。”逮其人,下之吏,尽服其辜,杖而屏之邻境,尽取所攘以皈其主。始,民乐公岂弟;至是,一邑大惊,三年莫敢犯者。部使者荐之,章交公车。参知政事龚茂良荐公于孝宗,转主管官告院。先是,茂良帅豫章日,得公笺奏之文,奇之日:“此汪彦章辈代言手也。”

庀职两月,诏从臣举良县令为执法官,给事中王希吕以公应书,即召见。时帝方英明果锐,有雪仇耻、复境土志。夸者乘之,递进寂言,以规速化。公言于帝日:“天下固有落落难合之事,亦未有骤如意之事。”帝日:“天地尚无全功,天下安有骤如意之事?”盖悟公之规也。因极言州县俱困,民贫兵骄,士气隋靡,娼贤憎直。帝日:“卿议论通明,有用材也。”是日除监察御史。公言事务,存大体,不为苛刻,至有浮躁险怪之士,或已拜官而潜入修门造请者,或骋机巧以图近次名城者,或事谈说以营求儒林之官者,皆击去之。帝谓大臣日:“察官廉察,非小补也。”

大朝会,摄殿中监,帝顾左右日:“京某威仪雍容。”又谓宰臣赵雄日:“京某有公辅器。”时士大夫有倡为从窄之议者,每事腹削。公言于帝日:“此说一行,日窄一日,将下失人心,上亏国体。”帝日:“事不务宽大,气象自不佳。”公日:“继今有进此说者,愿必罚无赦。”又言:“求才不如储才,今姑苏、武昌缺一守臣,久未得其人。万一军旅仓卒,当属之谁?”又言:“非尝任守臣者勿除为部使者。”又言:“天下有勇敢之才,不在军旅,则在盗贼。二者相耦以为消长,为盗不死,或抵黥流;黥流而逋,还复为盗。异时江湖大盗,亡卒半之。”帝日:“朕虑此深矣。何策而可?”公言:“宜令诸路帅臣,名为募兵,实招亡卒,员数有额,月日有限,自首,免罪赐名,效用之军,不过旬月,可以坐得精兵,潜消盗贼。”帝皆施行。卫公薨,既祥,除荆湖北路转运判官,举廉绌贪,不避势人;逮鳏振乏,不遗幽远。兼摄江陵帅,训兵御众,威望凛然,军民之政,至今为法。(P2019-2021)

序言

在南宋,杨万里是位很有影响的作家,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县)人,汉太尉杨震之后。杨氏由北方迁徙到南方,始自唐末。唐天祐占元年(904),杨承休以刑部员外郎出使吴越,因杨行密之乱,道阻不得归,遂家江南。“江南六世日辂,仕南唐,徙家庐陵”,所以,吉水杨氏一直尊杨辂为始祖。杨辂字殷驾,南唐时任吉州刺史;南唐亡,定居吉水,其长子杨锐居杨庄,次子杨铤居湴塘。杨锐一支后析居泰和,明台阁体大师杨士奇即为其后裔。杨万里则为杨铤之后人。杨万里父亲杨芾,字文卿,号南溪居士,终生未仕,“家无田,授徒以养,暇则教子”。杨万里曾回忆说:“予为童子时,从先君宦学四方”。杨芾性嗜书,“忍饥寒以市书,积十年得数千卷”。因此,杨万里尽管家境清贫,却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绍兴十三年,杨万里十七岁,即到邻邑安福,师从名儒王庭珪。王庭蛙是位学识渊博、品节刚正的学者。绍兴八年,胡铨作《戊午上高宗封事》痛斥“和议”,触怒秦桧,被贬谪岭南。王庭珪毅然赋诗送行,诗中有“痴儿不了公家事,男子要为天下奇。当日奸谀皆胆落,平生忠义只心知”的诗句,后为人告密,流放辰州。王庭珪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诗人,其诗颇具晚唐风味。这些都对杨万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杨万里一生立朝刚正不阿,时时不忘恢复中原,他的诗风所发生的转变等等,都与王庭珪的影响有很大关系。二十一岁之后,杨万里还相继师从刘安世、刘廷直和刘才邵等著名儒者,奠定了相当雄厚坚实的儒学基础。

绍兴二十四年(1154),杨万里二十八岁,第二次赴试,举进士。两年后,任赣州司户参军。绍兴二十九年调任永州零陵县县丞。在零陵,他拜见了谪居永州的抗金名将张浚,并且结识了张浚之子张栻,“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杨万里即从此自号诚斋,以示不忘师门的教导。和张浚父子的交往,对杨万里后来的持节立身,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杨万里在此后一系列的政治斗争中,一直与张氏父子持相同的立场。

杨万里是隆兴元年离零陵任的。这一年,高宗传位给孝宗,政局发生重大变化。孝宗即位之初,锐意恢复,起用张浚为相,张浚即荐杨万里,於是杨万里得除临安府教授。但刚入京,即得家信,其父杨芾病重,杨万里回乡探视。不久,杨芾去世,杨万里留乡服丧。服满,依旧乡居,至乾道六年除知隆兴府奉新县。同年十月,因上《千虑策》,为枢密虞允文及宰相陈俊卿所重,荐为国子博士。此后,又迁太常博士,升太常丞,兼吏部右侍郎,转将作少监。至淳熙元年出知漳州,未赴任,后改知常州。淳熙六年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升广东提点刑狱。淳熙九年七月,因丁母忧而去任。至淳熙十一年冬初服满,召回临安任吏部员外郎,次年升郎中。淳熙十三年,以枢密院检详官兼太子侍读,历守尚书右司郎中,旋迁左司郎中,兼侍读如故。这一段经历,使他和后来的光宗结下了相当亲密的关系。淳熙十四年,因夏旱,杨万里应诏上书,迁秘书少监。高宗驾崩,朝廷议配享,杨万里力争张浚当配享庙祀,指斥洪迈的专断无异于“指鹿为马”。孝宗以为杨万里此举等于将他比之为秦二世,十分恼怒,杨万里因此而出知筠州。

淳熙十六年,光宗受禅,即召杨万里入京,任为秘书监。次年改元绍熙,杨万里以借焕章阁学士为接伴金国贺正旦使,兼实录院检讨官;后因孝宗犹怀旧怨,出为江东转运副使。朝议行铁钱於江南诸郡,杨万里疏其不便,不奉诏,以此而得罪时宰,改知赣州,辞不赴,乞祠官而归。此后至宁宗登极,虽有召赴京,仍辞不赴。至庆元五年,即谢禄致仕。开禧元年,再召,复辞。次年去世,享年八十,赠光禄大夫,谥文节。

杨万里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在文学。他的著作,主要收集在《诚斋集》中。《诚斋集》共133卷,除《庸言》《天问天对解》《淳熙荐士录》《诗话》及1卷附录之外,其馀均为诗、赋和散文。其中存诗4200馀首,合42卷,基本上以其仕宦生涯为顺序,一官一集,加上在乡闲居及退休期间的作品,共分为《江湖集》《荆溪集》《西归集》《南海集》《朝天集》《江西道院集》《朝天续集》《江东集》《退休集》,共九集。

杨万里被推尊为宋代“中兴四大诗人”之一,是由他的诗歌成就所决定的。南宋诗坛,向来就有“四大家”之称,但具体所指,则说法不一。杨万里称“尤(袤)萧(德藻)范(成大)陆(游)四诗翁”,尤袤则称“范杨萧陆”。陆游没有做过这种排列,但以为自己逊於杨万里,其《谢王子林判院惠诗编》中说:“文章有定价,议论有至公。我不如诚斋,此评天下同。”他们问意见的相左,无疑反映着诗人们的自谦精神。但按南宋诗坛较为普遍的看法,五人中成就最高的还是杨万里,以致当时便有所谓“四海诚斋独霸诗”及杨万里“执诗坛之牛耳”等说法。刘克庄《后村诗话》对此有过一段相当冷静而公允的评价:“萧千岩机杼与诚斋同,但才悭于诚斋而思加苦,亦一生屯蹇之验。同时独诚斋奖重,以配范石湖、尤遂初、陆放翁。”这种评判,此后便为学界所接受;元之方回、清之沈德潜,都肯定了这一看法。但进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这种历史的定论开始受到挑战,一些论者以爱国主义作为唯一的衡定标准,得出了除陆游可称作为大诗人外,其馀均不堪匹敌的结论。作为同一历史时期的诗人,“四大家”的创作,都反射着时代的折光。这种反映,确实也存在着一些差异,但这些差异只是表现在程度上和表达方式上,从根本上说,他们则有着完全相同的爱国立场。尤袤流传下来的诗作不多,但从中并不难看出这一点。范成大也不是无意收复的苟安之士,这只要细读他的奉使北征七十二绝句,便可得到证实。至于杨万里,他的诗文中所体现的亡国之痛同样惨烈和深沉,其恢复故土的愿望也同样感动人心。清人潘定桂《读杨诚斋诗集九首》之二曾评论说:“老眼时时望河北,梦魂夜夜绕江西”,“试读渡淮诸健句,何曾一饭忘金堤?”这种看法,是很客观公允的。

其实“中兴四大诗人”的出现,从根本上说,是宋诗自身发展的结果。宋人改变唐人的道路,经过几代诗人的艰苦探索,终于形成了宋诗自己的风貌。但其所暴露出来的缺憾则也是毋庸讳言的。这又以“江西诗派”为最有代表性。“江西诗派”以杜甫为祖,但他们之学杜,其着力点其实是放在规矩法度上。他们仿效杜诗的“绪密”与“思深”,将“诗眼”“句法”当做主要的目标,甚而总结出了“夺胎换骨”、“点铁成金”诸般法式以为启示后学的门径。但黄庭坚也意识到,陶诗的平淡与自然才是艺术之极致,因而倡导借助杜诗之“有法”而臻于“无法”的境地。但大多数追随者受才智与学力的局限,实际上并未能达到这一水准,而是依旧停留在对前人诗语的规摹与脱化上。固然,这些法式可给学诗者以有门径可寻的喜悦,但作诗一限于套路,也就难免落于窠臼,更何况他们这些法式又恰恰是教人们舍弃活活泼泼的生活感受,只是一味地去改造与翻新前人诗句。诗歌忘却了对自我生命的把握,也就难有事物原生的美感。

这种迷误终于引发了“江西诗派”自身的变革,而“四大家”也正是在这种摆脱束缚的过程中崛起的。他们不满于“江西诗派”诗法的禁锢,而共同追求一种创作上的解脱,以求使诗歌艺术真正能返照生活、抒写性灵。当他们终于摆脱羁绊,向广阔的生活背景中去寻求诗材、捕捉诗情诗兴时,他们也终于在“江西诗派”自身已经开始了的变革的基础上,向前跨出了带决定性意义的一大步,达到了同辈作家未能达到的艺术水准。

陆游学诗本于吕本中和曾■,着重发展了他们抒发奔放的爱国热情的一面,重倡为“江西诗派”所扬弃了的杜诗的谏诤精神。他的诗以金刚怒目式的直言批评和内心悲愤的尽情宣泄为特征。他顽强地以其执著的人生实践,来传达自己人格意识的觉醒。这一点,也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他对诗歌如何返照生活的认识。陆游尽管也认为山程水驿中有丰富的诗材,但就其创作的主体倾向看,他侧重的还是抒发恢复中原的热望与豪气。他于是喜爱捕捉雄奇阔大的物象来传达恢复故土的热情,他的诗歌也就显示出一种豪健、奔放的风格。他扬弃了江西派诗风中瘦硬尖新的一面,但对诗律的精严及翻新脱化前人的方法却不但没有放松追求,相反还有所发展,达到了其他人所未能达到的水准。“夜来一笑寒灯下,始是金丹换骨时。”“金丹换骨”的喜悦,便是挣脱束缚后那种种愉悦感的生动体现,而这恰恰是假道律令妥帖、工夫深厚来实现的。

尤、杨、范三家与陆游不一样,他们在摆脱“江西诗派”的羁绊中表现了相同的追求。这一是以婉而多讽的诗作批评时政;二是彻底扬弃“江西诗派”的“诗法”理论,大力拓展题材范围,注重捕捉诗情诗兴,以表现事物原生的美感。三家中走得最远的又是杨万里。他最后的变化虽得之于其师吕、曾,但他所弘扬的却是吕、曾诗论中带有明显的革新因素的一面,将吕、曾的“活法”发展成了一种活活泼泼的诗风。沿着吕、曾开辟的通道,他长驱直人、挥戈突进,从题材、情调到语体,都实行全面的变革。在内容上,和范诗一样,让回天无力的悲哀与对天地万物的玄思一齐进入诗歌里,也让自然世界的山水风物,带着它们原生的美感乃至驳杂与粗俗,一齐热热闹闹地涌人诗歌这一神圣的艺术殿堂中来。从某种程度上说,他比范成大还要激烈得多,也突出得多。他终于成了扬弃江西派作家传统套路最彻底的一个人。在《荆溪集序》中,杨万里曾回顾过自己学诗的道路。他曾学江西体,学后山五字律,学半山,学唐人,但“学之愈力,作之愈寡”,才开始悟出一个道理:“诗人盖异病而同源也,独予乎哉!”这个使南宋诗人们长期普遍为之困扰的“病源”不是别的,正是效法江西诗人之沉溺于点化翻新前人诗语。他于是从根本上扬弃这种学诗方法,回复到从活活泼泼的社会生活中去寻求诗材,他便立即感受到一种“浏浏焉”的欢愉,一种类同陆游所说的“金丹换骨”式的惊喜。从实质上看,杨万里所获得的这种解脱应该说是比任何人都彻底。

与此相关的,是追求一种自由流畅而又充满机趣、曲折的表现方法。在杨万里之前,吕本中为突破“江西诗派”的墙垣,已经提出过“活法”的主张。吕本中说:“学诗当识活法。所谓活法者,规矩备具,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也。是道也,盖有定法而无定法,无定法而有定法。知是者,则可以语活法矣。谢玄晖有言:‘好诗流转圆美如弹丸。’此真活法也。”对于矫正“江西诗派”瘦硬尖新的诗风来说,这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但从根本上说,吕本中的“活法”还没有超出音节、格式、句法、章法的范围。杨万里则将这种“活法”的涵盖范围大大地拓展了,除了包含吕本中的原意外,还包括对事物中所蕴含的诗情、诗兴、诗趣的体悟与捕捉在内。钱锺书先生曾以之与陆游诗风作过生动的比较,极形象地说明过“诚斋活法”的特点:尝试论之。以入画之景作画,宜诗之事赋诗,如铺锦增华,事半而功则倍,虽然,非拓境宇、启山林手也。诚斋放翁,正当以此轩轾之。人所曾言,我善言之,放翁之与古为新也;人所未言,我能言之,诚斋之化生为熟也。放翁善写景,诚斋则擅写生。放翁如画图之工笔,诚斋则如摄影之快镜,兔起鹘落,鸢飞鱼跃,稍纵即逝而及其未逝,转瞬即改而当其未改,眼明手捷,踪矢蹑风,此诚斋之所独也。

陆游以其锻炼工细,所以尤为圆熟,但以人工争胜的结果,便不免杂沓蹈袭,“凑填之痕,每不可掩”,“似先组织对仗,然后拆补完篇”。杨万里长在活脱,但这种活脱有时也失去分寸,因而不免于过分的驳杂和无谓的轻松。但在艺术价值上,却较陆、范更胜一筹。他的长于“写生”,长于“言人所未言”,更能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他成功的经验对宋诗的发展也更有启发性意义。钱锺书《宋诗选注》又说:“在当时,杨万里却是诗歌转变的主要枢纽,创辟了一种新鲜泼辣的写法,衬得陆和范的风格都保守或者稳健。”这正是杨万里的功劳所在。所以,其他三家尽管都走出了“江西诗派”的墙垣,但创新性不及杨万里。只有杨万里,才真正完成了“江西诗派”后期传人所未竟的事业,从根本上冲破了“江西诗派”的樊篱,并为后来严羽诗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从宋诗的发展来看,因而也更具有一种带革命性的意义。

杨万里同时也是一位颇有成就的散文与骈文作家,只不过诗掩文名,人们历来对他这方面的成就较少注意罢了。杨万里的文,不仅数量众多,体裁齐全,而且文学成就也很突出。132卷作品中,除42,卷诗歌、1卷诗话、10馀首词、6卷诸如《庸言》《淳熙荐士录》之类的杂著之外,其馀全是散文与骈文。以体裁而论,举凡赋、表、疏、■、状、启、笺、书、序、记、传、碑、铭、赞、祭文、尺牍等,集中无不具备。

杨万里又是一位著名的理学家,他的文论主张,兼顾了理学与文学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方面,十分强调作者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强调文章有益于社会政治;同时,也重视文章的气骨与文学的独创性,他特别推崇韩、柳、欧、苏的古文。大体上讲,他的创作,还是唐宋古文革新道路的延伸。这一点,决定了杨万里散文与骈文具有相当丰厚的社会政治内容。除了像《千虑策》及《程试论》是专论国家长治久安、恢复中原的大计之外,其馀如诸多的表、启、疏、奏、■,也大都具有极为强烈的针对性,其中或者力陈收复大计,或者批评政治积弊,或者反映民生疾苦,措辞尖锐,不避权贵,英风义气,凛凛飞动。与前代的贾谊、陆贽、韩、柳、欧、苏,及南宋的李纲、胡铨、辛弃疾、陈亮的政论相比,是丝毫也不逊色的。以致虞允文读了他的《千虑策》之后,十分欣赏,称赞说:“东南乃有此人物!”并因此而决定向朝廷举荐。

杨万里散文的另一个特点,是刻意于鸿篇巨制的写作。这又大体上分为两类:一是策论文字,如《千虑策》《旱暵应诏上书》等,短则三四千字,长则上万言。文章纵横捭阖,引古证今,反复辩驳,逻辑严密,既有不容人不折服的论辩气势,又有很强的文学性。另一类是碑志与传记作品,如为虞允文、陈俊卿、张浚、张栻、胡铨等爱国名臣所写的行状、传记、神道碑、墓表、墓志铭等,每篇往往长达八九千字,以精细的叙述、典重的文笔,极力表现人物的丰采,以鸿文大册的气势,来突出人物的功业、地位,以及自己对他们的敬重。不过,这与唐宋古文家所作碑铭文字的严于剪裁相比,就显得有所不及了。杨万里散文中文学色彩最浓的,还是他的一些序、记及为亲旧所作的碑铭。这些作品,追忆往事,缅怀亲旧,感情真挚,文辞简洁,与那些刻意制作的大册鸿文相比,显示出完全不同的风貌,文字也更生动自然。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杨万里的骈文。作为文学史上一种形式精美而又颇有争议的文体,骈文发展到北宋,经过欧、苏、王等古文大家的改造,逐渐形成了新的特点,并且被广泛运用于表、启、书、疏一类应用性文章中,后人将这种新体骈文称作“宋四六”。“宋四六”基本上分为两大风格流派,杨困道《云庄四六馀话》说:“皇朝四六,荆公谨守法度,东坡雄深浩博,出于准绳之外,由是分为两派。近时汪浮溪(藻)、周益公(必大)诸人类荆公;孙仲益(觌)、杨诚斋诸人类东坡。大抵制诰笺表,贵乎谨严;启疏杂著,不妨宏肆。自各有体,非名世大手笔,未易兼之。”这自然是就大体而言。其实,在杨万里的骈文中,谨严、宏肆两类都有,但最好的确实是其小启书简一类,《四六丛话》说:“《诚斋集》四六小简,俱精妙绝伦,往往属对出之意外,妙若天成,南宋诸公皆不及。”这是合乎杨万里骈文的实际的。

杨万里的诗文于南宋嘉定元年由其子杨长孺编定,端平初由门人罗茂良校刊,题名《诚斋集》,计133卷。其中:诗42卷,赋辞3卷,文及杂著87卷,附录1卷。此后抄本、刻本甚多,又分为全集、文选、诗钞等类,主要有:

1.诚斋集133卷,明末毛氏汲古阁抄本。

2.诚斋集133卷,清初抄本。  3.诚斋集133卷,清道光10年鸣野山房抄本(沈复粲校并跋)。

4.诚斋集133卷,别集2卷,附录1卷,清抄本。

5.诚斋集135卷,目录3卷,清抄本(朱文懋校,丁丙跋)。

6.杨诚斋集120卷,明抄本。

7.诚斋集120卷,清抄本。

8.诚斋集70卷,明莫是龙辑,明抄本。

9.杨诚斋集68卷,清袁裳抄本(袁裳跋,并录清郭唐校跋)。

10.杨诚斋全集133卷,乌丝阑旧抄本。

11.诚斋集127卷,附录1卷,清罗阳范品金手抄本。

12.诚斋集133卷,四库全书本。

13.诚斋集133卷,四库全书荟要本。

14.杨文节公集85卷,乾隆乙卯吉水冯淑刊本。

15.诚斋集133卷,四部丛刊本。

16.批点分类诚斋先生文脍前集12卷,后集12卷,宋李诚父辑,元刻本。

17.批点分类诚斋先生文脍前集12卷,后集12卷,宋李诚父辑,明初刻本。

18.批点分类诚斋先生文脍前集12卷,后集12卷,宋李诚父辑,明隆庆六年翁文溪刻本。

19.批点分类诚斋先生文脍前集12卷,后集12卷,宋李诚父辑,明刻本(吴士鉴跋)。

20.诚斋诗抄,不分卷,清抄本。

21.诚斋诗抄,不分卷,清范希仁抄本(言启方跋)。

22.宋诗钞,诚斋诗钞,清吴之振、吴自牧、吕留良编选。

23.诚斋诗抄,日本文化戊辰东京刻本(据吴之振本翻刻)。

24.诚斋诗集16卷,清徐达源选刊本。

25.诚斋诗集42卷,四部备要本,据明刻本校刊。

以上所列,多为善本,分藏于北京图书馆及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等处。而最常见的则是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四库全书荟要本(简称“荟要本”)及四部丛刊本。四库本所采用的,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注云,是翰林院编修汪如藻家藏本,但未说明是何代刻本。从诗文中的异文看,荟要本所采用的与四库本不同。荟要本纠正了原本不少错误,并附有校记,比四库本要好。此外,四库本与荟要本除了避讳及民族关系所作的改动外,也还有不少臆改之处,又以四库本为甚。四部丛刊本则为上海涵芬楼借江阴缪氏藏景宋写本景印,其底本即上述嘉定元年杨长孺所编定、端平初罗茂良校刊的本子。此本保留了《诚斋集》最早的面目,所以我们这次整理时便以它为工作底本(简称“底本”)。但其中有些文章在刊刻时即已错乱,乃至有三四篇文章互相错简混排者。

除上述三种之外,还有一个特别值得一提的刻本,即乾隆年问吉水杨氏家刻本《杨文节公集》85卷(简称“家刻本”)。其中诗文各42卷,附录1卷。此刊本原板3000馀块,至今仍为吉水湴塘杨氏后裔所珍藏。此本据杨云彩《重修杨文节公诗集序》所云,是据家藏旧抄本刊印。其中凡为四库本、荟要本所臆改之处,文字均与抄宋本相符,可证四库本、荟要本之误。此外,此本还据庐陵罗氏、萧氏诸族谱补充了一些未为抄宋本所辑录的文章,因而在校勘辑佚上也极具参考价值。

杨万里的诗文,新中国成立以后只出版过选本,如周汝昌先生的《杨万里选集》和于北山先生的《杨万里诗文选注》,近年编辑出版的《全宋诗》和《全宋文》分别辑人了他的诗与文,而完整地整理出版杨万里诗文集,恕我孤陋寡闻:至目前尚未见。1998年,我应江西人民出版社之约,承担了这一任务。其后,这一项目又被列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九五重点出版规划》之中。此次点校,以四部丛刊本为底本,以四库本、荟要本、家刻本及四部备要本(简称“备要本”)为主要校本,且吸收了荟要本的校勘成果。此外,在某些篇目的校刊中,还参考了一些总集、史传、笔记、方志,主要有《南宋文范》《永乐大典》《宋史》《鹤林玉露》《吉水县志》等。

关于校勘记的撰写,有几点说明如下:

1.校记中,四部丛刊本称作“底本”,其馀参校本合称“它本”。凡只有某一两种参校本有异者,则分称“四库本”、“荟要本”、“备要本”或“家刻本”。

2.四库本、荟要本中,对凡属“虏”、“虏酋”一类字,均作了改动,按常例,一般点校本均不出校记。但诸校本的改动往往比较混乱,乃至有改动全句甚至十数句以至意思全变者。以此,凡属此类改动者,仍一律出以校记。

3.底本错简、混排的篇目,均参照校本移回复原,并出校记。

4.凡参校本中因臆改而成异文者,均依底本及其他参校本查实原词语或典故出处,并出校记。

在整理过程中,从今存之《永乐大典》及家刻本中辑录了杨万里一些佚诗与佚文。此外,《全宋诗》第42册吴鸥先生整理的杨万里诗集中附有从宋淳熙、绍熙间刻本《退休集》中辑录的与原本同题异文的诗歌14首,《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2004年第9期第ll页秦寰明先生报道发现的4首佚诗,此次整理时,也一并转录于卷133的“补遗”中;《杨氏族谱序》一篇则由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戴训超先生从江西泰和的《杨氏族谱》中辑出并赐告。特此说明并致谢。

本书的整理工作,历时五年。在整理过程中,江西师范大学刘世南先生给予了我极为热情的指导与帮助,先生多次亲自去查阅有关资料,并抄录以示,既为我解决了许多疑难,也使我增长了许多知识;北京师范大学郭预衡先生、复旦大学王水照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吴庚舜先生、浙江大学周启成先生、原吉水县县委书记黄亮斗先生和原副县长孙独生先生、江西省方志办黎传纪先生、江西省图书馆何振作先生及古籍室的全体同志,对本书的点校工作给予了热情的指导与帮助;黎传纪先生还认真地审读了全部书稿,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宁跃霞、张谦、魏民、陈祖鸿、朱同友、姚筱睿等同志精心校对本收,不辞寒暑;为了便于不会使用四角号码的读者查检本书诗文篇目,江西人民出版社的编辑姚继舜、邓丽红同志还编制了本书《篇目首字汉语拼音索引》和《篇目首字笔画索引》,以配套使用。谨在此一并致谢。

在完成本课题的五年中,我家中变故迭起,庶务繁杂。为了保证我有时间和精力来完成点校工作,拙内吴解珍女士分担了家庭大部分重担,使这项工作得以顺利完成。

在本书的点校过程中,我深深感到自己的浅陋。也正因为如此,本书的点校与整理工作难免有错误,愿识者教正。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8 4: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