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三大师谈国学/阅读世界人文书系
分类
作者 梁启超//章太炎//朱自清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之后,作为西学的对立物在东西方文明冲突中与西方文明对垒。二三百年来,国学是屡战屡败又屡败屡战,西学则“西风落叶下长安”,欧风美雨满乾坤。面对如此局面,国学阵营里的战将们每每悲从中来,时不时地举起国学的旗帜呐喊一阵。

国学是产生于农业小生产基础之上的一套理论,它规范了人际关系的准则,维护了漫长的封建社会的稳定,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凝聚和发展立下过大功劳。但是,它从一开始就是跛足的,就其大者而言,它几乎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于政治和伦理,而忽视了对自然界的探索;过于注重内心的求索和人格的塑造,缺乏向外开拓的勇气和兴趣;过于注重现存秩序的稳定,而害怕变革。它经过两千多年的自我改造而臻于完善,成为中华民族坚固的文化——心理构造,渗透进了人们思维习惯和行为准则。

本书收录了梁启超、章太炎、朱自清三位大师对国学的经典论述。

内容推荐

国学是中华文化最深厚的根基,更是中华文明的承载者、推动者。新的世纪,国学的价值正走向回归、重读梁启超、章太炎、朱自清三位大师对国学的经典论述,当有助于理解国学之真髓。

目录

清代学术概论——梁启超

自序

第二自序

一 论时代思潮

二 略论“清代思潮”

三 清学的出发点

四 顾炎武与清学的“黎明运动”

五 阎若璩和胡渭

六 黄宗羲和王夫之

七 颜元

八 梅文鼎、顾祖禹和刘献廷

九 由启蒙到金盛

十 考证学的“群众化”和惠栋学派

十一 戴震和他的科学精神

十二 戴门后学

十三 “朴学”

十四 经史考证

十五 水地与天算

十六 金石学、校勘学和辑佚学

十七 清代的“学者社会”

十八 清学全盛的时代环境

十九 桐城派与章学诚

二十 清学分裂的原因

二十一 清学分裂的导火线

二十二 清代今文学与龚魏

二十三 康有为是今文学运动的中心

二十四 《大同书》是康有为的创作

二十五 梁启超的今文学派宣传运动

二十六 梁启超与康有为的分歧

二十七 晚清思想界一彗星——谭嗣同

二十八 清学正统派的殿军——章炳麟

二十九 晚清西洋思想之运动

三十 晚清思想界一伏流——佛学

三十一 前清学风与欧洲文艺复兴的异点

三十二 清代自然科学为何不发达

三十三 结语

国学概论——章太炎

第一章 概论

甲、国学之本体

一 经史非神话

二 经典诸子非宗教

三 历史非小说传奇

乙、治国学之方法

一 辨书籍的真伪

二 通小学

三 明地理

四 知古今人情的变迁

五 辨文学应用

第二章 国学之派别(一)——经学之派别

六 经今文学家的派别 汉古文学家

今古文的区别历代的经学

第三章 国学之派别(二)——哲学之派别

先秦以来中国哲学家及其著作

第四章 国学之派别(三)——文学之派别

文学 文章 文学的分类 先秦以来的无韵文

先秦以来的有韵文 诗经 六诗赋古诗律诗

第五章 结论——国学之进步

国学求进步之点 经史不可分哲学必须直观自得

文学必须“发情止义”

经典常谈——朱自清

说文解字第一

周易第二

尚书第三

诗经第四

三礼第五

春秋三传第六(国语附)

四书第七

战国策第八

史记汉书第九

诸子第十

辞赋第十一

诗第十二

文第十三

试读章节

二 略论“清代思潮"

“清代思潮”果何物耶?简单言之:则对于宋明理学之一大反动,而以“复古”为其职志者也。其动机及其内容,皆与欧洲之“文艺复兴”绝相类。而欧洲当“文艺复兴期”经过以后所发生之新影响,则我国今日正见端焉。其盛衰之迹,恰如前节所论之四期。

其启蒙运动之代表人物,则顾炎武、胡渭、阎若璩也。其时正值晚明王学极盛而敝之后,学者习于“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理学家不复能系社会之信仰。炎武等乃起而矫之,大倡“舍经学无理学”之说,教学者脱宋明儒羁勒,直接反求之于古经。而若璩辨伪经,唤起“求真”观念;渭攻“河洛”,扫架空说之根据,于是清学之规模立焉。同时对于明学之反动,尚有数种方向。其一,颜元、李堞一派,谓“学问固不当求诸瞑想,亦不当求诸书册,惟当于日常行事中求之”。而刘献廷以孤往之姿,其得力处亦略近于此派。其二,黄宗羲、万斯同一派,以史学为根据,而推之于当世之务。顾炎武所学,本亦具此精神。而黄、万辈规模之大不逮顾,故专向此一方面发展。同时顾祖禹之学,亦大略同一径路。其后则衍为全祖望、章学诚等,于清学为别派。其三,王锡阐、梅文鼎一派,专治天算,开自然科学之端绪焉。此诸派者,其研究学问之方法,皆与明儒根本差异。除颜、李一派中绝外,其余皆有传于后。而顾、阎、胡尤为正统派不祧之大宗。其犹为旧学(理学)坚守残垒、效死勿去者,则有孙奇逢、李中孚。、陆世仪等,而其学风已由明而渐返于宋。即诸新学家,其思想中,留宋人之痕迹犹不少。故此期之复古,可谓由明以复于宋,且渐复于汉、唐。

其全盛运动之代表人物,则惠栋、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也,吾名之日正统派。试举启蒙派与正统派相异之点:一,启蒙派对于宋学,一部分猛烈攻击,而仍因袭其一部分;正统派则自固壁垒,将宋学置之不议不论之列。二,启蒙派抱通经致用之观念,故喜言成败得失经世之务;正统派则为考证而考证,为经学而治经学。正统派之中坚,在皖与吴。开吴者惠,开皖者戴。惠栋受学于其父士奇,其弟子有江声、余萧客,而王鸣盛、钱大昕、汪中、刘台拱、江藩等皆汲其流。戴震受学于江永,亦事栋以先辈礼。震之在乡里,衍其学者,有金榜、程瑶田、凌廷堪、三胡——匡衷、培晕、春乔——等。其教于京师,弟子之显者,有任大椿、卢文招、孔广森、段玉裁、王念孙。念孙以授其子引之。玉裁、念孙、引之最能光大震学,世称戴、段、二王焉。其实清儒最恶立门户,不喜以师弟相标榜。凡诸大师皆交相师友,更无派别可言也。惠、戴齐名,而惠尊闻好博,戴深刻断制。惠仅“述者”,而戴则“作者”也。受其学者,成就之大小亦因以异,故正统派之盟主必推戴。当时学者承流向风各有建树者,不可数计,而纪昀、王昶、毕沅、阮元辈,皆处贵要,倾心宗尚,隐若护法,于是兹派称全盛焉。其治学根本方法,在“实事求是”、 “无征不信”。其研究范围,以经学为中心,而衍及小学、音韵、史学、天算、水地、典章制度、金石、校勘、辑逸等等;而引证取材,多极于两汉,故亦有“汉学”之目。当斯时也,学风殆统于一。启蒙期之宋学残绪,亦莫能续,仅有所谓古文家者,假“因文见道”之名,欲承其祧,时与汉学为难,然志力两薄,不足以张其军。

其蜕分期运动之代表人物,则康有为、梁启超也。当正统派全盛时,学者以专经为尚,于是有庄存与,始治《春秋公羊传》有心得,而刘逢禄、龚自珍最能传其学。《公羊传》者, “今文学”也。东汉时,本有今文古文之争,甚烈。《诗》之“毛传”,《春秋》之“左传”,及《周官》,皆晚出,称古文,学者不信之。至汉末而古文学乃盛。自阎若璩攻《伪古文尚书》得胜,渐开学者疑经之风。于是刘逢禄大疑《春秋左氏传》,魏源大疑《诗毛氏传》。若《周官》,则宋以来固多疑之矣。康有为乃综集诸家说,严划今古文分野,谓凡东汉晚出之古文经传,皆刘歆所伪造。正统派所最尊崇之许、郑,皆在所排击。则所谓复古者,由东汉以复于西汉。有为又宗公羊,立“孔子改制”说,谓六经皆孔子所作,尧舜皆孔子依托,而先秦诸子,亦罔不“托古改制”。实极大胆之论,对于数千年经籍谋一突飞的大解放,以开自由研究之门。其弟子最著者,陈千秋、梁启超。。千秋早卒。启超以教授著述,大弘其学。然启超与正统派因缘较深,时时不慊于其师之武断,故末流多有异同。有为、启超皆抱启蒙期“致用”的观念,借经术以文饰其政论,颇失“为经学而治经学”之本意,故其业不昌,而转成为欧西思想输人之导引。

清学之蜕分期,同时即其衰落期也。顾、阎、胡、惠、戴、段、二王诸先辈,非特学识渊粹卓绝,即行谊亦至狷洁。及其学既盛,举国希声附和,浮华之士亦竞趋焉,固已渐为社会所厌。且兹学荦荦诸大端,为前人发挥略尽,后起者率因袭补苴,无复创作精神;即有发明,亦皆末节,汉人所谓“碎义逃难”也。而其人犹自倨贵,俨成一种“学阀”之观。今古文之争起,互相诋谟,缺点益暴露。海通以还,外学输入,学子憬然于竺旧之非计,相率吐弃之,其命运自不能以复久延。然在此期中,犹有一二大师焉,为正统派死守最后之壁垒,日俞樾,日孙诒让,皆得流于高邮王氏。樾著书,惟二三种独精绝,余乃类无行之袁枚,亦衰落期之一征也。诒让则有醇无疵,得此后殿,清学有光矣。樾弟子有章炳麟,智过其师,然亦以好谈政治,稍荒厥业。而绩溪诸胡之后有胡适者,亦用清儒方法治学,有正统派遗风。

综观二百余年之学史,其影响及于全思想界者,一言蔽之,日“以复古为解放”。第一步,复宋之古,对于王学而得解放。第二步,复汉唐之古,对于程朱而得解放。第三步,复西汉之古,对于许郑而得解放。第四步,复先秦之古,对于一切传注而得解放。夫既已复先秦之古,则非至对于孔孟而得解放焉不止矣。然其所以能著著奏解放之效者,则科学的研究精神实启之。今清学固衰落矣, “四时之运,成功者退”,其衰落乃势之必然,亦事之有益者也。无所容其痛惜留恋,惟能将此研究精神转用于他方向,则清学亡而不亡也矣。

略论既竟,今当分说各期。

P9-12

序言

(一)此书成后,友人中先读其原稿者数辈,而蒋方震,林志志钧、胡适三君,各有所是正,乃采其说增加三节,改正数十处。三君之说,不复具引。非敢掠美,为行文避枝蔓而已。丁敬礼所谓“后世谁相知定吾文者耶”;谨记此以志谢三君。

(二)久抱著《中国学术史》之志,迁延未成。此书既脱稿,诸朋好益相督责,谓当将清代以前学术一并论述,庶可为向学之士省精力,亦可唤起学问上兴味也。于是决意为之,分为五部:其一,先秦学术;其二,两汉六朝经学及魏晋玄学;其三,隋唐佛学;其四,宋明理学;其五,则清学也。今所从事者则佛学之部,名日《中国佛学史》,草创正半。欲以一年内成此五部,能否未敢知,勉自策厉而已。故此书遂题为“中国学术史第五种”。

(三)本书属稿之始,本为他书作序,非独立著一书也,故其体例不自惬者甚多。既已成编,既复怠于改作,故不名日《清代学术史》,而名日《清代学术概论》,因著史不能若是之简陋也。五部完成后,当更改之耳。

九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启超记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13:4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