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记录了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陈毅元帅光辉的一生,展示了他身经百战、戎马倥偬的革命形象,图文并茂,生动详尽地反应了陈毅的风采以及他常人般的情感生活。全书史料真实准确,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极高的史料价值,对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陈毅元帅画传/共和国元帅画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袁德金 |
出版社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记录了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陈毅元帅光辉的一生,展示了他身经百战、戎马倥偬的革命形象,图文并茂,生动详尽地反应了陈毅的风采以及他常人般的情感生活。全书史料真实准确,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极高的史料价值,对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内容推荐 本书为“共和国元帅画传”之一,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真实、忠实、翔实地记录了陈毅元帅传奇、坎坷、辉煌的一生。 本书以文学传记的形式,选取了陈毅元帅人生经历的不同侧面和重要阶段,从探索他心灵和情感的轨迹入手,艺术地再现了陈毅元帅的独特形象,重新抒写了我军的光辉史册。本书熟练运用了叙述语言、描述语言以及人物的生活化语言,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一位职业革命家的诞生 巴蜀之子 少年时光 成都读书 走出四川 法国勤工俭学 成为职业革命者 回川做兵运 追赶南昌起义部队 第二章 探寻中国革命之路 走上井冈山 井冈山斗争 艰苦转战 红四军前委书记 在中央苏区 坚持三年游击战争 第三章 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挺进江南敌后 东进抗日 渡江北上 黄桥决战 新四军代军长 参加党的“七大”前后 第四章 大战华东 激战津浦路 和与战之间 宿北、鲁南大捷 指挥莱芜战役 孟良崮之战 第五章 传檄中原 在战略大转折关头 前往杨家沟 在城南庄会议上 和朱德在濮阳 到中原工作 决战淮海 第六章 威震华东 挥师百万过长江 解放上海 新上海第一任市长 华东军区司令 “手莫伸” 第七章 到中央工作 任国务院常务副总理 参与制定“农民宪法” 西藏行 向知识分子行“脱帽礼” 关心国防和军队建设 第八章 元帅外交家 出访民主德国 参加万隆会议 与美国人较量 和睦邻邦 出席日内瓦会议 “我们不做卫星国” 亚非万里行 在东大厅记者招待会上 第九章 霜重色愈浓 在“文革”初期的日子里 二月抗争 悲壮晚年 第十章 热爱·亲情 兴趣与爱好 家庭亲情 第十一章 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丰碑永存 附:陈毅大事年表 试读章节 红四军前委书记 红四军回师赣南到达瑞金与红五军会合,红军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然而,就在这时,红四军党内却发生了各种争论,影响了红军的团结,削弱了战斗力。 为解决这些争论,1929年5月底,红四军在永定的湖雷召开了前委会议。6月8日,又在白砂召开前委扩大会议。但是,这些会议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使争论更加激烈。因此,红四军前委决定召开红四军党的“七大”,进一步解决争论问题,尽陕结束红四军党内的争论。 由于陈毅是红四军前委代理书记,红四军党的“七大”就由他来准备并主持。6月22日,红四军党的“七大”在福建龙岩城内的一所中学召开。陈毅在会上作了报告,并被选举为红四军前委书记。 红四军党的“七大”对红四军党内长期存在的争论,只是部分地解决了一些问题,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 红四军党的“七大”后不久,中共中央来信,要红四军派领导干部去上海参加中央政治局召开的军事会议,汇报红四军的情况。 接到中共中央的来信后,红四军前委召开会议,决定陈毅去上海向中央汇报。会后,陈毅在闽西特委书记邓子恢陪同下,经上杭、龙岩到达厦门,由驻在厦门的福建省委安排,从香港转赴上海。在厦门,陈毅给在上海的哥哥陈孟熙写了一封信,告诉他将在香港乘英国轮船到上海。 陈毅乘船到达香港,同中共广东省委接上了头,见到了留法老同学、广东军委书记聂荣臻和中共中央派赴广西路过香港的邓小平。 英国轮船经过几昼夜航行于8月下旬到达上海,在堂哥陈修和、哥哥陈孟熙的帮助下,陈毅很快同中共中央机关接上了头,见到了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立三。 李立三是陈毅在法国勤工俭学的同学。他听了陈毅关于红四军党的“七大”情况的报告后表示,他会尽快向政治局报告,并要陈毅写好几种上报的书面材料。 8月29日,中央政治局专门召开政治局会议听取陈毅的报告,并决定由李立三、周恩来、陈毅组成三人委员会,专门解决红四军的问题。 几天后,陈毅写好了《关于朱德、毛泽东军的历史及其状况的报告》、《关于朱、毛红军的党务概况报告》、《关于朱、毛争论的报告》等5份书面材料,如实地向中共中央反映了红四军的各方面的情况。 周恩来当时任中央军委书记、中央组织部长。他和李立三反复认真地阅读了陈毅所写的这5份书面材料,并同陈毅进行了多次的谈话,使陈毅深受教育和启发。 陈毅的认识提高了,根据周恩来的几次谈话要点,陈毅起草了《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即“中央九月来信”)。信中充分肯定了毛泽东路线的正确,严肃地提出了红四军党的“七大”的不足,明确提出毛泽东仍为红四军前委书记。 10月1日,陈毅带着“中央九月来信”离开上海。他要赶回红四军,把毛泽东请回红四军前委主持工作。 一路上,陈毅顶风冒雪,晓行夜宿,经香港,转粤东,于10月22日回到了红四军军部。当天晚上,陈毅立即召开前委会议,传达了“中央九月来信”。会后,陈毅派人把“中央九月来信”送到毛泽东住处,并附上亲笔信请毛泽东回红四军前委丰持工作。 毛泽东终于又回到了红四军前委主持工作。 11月28日,毛泽东丰持召开了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决定召开红四军党的“九大”。随后,陈毅便协助毛泽东为筹备红四军党的“九大”而辛勤工作。 12月28日,大雪初晴,具有历史意义的红四军党的“九大”(即“古田会议”)在福建卜杭古田的廖氏祠堂正式召开。大会仍由陈毅主持,并传达了“中央九月来信”,毛泽东作了政治报告,会议一致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即“古田会议决议”。会议最后选举产生了红四军新的前委,毛泽东再次当选为前委书记。至此,红四军在新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P53-55 序言 陈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1901年8月26日,陈毅出生在四川省乐至县复兴场张安井村(今劳动乡药师湾)一个小地主家庭。7岁那年曾随父亲到湖北省利川县,在外祖父任职的建南司生活了两年。旧社会的衙门经常毒打贫苦百姓,给幼小的陈毅在心灵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心里“开始种下了对旧社会愤怒不平的种子”。 1910年春夏间,9岁的陈毅由父亲带回四川,经乐至县老家到了成都,进了锦官驿高等小学读书。第二年开舂不久,声势浩大的“保路风潮”席卷了四川全省,陈毅读书的地方正是革命党人宣传革命活动的场所,这一切在陈毅“童稚的心灵中激起了共鸣”。 1916年初,陈毅就读于成都甲种工业学校,在这两年里,陈毅“开始接触到一些资产阶级思想,要搞实业救国……但基本上仍是封建主义思想”。 1918年3月,陈毅考入成都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1919年6月1日,他离开成都,乘船到上海,准备赴法国勤工俭学。在上海,他接受了五四运动新思潮的影响。他说:“1919年6月,我们离开成都到了上海,这是中国资本主义的中心。在这里,经历了思想上第一次的动荡。” 1919年10月10日,陈毅到达法国勤工俭学。先在蒙达尼中学法文补习班学习法文,后被分配到施奈德公司位于巴黎克里西门外的一个工厂工作。在法期间,陈毅因参加中国留法学生的爱国运动,1921年10月被法国当局武装押送回国。1922年秋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舂到重庆,任《新蜀报》文艺副刊主笔。同年秋赴北京入中法大学学习,不久转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中法大学中共支部书记。同时加入文学研究会,创作和发表革命的文学作品。1925年任北京市学生联合会中共党团书记。经中共组织批准,参加国民党北京特别市党部工作。 1926年3月,参与组织北京反对八国通牒大会和游行,对帝国主义和制造“三一八”惨案的段祺瑞政府作坚决斗争。8月被中共北方区委书记李大钊派赴四川从事兵运工作,并参加泸(州)顺(庆)起义的组织工作。1927年春到武汉,5月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中共委员会书记。 武汉国民政府叛变革命后,陈毅转赴江西,在抚州(今临川)赶上南下的南昌起义军,被任命为第十一军二十五师七十三团团政治指导员。起义军进入广东后,该部分守三河坝,归朱德指挥。起义军主力在潮(安)汕(头)地区失败后,陈毅挺身协助朱德重新编组部队,转战闽粤赣湘边界,大力进行思想和组织纪律的整顿,开展群众工作,支持农民运动,并把—部分党团员分配到连队,加强基层政治工作,推进了人民军队初创时期的政治工作建设。1928年1月,参与领导湘南起义,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党代表、湘南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同时兼任中共郴县县委书记。他深入各乡发动群众,建立苏维埃政府和地方武装,在武装斗争与土地革命相结合等方面进行了初步实践。4月,同朱德率湘南起义部队到井冈山,和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工农革命军胜利会师,成立中国工农红军(初称“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先后担任红四军第十二师师长、中共红四军军委书记、前委书记等职,并当选为中共湘赣边界特委委员,参与领导创建和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1929年1月,陈毅随朱德、毛泽东所率红四军主力转战赣南、闽西。6月,任红四军政治部主任,代理前委书记。主持中共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被选为红四军前委书记,8月,赴上海参加军事会议,向中共中央汇报红四军的情况和经验,支持毛泽东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红军行动策略和用无产阶级思想建军的主张;被中共中央指定参加以周恩来为召集人的“三人委员会”,研究红四军的工作,并代中共中央起草了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即“中央九月来信”),经周恩来审定、中共中央通过后,带回红四军向前委传达,请回毛泽东主持红四军前委工作。12月,协助毛泽东召开中共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建党建军的纲领性文献——《古田会议决议》。 1930年以后,陈毅历任红六军(后改为红三军)政治委员、中共赣西南特区委书记、红二十二军军长、江西军区总指挥兼政治委员,参与领导中央苏区建设和反“围剿”斗争。曾两次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两次获红星奖童。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第一方面军主力长征,陈毅因重伤未愈,被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任中共苏区中央分局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力、事处主任、军委分会委员。1935年春,与中央分局书记项英等根据遵义会议后中共中央的指示,制定切合实际的斗争策略,领导红军和游击队实现由集中作战到分散游击的转变。此后,在同中央失去联系、国民党军进行频繁的军事“清剿”和严密的经济封锁的情况下,率领部队进行艰苦的游击战争,风餐露宿,昼伏夜行,备尝艰苦,依靠赣粤边人民群众,巧妙地把武装斗争与非武装斗争、合法斗争与地下斗争、地方党的秘密斗争经验与游击埋伏的经验结合起来,在各游击区广大指战员的共同努力下,坚持了极其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保存了南方的革命战略支点和一批战斗骨干。 抗日战争爆发后,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先后在赣卅1、南昌与国民党地方军政当局进行合作抗日的谈判。后赴湘赣、皖浙赣等游击区传达中共中央指示,动员红军游击队下山整编。新四军成立后,任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委员、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副书记、新四军第一支队支队长。193 8年,率领第一支队挺进苏南敌后,与第二支队协力开辟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游击根据地。5月,在南陵召开第一支队干部会议,为结合江南地区实际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独立自主发展敌后游击战争的方针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此后率队伍进行了新丰、新塘、句容、珥陵等战斗。 1939年起,陈毅正确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积极发展抗日武装,指挥所部在南京、上海之间打击日伪军,取得了东湾、延陵等战斗的胜利。6月,以主力一部攻占浒墅关,截断京沪铁路南京至上海段,火烧虹桥机场,轰动上海,扩大了新四军的政治影响。 1939年冬天,新四军第一、二支队合并为江南指挥部,陈毅任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指挥。1940年夏,率江南新四军主力挺进苏北,成立新四军苏北指挥部,陈毅任指挥。遵照中共中央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的原则,制定并贯彻了灭敌、反韩(反共顽固派韩德勤)、联李(地方实力派李明扬等)的策略方针。10月,与粟裕等指挥黄桥战役,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部的阻挠和进犯,歼其主力1万余人,扫除苏北抗战障碍,实现与南下八路军的会师,打开了华中抗战的新局面。11月,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成立,陈毅任副总指挥并代理总指挥。同月,向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报告《关于苏北统战工作的经过与主要经验)),中央给予肯定,并向全军转发了这一报告。 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军委决定重建新四军军部,陈毅任新四军代理军长、中共中央华中局委员、中央军委华中分会委员,同新四军政治委员刘少奇等将华中部队9万兵力整编为7个师和1个独立旅,实现了新四军在组织上和指挥上的统一,并总结经验教训,领导部队整训,先后发表((论建军工作》、《论军事建设》等著名军事著作,推动部队以加强党的领导为中心环节的全面建设。1941年舂,日军诱胁国民党军一部投降后,令其配合“扫荡”苏北,陈毅等争取先机,发起讨逆战役,歼伪军李长江部5000佘人。7月,领导盐阜反“扫荡”,组织指挥苏中、苏北部队突袭敌后方,歼日伪军3000余人,打破敌人妄图消灭中共中央华中局领导机关和新四军军部及其主力的计划。10月,成功地组织指挥程道口战役,进一步沟通了盐阜、淮海和皖东北根据地的联系。 194 2年春天,刘少奇返延安后,陈毅代理新四军军委分会书记,全面贯彻中共中央的方针,领导新四军坚持华中敌后抗战,指挥各部挫败日伪军的“扫荡”、“清乡”,采取统一一战线和军事斗争相结合的方法,克服了困难,壮大了部队,巩固发展了抗日根据地。 1944年3月,陈毅来到延安,汇报华中工作情况,参加延安整风学习,同时继续参与指导华中地区和新四军的抗日斗争。194 5年春,参加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同年6月被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8月,任新四军军长、中共中央华中局副书记。 抗日战争胜利后,陈毅从延安回到华东,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副书记、新四军军长兼山东军区司令员、山东野战军司令员。1945年10月,指挥所部发起津浦路阻击战,至次年1月上旬,共歼国民党军2.8万人,受降日军4000人,迟滞了国民党军北进。1946年6月,指挥进行自卫反击战,歼灭山东境内铁路沿线残存伪军3万余人,先后解放德州、泰安、枣庄、周村、张店、胶县、高密、即墨等城镇。7月起,统率山东、华中两大战略区部队,抗击50万国民党军对华东解放军的大举进攻。1947年1月,新四军番号撤销,任山东野战军与华中野战军合并的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华东军区司令员。从坚持长期战争着眼,提出“一面打仗,一面建设”、“以战养战”、“以战教战”、“打一仗,进一步”等方针,大力开展立功创模、团结互助运动,推广评定战术、“溶化俘虏和诉苦教育运动”,加速了华东部队的建设。在此前后,同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副政治委员谭震林等一起组织指挥了宿北、鲁南、莱芜等战役,沉重打击了进犯山东解放区的国民党军队,夺取了华东战场的主动权。 当国民党军队集中主力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时,陈毅又组织指挥了泰蒙、孟良崮等战役,歼灭国民党军精锐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等部。同年6月底,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关于转入战略进攻的部署,实行分兵作战。8月,同粟裕等率华东野战军主力一部出击。9月,取得沙土集战役的胜利,随即插进豫皖苏地区,与刘(伯承)邓(小平)野战军及陈(赓)谢(富治)集团密切配合,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中原地区大量歼敌,迫使国民党军陷于被动地位,对扭转全国解放战争战局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948年1月,陈毅赴陕北参加中共中央召开的会议,途中应邀在中共中央邯郸局、晋察冀、晋绥等地作报告,比较系统地阐述了毛泽东军事思想。 1948年5月,陈毅除继续担任华东军政职务外,又任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二书记、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11月参与组织指挥淮海战役,为总前委常委。1949年1月任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华东局常委、第三书记,与邓小平等统一指挥渡江作战,解放了南京、杭州、上海及东南广大地区,5月兼任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和上海市市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毅继续担任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司令员,指挥部队解放东南沿海岛屿,剿灭国民党残余武装和土匪,组建华东空军、上海空军。同时,领导上海人民自力更生战胜国内外敌人的破坏和封锁,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有力地支援国防建设和抗美援朝战争。195 3年底,出席全国军事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作关于坚持部队政治工作制度的发言,会后,与罗荣桓、谭政一起主持审定《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草案》。 1954年陈毅到中央工作,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并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5 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级解放勋章。 1958年以后,陈毅兼任外交部部长,在以主要精力从事外交工作的同时,仍继续参与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1966年1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 “文化大革命”中,陈毅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坚决斗争,被诬陷为“二月逆流”成员,遭到残酷迫害。1969年受毛泽东、周恩来委托,陈毅和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一起,全面深入地分析了国际形势,向中共中央提出了打开对外工作新局面的战略性建议。 陈毅自1927年8月直接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之后,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时22年,长期担任高级指挥员,独当一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22年间,他虽然将自己的精力逐渐转移到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和外交工作方面,但仍然长期兼任军队内的职务。他在40余年的军事生涯中,从基层指挥员直到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阅历极深,经验丰富;他又文武兼备,博学多才,对古今中外名著,无不涉猎,且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军事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有特色的军事思想。 在人民军队建设思想方面,陈毅提出,中国共产党建军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因此,要始终强调军队建设必须保证党的绝对领导,部队必须保持阶级本色这一条,不论在国内战争时期还是民族革命战争时期,都是如此。他还提出了“一面打仗,一面建设”的思想,实行“以战教战,打一仗,进一步”的方针。同时,他把培养干部,特别是军队高级干部放在军队建设的重要位置。在创建革命根据地思想方面,陈毅提出,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就在于经过工农运动,经过根据地发展到全国的胜利,并对如何创立、建设和发展革命根据地提出了一系列设想。在战略战术思想方面,陈毅强调军事战略对于政治战略的依存关系,认为正确的军事战略是在确立了正确的政治战略之后才得以产生并加以推行的。因此,他认为,准确地判断时局的发展是制定与执行正确的军事战略的首要条件。正是根据中国革命战争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时局的正确判断,陈毅对中国革命战争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提出了不同的战略战术,并正确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陈毅的这些军事思想是他对人民军队建设和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作出了重要贡献。 1970年,陈毅身患癌症,在林彪、“四人帮”一伙的干扰和迫害下,未能及时得到正常的治疗。 1971年“九一三”事件发生,林彪、叶群等出逃,摔死在温都尔汗。在中共中央召集的老同志座谈会上,陈毅带着病痛两次作长篇发言,满腔义愤地将红军创建初期林彪的历史真实面目作了系统、全面的揭发! 陈毅性格豪爽,对诗词和围棋极为爱好,有“元帅诗人”之称。 1972年1月6日深夜11时55分,陈毅在北京病逝,享年71岁。 陈毅病逝后,毛泽东抱病亲自参加了陈毅遣障会。他握着张茜的手说:“我也来悼念陈毅同志,陈毅同志是一个好同志!”“陈毅为中国革命、世界革命作出贡献,立了大功劳的,这已经做了结论了嘛!” 陈毅的主要军事著作收入《陈毅军事文选》。 陈毅元帅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