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过本书,我们可以看到世界上最高地域、佛教圣地的藏族对“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体验过程,了解到藏茶的历史及地处天府之国的雅安茶厂所产砖茶的经历。雅安以其不可替代的产地环境、优良的茶树品种、独到的加工工艺、生产出具有独特风格和强劲保健功能的藏茶……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藏茶 |
分类 |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轻工业 |
作者 | 李朝贵//李耕冬 |
出版社 | 四川民族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通过过本书,我们可以看到世界上最高地域、佛教圣地的藏族对“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体验过程,了解到藏茶的历史及地处天府之国的雅安茶厂所产砖茶的经历。雅安以其不可替代的产地环境、优良的茶树品种、独到的加工工艺、生产出具有独特风格和强劲保健功能的藏茶…… 内容推荐 作者在研究“茶与西藏”的实践活动中,用实地实物考察结合文献历史研究的方法,采集了大量的第一手素材,以独特的视角,发现了鲜为人知的“藏茶现象”。本书是一部全面、系统、客观而真实反映藏茶及其神奇曲折、波澜壮阔的发展史。 目录 序(一) 序(二) 序(三) 藏茶的起源和进化 藏茶的提出 藏茶定义的过程 藏茶的定义 藏茶的起源 藏茶的进化 蕃茶:唐代的藏茶 藏茶从吐蕃开始 贞观十五年(641) 吐蕃赞普迎亲鄂陵湖 藏栩禄东赞 茶叶换得青海骢 煮茶青海湖 日月山汉藏和好碑 藏王寻茶 年轻的松赞干布统一吐蕃 金佛入藏 巧镇魔女的大昭寺 煮茶小昭寺 茶乳交融的酥油茶 乳酪之腻非茶不消 吐蕃国王与唐朝大臣熬茶 藏茶与盐 佛教盛行,举国熬茶 雅州“火蕃饼”远销吐蕃 蕃茶:唐朝的藏茶 雅州大路:藏茶入藏通道 藏茶产于川:宋朝的财源 蜀茶总入番 吐蕃最喜蜀茶 造反的茶商和茶农 茶叶引发的战乱 宋朝的“政治茶”、“军事茶”和“财政茶” 西北枭雄 西夏崛起控制熙河 缺茶的西夏与宋议和 吐蕃最需要的是茶 王韶建议王安石恢复茶马互市 李杞入川办茶场 雅州茶专用于藏区买马 官府垄断藏茶经营 藏茶换得战马归 年年超额完成的茶税 富甲天下茶马司 藏茶产于川 茶引:从官茶专卖到茶商专卖 西番茶:元朝的藏茶 藏茶随藏传佛数传入蒙古 蒙古大军入川控制藏茶产地和通路 西番茶提举司:元朝易茶不易马 忽思慧《饮膳正要》记录的西番茶 两番茶遭受重税摧残 藏茶是最好的礼物 藏茶盛行民间 从乌茶到边茶:明朝的藏茶 41面金牌分配藏茶 以藏茶治藏的朱元璋 乌茶入藏 燕制乌茶:碉门茶司经营的藏茶品种 50万斤藏茶和1万多匹战马 垄断乌茶专用于易马 朱元璋放宽对乌茶的限制 藏人不可一日无茶 藏茶的巨额利润 兰县河桥的藏茶检查站 皇帝的女婿走私藏茶 朱元璋无奈斩驸马 失败的碉门易马 贡道上熙熙攘攘皆为茶来 四大茶仓皆在川 川藏茶路:五千里藏茶通道 南边大路:绕行邛崃 六百年小路:藏茶入藏的捷径 将军庙会:茶商的盛宴 义兴隆:雅州的陕帮茶号 边茶源于“边引” 边茶:销往藏区的藏茶 川茶九成是藏茶 秋季采制“刀子茶” 藏茶的燕暖和篾包装 二百茶号聚雅州:藏茶盛于清 册封五世达赖喇嘛 赐给这赖和班禅的藏茶 马终茶不散 藏茶的“部引招商” 藏商五集,“引”不封顶 雍正八年:藏茶产量的巅峰 二百茶号聚雅州 清朝的雅州茶号和商标 兴顺茶号老板自建武装押运藏茶 砖茶 炉茶:从打箭炉出关的藏茶 藏商与48家锅庄 果亲王惊叹打箭炉茶市 康定锅庄的名号和分布 松潘藏茶口岸 康北道、康南道和滇藏道、滇康道 背运藏茶的“脚夫” 清朝时藏茶的其他名称 南路边茶 西路边茶 来自中国的神奇“药草” 印茶人藏 川督丁葆祯扩大藏茶生产 张荫棠抵制印茶入藏 英图武力支持东印度公司 十三世达赖喇嘛反对印茶入藏 英国枪炮为印茶入藏开路 英国传教士挖不走藏茶技师 赵尔丰想办藏茶公司对抗印茶 官督商办的边茶公司 藏茶:“腥内之物非茶不消” 藏茶文化根深蒂固 康藏茶相连:民国时期的藏茶 雅安茶商与北平政府的合作:川藏茶业公司 给部长煮雅安藏茶 垄断藏茶的“边引” 中央和地方的较量 “国防茶”:沟通藏汉的唯一媒介 康藏茶叶公司先声夺人 中国茶叶公司争夺市场 康藏茶叶公司的没落 藏茶与印茶的较量:从四川雅安到印度大吉岭 印茶仿制藏茶 路断茶不绝 茶商与官府的较量 闯关打箭炉 陕帮茶商:爱国行善的“天增公”老板 从陕西泾阳到四川雅安:陕帮茶号的学徒 翻越二郎山:背茶工赵德川 多营镇的“茶背子” 邦达昌的后人 “甲绒色”:木家锅庄 从民族团结茶到营养保健茶:现代藏茶 共和国元年:藏茶的“生死轮回” 刘文辉:“你要掌握好茶叶” 邓小平:“解放西藏,多带茶叶” 廖志高:“藏族要吃(喝)茶” 18军进藏:收购10万茶包 从“孚和茶号”到“中孚茶厂”:川帮茶号的隐退 五加一成“五一”:“义兴”等陕帮茶号的聚合 雅安茶厂正式亮相:国营力量的整合 从“五一”到“中康”;私营“资本主义的尾巴”被割掉了 国营和合营:两个“雅安茶厂” 九九归一:“雅安茶厂”一统藏茶生产 西藏就认雅安茶厂:老厂长感慨忆当年 中央代表团:送给西藏人民40万份藏茶 伍精华:“西藏人民感谢你们” 民族团结茶 十一世班弹视察雅安茶厂 平措汪杰谈藏茶 在莫斯科熬藏茶 本山茶:藏茶的标志性成分 32道工序:独特的藏茶制作 一日不饮茶则难熬 营养保健:防治现代病让藏茶走红 走出藏区:藏茶走向世界 上里古镇的中国藏茶博物馆 藏茶文史资料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藏茶的提出 自唐以来,藏汉贸易中有一个特别的现象,就是以茶为贸易主体。 但是,除了民间有“藏茶”的说法外,从来没有人正式提出过“藏茶”的概念,更没有人定义过“藏茶”。 茶文化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一个大文化,但一直是以汉文化为主要的背景,茶文化研究鲜有涉及藏区的。藏文化是中国文化之一,藏区有堪比汉区广泛的饮茶历史和民众基础,但藏文化研究中却很少涉及茶。 我们在关注和研究“茶与西藏”的实践中,于2000年提出了“藏茶”的概念,并将雅安茶厂生产的销往藏区的茶命名为“藏茶”。其后,逐渐有媒体报道“藏茶”。2003年,我们在雅安创建了首家藏茶文化主题酒店——西康大酒店,并在酒店中创建了用藏茶砖装饰的“藏茶屋”。2005年,我们又在雅安上里古镇创建了首家“中国藏茶博物馆”,“藏茶”逐渐为人所知。 “藏茶”概念的提出,应该说是发现了本来就存在的“藏茶现象”。明确提出“藏茶”这一概念,填补了汉藏关系史研究以及茶文化研究中的空白。 藏茶定义的过程 藏茶并不等同于黑茶。同样,把藏茶定义为全发酵茶也过于技术性,未能体现其文化价值。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西藏吐蕃时期以前,也就是汉区的唐朝以前,藏区就饮用采自当地的土茶;吐蕃和唐代,开始有来自四川、陕西、华中、华东南等地的茶叶在西藏出现,而当时藏茶的称呼是“蕃茶”;唃厮哕时期和宋代,陕西汉中茶的部分和四川的蜀茶几乎全部是通过四川和甘肃流入藏区的,蜀茶是当时藏茶的主体;元代,藏蒙关系空前地友好,当时的藏茶被称为“西番茶”,为此还在四川成立了“西番茶提举司”;明清直至民国时期,控制藏茶的“边引”政策导致了“边茶”的称谓。所有这些,使我们看到藏茶的名称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但它有两点没有变:一是其消费对象是藏区民众没有变,它已经是藏区民众生活的一部分;二是其主要制造中心是雅安没有变,雅安茶厂仍在生产主要品牌“金尖“康砖”。骶从、口、有“藏茶”这一名称才能比较准确、科学和完整地概括和提炼出藏茶的现象和本质,以及历史与文化、消费与生产、起源与进化。 藏茶的定义 在上述研究和思考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应该是可以比较科学地定义藏茶了。 藏茶,应该有两个层面上的含义。一个是广义的,一个是狭义的。 广义的藏茶,是指藏区民众历史上曾经饮用过的茶。 狭义的藏茶,是指藏区民众自吐蕃时代以来传承至今、一直饮用的、以雅安为制造中心的、原料中含有雅安本山茶(小叶种茶)的砖茶。 狭义的藏茶是我们所要讨论和研究的。因为它至今仍在藏区流行,且仍在雅安茶厂生产。其基本制作工艺、包装形式、熬煮习惯,都基本保持了吐蕃时代以来的特征,堪称藏汉历史和藏汉文化的活化石,隐藏着茶文化和藏文化和谐交融的基因。 藏茶的起源 关于藏茶起源,目前主要有几种说法,均有所依据的线索和史料。 唐初交换说。年代:唐初。 此说出自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的《隋唐民族史》一书。认为:茶叶一直是汉藏贸易的大宗。茶叶是藏族人民生活中的必需品,但吐蕃不产茶,靠与内地交换中获得。由此可见,当时内地茶叶已销往吐蕃。 随文成公主入藏说。年代:唐贞观十五年(641)。 此说出自《西藏政教鉴附录》,记载“茶亦自文成公主入藏土也”,史载:文成公主于唐贞观十五年(641)离长安入吐蕃。 藏文创字同时说。年代:松赞干布鼎盛时期(632~650)。 此说出自《甘孜藏族自治州史话》(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茶叶输入藏区之始,正是藏文创字之时。”史载:松赞干布鼎盛时期(632年迁都拉萨至650年逝世)派出以吞弥桑布扎为首的16名贵族子弟到天竺等地留学,创制了有30个字母的藏文拼音文字。 藏王寻茶说。年代:吐蕃王朝都松莽布赞普时期(676~704)。 此说出自藏族民间传说:吐蕃王朝的都松莽布赞普时期,体弱多病的赞普偶然捡到小鸟衔来的一支树枝,随手扯了几片绿叶放入口中咀嚼,顿觉神清气爽,身体轻快,于是命大臣寻找这种树叶。后来大臣在汉族地区找到这种树叶,才知是茶,带回献给赞普,赞普经常食用,身体逐渐好了起来,于是茶便成为吐蕃宫廷中一种珍贵的保健药物。 “安史之乱”后人藏说。年代:唐天宝九年(750)。 根据翦伯瓒《中国史纲要》:“在安史之乱后的30多年里……汉族地区的茶叶传入吐蕃。” 常鲁公吐蕃烹茶说。年代:唐建中二年(781)。 此说出自成书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的李肇的((唐国史补》记载:“常鲁公使西蕃,烹茶帐中,赞普问曰:‘此为何物?’鲁公日:‘涤烦疗渴,所谓茶也。’赞普日:‘我此亦有。’遂命出之。以指日:‘此寿州者,此舒州者,此顾渚者,此蕲门者,此昌明者,此浥湖者。”’常鲁公为唐德宗建中二年,奉使入吐蕃议盟的监察御史常鲁。当时赞普已拥有汉区各地名茶。寿州、舒州者,指安徽的小围、六安茶;顾渚者,指浙江的紫笋茶;蕲门者,指湖北的黄芽茶;渑湖者,指湖南的银毫茶;昌明者,指蜀中绿昌明茶。 根据这些记载,有关藏茶起源的年代在吐蕃松赞干布时期,即唐贞观六年至唐建中二年(632~781)之间。据此可以认为:吐蕃时代的松赞干布时期,是藏茶起源之时。或者说藏茶自唐代输入吐蕃。大家无疑会认同,吐蕃国王松赞干布和大唐文成公主的和亲的时代,可以说是藏茶的起源之时。从汉文化的角度看,是文成公主为西藏带去了茶叶,从而说藏茶起源于文成公主入藏。但是,文成公主为什么会携带茶叶入藏?换一个角度探索,我们就能发现藏茶的真正起源是人类在藏区的生存需求。 其实,在文成公主入藏之前,唐蕃之间已经有不少的使者相互来往。在内地茶叶入藏之前,吐蕃人已会采摘本地野生的土茶饮用。由于藏区地处青藏高原,各种生物生存条件极为严酷,人类更是面临缺氧、缺蔬菜水果(也就是缺维生素、矿物质)、食物单一(严寒气候需要以牛羊肉、乳酪等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动物性食物为能量来源)等挑战。 最先的土茶是藏茶的萌芽,这是因为藏区的人类生存需要一种植物性的饮料来解决三高食物所产生的对身体的不适和副作用。但藏区严酷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并不能使土茶成为藏茶的主流。为了生存,人们必须向外寻找更好的茶。吐蕃时代关于吐蕃国王因病寻找茶叶的故事广为流传,就印证了这种需求。为了寻找茶叶,吐蕃的使者不惜越过千山万水,深入汉区。同时,进入藏区的使者,也因严酷的生存实践,发现携带茶叶熬煮饮用,可以大大减轻入藏的剧烈反应(即高原反应),增加生存的机会,以便完成使命。从当时的记载可以发现,进入藏区的使臣在帐篷里熬茶饮用,而吐蕃国王已经可以拿出珍藏的来自四川、浙江、安徽、湖南等几乎全国各地的茶叶招待客人。所有的茶叶在藏区出现,是因为藏区的生存需要这些茶叶。当然,在这种生存需求的选择中,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大部分不适合的茶叶必然会被淘汰出局,退出藏区;必然会有一种最好的茶叶脱颖而出,历千年而不衰,成为今天的藏茶。 藏茶,起源于藏区先民的生存需求。其时间,至少是在吐蕃时期,也就是唐代文成公主进藏的公元641年。P31-36 序言 从一千多年前的吐蕃时代到21世纪的现代社会,茶一直是藏族人民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 从青衣江畔的魅力雅安到千里之遥的青藏高原,茶一直是藏汉之间经济和文化紧密联系的纽带,是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见证。 这种茶,就是作者悉心研究和首次著述的藏茶。 藏茶的悠久历史和生动故事,体现了藏汉两种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真实过程。正如作者独特的见解:藏区民众的生存需求和汉区茶农的不断努力,共同创造了藏茶。 愿藏茶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继续造福于藏区人民,造福于国内各族人民,造福于世界各国人民。 2007年8月于成都 后记 本书出版得到了许多热心人士的支持和参与。 国家茶叶质检中心骆少君主任多次指导并审阅书稿,丰富和修正了许多内容,并应邀为本书作序二;西南大学刘勤进教授也对书稿给予了指导并联络茶界知名人士座谈;《中国青年报》副总编潘平、摄影部主任晋永权热心帮助联系出版界资深人士讨论书稿,从选题论证到写作内容都提出了创造性的建议;平阳先生、玉兴活佛为我们提供了大量藏区素材;余栋刚、周蓓不辞辛苦,和我们一起深入藏区,参与采访和调查;雅安茶厂的李洪祺等新老领导和员工为我们提供了一切便利,不仅费力翻查了茶厂几十麻袋尘封多年的档案资料,还积极帮助联系茶号老人和背茶工接受采访;西康大酒店胡运总经理热情接待和安排采访行程;中国藏茶博物馆为我们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有关藏茶的老照片;德高望重的著名藏族学者平措汪杰接见我们并深刻阐述了藏茶对西藏的重要性;著名藏商邦达·多吉的女儿邦达·贡觉旺姆和康定自家锅庄后人帕珠·益西巴桑,以及康定“甲绒色”(木家锅庄)后人白马泽汪向我们讲述了感人的藏茶往事;康定的玉兴活佛讲述了他所知道的藏茶故事,并亲笔撰写了《藏茶》短文;大朗巴村的一家藏民还打出地道的酥油茶款待我们……在此,我们要深深地表示感谢。另外,我们还要感谢藏茶历史的见证人:92岁的背茶工赵德川、80多岁的背茶工牟文严、89岁的编包工兰文富、83岁的编包工李光凡、陕帮茶号老人吕日蒸、茶厂老领导米燮章。正是因为以上所有人的热心帮助和无私奉献才成就了本书付梓。 为尊重历史和便于叙述,本书历史时期涉及的计量单位用旧式计量单位表述。如:寸、尺、丈、里、斤、两、钱等。 本书作者为医疗和药物专业人士,对史料的把握如有不足之处,恳请读者谅解,并予于指正! 本书所称“雅安茶厂”即为四川省雅安茶厂有限公司。 本书所采用的历史照片和资料均为四川省雅安茶厂有限公司提供。 本书所采用的现场照片为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系2003班李鑫同学拍摄。 本书手绘插图为四川省雅安茶厂有限公司根据古代制茶场景所绘。 作者 2006年7月于成都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