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他们的智慧是神奇的,并且举世绝伦。在常年的漂泊流浪中,在从未有过的大迁徙中,是苦难和艰辛、饥饿和折磨、杀戮和欺侮……犹太人是在受尽屈辱后,顽强、执著地生存下来的。他们为生存而努力,为理想而生存,谱写着人类史上璀璨的文明。犹太人智慧的诞生是被迫的,是在屈辱中诞生的,但是犹太人的智慧无所不在,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到文学、艺术等等,一切的人类历史都印有犹太人的足迹。犹太民族的智慧包含了一些永不消逝的温情与魅力的伟大东西,就像玫瑰色的星晨,闪耀在寂寞的早晨,那就是对于人类灵魂永恒秘密的充满激情的探索。
这是一部影响了全世界亿万人思想的伟大著作,是一部蕴含真、善、美,极富哲理的典籍,是一部集结许多圣哲之言的智慧精华,它堪称犹太民族的灵魂,是认识犹太民族。本书择取《犹太法典》中含义深远的语言故事、格言谚语,以流畅生动的笔触,真实地呈现其中的深奥。
三位伟大拉比的故事
有一位犹太人由于热切向往犹太法典,所以便报考了神学院,口试时教授问他:“你为什么想进神学院?”
“因为我觉得这是一所好学校。”应试者不假思索地便作如是回答。
可是教授却说:“如果你是想研究神学的理论基础或发展源流的话,我建议你到图书馆去,学校不是作研究的地方。”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需要上学呢?”应试者困惑地问。
“学校是个瞻仰伟人人格的地方。学生们从伟大的拉比的举手投足及其日常生活的行为中学习完美人格,拉比和教师就是活生生的最佳教材。”
因此,我们应先介绍出现在犹太法典里面的三位伟大拉比。
1.希勒尔
他诞生在两干余年以前的巴比伦,二十岁左右来到以色列,在两位伟大拉比的绛下学习。当其时,以色列在罗马的统治之下,犹太人的生活非常困苦。他为了生活不得不四处奔波,但是辛劳操作的结果,每天只能赚到一个铜板,他便以半个铜板来支撑最低限度的生活,另一半则充作学费。
一天没人雇用他,当然那天也就没有收入。没有饭吃,这些对希勒尔而言并不难忍耐,但是一天不上学却令他无法忍受,于是他爬上学校的屋顶,把耳朵贴在烟囱旁边听老师在下面讲授,整个晚上就这样地度过。不知不觉间希勒尔睡着了,那是个寒冷的冬天夜晚,不久又下起雪来,洁白纷飞的雪花覆盖了学校屋顶,也盖住了他的身体。
天亮之后,学校又开始第二天的课程,可是教室却比往常昏暗,大家抬头一看,发现是因为天窗上躺了一个人,遮住了光线,希勒尔这时才被人发现。当他被人从屋顶上抬下来时,四肢僵硬,不省人事,经过烤火救治之后,才逐渐苏醒过来。从此以后,学校免收希勒尔的学费,同时所有的犹太学校也自此不收学费了。
《犹太法典》中记载最多的是希勒尔的话语,就连耶稣基督也常引用希勒尔的话。
他是个天资颖异的天才,也是个温和有礼的人。后来他做了大拉比,相当于现在的主教。他的智慧和宽宏仁慈的胸襟,全都表露在流传至今的故事和其话语之中。
有一位外邦人对希勒尔说:“在我以一只脚能持续站立的时间里,传授给我一切的犹太学问吧!”
这时希勒尔的回答是:“自己所不愿意做的事,就不要让别人去做。”
这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就是犹太文化的核心精髓。
又有一次,许多人聚在一起谈论希勒尔是否会生气。有人说他从不生气,有人说没有一个人不会生气,大家为此纷纷下赌注。一个星期五的中午’希勒尔为了安息曰即将来临,而在浴缸里洁身沐浴,此时,外面有人敲门,希勒尔匆匆擦干身体,披了一件衣服便走去开门。外面的人间道:“人的头为什么是圆的?”等等诸如此类没有意义的问题,希勒尔一一地回答过后,再回到浴缸里去,但是敲门声又响了,希勒尔遂再度前去开门,但是来人仍然是问些愚昧无聊的问题,希勒尔依然耐心地为他解说。如此反反复复达五次之多。
最后这位男子竟然说道:“要是世界上没有你这种人的话,该有多好!我为了你输了极大的赌注。”
希勒尔平静地回答:“与其让我失去耐陸,宁可使你失去金钱。”
又有一回,希勒尔十分匆忙地在街上走着,学生们看见了感到很奇怪,便问:“老师,您为什么走得如此匆忙呢?” “我为了行善事而赶路。”希勒尔回答。
学生们一听如此,便跟随老师而行,最后希勒尔竟然走进公共澡堂沐浴。学生们皆瞠目结舌,大为吃惊地说:“老师,这便是您所指的善事吗?”
“欲洁人心先洁身,保持自身的清洁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善事.罗马人总是把铜像擦拭得一尘不染,然而洁净自身要比洁净铜像更为重要。”希勒尔回答。
除此之外,希勒尔还留下了许多隽永而富哲理的话语,历经的岁月愈久,愈显出其不朽的价值。
不增进自己的知识,就等于是减少自己的知识。
夸示自己头衔地位的人,已经残害厂自己的人格与尊严。
耒站在对方的立场,不可遽下判断。
一心向学之人,不可羞于启口发问。
没有耐心的人,不能做教师。
如果你的周围没有杰出领导之人,那么你必须勇于做个杰出的领导者。
如果自己的事情自己不做,有谁会为你效劳终生呢?
凡事不从现在做起,焉有完成之日?
人生最大的目的是爱好和平、寻求和平及创造和平。
只为自己设想的人,连做自己的资格都没有。
2.约哈南·班·查凯
当犹太民族面临历史上最大的精神存亡危机之际,约哈南凭其聪颖的智慧和不畏险阻的精神,力挽狂澜,使犹太文化得以绵延不息。这同时也使他成为那个动荡时代的英雄,留名青史,永垂不朽。
公元七十年,罗马人大肆破坏犹太神殿,企图毁灭整个犹太民族,斩尽犹太文化之根苗。当其时,约哈南主张温和的对抗之策,因此遭致激进派人士的监视。约哈南为了挽救犹太民族文化,终日忧心如焚,不停地思考救急存亡之道,最后他决定不顾生命的危险,去罗马军队中,与罗马将军晤谈。
当时所有的犹太人皆被半困半囚于耶路撒冷城中,不可任意进出,约哈南遂佯称生病。由于他是一位主教,因此有许多人探望他,不久,他快要死亡的消息便传遍了整个耶路撒冷城,再过不久,甚至传出了约哈南逝世的讣闻。
他的徒弟们将老师入殓之后,由于耶路撒冷城內没有可供埋葬的墓地,于是打算把灵柩抬到城外去埋葬。但是激进派的守备军却不相信约哈南真的死了,统领的军官说:
“我们要用刀刺刺看,才能相信。”
犹太人有一种传统风俗,即活人不能亲眼看见尸体。所以那位军官并没有打开棺木,拿刀从外面就要刺进去,此时徒弟们高声制止说:
“这是冒渎伟大的拉比的行为呀!”
一般的犹太人死后,通常是把他装进棺木就置之野外,可是弟子们却以“这位受人尊敬的拉比必须善加安葬”为由,扛起棺木就往城外奔去。由于拉比在犹太人心目中的地位,终使他们侥幸地逃过这一关。
到了罗马军的阵前,罗马上兵也要以刀刺刺看,说着便举起了刺刀,徒弟们这时又慌忙地说:
“如果棺内躺的是罗马皇帝,你们也会以刀去刺吗?而且我们是没有武装的,有什么好怀疑的呢?”
这几句话终于让罗马兵半信半疑地放过了他们,使他们顺利地到达了战线后方。
拉比从棺木中走出来,请求晋见司令官。他凝视着司令官的双眼,以虔敬的口吻说:
“我以对待罗马皇帝的心情,向您致敬。”
司令官被尊称为皇帝,并不感到高兴,反而勃然大怒,认为此举无异是对罗马皇帝的侮辱。可是拉比却毫不动容地继续说:
“请您相信我的话吧!神的旨意告诉我,不久您就是罗马皇帝。”
司令官平息了怒火,说道:
“谢谢你来报知我这个消息!不过,你要求的是什么呢?”
拉比回答说:“我只有一个请求。”
各位聪明的读者,如果你是拉比,你将如何回答呢?请诸位好好地思考一番吧!P7-10
序
田秉锷
从生存的意义看,全世界所有的民族一律平等。
从发展的角度看,各民族并不平等。
深入到民族精神的层面权衡一个民族的聚散荣辱,我们会发现民族智慧影响民族命运。
虽然任何一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遭逢灾难,但犹太民族的苦难史最为奇绝。罗马帝国对这一民族的摧毀,德国法西斯政权对这一民族的绞杀,只是两个极端的例子。绝处逢生,自救而获救。犹太民族的智慧与生命力都让世界称奇。
“死海”的存在,定然是有象征意义的。
涉过“死海”,即获新生,犹太民族的智慧大都保留着历史灾难的烙印。因而,这智慧总能与复国的大计相呼应。刚健之气、柔韧之度、忠贞之志,贯乎其中,虽历久而不衰。
叶青编译的这本书,冠以《犹太五千年智慧》之名,十分确当。从浩瀚的《犹太法典》里,精选出薄薄的一册书,让读者得以管窥犹太民族精神的大干风采,这样的著述,真可谓惠及万方的善事。在庸言泛滥、误识风行、名著压市、大家满街的盛世繁荣里,用这样的“小书”揭载一个民族的“大智”,难得。
犹太法典并不是枯燥的法律条文,也不是律法案例。它是综合了文学、史学和哲学的文化典籍,它是凝聚了真、善、美、智的百科全书。两千多名学者,穷十年之功,将公元前五世纪至公元后五世纪这一千年间的犹太圣哲的言论与行为,整理归纳,编纂成帙,终于继旧约圣经后,对犹太民族的精神史作了一次完整扫描。虽然基督教徒们坚持否定基督出世以后的一切犹太文化,其中包括否定犹太法典的价值,但犹太法典对旧约圣经的补遗与扩展是毋庸置疑的。而且由于犹太法典具有超越宗教的宽容,它在非基督教的世俗世界获得更广泛的传播。据本书作者介绍,《犹太法典》的本文与注释早已被世界转译。仅注释部分即被翻译成巴比伦文、德文、法文、西班牙文、北非文、土耳其文、波兰文、意大利文、俄文、英文等。犹太法典被重视,反映了遍及东西的文化共识,即:犹太文化不单是一个民族的成长结晶,而且是西方文明的重要源头。
流传至今的犹太法典原始稿本仅有两套。一是巴比伦《犹太法典》,一是巴勒斯坦《犹太法典》。前者为犹太人看重,是公认最有权威性的法典。《犹太法典》凡二十卷,一万二干页,二百五十万字,重达七十五公斤。
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是《犹太法典》的精选精编本,是站在现代人立场上的归纳整理本,但这本书的基本精神还是再现性的,尽管它的内容已经超出了犹太法典的古老内容,并增加了对犹太民族新生活的插叙。这样做的好处,是将犹太法典从往古拉到今天,实现了历史法典与现实生活的对接。在阅读中,我发现自己获得了双重启示,一是犹太法典原创精神的启示,一是犹太民族遵循法典规范的启示。这也再一次证明,《犹太法典》不是单纯让人阅读的书,它是让人学习的书、实践的书。
因为保持了故事为主的体式,这本书的“法典”理性反而借着行动实践变得鲜活而生动。我以为,凡属智慧的启示,都有超时代的恒久魅力;而凡属智慧民族,都对本民族优良传统倍加珍视。轻于告别,轻于割舍,动不动便与祖宗决裂的人不会是一个智者;数典忘祖,简单地将泊来的所谓先进思想推崇为国家指导精神,尤其易于戕杀本民族的固有智慧。犹太民族固守《犹太法典》的精神家园,给世界各民族都树立了民族自立、自强的榜样。而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它的传统智慧,似乎并没有引起全民族的信仰性呵护。或许,中国曾经的民族灾难还不够深重。难道,还真的要做了“巴比伦之囚”,国人才能唤起迟到的自珍与自信?
犹太智慧与中国智慧有许多共鸣而相通。这让人在阅读中时不时产生亲切的认同。差别在于,犹太民族总是智慧地去做,中华民族则习惯智慧地表述。结果很可能是:一个守护了智慧,一个丢弃了智慧。言重了吗?请读者深思而反省之。
作为题外之论,我提醒世人将智慧与聪明不要等同。做聪明人易,做智慧人难。一个民族,举族而追求智慧尤难。犹太民族在世界范围内流徙求生时,丢掉了许多东西,包括数不尽的金银财宝和千千万万的个体生命。而每一个活下来的犹太人,都留住了他们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借此,留住了他们民族的大智慧。犹太民族的生存实践,本身就是一个智慧化程序。
我还没有见到中文全译本《犹太法典》。这本书,将以丰富的感性材料向中国读者展示犹太法典的精髓。减少些盲目,增加些智慧,也许是我们共同的阅读期待。
犹太拉比希勒尔告诫说:“不增进自己的知识,就等于减少自己的知识。”那就让我们在增加知识和智慧上多用些心思吧。因为,只有知识与智慧是可以随身携带、且永远不会被人夺走的财产。
《犹太法典》并不是枯燥的法律条文,也不是律法案例;它是综合了文学、史学和哲学的文化典籍,它是凝聚了真、善、美、智的百科全书,是犹太民族的圣经。本书择取《犹太法典》中含意深远的寓言故事、格言谚语.以流畅生动的笔触,真实地呈现其中深奥。
我思考问题的许多方式和灵感是来自于小时候就读过的《犹太法典》
——卡尔·马克思(《资本论》,《共产党宣言》作者)
《犹太法典》对于每一个虔诚的信仰者来说,它给我们开启了一道通往自由与财富的大门。
——索罗斯
管理最重要的品质是保持正确的心态,《犹太法典》是让我们内心宁静的教义。
——格林斯潘(原美国美联储主席)
《圣经》让每一个人服从上帝的安排,但《犹太法典》让财富服从了我们的选择。
——哈默(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
《犹太法典》是西方人的智慧总集。
——大前研一(世界著名管理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