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我国第一本养成教育系统著作,科学,严谨,新颖,实用,并附有养成教育的序列细目表格,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适读对象为广大家长和幼儿园、小学、初中的教师。本书为下册,侧重介绍与学生当前学习任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习习惯,突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在校学习的习惯以及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内容详实、丰富,兼具理论性、可读性及可操作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学习习惯与学习个性的养成(下)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作者 | 林格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我国第一本养成教育系统著作,科学,严谨,新颖,实用,并附有养成教育的序列细目表格,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适读对象为广大家长和幼儿园、小学、初中的教师。本书为下册,侧重介绍与学生当前学习任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习习惯,突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在校学习的习惯以及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内容详实、丰富,兼具理论性、可读性及可操作性。 内容推荐 本书是国内第一套系统的养成教育专著,是作者经过八年的养成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的一个总结和理论提升,同时注意到读者的需求,行文尽量通俗易懂。因此,本书既是教师和父母实施养成教育的助手,也是学生培养良好习惯的帮手。 本书写作时间较长,经过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的审定,被列为全国养成教育实验学校(幼儿园)的通用教程。本书分上、下两册,上册主要介绍养成教育的基本理论、内容以及习惯培养方案,下册侧重介绍与学生当前学习任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习习惯,突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在校学习的习惯以及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内容详实、丰富,兼具理论性、可读性及可操作性。本书为下册。 目录 第一章 终身学习的五大习惯1 第一节 主动学习的习惯3 一、定义和内涵3 二、培养要点9 三、自我评估13 第二节 不断探索的习惯16 一、定义和内涵16 二、培养要点20 三、自我评估25 第三节 自我更新的习惯27 一、定义和内涵27 二、培养要点33 三、自我评估39 第四节 学以致用的习惯40 一、定义和内涵40 二、培养要点44 三、自我评估48 第五节 科学管理知识和处理信息的习惯49 一、定义和内涵49 二、培养要点50 三、自我评估52 第二章 在校学习的三大核心习惯54 第一节 将课本读活的习惯55 一、树立正确的课本观55 二、不同课本不同读法61 三、追求动脑,感悟每个知识点67 四、重视笔记73 五、利用好辅助工具80 六、重视课外读本84 第二节 悟透每堂课内容的习惯92 一、搞好预习92 二、读透老师99 三、充分利用课堂上的“零碎时间”105 四、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112 五、有效地记笔记118 六、有针对性地复习124 第三节 动脑筋做题的习惯132 一、先复习再做作业132 二、做题过程中有意识地动脑137 三、对做过的题进行反思143 四、有选择性地做题149 五、理解而非套用(针对公式)153 六、热心给别人讲题158 第三章 克服不良学习习惯165 第一节 纠正厌学的习惯167 一、定义和内涵167 二、纠正要点168 三、自我反省172 第二节 纠正马虎的习惯173 一、定义和内涵173 二、纠正要点175 三、自我反省177 第三节 纠正没有目标的习惯178 一、定义和内涵178 二、培养要点182 三、自我反省184 第四节 纠正没有计划的习惯185 一、定义与内涵185 二、纠正要点187 三、自我反省189 第五节 纠正磨蹭的习惯191 一、定义和内涵191 二、纠正要点192 三、自我反省193 第六节 纠正不专心的习惯194 一、定义和内涵194 二、纠正要点195 三、自我反省199 第四章 用自己的风格学习200 第一节 决定学习个性的主要因素201 一、学习个性——只能养成,不能复制201 二、决定学习个性的主要因素202 第二节 十种类型的学习个性241 一、反省型241 二、尝试型245 三、以本为本型251 四、训练型256 五、提问型262 六、举一反三型265 七、举三反一型270 八、暗下功夫型277 九、竞技型281 十、合作型285 第三节 通过训练形成自己的学习个性290 一、肯定自我291 二、认识自我294 三、自我训练317 四、超越自我321 五、创造自我330 试读章节 第二节 不断探索的习惯 一、定义和内涵 不断探索,就是在未知的领域里,凭借自己的兴趣爱好、凭借自己的发现和寻找进行学习,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 探索来源于兴趣,但不是“三分钟热度”。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产生了兴趣,就会产生弄清楚事物来龙去脉的冲动。这种冲动不是昙花一现,当它指引着一个人坚持不懈地去努力寻求原因时,就成了真正的探索。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费曼天性好奇,自称“科学顽童”。他在普林斯顿大学念研究生时研究蚂蚁怎样通报信息的故事,充分说明了这个称号对他名副其实。 为了弄清楚蚂蚁是怎样找到食物,又是如何通报食物在哪儿的,他着手做了一系列实验。如找个地方放上些糖,看蚂蚁需要多长时间能够找到,找到之后又如何告诉同伴。然后用彩色笔跟踪画出蚂蚁行进的路线,看究竟是直的还是弯的。通过这些实验,他发现蚂蚁是嗅着气味回家的。后来,当他发现蚂蚁成群结队地“光顾”自己的食品柜时,他运用自己发现的规律成功地改变了蚂蚁们前进的路线,保住了自己的食品。 探索的兴趣不因外界的关注与否而受到加强或者减弱。并不是所有人都关注的事情才有价值,有时候“真理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随大流”很容易,但是能够“耐得住寂寞”,做坚持真理的少数人就难了。 迄今为止,一生中两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科学家只有一位,桑格。桑格是英国科学家,分别于1958年和1980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虽然获得了如此‘馓人”的成就,但是很多入都想不到,桑格在中学时代远远不是什么“天才”或者“神童”,他的成绩甚至属于“平庸”一类,而且在获得工作机会的过程中也曾经差一点因为“平庸”被柜之门外。 桑格从小受到父亲和哥哥的影响,喜欢生物学。他经常和哥哥去野外采集和制作动植物标本,—起读生物方面的科普书籍。因为热爱生物学,并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其中,他的生物学知识远远比同龄的伙伴多。但是当时学校里并不考生物学,所以他的生物学对提高自己的成绩并没有什么作用。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平庸”,而且他内向的性格也使得他雇学校里很少能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从小到大,他在学校里得过的唯一奖励就是“全勤奖”,从来没有显示出过人的才华。 1939年他毕业于剑桥大学,1940年英国剑桥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主任佩鲁兹在聘请他到自己领导的实验室工作之前,佩鲁兹征求过一些权威人士和一些—般人士的意见。那些人对桑格的评价正面的不多,也没表示出多少赞美。当佩鲁兹选择桑格的时候,还有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议,觉得不应该选这么—位没什么影响和资历的年轻人到如此有名的实验室。 那么桑格究竞用什么打动了佩鲁兹呢?原来佩鲁兹主要看中了这位年轻人的闯劲和思想解放,还有他的化学专业背景,这都是剑桥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所需要的。桑格虽然并不突出,但是他的思维很有原创性,在硕士论文里提出了连博士课题都很少具有的创意和思想。 探索还来源于怀疑。没有疑问,就没有探索。对于别人提出来的观点,不假思索地接受很容易埋葬探索的机会。 科学世家的“小公主”、居里夫妇的女儿伊伦·约里奥·居里,与丈夫—起获得1935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她小时候非常好动,淘气得像个男孩子,但是自从参加由母亲居里夫人及其好友朗之万、佩兰等人制订的合作教育计划,她的淘气变成了对未知事物强烈的爱好和探索精神。有一次,物理学家朗之万给孩子们出了一个问题:把—条金鱼改进一个装满水的鱼缸里,然后把溢出来的水接在另一个缸子里,结果却发现这些水的体积比金鱼的体积小,为什么? 孩子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伊伦没有参加讨论,而是在想浮力定律——浸在水中的物体所排开水的体积应当与物体体积相等。可是这个定律怎么到了金鱼身上就不灵了呢?又想,朗之万是知识渊博的大物理学家,总不会是他弈错了吧? 一回到家,她就向妈妈问这个怪问题。居里夫人想了想后,笑笑说:“伊伦,你动手做一下,试试看就知道了。”伊伦一定更弄出个究竟,想证实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于是她从实验台上取了个缸子,又弄了条金鱼,开始做实验,结果竟然是溢出水的体积与金鱼的体积一样。 “奇怪呀!为什么朗之万说体积不相等呢?”伊伦想了半天,最后好像下了很大的决心。 第二天一上课,她就质问朗之万,为什么给他们提出一个错误的结论,并详细地描述了自己的实验经过和结果。朗之万听完,赞赏地笑了:‘咿伦,你是个聪明的孩子。通过这个小谎言,我想告诉孩子们——科学家说的话不一定就对,只能相信事实,严谨的实验才是最可靠的证人。” 越是原创的探索,需要付出的时间和耐心就会越多。因为很多问题在书中是找不到答案的。 昆虫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陌生,但对昆虫进行研究性观察的人并不多。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的成功,就源于他对昆虫进行了原创性的研究观察。P16-18 序言 养成教育的研究成果表明,优等生成功的两个关键内因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个性。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学习个性形成的前提。 (一) 习惯决定命运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养成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 科学大师爱因斯坦曾说过这样一句俏皮话: “如果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剩下的就是教育”。这里的教育就是习惯。 习惯是一种多么顽强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从小就应该建立各种好习惯,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有段名言: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结合孙云晓教授在《教育的秘诀是真爱》一书中对培养习惯的具体要求,综合起来,自我培养习惯主要有如下原则与方法: 1.几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我们完全可以说,这一代青少年是历史上最优秀的一代人,是值得信任并且大有作为的一代人。看看飞速崛起的信息产业,大展宏图的主将不正是年轻一代吗? 正如陈会昌教授所说,从历史高度看,当代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个性面貌总的来说是在进步。 第一,青少年是时代精神最紧密的追随者; 第二,现在的青少年独立性、自主性明显增强了; 第三,青少年是当前市场经济社会道德价值体系的探索者和创建者; 第四,人格和人性的复归在现代青少年身上表现得非常明显; 第五,现代青少年,个性中的创新性也显然比过去的青少年好; 第六,现在的青少年其实并不是没有理想、抱负,只不过他们的理想不像我们过去那样“远大”、“空洞”; 第七,现在的青少年比过去更加外向,更富于激情,等等。 总而言之,培养良好习惯需要几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才能完成。 2.培养习惯,警惕非人格化 习惯的养成是需要技能的,但是要想从根本上培养起良好的习惯,单靠技能是远远不够的。 譬如,有人提出微笑服务时,要求服务者露出八颗牙齿。大家可以对着镜子试一下,露出八颗牙齿时的笑容确实是灿烂的。应当说,这一要求是有依据的,但是,稍有社会经验的人也非常明白,露出八颗牙齿的笑容未必发自真心。假笑、干笑、傻笑、狂笑等,都可以露出八颗牙齿,这是人们所需要的吗? 由此,习惯培养应当人格化而不能单纯的技能化。说具体一些,就是在习惯培养过程中,应当以健康人格为核心目标,注意观念与情感的培养,对每一个好习惯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从而晓之、信之、践之。 3.尊重规律,讲究方法 一是关键在头三天,决定在一个月。 按照美国科学家的研究,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 中国习惯研究第一人周士渊先生分析,这21天是个平均数,养成的习惯不一样,每一个人的认真程度不一样,刻苦程度不一样,所用的时间肯定也不一样。既然这21天是个平均数,那我们用一个月的概念更好记,而且更保险,所以“培养习惯重在一个月,关键在头三天”。同时,周先生还总结出习惯培养的七个秘诀,即, ① 真正懂得重要性 ② 找出可行性分析 ③ 统筹安排,逐一击破 ④ 关键前三天,重在一个月 ⑤ 每天前进一点 ⑥ 借东风 ⑦ 坚持不懈,直到成功 美国著名教育家曼恩的名言,即“习惯仿佛是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 世界上的事情,怕就怕认真,怕就怕坚持。如果你凡事认真,坚持去做,就没有任何事情是难的。 二是习惯培养的步骤。 培养我们的良好习惯到底有哪些基本的环节和方法呢? 可以概括出六大步骤。 ① 认识习惯的重要 ② 与同学及相关人员一起讨论制定适当的行为规范 ③ 进行形象感人的榜样教育 ④ 持之以恒地练习 ⑤ 及时而科学地评估引导 ⑥ 逐步培养良好的集体风气 大家必须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培养一个好习惯或改正一个不良习惯是艰难的,也是必须的。 三是培养好习惯用加法,矫正坏习惯用减法。 培养好习惯需要用加法,持续21天就会开始养成;矫正坏习惯则需要用递减法,逐步减少不良行为的次数。我相信,每一个父母和教师只要有爱心和恒心,都可以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完全有希望培养出孩子的良好习惯和健康人格。 4.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 由正确认识向正确行为转化需要训练,由正确行为向良好习惯转化更需要训练,由不良习惯向正确行为转化尤其需要训练,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不断强化,是实现转化的关键。 一是训练必须持之以恒。 训练要持之以恒强调“反复”二字,不反复训练形不成习惯。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工程,养成一个好习惯不是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的事,需要长期抓,持之以恒;矫正一个不良习惯更不是三天两日的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 二是训练必须严而又严。 训练还要强调严格二字。训练就要有个“狠劲”,不见实效不收兵。练习的过程是个痛苦的过程,就得咬着牙坚持下去。只有经过痛苦的磨炼,才能养成好习惯。 在这一点上,我们应向原女排教练袁伟民同志学习,他在训练女排时就有个“狠”劲。平时,他非常关心、爱护女排队员,待她们和蔼、亲切,对她们的生活关怀备至。可一上了训练场,他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女队员累得浑身出汗如水洗一般,他又扔过去一个球,“继续练!”女队员累得趴在地上起不来了,他又扔过去一个球,“还得练!”他知道,不这样练是打不出世界冠军的,没有这种“狠”劲,表面上是疼爱她们,可最终是害了她们。 三是训练必须要求具体。 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通过反复的分解操作练习,才能形成自然的、一贯的、稳定的动力定型。有些操作过程较复杂的行为要求,可采用分解操作示范。如洗衣服这项行为训练内容,如果我们认为要求高、过程复杂,可以把它分解成五个步骤,一浸、二抹、三搓、四漂洗、五晾晒。这样就很容易掌握要领,且印象深刻。 四是训练必须纪律制约与自我要求相结合。 要克服不良习惯既需要内部的意志力,也需要外部的强制力,不能高估我们的自觉性,良好习惯的养成完全靠自觉是不行的,必要的纪律制约是很重要的。争取家长、老师、同学的真诚监督和帮助,把纪律制约与自我要求结合起来。 (二) 学习个性决定学习效果 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似乎是所有优等生成功的第一秘诀。 在学习中要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学习,只注重方法的模仿和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注意、认识、了解、发展及养成适合自己的学习个性,才能真正使自己的学习过程时时刻刻都处在控制之中,使自己的学习进程步步扎实,使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充满丰富的思想,使自己的思想深刻、准确。 所以,形成学习个性才是每个人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的关键所在,也是锤炼人格和魅力的重要方法和步骤。 书评(媒体评论) 人的全面成长过程中,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渗透到各种教育之中去,否则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教孩子怎样做人的任务,所以,养成教育应当是每一位教师和家长都应掌握的教育艺术。 ——徐惟诚(原中宣部常务副部长,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会长) 养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改进德育的重要方面。 ——陶西平(著名教育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习惯是人生之基,而基础水平决定人的发展水平。大量事实证明,习惯决定一个人的成败,也可以导致事业的成败,最根本的教育就是养成教育。 ——孙云晓(著名教育专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 养成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它是教给少年儿童终身受益的东西,与素质教育紧密相关。 ——关鸿羽(著名教育专家,北京普通教育研究所副所长)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求真务实,青少年时期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 ——陆士桢(著名教育专家,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 智育是良好的思维习惯,德育是细小的行为习惯,素质教育更加体现在人的细小的行为上。 ——程鸿勋(著名教育专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原学研室主任) 父母的行为习惯就是孩子学习的一本教科书。 ——张梅玲(著名心理学家,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员) 培养习惯有利于“知行合一”的实现。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养成习惯才能把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成为真正的品质;第二,习惯培养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既是道德实践的过程,也是道德再认知的过程。 ——徐岫茹(著名心理咨询专家,中国健康教育所研究员) 正如大教育家所说,智育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德育不好是危险品。因此德育必须从小培养,而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培养习惯,无论是道德习惯还是学习习惯。 ——孙蒲远(著名教育专家。北京特级教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