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不如童年苦
奔流不息的汾河水流经山西中部的时候,忽然分出几条支流,其中一条叫作峪河蜿蜒东去,在它身旁坐落着千年古镇——汾阳城。汾阳自晋时建城立县,经唐宋明清历代繁衍,已是三晋大地的名城。左有连绵不断的吕梁山脉环抱,右有汾河水滋润,青山绿水,人杰地灵。这里注定是个藏龙卧虎的好地方。
距离县城二十多华里,有一个名叫东雷家堡的村庄。村子很大。景色也优美,漫山遍野开着苦菜花和蒲公英,一排排窑洞、一间间房舍落错有致,良田千顷,阡陌纵横,鸡鸣犬吠,炊烟袅袅,好一派田园风光。东雷家堡村最有名的是曹姓大家族,属于当地名门望族,历史上曾出过两名举人,不少家族后裔担任过各个朝代的文武官员。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曹氏家族出了个己卯科的举人曹伟(字硕公),他与当时的三晋名士、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书画家、大名医傅山(傅青主)是太原三立书院的同窗,二人交情深厚。傅山旅居汾阳时,经常造访曹家大院,与曹硕公吟诗唱和,谈论时政。明亡后,性情耿直的曹伟不愿意出来做清朝的官,长年隐居家中。六十岁寿辰那天,傅山特意撰写文章《奉祝硕公曹先生六十寿辰序》,尽抒二人之间的深厚情义,赞颂曹伟刚正不阿的气节。沧海桑田,时过境迁,鼎盛一时的曹家日渐衰落,不复往日的辉煌。一脉相承的家族中,有的成了富人,有的成了穷人。
1942年2月,曹氏家族第五门的后代——曹国才的媳妇赵仲仙即将临产。民间有言,“喜鹊叫,喜事到”。难怪连日来,被当地人称作“鹌儿”的鸟一直盘旋在曹家的新房院的上院西房,不时地发出一阵阵“喳喳喳”的欢叫声。“鹌儿”鸟形态像喜鹊,全身长着乌黑发亮的羽毛,漂亮的小嘴下有一撮雪白绒毛。在当地人眼里,“鹌儿,,是吉祥鸟,落到谁家就会给谁家带来福气。
这年的阴历二月初八,从清早开始成群结队的“鹌儿”便扑扇着翅膀飞到院子里,不往别的屋顶上落,也不往其他院房上飞,偏偏都聚落在新房院的上院西房——曹家五门住房的屋顶上。随着一声婴儿的啼哭,曹国才的第三个儿子呱呱坠地,东雷家堡村的“新房院”里又诞生了一个小生命。他就是本书的主人公曹开镛,乳名叫“福成”。
有“鹌儿”的报喜,又添丁生子,多了一个顶门的男儿,本当是大喜之事了,可房屋里的空气却凝固着愁闷。新生儿的父亲曹国才,骨瘦如柴、满脸沮丧,一言不发,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8岁的大儿子定成(曹开铭)和4岁的二儿子有成(曹开钿)也守在炕沿边,好奇地望着襁褓里的弟弟。孩子的母亲被窗外的鸟叫声惊醒了,她睁开了疲惫的双眼,温柔地搂抱着怀中的小三儿,脸上不由得掠过一丝高兴的神情。但是,当她慢慢地稍微抬起头,看到坐在炕沿边的早已“分家”另住的丈夫,马上转喜为悲,不由自主地“唉”了一声,皱起了双眉,心中暗暗念叨着:“我的三儿啊,你来的不是时候啊!”
曹开镛确实生不逢时。1942年兵荒马乱,灾祸连年。日寇的铁蹄践踏中国大地,老百姓身处水深火热之中。反动军阀阎锡山统治山西之后,便成了这个地面上的土皇帝。他横征暴敛,疯狂地扩军,再加上连年的战乱,压得老百姓几乎喘不过气来。反动政府为了搜刮民脂民膏,大肆推广种植和吸食鸦片,这里的老百姓就更苦了。曹开镛的童年命运多舛,幼小的年纪便遭逢一连串的不幸。
父亲曹国才原本在北京前门大街同成信绸缎庄做伙计,工钱虽然不多,但在以务农为本的农家,却是令人羡慕不已的。曹国才娶了比自己小六岁的赵仲仙,新媳妇很要强,也很能干,孝敬公婆,勤俭持家,曹国才又在京城有一份体面的营生,一家人过得和睦而温馨。1934年1月8日,自从母亲赵仲仙生下大哥定成后,没料到连年的水灾把家里好不容易积攒下的积蓄都花光了,一家人的生活日渐艰难。
不幸在意想不到的时候陡然降临:1936年夏天,父亲曹国才忽然匆匆赶回家,神情抑郁,一副病歪歪的样子,整日里沉默不语,谁问话也不回答。家里人都很着急,北京同成信绸缎庄的生意很忙,怎么就平白无故地跑回家?后来才知道是曹国才偷偷抽上鸦片烟,无心学做生意,被东家从北京打发回家戒烟来了。
母亲心中十分不快,老实巴交的丈夫怎么会染上大烟?今后的日子怎么过?她有怒气,又不便发作,怎么办?她和奶奶商议,一定要痛下狠心帮助丈夫戒烟。这可是说来容易做起来很难的事啊!本院的同姓恶霸曹玉台等人也都是鸦片烟鬼,千万不能再让丈夫和这些人接触,戒不成大烟,反倒添祸。母亲和奶奶时时刻刻看守着、提防着,监督父亲戒掉烟瘾。
皇天不负苦心人,在母亲和奶奶的精心照料和监督下,父亲曹国才的鸦片瘾总算戒掉了,谢天谢地熬过了这一关。于是,她们赶紧托人让父亲到北京同成信在太原开的分店去上了班。
好景不长,就在母亲生下二哥“有成”的当天,父亲曹国才却被同成信绸缎庄彻底解雇回家了,原因是他管不住自己,又犯了烟瘾。这一次,不管母亲和奶奶如何劝戒,父亲根本一点儿也听不进去了,鸦片照样抽,大有破罐子破摔的势头。最要命的是,父亲失去了戒烟的信心和勇气,奶奶也管不住他,只能以泪洗面,撒手不管,任他去了。母亲期盼父亲能像上次那样戒除烟瘾的愿望也成了泡影。
不怀好意的本家财主叔伯曹玉台父子,整天勾引父亲鬼混在大烟堆里。父亲没有钱了,便偷着拿家里的物品去换,眼看越发不可收拾,家里值钱的东西也快变卖空了,60亩耕地又被父亲私下典卖挥霍,只剩下10亩,连6亩祖坟也被抵押了出去,如此下去,用不了多久,这个家就败光了。母亲赵仲仙真犯愁了,到底该怎么办呢?身边未成年的孩子们又怎么活下去?
是听任大烟鬼的丈夫把家败光,还是为幼小的孩子们存留一丝生存的希望?母亲挺直腰杆作出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决定:要跟丈夫曹国才分家!在那个时候,一位农村女人能作出这样的决定,实在是惊世骇俗之举!但这也实属无可奈何。其实,她的想法很简单,为了保住这个家,为了自己的孩子们。当她提出分家时,先是父亲曹国才不吭声,后是奶奶不表态,拖了一段日子,家并没有分成。自古以来,只听说过丈夫“休妻”,哪里有媳妇“休夫”的?!于是,外面的风言风语传开了。
“天底下还没见过媳妇闹得要和丈夫分家的。”
“国才的媳妇太厉害了,竟欺负婆婆和丈夫没法活。”
窝一肚子委屈,含一眼窝泪水的母亲铁了心,坚持分家不动摇。要想让父亲戒掉大烟瘾是别指望了,眼看着家中的田产要被父亲卖光,粮食也快吃完了,全家老小怎么活呀?在母亲的坚持下,父亲曹国才毫无办法,也只得勉强同意了。
在二伯父曹玉阶的主持下,终于分了家。本村羊圈的四亩地和三院的东房三间大套空库房,归母亲赵仲仙和定成小哥俩。现住房屋不动,北间归赵仲仙母子,南间归奶奶和父亲居住。P9-12
曹开镛这个名字经常在报章杂志上看到,电视上也经常见到他的身影,不少人知道他是一位著名的中医男科医生。但更多了解他个人情况的人恐怕不多,他创建中医男科过程中所遇到的艰难险阻以及他从医以外的人生经历则更是鲜为人知。《岁月》这本书,就是具体描述曹开镛从呱呱坠地到他创建中医男科,乃至当选国际中医男科学会主席所走过的人生旅程。我们在撰写这部书稿时,力求以朴实无华的笔锋,娓娓述说,把读者带进曹开镛的事业、生活和精神世界里,在被书中那些故事感动的同时,使人们认识和了解一个真实的曹开镛,从而喜爱他,学习他,以他为榜样,在各自的岗位上,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与曹开镛同志相识多年,他比我年长一岁,我称他为“曹兄”,他叫我“老弟”。我可以说,我们不是那种庸俗的称兄道弟,而是深深的理解,灵犀相通,这是三十几年交往中结下的情谊。正因如此,我由衷地被开镛的精神所感动,正是这种精神,成就了曹开镛壮丽多彩的人生。
为民族复兴、祖国腾飞而尽忠的精神。他心中牢记母亲的教导:“要像岳飞那样,永远精忠报国。”他太爱自己的祖国了!为维护国家的利益,在经济最困难、最需要钱的情况下,他竟拒绝外国人出50万美元买他的一个中药方;在中医男科事业重重受阻、个人受到极不公正待遇而万分委屈的情况下,他放弃外国人的优厚待遇、请他到国外办中医男科的诱惑,甚至把塞到他手里的“绿卡”毫不吝惜地弃掉。一个人如果没有崇高的民族气节,没有一颗爱国的赤子之心,能够做到这一点吗?
对母亲的尽孝精神。常言说“忠孝不能两全”,而开镛却做到了。了解曹开镛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大孝子。他对母亲的孝不是愚孝,也不是简单的报恩,而是发自内心深处,是把生活的苦难、个人的成长与事业的成功紧紧地和母亲联系在一起。他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就是:“没有母亲,就没有我曹开镛,更没有我事业上的成功。”正因为如此,他在交友或选用职工时,对父母不孝的人坚决不交、不用。
对事业锲而不舍、执著追求的精神。为了培植中医男科这棵大树,他克服那么多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他为事业可以拼上性命。一个为工作不怕死的人,他的事业成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悬壶济世、奉献社会的精神。悬壶济世是中华医学的传统美德,在曹开镛身上完美地体现了这种慈悲为怀、奉献社会的精神。他创建中医男科的宗旨是“寻回男子汉”,“健康每一位男人,幸福每一个家庭”。家庭是组成社会不可或缺的细胞,家庭美满幸福,社会才能和谐稳定,所以我常想,曹开镛的中医男科从小处说是治病救人,从大处说是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啊!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曹开镛家境贫寒,从小就在苦水里长大,他尝尽了生活中酸甜苦辣的滋味。他对特困群体的关爱和资助,甚至对曾经给他制造过困难和麻烦的人的大度和宽容,都植根于他对人生苦难的认识。他常说的一句话是,一个只关心自己不关心别人的人,事业再怎样成功,也是一个人格欠缺的人。基于这种认识,他待人处事的原则是,“宁肯天下人负我,而我不负天下人”,甘愿自己吃亏、吃大亏,也决不做损人利己的事,他认定了“吃亏是福”的做人之道。
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书中说过:“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曹开镛曾经是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他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毛主席的教导,他就是这样的人。
正因为曹开镛是这样一个人,当我们提出要写他的传记时,他慨然应允。他不是想炫耀自己,也无意为自己树碑立传,他是想把自己的人生得失、经验教训告诉大家,使同行和后继者少走弯路;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太爱中医男科了,就是功成名就的现在,他仍然坚持每周出门诊,只要他一坐进门诊室,就忘掉世俗的一切,一心扑在患者身上,一年下来,经他诊治的病人就达三四千。他之所以同意写这本书,就是想告诉大家,中医男科发展到今天这样的地步,实在是不容易,我们要珍惜它,扶持它,使这棵大树能够枝繁叶茂,永世常青。有人说,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这是说怀子生产的不易。而我们的这本书不是“十月怀胎”,而是两年半“怀胎”,数易其稿,才“一朝分娩”。这期间,我们走访了开镛家乡的父老,请他的战友、亲朋、患者、记者、医界专家等,开若干次座谈会,从各个方面收集资料,仔细筛选,目的是将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曹开镛介绍给读者。
在本书即将付梓的时候,我们对为此书付出心血的人表示衷心的感谢:首先是开镛的夫人王梅,她是本书的第一作者,除了在书的内容文字上策划、把关外,她还费尽工夫搜集整理大量开镛的有关照片、资料,为本书增辉添彩作出了别人不可替代的贡献;开镛的二哥开钿自始至终参与本书的创作,有的篇章他亲自撰写,体现了兄长与弟弟的手足之情;吕抒怀和贾卯清同志是本书文字的主要撰写者,为本书的圆满完成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我们还要感谢不辞辛苦,多次参加座谈会,为本书提供资料、提出建议、献计献策的部队老首长、老战友、患者、父老乡亲,没有他们的无私支持,就没有本书的问世。天津人民出版社的陈益民总编和李晶责编,为本书的最终出版付出很大辛劳,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最后,我们还要声明一点,本书中除了曹开镛本人和他的亲属以及必须用真名的,用的是真名实姓之外,为了保障他人的隐私权,其余凡涉及的人名以及部分单位名称,不论褒贬,一律采用化名替代,如有重名者,纯属偶然,敬请读者见谅。
楔子 于无声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
从1988年金秋开始,一直到1989年春季,中国大陆一些知名的新闻媒体和港台地区有关报纸忽然关注起一本书的出版。区区一本书籍,怎么会在大陆、香港和台湾三地同时掀起一场不小的波澜?!
其实早在1988年的10月份,上海《文汇报》头版头条就抢先登载了有关这本书的消息——
[本报天津专讯]在中医男科研究园地辛勤耕耘十多个春秋的曹开镛,今年喜获丰收。天津市凯福医院副院长曹开镛先生,为了创立中医男科学,从1978年开始进行理论研究并在临床中不断积累经验。如今,他主编的《中医男科学》已由天津科技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中医男科学的专著……
接着,自1988年底至1989年初,《光明日报》、《中国中医药报》、《中国健康报》、《天津日报》等全国和地方报纸相继发布类似的消息。其后关于《中医男科学》这本书出版的消息迅速传播开来,中国香港的《新晚报》和中国台湾的《民生报》等也纷纷进行重点报导。《新晚报》用大字标题这样写道:“填补过去未有专门著述中医男科学一书出版反映中医临床学科新的发展趋势。”台湾《民生报》指出:“标榜中医男科学学术取得新进展的《中医男科学》一书,已由曹开镛主编出版。中国医学书籍浩繁,流传至今已多达万余种,但男科著作却寥寥无几。仅见记载的明朝岳甫嘉所著的《男科证治全编》久已失传。《中医男科学》的问世反映了中医临床学科的新发展。该书阐述了中医男科发展的渊源,男性生理特点,男性病因、病理等辨证论治的办法。……”
1988年,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十个年头,在这一年中,中国发生过许多足以吸引中外媒体视线的重大事件: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召开,对外宣布将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深化和加快改革开放,持续稳定地发展国民经济。国务院作出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鼓励科研机构引入竞争机制,允许科技单位推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这一年又是三年治理整顿时期韵开端之年,治理整顿经济环境。中央提出廉政建设刻不容缓……总之,十年改革,风起云涌,百业待兴,新闻界目不暇接地记录着中国每肘每刻发生的巨变。
那么,一本中医的学术著作,怎么会引起多方面的关注?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深思。
值得注意的是中外媒体一致用了几个陌生而关键的词语,如“中国第一部《中医男科学》”,“是中医男科的奠基之作”,“填补过去未有专门著述,反映中医临床学科新的发展趋势”。
毋庸置疑,“男科”在那个年代还是显得很刺眼的字眼儿。善于联想的中国人,在心目中常常把“男科”与“性”联系到一起。改革开放虽然进行了十年,思想解放使一个个禁区土崩瓦解,但是“性学”这个禁区依旧一片死寂,仿佛坚不可摧的堡垒,无人敢谈,无人敢触,无人敢闯。1968年在美国召开首届世界性学大会,到了1982年已经连续举办了六届,拥有12亿人口的中国大陆从未派人参加过这个热门学科会议。难道中国人不承认性?外国人的种种疑问是可以理解的,千百年来,国人对于性学一直采取谈虎色变的隐讳态度,即便在20世纪80年代末,知晓和研究“性”还被视为一种罪恶。
就拿中医学来说,绵延几千年,医学著作浩如烟海,偏偏关于男科学方面的专著却寥若晨星。有记载,明朝岳甫嘉曾著有《男科证治全编》一书,可惜早已失传,现代人无法识得其“庐山真面目”。清代傅青主编著过《傅青主男科》两卷,其内容却名不符实,名为男科,实则论述的多是男女杂病。近现代的中医学术著作中,更难寻觅到系统阐述中医男科病理的论著。莫非中国男性品种优秀、从不会患有男科疾病?其实并不然,有关方面调查的数字却触目惊心:在我国患有性功能障碍的男性约一亿人,患有前列腺疾病的男性约一亿五千万,患不孕症的男性不少于五千万,也就是说大约有三亿多男人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难言之隐,而且这个数目还将逐年增加。事实就那么冷酷无情,一方面存在巨大的疾病种群,另一方面缺乏医学的指导性论著。“男科学”禁区的坚冰就这么难以打破吗?至少在1988年深秋之前,中医男科领域依然无声无息,死气沉沉……
“于无声处听惊雷”,1988年7月,一本标志着“第一部中医男科学奠基之作”的《中医男科学》诞生了,它的出版“填补过去未有专门著述,反映中医临床学科新的发展趋势”。
该书一经出版,立即得到业内人士及有关方面专家的高度评价,称“该书编写体例严谨,对病症论述系统完整,层次分明,逻辑性强,反映了古今研究的全貌”。又说:“全书立论精当,系统全面,切合实用,它将对中医男科的临床、科研、教学的开展发挥促进作用。”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会一石激起千层浪,令专家学者欢呼雀跃并给予如此高的评价?我们不妨一目十行地粗读一遍它,大致把握一下它的特点——
就《中医男科学》一书的内容而言,具有四个显著特点:一、保持中医理论体系的完整性,突出中医特色,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辨证论治。二、继承和发扬相结合。该书继承了前人合理的论治思想,而又根据今人的成功经验和作者的临床实践,在病症的论治上有新的发展。三、切合实用。书中对疾病注重动态变化,治疗上具有多层次与方法多样化(以中药为主,还有气功、针灸、单验方、食疗等)的特点,并结合现代中医临床研究成果,突出实用性。书中对中医没有相应病名的疾病,通过多年的治疗实践,不仅摸索出病因病机并取得较好的疗效,而且冠以准确的现代医学的病名(如前列腺等)。在不孕症的病因病机及分证论治上,同样作了新的尝试。四、通过中医文献的深入研究,闯入“性事”禁区,提出崭新的观念。认为人的欲(性欲)不可绝、欲不可早、欲不可纵、欲不可强抑。性事应遵循一定的法则和宜忌,才能达到优生优育和养生保健的目的。这样一部中医男科的奠基之作,这样一部勇闯中国性事禁区的破冰之作,它的问世能在1988年的秋季造成如此巨大的轰动,便不难理解了。由此,人们把关注的目光开始聚焦到《中医男科学》编者曹开镛的身上。
这是一位带有浓厚传奇色彩的人物。他14岁跟家乡的老中医学徒,在以后漫长的几十年中,他虽然变换过多种角色,参军入伍、“文革”时当过“支左”军代表,从部队转业后,曾任某直辖市一所市级医院的副院长……政治浮沉,曹开镛始终没有放弃对中医学的酷爱和钻研。多年在中西医结合方面的研修以及把西医的科学诊断同中医传统理论和经验的有机结合,使他厚积薄发,另辟蹊径,从中医男科学方面杀出一条“血路”而一鸣惊人。
实际上,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已经具备深厚中医功底的曹开镛便探索和实践着男科疾病医治的道路。1987年9月,曹开镛就在天津市某中医门诊部开设全国第一家中医男科诊室。1988年他又开办了中国第一家中医男科门诊部。这些临床实践,都基于他理论先行、实践并举的思想方略:曹开镛迫切地想从古代中医理论中汲取养分。他翻遍历代中医典籍,敏锐地发觉历史上尚未有过系统阐述中医男科病理的论著。于是,一个大胆而又创新的思路从脑海升起:能不能将散失于历代浩繁的中医典籍的男科文献整理出来,编写一本继承发展而切实可用的中医男科专著?这个思路真可谓新,也可谓险。面对一个在性问题上讳忌数千年的民族,在荒芜一片的处女地上,曹开镛将如何走得出来?
待人谦和的曹开镛骨子里却很执拗,他认准的事绝不回头。从1985年开始,他苦战三年,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1988年主编完成了中医男科“第一书”——《中医男科学》。
这不过是一个传奇的开头。曹开镛心存高远,他不但要发扬光大中医男科学,造福千千万万个男性患者,还要让中国的中医男科逐步走向世界——
1990年,由曹开镛主编,第一部集男科临床诊断之大成的《中医男科丛书》(10本),由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相继出版;
1991年前后,由曹开镛研制的治疗男性三大疾病(性功能障碍、不育症、前列腺疾病)的二十多种系列中成药成批生产,形成了中国第一代治疗男科疾病的系列中成药;
1994年6月,中国中医药学会男科学会在天津成立,曹开镛当选为第一任会长;
1995年年11月,首届亚太地区中医男科学术大会在泰国首都曼谷召开,亚太地区中医男科学会正式成立,曹开镛当选为第一任理事长;
1999年6月,首届国际中医男科学术大会在香港召开,同时,国际中医男科学会在香港成立,曹开镛被选为首任主席;
2002年6月,建筑面积六千多平方米、以曹开镛名字命名的“天津市曹开镛中医男科医院”在天津市河西区解放南路447号落成,这是国内第一座规模最大的中医男科专业医院;
2003年9月,由世界上四十多个国家代表参加的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在北京召开,并成立了中医男科学会,曹开镛当选为世界中医药学会男科学会会长。
此间,由曹开镛主持研制的“男士营养液”批量投入生产,并打人美国医药市场。
从1988年那个秋季往后延伸,我们所看到的几乎都是曹开镛成功的华彩乐章。但是,谁都知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和“成似容易却艰辛”的道理。就好似积沙成塔、聚水为海一样,无论哪个人,当他收获成功的时候,必定走过一段漫长而执著的追求之路,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坎坷与挫折,付出了超凡的辛劳和牺牲。
我们依旧从1988年那个秋季开始,沿着曹开镛人生的轨迹往回追溯。拂去漫长岁月的蒙尘,我们清晰地看到一个成功人士行走了半个多世纪的旅程,有风有雨有阴有晴,更有阳光和彩虹。同时我们惊异地发现曹开镛的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赤橙黄绿青蓝紫样样俱全,苦辣甜酸涩无一不备,它仿佛在证明一个论断:传奇人物必然有其传奇的经历。让我们把追溯的视线投向曹开镛的故乡——山西汾阳县东雷家堡村,从六十多年前的一个初春的清晨开始……
曹开镛这个名字经常在报章杂志上看到,电视上也经常见到他的身影,不少人知道他是一位著名的中医男科医生。但更多了解他个人情况的人恐怕不多,他创建中医男科过程中所遇到的艰难险阻以及他从医以外的人生经历则更是鲜为人知。《岁月》这本书,就是具体描述曹开镛从呱呱坠地到他创建中医男科,乃至当选国际中医男科学会主席所走过的人生旅程。作者以朴实无华的笔锋,娓娓述说,把读者带进曹开镛的事业、生活和精神世界里,在被书中那些故事感动的同时,使人们认识和了解一个真实的曹开镛,从而喜爱他,学习他,以他为榜样,在各自的岗位上,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这是一位带有浓厚传奇色彩的人物。他14岁跟家乡的老中医学徒,在以后漫长的几十年中,他虽然变换过多种角色,参军入伍、“文革”时当过“支左”军代表,从部队转业后,曾任某直辖市一所市级医院的副院长……政治浮沉,曹开镛始终没有放弃对中医学的酷爱和钻研。多年在中西医结合方面的研修以及把西医的科学诊断同中医传统理论和经验的有机结合,使他厚积薄发,从中医男科学方面杀出一条“血路”而一鸣惊人。本书沿着曹开镛人生的轨迹往回追溯,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一个成功人士行走了半个多世纪的旅程,有风有雨有阴有晴,更有阳光和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