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女友都喜欢怎么办?做未婚妈妈是否是一场悲剧?为什么会有“一见钟情”?大学生谈恋爱的20个理由是什么?同居时代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礼物?中国人的情色文化批评是怎样的?……直面困扰当代青年人的情爱难题,为大学士正确面对生命指点迷津。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爱是需要学习的(情爱文化50讲) |
分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作者 | 徐兆寿 |
出版社 | 中国言实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两个女友都喜欢怎么办?做未婚妈妈是否是一场悲剧?为什么会有“一见钟情”?大学生谈恋爱的20个理由是什么?同居时代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礼物?中国人的情色文化批评是怎样的?……直面困扰当代青年人的情爱难题,为大学士正确面对生命指点迷津。 内容推荐 今天,谁要论及情爱而羞于言性,那他一定会遭人耻笑。可是,我们对待性的态度正确吗?我们关于性的知识可靠吗?本书将告诉你,性与情感不可分,性与审美不可分,性与道德、历史不可分一句话,性与文化不可分。那种纯粹用科学主义看待性的态度是绝对有害的。 本书是被网上誉为“青年性学大师”的西北师大教授徐兆寿先生在许多大学进行情爱文化讲座的讲稿,从文化的角度为青年人解决各种困扰他们的难题,有启蒙情爱教育,普及生理、心理知识和树立正确情爱价值观的现实意义。有关徐兆寿先生开设的情爱文化讲座,曾在大学校园和网上备受争议。 目录 前言 性文化讲座上的遭遇(代序) 上编 爱是需要学习的 第1讲 爱是需要学习的 第2讲 爱是创造的 第3讲 一个营销者的爱情两难 第4讲 请救救这些“性革命”浪潮之上的青年 第5讲 大学流行姐弟恋:女性成为主动者 第6讲 两个女友都喜欢,怎么办 第7讲 他要分手,我该怎么办 第8讲 一个无法自拔的苦恼者 第9讲 如何处理好灵与欲的冲突 第10讲 女子在男子面前应如何摆布自己 第11讲 男人喜欢什么样的女人 第12讲 女人喜欢什么样的男人 第13讲 为什么我国青少年青春期性行为提前 第14讲 我国儿童性教育存在误区 第15讲 性会成为爱的阻力吗 第16讲 做未婚妈妈肯定是一场悲剧 笫17讲 “性革命”、“垮掉的一代”与80后 第18讲 “性革命”真的到了中国吗 第19讲 中国人和西方人对婚姻的认识 第20讲 婚姻危机 第21讲 关于无性婚姻的回答 第22讲 她该不该结婚 第23讲 我们究竟要不要结婚 第24讲 卖淫女被杀之后 第25讲 一位陌生女人的来信 第26讲 面对孩子,离异女人怎样走出困境 第27讲 这样的父亲应该感到悲哀 第28讲 中国人姓氏的没落与自由意识的崛起 第29讲 孩子该随谁姓 中编 什么是爱情 第30讲 什么是爱情 第31讲 爱情受三种力量支配 第32讲 什么样的爱情适合于婚姻 第33讲 为什么会有“一见钟情” 第34讲 恋爱与爱情是一回事吗 第35讲 和好朋友同时喜欢上一个女生 第36讲 失恋的原因 第37讲 80后的爱情 第38讲 80后的性爱观 下编 性文化课笔记 第39讲 性文化课笔记 第40讲 大学生谈性文化课堂 第41讲 大学生谈恋爱的20个理由 第42讲 同居时代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礼物 第43讲 特别的三八节 特别的对话 第44讲 接吻会生孩子吗 第45讲 究竟是男人坏还是女人更坏 第46讲 大学生对同居的态度让我惊讶 第47讲 他向全世界宣布他的爱情 第48讲 人性的善恶真的无需争论吗 第59讲 在真与善之间选择谁 第50讲 人性是向善的 附录 性教育亟须进行 性教育亟须进行 我与性的难说史 性学者都是性开放者吗 为自己辩护 我们正面临一个失范的时代 中国人的情色文化批评 中国人的道德悲剧 试读章节 爱是需要学习的 来信: 我爱上一个女孩子三年了。不知道她喜不喜欢我。 分析: 这个问题初看起来是多么地无知和令人不屑,似乎不值得回答。但细细想想,哪个人的成长中没有这种痛苦?只不过他说出来了。 我没有跟他进行更进一步的交流,但很显然,他内心的自卑已经将他彻底地紧锁起来了。他知道自己爱着一个女孩,整整三年了,他没有表达过,他也不是不想表达,很想,就是不敢,或者说不会。 他没有学会爱,尽管他认为自己爱着,爱得很深,很痛苦。就人类来说,一直有人不断地提出关于爱的命题,人类的一切宗教、哲学、艺术都在解读爱的密码。基督教最核心的内容就是爱,儒家和墨家的最高理念是仁,还是爱,佛教的慈悲依然是爱。而一切哲学所讨论的就是爱值不值得我们去学习、体验和牺牲,怎样去实现。但是这一切恰恰证明了另一个事实,那就是人类并不懂得爱。如果人类已经懂得爱,也许就不需要宗教、哲学、艺术了。 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类中间的绝大多数并不知道怎样去爱。简单地说,不知道怎样去爱一个人。自私和利益限制了人们关于爱的发展,人们往往贪图的是获得爱,或者说攫取爱,而不是无私地给予爱。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些人始终在爱着,在给予別人,这些人被我们所爱,所赞扬,但是,他所爱的人不一定接受并肯定。而有些人,从生到死,一直在不断地索取爱,从不去爱別人,孤独至死。爱他的人倒不一定舍弃他。从中国世俗的命运观来看,这种不会爱的人也是有福的,是命中注定的。这种功利主义的价值观是有害的。 弗洛姆在其《爱的艺术》里谈到,一个人的富有并不是有多少权利与财富,而是一个人能给予别人和这个世界爱的能力。巴尔扎克笔下的吝啬鬼就是一个绝好的证明。富人的财产越多,就越是吝嗇,因为他总是想把自己的财富不断地增加,以填补他心中的缺憾,恰恰相反,一个穷人是非常富有的,他富得可以将自己的生命都给予別人。 这是个价值判断问题。有些人的价值观太世俗了,最后使人的生命失去了冒险的乐趣,失去了应有的判断,而变得虚无了。人的生命有长有短,关键在于价值,但在有些人的虚无价值中,这是一种迷失,仿佛一个人活得越长越有价值。我的外曾祖母是前两年去世的。她活了近百岁。我们看到的并不是她为活了那么长而高兴,相反,她苦恼极了。刚刚吃过饭,她就冲着家人嚷道,快给我饭啊,要把找饿死吗?家人怎么解释她都不相信自己已经吃过了。她已经对饥饿失去了判断。等家人把饭拿来,又嚷道,刚刚吃过又让我吃,要把我撑死吗?我母亲去看她,她倒还能认出来,在几个小时的努力下还能记得我这个十几年没见的重外孙子的名字。但是,我母亲后来见她时就不同了。她已经不认识我母亲,还大呼,奶奶啊,把我赶紧抱到沙滩上埋掉吧,我实在活够了。 她的生命对她只是一种烦恼而已。我们的生命哲学中缺乏一种坚定的向死而生的信念。 爱情只不过是爱的一种表现形式。当我们要谈到真正的爱情时,必然要上升到爱的本质。关于爱的本质,是一个哲学问题。因此,我们不妨可以这样说,爱情就是一门哲学。柏拉图、尼采、叔本华、马克思、恩格斯、罗素、弗洛伊德、荣格、弗洛姆等都曾就此问题发表过自己的哲学见解,歌德、莎士比亚、托尔斯泰、曹雪芹等也从艺术的角度给予过一些解释。历代诗人更是从自己的体验出发,将爱情描摹得充满了神秘、传奇色彩。 为何爱情便是哲学呢?一方面,爱本身就是一个哲学命题,另一方面,爱情又是一个伦理问题。除此之外,爱情本身还是一种教育,是有关人的教育。人在爱情中的体验比所有的体验都要深刻、细致、激烈。在一定意义上讲,这种情感的体验好比宗教的情感体验一样,让人不可思议。 因此,当我们提出要“学习爱”这样一个命题时,无疑是要一个人学习哲学。也惟有学习了爱,从而进入一种价值关怀时,爱才会有意义,爱也才会被理解和尊重,否则,爱仍然是虚无的。 从一个人的成长史也可以轻易地得出个结论:爱是逐渐被认识和学习的。文中述及的这个咨询者正值学习的痛苦期,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关于爱的学习是盲目的,甚至可以说是被动的。古往今来,为何老人总会津津乐道地谈这谈那,因为他们拥有经验。爱恰恰是需要经验的,爱的学习与其他的学习都不同,它需要全身心的投入,甚至生命。爱是一个生命的历史过程。古往今来,我们总结了无数的关于爱的经验。道德与宗教便是。这是我们学习的一种内容。 另一项内容却是没有的,这便是有关身体的知识,其实也就是欲望的知识。从古至今,无论中西,所有的宗教与主流哲学都是禁欲的,或者说治理欲望的,从而提倡精神与价值,使人的生命与其他生物不同。但是,从历史来看,这种禁锢是有问题的。人类获得的知识一直是不完善的。 比如,有关家庭的历史,有关两性的历史,有关爱情的历史。这些在进化论和人类学产生之前是没有的,于是在此之前的知识是一个系统,而在此之后的知识是另外一个系统。有关爱的知识也一样。我们过去都会以为人类的两性关系天生如此,所以不会去改变,当这些人类学知识被获得后,我们就会发现,人的历史是一步步按人类的需要和梦想改变的,各种宗教、道德都是处在动态的变化之中,于是我们便陷入一种前所未有的空茫中。在这种空茫中,我们必将重新来认识历史、现实、自我、社会,等等。 我所强调的学习便是如此。 但是,学习了这些必要的知识后,也未必能获得本质。真理的获得是非常艰难的,任何人想要获得真理,必须得经历心灵的磨难、知识的困惑、生与死的终极追寻甚至生命的冒险,等等。只有知行合一,才可能获得真理。 获得真理的生命是通透的,对爱自然也是通明的。在这里,特別要强调的一点是,真正和谐美好的爱是没有痛苦的,凡是有痛苦的爱是不明理的,是没有超越自我的爱。爱要达到一种境界,即爱着一种真理,而非一个具体的肉身。只有如此,爱才可能被超越,爱也才能被学习,爱情才可能是永恒的。也只有如此,相爱着的人才可能不被具体的物象所左右,而是有一个共同的信仰。这是他们心灵真正的桥梁。 过着这样一种生活,便是神圣、永恒的生活。这是我们永远的目标。也许不是人人能达到的,但它昭示了一种可能的生活。 在这样一种爱的学习中,一个人最终会战胜自卑、恶劣、欲望、形式,必将超越自我,成为一个自信、自强、永远爱人、身心合一的完善的人。勇气、坚强、快乐会成为他内在的动力,而自由将成为他的呼吸。P3-6 序言 几年前,我在兰州黄河边的一次沙龙上结识了这位名叫徐兆寿的徐教授,他供职于西北师大,号称国内首位在大学里开设性文化课的学者,被网上誉为“第四代性学界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新浪和搜狐博客最具人气的作家之一,点击量达到几百万。当我收到兆寿发来的这部书稿时,起先并没有很重视,而且认为这可能是讨大众欢心的“炒作之书”。由于我们几次见面互有好感,而且听谈论的话题主要集中在一些哲学问题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上,因此过了一段时间我还是打开了这部书稿。根据我的理解,虽然近年来中国人再不是“谈性色变”,但大学里能够开设一门这样的性爱文化讲座,还是让人始料未及。等我读完全稿后,我很感动,兆寿干的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事,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和启蒙意义。 兆寿说:“一个大学生曾经问我:老师,接吻会不会生孩子?我想,大概举这样一个例子就足以说明性教育在当下的重要性,而当面对学生幼稚的责难时,我居然还是七七八八地解释了那么多。可能是碍于老师的面子吧。实际上这多可笑,什么是老师?什么是学生?爱是需要学习的。”中国几千年来虽然不乏“房中术”和“素女经”之类的奇书,但较用性心理学和性爱文化学的科学视角来审视爱与性,还差得很远。想想大学里的莘莘学子,从小没有上过美德课和公民课,生理卫生课也是遮遮掩掩,犹抱琵琶半遮面。虽然有些孩子开放得一塌糊涂,但大多数学生却经不起一场失恋的打击。这样的形势不容回避,性教育课更是刻不容缓,尤其是网上色情泛滥,许多懵懂无知的少年,随时都有被毒害的危险。向他们传授健康而高雅的性爱文化知识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太好事,不仅能使孩子健康成长,而且可以使社会稳定和谐。 在这个性革命浪潮汹涌的时代,如何理解性与爱,如何认识生命的价值,是人类共同面对的难题。兆寿的诸多探讨,无疑具有形而上的特点。这在目前的性学界是非常难得的,而且具有实用价值和开拓性意义。诸如:你对大学生谈恋爱怎么看?你对大学生同居现象怎么看?你认为大学校园里该设有自动售套机吗?大学生应该怎样解决性欲?两个女友都喜欢,怎么办?为什么会有“一见钟情”?同居时代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礼物?等等,兆寿在书中都做出了科学而理性的回答,为青年人指点迷津,为老师家长分忧解难。 中国人,该撕下我们貌似斯文的假面具了,性是一件高雅而神圣的丈事,它不仅会影响一个人的情绪和性格塑造,还会影响一个人未来婚姻、生育乃至一生的大事。在我们这一代发生过的一些悲剧,再不能在我们孩子身上继续发生。因此,我很愿意向广大家长、老师和青年朋友,向全社会诚恳地推荐这部深刻而实用的启蒙读物,并希望中国的性文化课能早日进入各大学的课堂。 赛妮亚 2007年初冬于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