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朋友的身份、平实的语言,以贴近大学生活,急新生所急、帮新生所需、助新生所求的原则,将与大学生密切相关并对大学生有重要影响的问题进行了综合整理,分成了“初入大学”、“学习方法最重要”、“时间巧安排”、“让课外生活充满魅力”、“健康生活每一天”、“与人交往的艺术”、“做自己的财务主管”、“有效利用信息资源”、“美好未来不是梦”等9个部分。每一部分都列举了大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根据相关书籍的介绍和笔者自身的经验体会,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就解决这些问题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人;智者,也当借力而行。相信此书定能为同学们在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奉献中追求事业成功、实现人生理想助上一臂之力。
本书是一本针对大学新生和低年级大学生,系统介绍大学生活,提供全面实用的指导和建议的书。本书既有一位大学教授对当代大学生的希冀和柔情,也有两位大学生对正在经历的大学生生活的具体体验和入微心得,相信各位读者会从中得到启发和帮助。该书从初入大学、学习方法、管理时间、安排课余生活、理财、选择未来道路等9个方面入手,以深入浅出、亲切生动的语言,详尽介绍了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为新生量身打造了大量实用可靠的指导意见和建议,旨在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更好地把握大学时光,创造人生辉煌。
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宝贵的,对于大学生来讲也不例外。在目前的高等教育体制下,大学一般为四年左右,除去寒暑假,每个学年只有9~10个月的时间。再把周末和其他节假日扣掉的话,你真正的大学时间就更少了,可以说是转瞬即逝。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国际时间研究会负责人之一的惠特罗曾说过:“把时间观念置于重要的位置上,这是现代文明的特征之一。”现代的大学生,学习内容越来越广泛,信息流量越来越大,业余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能否珍惜这段大学时光,充分地利用好时间,几乎就决定了你大学生活的成败,而能否在大学里培养出善于管理时间的本领,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将来能否适应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因此,学会管理时间就成为你在大学首先要掌握的技能。
3.1确立目标
如果你想成为时间的主人而不是它的奴隶,那你必须为自己确立目标,因为没有什么能比确立个人目标更能促进你进步了。回想一下你的高中生活,尤其是高三那一年,是什么驱使你废寝忘食地学习,不厌其烦地做练习?是你订下的要考上大学的目标。有了目标,你就有了动力。在面对困难和遇到失败的时候,目标能给你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支撑你走出失败阴影的力量。进入大学后,很多学生容易被高考的胜利冲昏头脑,觉得自己可以松一口气了。殊不知高考不是你人生的最终目标,大学也不是你未来幸福的保险箱,如果你不在入学初就为自己制定一个长远目标并定期制定短期目标,那么你的时间就在不知不觉中流失大半了。
长期目标
目标是你在脑海里经过一番认真思考形成的,但是一定要用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把目标写出来能帮助你理清自己的思路,还能时刻提醒你不断地为目标而努力。
长期目标是需要经过一段较长时间才能取得的成绩。大学里最大的长期目标是考虑你在大学毕业时应该做什么,是出国留学,还是在国内读研,抑或直接找工作?这个长远的目标或许你在入学之初还不能做出决定,那就先放一放,用一年的时间来思考,等你即将结束大一生活的时候再作决定也不迟。
另外的长期目标就是学期目标。在制定学期目标前,你先准备好一份校历和一份你的课程表。根据校历的时间安排和课程表的课程设置,再结合你的个人情况制定出目标。如果你以前没有做过类似的计划,可以参考下面的建议进行考虑。
期末时你的学习成绩要达到什么水平,比如你决心拿最高的奖学金。
这学期学校、院系对你有何要求,比如必须完成一项社会实践,你打算如何完成。
本学期你将面临哪些重要活动,比如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你希望自己考出什么样的成绩。
你是否准备修双学位或者打算找份兼职。
在学生工作、生活安排等方面,你对自己提出了什么要求。
长期的目标为你每个学期的安排搭好了支架,若要使之成为一幢漂亮的建筑,还需要你制定一系列短期目标来为它添砖加瓦,使之进一步完善。
短期目标
短期目标是完成长期目标的过程中所经过的相对有限的步骤。每周计划和每日计划都属于短期目标,通常把每周的目标确定好之后,每天该做什么你也就清楚了。
最好每周能有一个固定的时间来思考下周的目标(周末的晚上是不错的选择)。拿一张纸坐下来,把下周你要实现的目标写下来,要尽量的详细。先写出你必须实现的目标,例如,完成某门课程的期中论文,为周四的讨论课准备发言材料。再列出你可能完成的目标(如果你没有遇到突然的活动或任务,你就应该有时间完成),例如读完老师指定参考书的三个章节,背诵一篇优秀的英语短文等。
下个星期制定目标前,先检查一下自己上周完成目标的情况。全部完成就照此模式继续制定。如果有些目标没有实现,那就分析一下原因,赶快采取补救措施,务必使自己在下周把以前没完成的任务完成,同时也要适当调整你的下周目标,避免下次再出现不能实现目标的情况。因为经常不能完成任务对你的自信心会是很大的打击。
节假日目标
大学每年都有两个长假期——寒暑假,还有“五一”、“十一”两个各一周的假期,再加上每周两天的双休日,算起来有四个多月的节假日时间。忽视了这么一大段的青春光阴可真是太可惜了,所以你也别忘了给节假日做个精美的计划,这会让你的大学生活更加异彩纷呈。
先谈寒暑假的计划。这段假期很长,尤其是暑假,有两三个月之多,你可以利用假期做很多事情,比如:
上各种名目的辅导班
在目前出国热不断升温的形势下,很多同学会利用假期上英语辅导课。北京新东方学校开设的TOEFL、GRE、雅思、口语、听力等辅导班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如果你立志出国,就很可能要在假期成为“寄(GRE)托(TOEFL)”行列中的一员。P63-65
想给初入大学和即将进入大学的新生写一本喜闻乐见和排忧解难之书的念头,始于我在北京大学给本科生授课之时。那时常常有学生来向我诉说自己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困惑,有的学生因不能适应新的大学生活而烦恼,有的学生问我怎样在大学里学习,有的学生不知道自己如何与舍友相处,有的学生不能协调学习与社会活动的关系,有的学生为感情受挫而痛苦万分,还有的学生对人生的总体设计、定位和对未来的道路选择迷茫不已。面对同学的诸多困惑和疑问,我当时就曾组织不同年级的同学进行探讨和交流,在校内的刊物上开辟相关的专栏,并在北大开设了这方面的专题讲座。几年过去了,找我咨询的同学和家长越来越多。尤其是我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任教、担任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以来,在与全国各级各类大学校长的交流中发现,无论是重点大学还是一般院校,无论是职业学校还是中等专业学校,都普遍存在新生如何适应大学生活的问题,找我咨询的学生及家长也从过去只限于北大而扩展到全国范围,每天都要处理大量相关的电子邮件、信件和电话。为了从这种“困境”中解放出来,我决定写这样一本书,一方面可以“应付”一下咨询者,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受益,这是写这本书的主要动因之一。
其二,作为一个教师,不但要教书,更重要在育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迫使我认真去研究和探讨这些问题,并最大限度和最大范围地去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要。
第三,从学术的角度,我清晰地看到大学生适应性教育与训练也是一个全新的被学界忽略的重要领域。对由中学进入大学,从一个基本封闭的生活圈子到一个开放的大学巨系统,学生的生理、心理、对社会的感知和社会学角色定位等等这些与所处环境的适应性和最佳耦合性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已迫在眉睫,这必须引起政府、社会、学校、老师、学生和家长的高度重视。使学生能够安全、顺利且更好地度过大学生活时期,不仅仅是一个适应大学生活的问题,更对学生的大学四年本科和以后的读研究生,以及未来走向工作岗位,乃至一生的发展都至关重要。我在近几年的跟踪研究中发现,大一的适应性和形成科学健全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起着基础性、关键性和根本性的作用。且大学生的成长有它固有的生态环境和生态链,也有其固有的规律。大一是这个生态环境中最关键、最重要的一环,在这期间培养的各种能力会终身受益。这就像儿童学语言一样,2~5岁是最佳学语言期,这时学得最快、掌握得最好。如果错过这一时期,再让他去学,可能不仅仅是事倍功半,而且怎么努力都可能达不到那种境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这一段生活是不可逆的。在这一阶段所必须形成的科学的、健全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人生观、价值观等如果没有形成或形成不科学、不健全甚至产生变异,则属于先天不足,以后也是补不来的,甚至会出现难以预料的严重问题和后果。所以用大学生态学和人生发展生态学的视角来审视这个问题,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认真深入地跨学科研究这个问题,并将研究成果集结出版,这是一个科学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和本分。当然这本《大学生活导航》仅仅是我们出版的系列丛书的一本,而且是比较贴近大学生生活的最平实、最通俗的一本。
如何适应大学生活是一个很普遍,也是最常见、最普通的话题,但要全面、科学地回答这个问题,让学生受到启迪,并通过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形成而终身受益,却非易事。就像学游泳一样,不但需要讲一些理论知识或道理,还要进行训练,而且这种训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这种训练有学校或班级组织的,也有家长或同学自发组织的。但在当前学校、社会、家长对这些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不可逆性认识不足的情况下,外来的有组织的辅助性训练还很少。这就需广大同学首先要亲自进行前期的体验式学习,同时也给学生的自我训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难度。所以一方面我们要加强这方面跨学科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也要开发相关的有指导意义可操作的训练课程(包括集体的、个体的、理论的、实践的、模拟和体验式的训练)。同时还要呼吁各级政府、各级各类学校、家长、学生和全社会都来关注新时期的大学生适应性问题。为此我和北京大学本科生周玲、乔苗沅两位同学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共同完成了这本书。
此书以朋友的身份、平实的语言,以贴近大学生活,急新生所急、帮新生所需、助新生所求的原则,在发放大量问卷和广泛征集意见的基础上,将与大学生密切相关并对大学生有重要影响的问题进行了综合整理,分成了“初入大学”、“学习方法最重要”、“时间巧安排”、“让课外生活充满魅力”、“健康生活每一天”、“与人交往的艺术”、“做自己的财务主管”、“有效利用信息资源”、“美好未来不是梦”等9个部分。每一部分都列举了大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根据相关书籍的介绍和笔者自身的经验体会,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就解决这些问题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在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我们还邀请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十几位优秀同学谈了自己对大学生活的切身体会。在他们当中,有高考状元,也有体育特长生;有学习成绩的佼佼者,有学术科研的新星,也有学生工作的活跃分子;有讲述自己转系体会的同学,也有总结出国和就业经验的过来人。我们希望这些同学的现身说法配合本书前9章的内容,能为即将迈入大学校门和已经处于大学校园的青年读者们开启一扇门,让大家通过这扇门,走向灿烂辉煌的未来。北大有首广为流传的歌曲《燕园情》,歌词中有几句是这样写的:我们来自江南塞北,情系着城镇山野;我们走向海角天涯,指点着三山五岳。我们今天东风桃李,用青春完成作业;我们明天巨木成林,让中华震惊世界。笔者愿以这几句话与读者共勉。
笔者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该书的写作,加之才疏学浅,书中肯定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还请读者朋友不吝赐教。
董险峰
2005年6月17日
当看完这本书,你也许会奇怪,为什么这本书有那么重的北大痕迹呢?我想说的是除了三位作者都出身北大外,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北京大学身为中国大学的典范之一,借用她的例子更可以起到一种代表作用,产生一种象征意义。常常有人说,北大精神、北大精神。可是什么是北大精神呢?蒋梦麟先生告诉我们,北大精神就是大度包容和思想自由的精神。现在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繁荣、富足的时候,也是中国人摆脱百年屈辱最关键的时刻,每一个青年学子都应该借鉴这样的精神摆脱迷茫,立志成才。希望每一位青年学子都能掌握正确的方法,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在大学里好好地磨炼自己、提升自我,为民族的繁荣贡献力量。
著名教育家亨利·纽曼说:“大学训练是达到一种伟大而又平凡目的的手段,它旨在提高社会的思想格调,提高公众的智力修养,纯洁国民的情趣,为大众的热情提供真正的原则,为大众的志向提供确定的目标,扩展时代的思想内容并使种种思想处于清醒的状态,推进政治权力的运用以及使个人生活之间的交往文雅化。”如果你通过看这本书、实践这本书能够少一些困惑,多一些自信,少一些青涩,多一些成熟,那么这也大约达到我们的目的了。
由于本书的成书时间仓促,难免会有所疏漏。一些在计划之内的篇章由于时间限制没有办法与大家分享,如怎样合理利用校内校外资源、大学生父母的心态如何调整、如何应对新事物(如手机短信)对大学生活的冲击、专科生应对新生活的办法,以及不同类别、不同区域的院校情况等等。这些我们都将在再版的时候作进一步的补充和调整,同时也企盼大家对本书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再版时修正。
本书的写作和出版得到了许多领导、老师与同学的关心、支持,他们是:全国政协副主席张美映,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长、教育部部长周济,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俞家庆,北京大学常务副书记、副校长吴志攀,副校长林钧敬,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杨振斌,副校长岑章志,复旦大学副书记、副校长翁铁慧,副书记燕爽,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副书记王新清、陈一兵,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书记郭大成,南开大学副校长陈学奇,华东师范大学副书记、副校长王小明,云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伊继东,副校长杨林,山东威海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金志涛等几十所高校的领导同志;北京大学副校长林钧敬和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杨振斌在百忙中阅读了我们的书稿并撰写了序言;平金明、张乃耀、宋永廷、李峥、刘宇峰、安珊珊、刘馨等同志参与了本书部分撰稿工作,在这里一并向他们致以衷心的感谢。
我们期待再版的时候相见!
董险峰
200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