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梅清与宣城画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童永生
出版社 安徽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宣城梅氏是望族,自北宋年间诗祖梅尧臣“以诗名家”以后,文风蔚起,历代名家辈出,故有“宣城梅花遍地开”之说。“黄山画派”的领袖人物之一,也是“宣城画派”的创始人梅清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本书不仅将梅清个案的生平、人品及诗书画诸艺置于时代的大文化背景,予以全面的考察和品评,阐发其艺术的时代性和个性,而且通过对梅氏家族脉系中的画人作系统的收集和厘清,确定其在“宣城画派”的执牛耳地位。

内容推荐

本书不仅将“黄山画派”的领袖人物之一,也是“宣城画派”的创始人——梅清个案的生平、人品及诗书画诸艺置于时代的大文化背景,予以全面的考察和品评,阐发其艺术的时代性和个性,而且通过对梅氏家族脉系中的画人作系统的收集和厘清,确定其在“宣城画派”的执牛耳地位,同时又能拓展视野,将一些较长时间寓居皖南并与梅清等人志同道合的外族画家,纳入“派”内作出合理的同步研究,以进一步拓宽宣城画派的价值和影响。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梅清生活的时代

 第一节 动乱剧变的社会

 第二节 明末清初的哲学和文学理论对绘画思想的影响

 第三节 明末清初绘画思想与形式的新特色

第二章 梅清的生平

 第一节 梅清的家世

 第二节 梅清的简历

 第三节 梅清的交游

第三章 梅清的艺术

 第一节 梅清的诗歌艺术

 第二节 梅清的书法艺术

 第三节 梅清的绘画艺术

第四章 宣城画派概述

 第一节 梅清、石涛及宣城画派

 第二节 宣城画派的形成基础与条件

 第三节 宣城画派的艺术特色

第五章 宣城画派的主要范畴

 第一节 宣城画派中的主要画家及其艺术

 第二节 有关宣城画派的争鸣

 第三节 有关宣城画派的余论

附录 宣城画派主要画家的作品图录

主要参考文献

后 记

试读章节

明清时期宣城人文蔚起,同十分发达的教育有直接的关系。明清两朝宣城广设学宫、书院、塾馆。宣城县学宫,始兴于宋、元,相沿至明清。明清时期宣城先后创建的书院有:志学书院、宛陵精舍、同仁会馆、敬亭书院、绿荫书院、横渠别墅、崇正书院,此外城区曾先后设立6所社学;境内塾学(又称塾馆)形式有以下四种:家塾、私塾、族塾、村塾。这些学宫、书院、塾馆丰富了当时徽州的文化生活,为社会培养了众多的人才,因而在历史上享有较高的声望。广泛的社会基础、深厚的文化底蕴自然促进了宣城画派人文素质的提高,为其艺术创作打下良好的人文基础。

宣城书院分为几种类型:一是生员、士绅集会谈书之所;二是着重于选拔“乡之俊秀者”并延聘名师执教;三是宗族义学性质,教授族内子弟或近亲中天资聪颖者。在宣城除府、县、社学、书院以外,一些名宗大姓、缙绅之家,还设有家族的塾学,专门训导族内和家内子弟。此外还有类似于专业性质的研究文学、经学的学术团体,日文会。清代徽邑各地这类文会风行。他们言规行矩、讲学明道、砥砺名节、宣布教化等。宣城各县兴教办学活动,可以说是名目繁多、星罗密布,其宗旨则只一个,就是“明人伦,正风俗,崇孝悌,励廉耻”。灌输程朱理学,传播封建的三纲五常、伦理道德,培养封建统治人才。在封建时代的科举及第,宣城地区也是出类拔萃的。据不完全统计,明清两代中进士542人,举人多达1513人,“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父子宰相”、“四世一品”者并不鲜见。位于旌德县白地乡的江村,别名金鳌村,该村建于隋末唐初(公元600年左右),是一个有14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村,这里古祠巍峨、牌楼高耸。江村自古人杰也灵、文风淳厚、英才辈出。明清时全村共出进士、举人200多人,上千秀才。泾县桃花潭镇的翟氏为皖南望族,“十步之内,芳草萋萋”,仅在清初翟氏就出了23位举人。绩溪的龙川胡氏也是人才辈出,其一世祖为东晋的胡炎,当时官至散骑常侍。绩溪胡姓自胡炎后,在四十多代子孙中,历朝的进士有10名,举人9名,最著名的是胡富和胡宗宪两位尚书。

梅氏家族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对家族后代子女的教育,并由族内大户出资设立私学,供族内子孙上学。宣城画派里的一些重要人物大都在梅氏私学内接受了较好的教育,熟读四书、五经。课余之时,经族内善画之人的指点,开始写生、学画。此外,梅氏家族经多年的积累,收藏了大量书画作品,这也使得梅氏子孙有条件接触、临摹古代优秀作品,不但开阔了视野,而且还增进了画艺。

第三,优美的自然环境给宣城画派以丰厚的土壤培育。

一个画家风格的形成、一个画派的崛起与地理因素有很大关系。宣城地处长江以南、黄山以北,位于皖南山区余脉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结合部。名闻海内的黄山、白岳,屏列耸峙、苍秀雄美。新安江支流青弋江,宛转曲折、晶莹湾丽,聚为山水之乡。人在图画中,“山林欤,皋壤欤,使我欣欣然而乐欤”,”焉能不心耽于景,景与神会,发而为诗歌图画。荆浩、关仝、范宽辈往来于秦岭、太行、雍洛间,得北方山水的雄奇壮丽之豪情;董源、巨然居大江之南,得江南山水灵秀之气,皆得于江山之助。

宣城境内的敬亭山、柏枧山,峰峦叠嶂、风景优美,自古以来都是名人雅士心驰神往之地。敬亭山原名昭亭山,晋初为避晋文帝司马昭名讳,改称敬亭山,属黄山支脉,东西绵亘百余里,南齐诗人谢跳《游敬亭山》诗有“兹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隐沦既已托,灵异居然柄”的描绘;唐代李白先后7次登临,留有“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盛赞。

随着谢李诗篇的传颂,敬亭山声名鹊起,直追五岳。继谢李之后,唐代白居易、杜牧、韩愈、刘禹锡、王维、孟浩然、李商隐、颜真卿、韦应物、陆龟蒙;宋代苏东坡、梅尧臣、欧阳修、范仲淹、晏殊、黄庭坚、文天祥、吴潜;元代贡奎、贡师泰;明代李东阳、汤显祖、袁中道、文徵明;清代梅文鼎、施闰章、石涛、梅清、梅庚、姚鼐等,相继以生花之笔,为敬亭山吟诗写赋、绘画作记,寄情山景,抒发胸怀。据初步统计,历代咏颂敬亭山的诗、文、记、画数以千计,敬亭山被称为“江南诗山”,饮誉海内外。

柏枧山,位于县城东南35公里,俗称百尖山。主峰天台海拔近千米,山势逶迤叠嶂、溪谷回曲深邃,悬峰峭壁,飞瀑长泻。自明代起,即为探幽寻胜佳地。在险峻山中,宋时依崖跨瀑架设一桥,名曰“飞桥”,古人有“两山壁立跨飞虹”之句,为宣城著名胜景之一。钟灵毓秀的柏枧山麓,是梅氏后裔族居之地,明清时建有“文峰书院”、“柏枧山房”,为梅氏族人讲学著述之所。

此外,宣城还有华阳山、麻姑山等风景胜迹。华阳山位于县城南45公里,山势巍峨、联岫回溪,连跨宣、泾、宁、旌境地。古有“雨从半山落,日在谷中阴”之句。每当隆冬,“华阳积雪”为宣城胜景之一。因此宋代杨万里《入宣州界》诗有“路人宣城山便奇”之句。

黄山、白岳距宣城仅百里之遥,新安江山水为历代文人雅士和艺术家们所仰慕的地方。黄山古名黟山,唐代时,传说古代轩辕黄帝曾在这里修真炼丹,得道升天,于是在天宝六年(747),由唐玄宗亲自下令,改名为黄山。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访遍全国大部分山川后,再登黄山后留语:“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当时有人间徐霞客:“你游历了四海,何处最奇呢?”他答道:“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足见他对黄山评价之高。黄山巍峨挺拔、雄奇瑰丽,古人评为“具有泰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衡岳之烟云、匡庐之飞瀑、雁荡之巧石、峨嵋之清秀”,“集天下奇景于一体”。

黄山风景的总体综合为云、石、松、泉,但是这云、石、松、泉又都不是静止的,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之中,春、夏、秋、冬,早、中、晚,阴、晴、雨、雪、风,都会影响到远近峰峦林木的改观,其风物之美就更无与伦比了。清代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魏源(1794一1851,湖南邵阳人)游览黄山后,留有诗句:“峰奇石奇松更奇,云飞水飞山亦飞。”这是对黄山极形象、极生动的高度概括。黄山虬松之奇,奇在它们离开了植物分类学上的本态,严酷的自然条件——以石为母、以云为乳、壁挡石拦、风拔雪压,把它们弄成畸形。它们不是尖耸人云,而是顶平如削;它们不是对称匀平的,而是向着有阳光无石壁的方向伸展出不对称的超长枝丫;它们不是挺直端正的栋梁,作实用之材,而是或卧、或虬、或俯、或仰,葚至根比枝高,倒挂悬岩。虬松畸形多姿,增加了人们视觉上曲线美的丰富性,使人心旷神怡。怪石之怪,鬼斧神工,山石巍峨人云,古往今来赞它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它又似是雕塑群,集大自然群像之大成,那些似人、似物、似禽、似兽的造型或者不具形象的抽象造型,不正是伟大的古典雕塑家米开朗其罗所追求的壮美风格吗?它们全在山崖的顶部,山体就成了“雕塑的雄伟台基”,这些台基的造型也是千姿百态的,同“作品”相映成趣。那些可攀登的山崖景观,美妙无比,可又险得令人想象不到,在这里能够满足探险的乐趣。云以山为体,山以云为衣,黄山的第三绝便是云海。云铺深壑,絮掩危崖,“妙在非海,却又似海”。它的变幻无穷,又使本有千姿百态的奇松怪石披上了万方魔巾:时而全隐,时而全现,时而像特写镜头一样只露出一角;时而历历在目,时而迷离恍惚;时而三色,时而七彩……我想不管松多奇、石多怪,其姿态之数是相对稳定的,总可以统计,但是云海之姿及云海下的奇松、怪石之姿是绝对无法统计的,电子计算机也不能统计出它们的动态美。因此,自然美有着艺术美无法比拟的丰富性与生动性。黄山之美为世界所罕见,绝无仅有、奇妙莫测。P154-158

序言

2005年6月在安徽合肥举行的“新安画派继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上,著名美术史论家薛永年和陈传席先后谈及“宣城画派”。薛永年先生称:“宣城派我最早是听陈传席先生提出来的,他是用开派画家梅清的籍贯来命名的,包括梅氏家族这么一批人。陈先生说,皖南地区在明末清初有三个画派,第一个是以渐江为首的新安派,第二个是以梅清为首的宣城派,第三个是以萧云从为首的姑孰派,统称为皖南诸画派。”陈传席先生说:“我研究新安画派是23年前,20多年过去了,有个事情刚才被薛永年先生揭露出来了,就是当时皖南有几个画派呢?姑孰画派有了,新安画派有了,就是没有宣城画派,我当时写这个问题时,跑到南京去查地方志,南京师范大学是全国藏地方志最多的一个学校,也没有查到宣城画派,后来我就把梅清写成宣城画派。为什么没有宣城画派呢,当时宣城三大家,梅清还不是最厉害的,当时名望大的还有不少。我想可能是这样,当然也没有最后结论。”从二位的发言中即可看出,与宣城梅氏家族直接相关连的“宣城画派”的问题,是我国在对古代美术史研究申尚存有一定学术空间的问题。

“宣城画派”,有还是没有?该不该有?或者说,被研究的对象群体,能不能成为派?对其研究,有没有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换言之,有没有研究的意义?这些不仅是学术问题,还含有对历史的态度问题,甚至包含着研究方法的问题。如果说没有研究的意义,或者是意义不大,长期以来学人们对此“惜墨如金”或理会不多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作为历史的真实现象,由于在更大的地域画派的笼罩下而被学人们,忽略未计,那就实为遗憾。尤其是在国力增进的今天,关注地方历史人文价值的发掘,在很多地方已被看做与发展工商一样的重要。物质与精神、经济与文化之于人的生计和生命意义而言,虽然有先后、內外、高低之别,但就通俗的人类文明发展观,人们开始关注精神生活、发展文化事业、研发人文资源,表明一定范围的人的生活摆脫了不能温饱的困境,朝着更高质量的生活需求去完善自身,且表征着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和谐、全面发展。童永生著《梅清与宣城画派》一书,无论是对于学术、区域文化,还是对于现实社会,可谓以上意义兼而有之。

“家族”文化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最基本的单位,钱穆先生说过,“家族”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最主要的柱石,中国文化全部都是从家庭观念上筑起的。黑格尔也曾用“家庭的精神”来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要义。更有甚者,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把中国描述为一个“家族结构式的国家”。因此,对“家族”的研究,在史学界已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家族学。

宣城梅氏是望族,自北宋年间诗祖梅尧臣“以诗名家”以后,文风蔚起,历代名家辈出,故有“宣城梅花遍地开”之说。据考,宣城东南约70里有一柏枧山,此山以古代僧人柏皮为枧引水入厨而得名。山南庄位于文脊山阳之麓,是文峰梅氏聚族而居之地。文峰梅氏系梅尧臣幼子梅坦之孙梅集明迁徙于此的后裔。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支族仅明清时期就涌现了进士、贡士、单人及朝廷与地方府、州、县官员达百余人,其中不乏精通经、史、子、集、诗词、书画、曲艺、历算方面的大家。康熙年间,是宣城梅氏家族于多方面卓荦不群的又一个鼎盛期,不仅诞生了一个以梅文鼎为首,长达100多年的“宣城数学派”,而且一个以梅清为首的“宣城画派”几乎在同时期形成了。

梅清幼而聪,勤于学,读书动辄竟夜不寝;好山水,喜奇景,溪谷邃深、峰岩回曲的柏枧山景,常使他迷恋其中。家族文化和家乡山水,加上未仕人生和交广历多,熔铸了梅清傲岸、豁达、超逸的性格。梅清于清顺治十一年(1654)乡试中举,此后连续四次赴京会试,均落第。自此他决然放弃科场取仕之道,开始了崇尚个性、纵情山水、痴迷于习诗作画的特立人生。他的诗雄迈隽逸,二十岁前就辑成了诗集《稼园集》,以博雅而负盛名。他在会试期间,往返游览燕、齐、吴、楚之间,饱览名山大川的秀色奇姿,此时的创作多以山水为主,其中以泰岱烟云最为突出。中年后,梅清回归故里,把创作激情和艺术追求全部投入到对家乡一往情深的艺术创作之中,《宣城二十四景图》是他此时的呕心沥血之作,现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响山泛舟图》、藏于上海博物馆的《敬亭烟雨图》,概是此时的代表作。

在绘画上,梅清自己说过多学元人,尤其得力于倪瓒、沈周笔意。他“师古”不“泥古”,认为“古人在我”,且能自觉融入“我法”于创作中;他博采众长,在小东门天延阁画室,曾与各地、各派来宣城的画家研习画艺、切磋画理,其间与石涛僧交往最密,艺术上互为影响。就此史实,永生君在《梅清与宣城画派》中专设篇幅将石涛在特定时期的艺术融于宣城画派之中,不无道理。此外,与新安画派的奠基人弘仁、姑熟画派创始人萧云从也有过甚密的交往。山水、松石是梅清绘画所擅长,他喜画黄山,自称“游黄山后,凡有笔墨,大半皆黄山矣”。后期曾长时间深入黄山,登峰入谷,对景写生。千姿百态、变幻莫测的奇峰、异石、怪松、飞瀑、流泉、云海各种景物,无不收入笔底。他笔下的黄山多以气势取胜,运笔流放、用墨酣畅、取景奇险、用线盘曲,富有动感,使其,黄山题材的作品在艺术成就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故被历代尊为“黄山画派”的代表人物。现代画家贺天健在《黄山画派和黄山》中评道:“石涛得黄山之灵,梅清得黄山之影,弘仁得黄山之质。”

梅清除了自己在画史上留下一笔浓墨重彩之外,在他的影响和扶持下,还造就了一批年轻有为的后生,在清代画坛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较为著名的有其子梅蔚,从子梅磊,侄孙梅庚、梅种等,其中以梅庚的名气最大。虽然是不大的区域范围,但如此之多的梅氏画家群体,依据家族的庭训传承着具有较高文化品格的艺术薪火,在那个特定的时段里,构成了一个以家族为主体的画派,是顺理成章的事,无论族內还是族外,都是会认同的。至于“宣城画派”和“黄山画派”的关系,可谓派中之派;至于梅清本人,不仅是“黄山画派”的领袖人物之一,也是“宣城画派”的创始人。永生君正是把握了这样的学术观点,展开了他的以点带面的研究。

永生君在撰写《梅清与宣城画派》的过程中,不仅将梅清个案的生平、人品及诗书画诸艺置于时代的大文化背景,予以全面的考察和品评,阐发其艺术的时代性和个性,而且通过对梅氏家族脉系中的画人作系统的收集和厘清,确定其在“宣城画派”的执牛耳地位,同时又能拓展视野,将一些较长时间寓居皖南并与梅清等人志同道合的外族画家,纳入“派”内作出合理的同步研究,以进一步拓宽宣城画派的价值和影响。如此的研究态度和方法,具有了现代人的史学品格。全书非但不是以踵武前贤为能,而是在广泛参考和吸纳同类研究成果的前提下,尊重史实,凭借自我感悟,以点带面、探微入幽,多有踵事增华发别人未发之处。

我与永生君同事13年之久,他是关术科班毕业,又有音乐天分,喜读书,能耐得住寂寞,算得上是苦学派中人。我们在一起做过两项艺术方面的教科研课题,他也独立主持过省、院级课题,发表了不少高水平的学术文章,他跬步登高,一步步走进学术领域,在学术和艺术界较为浮华躁动的当下,实令人感动。前两年他考入山东大学攻读美术史论硕士研究生,潜下心来,不声不响地开始对梅清的个案进行研究。两个多月前,他将两本厚厚的文稿放到我的面前,执意嘱为序,让我为之既惊又喜。他已不再停留于高校学人们为了满足职称评审所保持的一般学术兴味,而是具备了广定的研究学问的功力。此书的完成,证明了永生君板凳经坐十年冷,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是以先睹为快的心情陆续读完全书的,同步于电脑上陆续噼里啪啦记了些感受。像我这样俗务充身的人,数年来只能利用假日得清凉地,寻案事的欢喜心,静坐于电脑前将零星的东西整理成篇,汗颜是为序。

傅爱国

2007年2月21日于巢湖开心居

后记

这本部头不大的书,即将付梓之际,我也长舒了一口气,感觉到久违的快乐和轻松,虽然说是本小书,但也花费了不少时间和心血。

我是在山东大学读研期间开始着手收集梅清的相关研究资料的,但是受条件制约,梅清有的作品(影印本),笔者至今未能亲见;涉及梅清生平行止以及宣城画派中有些画家的资料,笔者至今未能找到。因此,本书有的论点不免存在可商榷之处。这不仅因为人的认识有一个由片面到比较全面的不断深化的过程,而且因为有些资料的发现,会直接改变人们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有些论点必须修正,有些论点则可能进一步充实和展升。毋庸赘言,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术研究的深入、公秘收藏的梅清及宣城画派其他画家作品的陆陆续续“亮相”,笔者有些观点日后会有变化,这是完全可能的。梅清及宣城画派的研究应该出现新局面。为此,笔者祈盼方家不吝指正。

本书系巢湖学院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在酝酿和写作过程中,曾经得到安徽大学出版社汤奇学社长、朱寒冬副社长及原黄山书社沙宗复老师的热情指点和帮助;巢湖学院傅爱国教授在百忙之中为本书撰写了序言,傅先生在美术史学领域驰骋多年,特别是对中国艺术史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研究,他无私地将他的相关研究资料和研究成果传授于我,并将他对学说问题的敏锐洞悉和对后进的提携帮助充分反映在他所写就的序言当中;尤其感谢马晓波编辑,作为本书的责任编辑审阅全部书稿,甄别错误,并提出宝贵的批评,她的灵慧、品味与敬业,为本书增添了一道靓丽的色彩。笔者在此向他们表示深切谢忱!

童永生

2007年4月27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29 18: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