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觉悟之道(佛陀最直接的教导)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那烂陀
出版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由斯里兰卡的上座部佛学大师那烂陀长老所著。长老在斯里兰卡家喻户晓,以其广博的佛学知识和高深的佛法修证而闻名于上座部佛教国家。

本书共分四十四章。以原始经典为基础,真实地介绍了佛陀的一生、结合现代科学和哲学,精辟地论述了上座部佛教的特色,系统地讲解了因果业报、六道轮回、涅盘及菩萨思想,使人耳目一新,其中更有作者自己修证后的真知灼见,是南传上座部佛教学者的必读书。

内容推荐

本书以巴利三藏经典、注疏以及流传于佛教国家,特别是以斯里兰卡的传统为基础,又是一位佛教僧人的微薄努力。

本书的第一部分叙述了佛陀的一生,第二部分阐述了巴利语系佛教。

目录

第一章  太子出家 

第二章  精进成道 

第三章  无上佛陀 

第四章  成道之后 

第五章  请佛说法 

第六章  初转法轮 

第七章  宣说佛法 

第八章  佛陀和他的眷属 

第九章  佛陀和他的眷属(续) 

第十章  佛陀的反对者和护持者 

第十一章  王族护法 

第十二章  佛陀的教化 

第十三章  佛陀的一天

第十四章  最后的行化 

第十五章  什么是佛教 

第十六章  佛教的主要特色 

第十七章  四谛 

第十八章  佛教的业力说 

第十九章  业是什么 

第二十章  业的运作 

第二十一章  业力的本质 

第二十二章  生命的起源

第二十三章  佛陀怎样看待创世主——上帝

第二十四章  相信轮回的理由 

第二十五章  生命的轮回

第二十六章  轮回的形式

第二十七章  有情生命趣道

第二十八章  怎样轮回 

第二十九章  再生者为何 

第三十章   道德责任 

第三十一章  业的起落 

第三十二章  业力和轮回说在西方国家 

第三十三章  涅盘寂静 

第三十四章  涅盘体性 

第三十五章  涅盘之道——戒 

第三十六章  涅盘之道——定 

第三十七章  五盖——五种精神障碍

第三十八章  涅盘之道——慧 

第三十九章  阿罗汉 

第四十章   菩萨思想

第四十一章  十波罗蜜 

第四十二章  四梵住

第四十三章  八种世间法 

第四十四章  生命之谜

试读章节

长期的苦行被证明是毫无效益的,只搞得他的精力竭尽。虽然他具有非同凡人的禀赋,但是,娇生惯养的身体却无法承受如此巨大的损耗。庄严的相貌失去昔日的光彩,消瘦得使人无法辨认。金色的光泽变得苍白暗淡,全身的血液几乎干涸。肌肉枯萎,眼珠深陷无光,整个身体看起来就好像一座骨架。他在死亡边缘上徘徊。

他一心禅坐在尼连禅河畔,精进求证无上圆满的安乐(Padhana),希求至尚至美。在这危急关头,魔王那磨伽来到他的身边,甜言蜜语地说:

“你是如此的消瘦,死神就在你的身边。”

“你生命的绝大部分已经属于死神,属于你自己的只有一点点了。仁慈的先生,生活下去吧,活比死好,你可以广行善道。独身祭火可以得到诸多功德,你如此精进又是为了什么?精进之道艰难曲折,实难完成。”

尊者对魔王说:

“魔王,懒惰的亲朋好友,你是为了你自己的利益而来。你毫无功德可言。魔王,你应对那些需要功德之人如此说。”

“信(saddha),忍(tapo),精进(viziya),智慧(。panna)为我所有,对于有如此意念的我,你为何还要谈论什么生存?”

“溪流会在风的吹拂下干涸,如此精进修习,我的血液又为何不能枯竭?”

“当血液干涸之后,其他精液也随之消失。当肉体不复存在之时,意识也就越来越清醒。正念、智慧和禅定也就更加坚定牢固。”

“经历了至苦而后安住,意念不再贪求欲望,从而看清众生之净。”

“色欲(kama)是你第一大军;嗔恨梵行(arati)为第二;渴爱(khuppipasa)为第三;贪爱(tanha)为第四;懒惰昏沉(thina—middha)为第五;恐惧(bhiru)为第六;疑惑(vicikiccha)为第七;毁损执著(makkha—thambha)为第八;获取(labha),奉承(siloka),荣誉(sakkara)以及非正名声(yasa)为第九;贡高我慢(attukkam—sanapara-vambhana)为第十。”

“魔王,这就是你的魔众,不善之人的信徒。懦夫奈何不了你,但战胜你的人得到快乐。”“展示不退之花冠,生长于此世间有何利益?与其生存等于死亡,不如战死疆场。”

“众多梵志和婆罗门不见酣战于战场,他们不知善道,也不诚实。”“只见魔王高坐大象之上,魔军四起。我奔赴迎战,魔王无法将我动摇。我将以智慧轻而易举地消灭你们这些天人群而攻之而无法取胜的魔军。如同以石击碎未经烧烤的泥钵。致心一处,善立正念,行化诸处,培训弟子。精进希求,实践正教,无视汝等,至达乐境。”

中 道

然而,苦行僧乔达摩从自己的修习实践中,终于彻底地认识到自我折磨的苦修于道无缘。而当时的哲学家都认为这是解脱必不可少的方法。事实上,这种苦修只能削弱人的智能,疲倦人的精神。就像过去他抛弃阻碍道德修持的物质享受一样,他毫不犹豫地永远放弃了极端的苦行。因此,他思维归纳了光明正道之法。此正道之法后来成为其教导的重要特色之一。

他忆想到,当他的父亲在从事农耕之时,他曾坐在一棵清凉的毕钵罗树下,聚精会神地自然深入止息禅思之中,此禅思使他进入第一禅地(jhana)。因此,他想:“是呀,这才是觉悟之道。”

与此同时,他也意识到,以如此筋疲力尽的身体,无法获得觉悟。身体素质是精神开发的重要条件。因此,他决定恢复身体状态,开始食用一些干粮和稀饭。

深得他喜爱的五位弟子无微不至地侍奉着他,因为他们认为苦行僧乔达摩了悟真理之后,定会同他们分享。但是,现在他却意想不到的改辕换辙,对此他们大失所望,决然离他而去,来到鹿养苑。他们说,苦行僧乔达摩不再精进修行,又过起奢侈舒服的生活。  就在此最需帮助的紧要关头,他的同伴离开了他,使他孤单一人。但他没有因此而泄气。从另外一个方面讲,他们的自愿离去,对他也有和益。虽然说在此精进时刻,有人在身边确实大有助益,但是伟人们常常硼身一人于森林之中,了证深奥的真理,解决复杂的问题。

P15-16

序言

东西方学者,佛教徒或非佛教徒撰写了许许多多富有价值的著作,向那些对佛教感兴趣的人解述了佛陀的一生及其教导。

其中,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仍然是埃德温——阿诺德男爵的《亚洲之光》。许多西方国家的求道者因为此世界闻名之诗而被佛教深深吸引。

这些博学多闻的作家以佛法启迪觉悟了广大读者,他们这些值得随喜赞叹的精进努力受到东西方佛教徒的一片赞美之声。

本书以巴利三藏经典、注疏以及流传于佛教国家,特别是以斯里兰卡的传统为基础,又是一位佛教僧人的微薄努力。

本书的第一部分叙述了佛陀的一生,第二部分阐述了巴利语系佛教。

佛教是一道德和哲学体系,是觉悟的唯一正道,但又不仅仅是学术方面的学习课目。

佛法是让人来学习的,但更是让人来实践的,归根结底,是让每一个人来了证的。

如果没有实践,再多的学习也是无效的。佛说,博学之人不修习佛法好似没有香味的美丽花朵。

不懂佛法之人如同盲人。但是,不修证佛法之人被比喻成是一个图书馆。

有些人匆匆忙忙地批评佛教为一消极宗教。这一毫无根据的批评与事实相违甚远。

佛陀是世界上第一个最为活跃的传教领袖。他往返于各地达45年之久,向广大的信众,包括老百姓和知识分子讲解佛法。通过自己的言行利乐人类有情,直到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的诸大弟子们继承了他的事业,弘化世间。他们身无分文,徒步边远地区,弘扬佛法,从不希求任何回报。

“精进求证。”这是佛陀的最后遗教。没有个人的努力,就不可能获得解脱和净化。因此,佛教谴责了祈求和祈祷,取而代之的则是导向自我约束,纯净和觉悟的禅修。禅修和服务构成了佛教的两大特色。事实上,所有佛教国家都是在佛教文化的摇篮里成长。

“诸恶莫做”,即不要成为自己和他人的诅咒者。这是佛陀第一教诫。第二教诲则是“众善奉行”,也就是成为自己和他人的祈福者。他最后的劝告则是“自净其意。”这是最为重要,也是最为根本的佛法。

这样的宗教可以被说成是懒散消极的吗?

也许应该指出的是,在三十七道品(bodhakkhiya—dhamma)中,精进(viriya)反复在九个地方出现。

为了澄清他和弟子们的关系,佛陀说:

“汝应自努力,如来唯老师。”

佛陀指出了正道,实践此道,以期清净,则是我们自己的事了。

“由己而清净,由己而染污。”

在清规戒律的约束下,比丘们在自己的天地里积极努力,从不违越。而在家佛教徒们可以在佛法的指导之下,以自己的方式为其宗教、国家和世界作贡献。

佛教给出家比丘指出一条路,同时也给在家居士指出一条路。

一方面,所有佛教徒都是无畏的勇士。他们战斗不止,但不是手拿武器和炸弹。他们大行宰杀,但不是无辜的男女老少。

他们同谁战斗?而他们无情杀戮的又是哪一个呢?

他们同自己战斗,因为,一个人是自己最大的敌人。心是人的最坏敌人,同时也是他最好的朋友。他们毫不留情地以戒定慧宰杀深藏在自己意识中的情欲、嗔恨和无知。

希望独自清净,愿与此奋战一生之人完全可以这样做。比丘们生活在僻静之地,痛杀贪嗔痴烦恼。为人类树立了光辉典范。对于那些心意满足者来说,寂静就是一种快乐。那些同生活战斗,并以此为乐者生活在世间,旨在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使世人可以在此绝对和平和谐的世界上做一个理想的公民,他们可以挑起这一艰巨任务。

人类不是为了佛教,但佛教却是为了人类。

根据佛教,应该指出的是,如果以正见观之,要成为一个理想的佛教徒,财富和贫穷都不应是障碍。佛陀的最大护法,给孤独长者是一大富者。乾堤诃罗被认为比国王更善于布施,而他却是一个穷困潦倒的制陶工。

佛教对穷人和富人,老百姓和知识分子都同样具有感召力。

佛教信仰以及简朴的宗教仪式吸引了广大普通老百姓,而佛教深邃的教导和心智文化却使知识分子陶醉。

一个偶然参观佛教国家的人,当他第一次跨进寺院时,也许会产生一种误解,认为佛教只不过是一些宗教形式和仪规而已,它是一种鼓励崇拜偶像和树木的迷信宗教。

佛教深具忍辱,没有全部谴责这种外在形式的礼拜,因为广大信众需要它们。一个人可以看到他们在进行这样的宗教仪式时是多么的虔诚。他们的信仰由此而得以增长。佛教徒跪拜在佛像前,对佛像所代表的表示他们的恭敬之情。富有知见的佛教徒观想佛陀的善德。他们不追寻从此佛像中获取世间或精神的恩典。另外一方面,菩提树是觉悟的象征。

佛陀希望其信徒做到的不是这种形式的顺服,而是实实在在地遵循他的教导。“修习佛法最好之人为最敬我之人。”这就是佛陀的教诲。

富有知见的佛教徒可以不用外在的礼拜形式修习佛法。实践八正道,寺院和佛像非必不可少。

佛教认为过去和未来生无量,可供有情众生居住的星球也是无数,那么,佛教完全是为了另外一个世界。这种说法正确吗?

佛陀说法是为了解脱痛苦众生,断除痛苦之因,从而教导结束生死之法。但是,佛陀讲说了众多经典,旨在世间的进步。精神和物质方面的提高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关键。二者不可分割。但是,不应为了取得物质文明的发展而牺牲精神文明的发展,正如当今物质主义思想主宰的国家。各国政府和慈善团体应该适应人们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理想的生存环境;而宗教,特别是佛教,应提高人们的道德,使人们成为理想的市民。这是各自的责任。

佛教与绝大多数宗教相违,倡导中道,其教法以人为中心,不同于以神为中心的信条。因此,佛教是向内寻求,注重于个人解脱。佛法是让每一个人自我体证。

通常来说,绝大部分人类希望的最终目的就是永恒或断灭。物质主义者认为死后不存一物。根据有些宗教,生命的目的在于死后同万能者或不可思议的神相圆聚,这是一种永恒主义。

佛教倡导中道,其目的不是为了断灭,因为本来就没有一个要断灭的不变之物。它也不是为了永恒,因为本来就没有一个可永生的不变灵魂。佛教的最终目的可以在当下一生中成就。

阿罗汉圆寂之后怎样?这是一个相当难以回答的微妙问题。因为涅盘是一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圣境,不可用语言来表达。严格来说,涅盘为有,但没有人证入涅盘。佛说,有人说阿罗汉圆寂后存在或不存在,这都是不对的。例如,一团火在燃烧,不久熄灭,一个人不可说火去了任何一个方向。当不再有燃料之时,它停止了燃烧。佛陀举此火喻,指出不应提出这样的问题。一个人可能被搞糊涂了,但是这并不奇怪。

下面是一现代科学家给予的一个恰当的例子。

罗伯特一奥本海默写道:

如果我们问电子是否保持固定不变,我们必须说不是;如果我们问电子的位置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我们必须说不是;如果我们问电子是否处于静止状态,我们必须说不是;如果我们问电子是否在运动中,我们必须说不是。  “当有人问到人圆寂后的自我情形时,佛陀给予了同样的回答,但是,这些不同于来自于十七八世纪的科学答案。”

很明显,博学的作者指的是阿罗汉圆寂后的情形。

获证这样的境界有什么用处?我们是否应该否定存在?生活中充满了快乐,难道我们不应真实生存?

这些问题并不意外。他们是那些希望享受生活之人,或希望承担责任,经受磨炼,利乐人类之人的典型回答。

对第一种人来说,佛教徒将说:如果你愿意的话,你可以这么做。但是不要成为世间欲乐的奴隶,因为这些都是虚幻无常;无论你喜不喜欢,你将收割你的播种。对第二种人来说,佛教徒会说:尽一切方便利乐人类有情,以无私的奉献为乐。

佛教向那些需要涅盘之人指出涅盘之果,但不强迫任何人。“过来看,”这是佛陀的教诲。

佛教徒应过着高尚有意义的生活,直到实现了最终目的。

佛法具有完美的道德规范,适用高尚之人和一般人。

它们是:

1.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2.四圣处(brahma—vihara):慈,悲,喜,舍。

3.十圣德(paramita—十波罗蜜):布施,善德(持戒),出离,智慧,精进,忍辱,诚实,决意,慈和舍。

4.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那些希望尽早成就阿罗汉之人可以观念佛陀给予罗喉罗尊者的忠告:

“此身非我,非我所,非我之灵魂。”(Ne'tam mama,n'so’ham as-mi,na me so atta)。

应该谦恭地说,本书不是专门为了学者,而是为了那些希望了解佛陀生涯及其根本大法的学生们。

本书于1942年出版。修改和补充后的第二版于1964年在新加坡出版。这一次,我又增补了两个章节。

                 那烂陀

               佛历2157年(1973)于科伦坡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14:5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