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小话西游(留学英国攻略)
分类
作者 谢芳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窄窄的街面,有人骑着自行车悠然地穿行而过,车前的褐色竹筐兜着书本,足以消遣一个明媚的春日;街边的大学校舍已经被风雨打黑,气势压人的高墙是一道阻隔世俗的屏障,圈出了一片文化净土,但那份浸润了百年的书卷气还是止不住地漫溢出来……这就是英国的剑桥,一位留学生眼中的剑桥大学。

流畅的语言,细腻的笔触,狄更斯式的幽默,让我们一起走进一位留学生的留学生涯,一起感受那英国的异域风情……

内容推荐

本书介绍了作者出国留学的经历,在国外生活的点点滴滴。内容包括学字当头、留学生活、异域风情及学成归来。相信本书将受国内读者,尤其是即将出国求学的人的确青睐。作者所经历的,正是后续的学弟学妹即将经历的,先对出国有所了解,有所准备,这样就会少一些烦恼,少一些困惑!

目录

序:“芳”踪印象

学字当头

 签证实录

 开学第一天

 英国老师

 大学生活

 语言关

留学生活

 大厨记

 电饭锅情结

 中餐

 蛋炒饭换烤羊腿

 蜗居

 房东“格格巫”

 与老外“同居”

 英国交通

 闲话邮局

 打工记

 小鬼当家

 花甲同窗

 旅社“惊魂”

 遭遇求婚

 逛大街

 想哭就哭

异域风情

 英国酒吧

 看橄榄球赛

 狗之说

 圣诞节

 英国男人

 英国女人

 剑桥

 文化冲击

学成归国

 终于毕业了

 回国

 归国以后

 后记

试读章节

与老外同居

大凡初来英国的中国学生,都倾向和国人一起合租房子,好歹相互也有个照应。

可我偏不。想来和外国人同住一屋檐下也许今生也就这一回,究竟是福是祸,是静是闹,试一试才知道!

我的家不大,是个三层高的尖顶红砖房,算上两个阁楼间,一共可容纳五名房客。客厅很小,坐下四个人就已显得满满当当了。刚搬进来的时候,我楼上楼下找了半天,就是不见饭桌。打电话向房东抱怨,她倒是十分纳闷地说:“以前的房客都是端着盘子吃的,没人提过这样的要求……。”

一开始,家里就我和另外一名英国房客。他有一双蓝蓝的眼睛,笑起来十分深邃的样子。他的话不多,后来解释说不是不想理睬我,因为他有很多重要的事情要思考。一到周末,这名深沉的“思想家”身后就会跟来一名小个英国男子,两人常常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一天不出门,傍晚时分就会双双下厨房做菜,一个主勺,一个打杂,配合得十分默契。两人吃饱了也不出去潇洒,他们说酒吧消费太高,还不如自己买一打啤酒回家。于是,就常见这一对面对面地在院子里蹲着,一仰脖子咕嘟咕嘟猛灌一通酒,然后脸红红地相视一笑,很久无语。

一个月后,他突然失踪,一张纸条都没留,一声“再见”都没说就拍拍屁股扬长而去。我有点生气,心想:要是换了中国人,肯定打个半死——最起码的人情世故都不懂得。

几天后,搬来两个德国人,一男一女,但不是情侣。两人本是大学同学,现结伴来英国读硕士。从那以后,我算是真正领教了德国人的严谨。浴室里的毛巾一向叠得有棱有角的,这对一直把毛巾当抹布使的我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早餐时间定好是早晨9点,两人就会准时出现,从没见过谁在楼下红着脖子声嘶力竭地喊谁起床;他们的早餐一定是要营养齐备,奶酪、水果、牛奶、酸奶、面包等林林总总堆满了茶几,就跟开杂货铺一样,眼睛都看乱了。受他们的影响,我也开始有了早餐习惯,常常就着昨夜的剩菜吃泡饭。但这在他们眼中无疑是一番奇怪的景象,尤其在一大清早就看到我张牙舞爪地啃排骨,他们脸上惊诧的表情就跟见鬼一样,后来也就慢慢习惯了。

很多时候,他们都会抱怨英国的面包没有嚼头,即使连吞数片,没过多久准会饿肚子,于是感慨德国面包实在好吃,就像我想念家乡的豆浆油条一样,一脸挥之不去的神往。一次,我有幸尝到了他们从家乡带来的面包,迫不及待地塞进口。妈呀!就跟以前咱家的狗粮没啥区别!可是一接触到他们期待的眼神,我只好屏住呼吸一阵猛咽,连声说:“Nice!Nice!”然后连滚带爬钻进自己的房间,半天不敢下楼。后来,他们还热情地将面包分给其他室友,但最终的效果就和电影院清场一样,可能很伤他们的自尊心。

我的另一名室友是一个牙买加裔的英国混血,也是学生,长着一脸的络腮胡子。男孩派头十足,常常扣着鸭舌帽,扎看小方巾,在冢里精力过剩地蹦进跳出,永远忙碌超常的样子。每天早晨,他在厕所里惊天动地地擤鼻子,是大象也会被吵醒。他常常挑最便宜的面包和罐头来打发自己的胃,但对酒和名牌服装却出手大方。和很多英国人一样,他没有饭后洗涮餐具的习惯,就喜欢胡乱地往厨房里一堆,直到再也找不出一个干净的碟子,他才会卷起衣袖猛洗一番,然后借着这股性子,又擦灶具又清垃圾,看了让我很自卑,不过这样的场景一周最多也只有一回。

平时大家都是各忙各的。因为客厅小,大家都尽量分开吃饭,所以也不觉拥挤。就这样井水不犯河水的安安静静过了几个月。元旦一过,德国人嫌自己房间太小,于是双双坐到客厅里捧着手提电脑写作业。起初大家都没吭声,都以为这只是暂时的,没料德国人的作业没完没了,进客厅吃饭天天要事先跟他们打招呼,我有点不高兴,但没有发作,总觉得别人读书有着正当理由,何必大家扯破脸呢!但每次吃饭的时候,我还是不可抑制地将脸拉得老长……可那位英国仁兄不依不饶,他说每人都付钱在这里住,这说明大家都有客厅的使用权。后来他召集大家开了个“家庭会议”,并定下规矩,晚上六点到九点不能在客厅写作业。德国人眼睛眨巴眨巴的,二话不说就理东西回房,好几天不和我们说话。英国室友事后有些后悔,晚上来敲我的门,问这样做真的对吗?我说,对,而且我佩服你的勇气,至少我不敢这样提……没过多久,大家又嘻嘻哈哈地一起出门喝酒了,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

过春节,我的中国朋友不是忙着打工,就是应付考试。于是我就和室友一起过。我包了春卷,卤了牛肉,炸了肉圆,菜还没上齐,这帮鬼子早已香倒在沙发上。不过在动箸之前,他们很神秘地让我闭上眼睛,把一份东西放在我的手心。睁眼一看,是一张大大的贺卡,上面花花绿绿地写满了他们的祝福,听着他们怪声怪气地说着刚学的中文“新年快乐”,我的鼻子不禁有点酸……

提示:

建议留学时尽量和外国人合租房子,提高英语口语能力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原因,更重要的是增加机会结交更多的国际学生,这种经历是在国内买不到的。P43-45

序言

“芳”踪印象

我与作者相识于1994年。当时,她在浙江省杭州市一家很有影响的广播电台主持一档晨间节目;我在这家电台编早新闻。每日拂晓,她在演播室,我在导播室,隔着视窗,互相打个招呼。就这样,我们成了朋友。

不久,在《杭州日报》的副刊上读到了她的一篇散文,是记述父爱的,说她久病的父亲如何本能地深爱着女儿。文章里没有惊人的词语,只是通过对细节的细腻描述,表达了深埋心底的对父亲的感恩之情。读它,犹如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我不由得暗暗赞叹:这小女子有些功底,将来定是块搞创作的好料。

后来,她去了浙江省电视台,又去了几家报社,都是当记者。这段生涯,她如鱼得水,像蜜蜂一样跑线采访,将酿的蜜奉献给读者。在报纸版面上经常有她的作品。她的作品仍是那种风格,恬淡,像一条小溪绕着你,轻轻地、细细地向你诉说着,浇灌到人的心坎里。报社领导亦颇欣赏这样的作品,于是决定为她开了一个专栏:《谢芳在听……》。这个专栏颇受读者欢迎,打电话或找到报社来向她倾诉的人不少;通过这样的交谈,亦使她更加了解社会,了解世情,了解底层群众的喜怒哀乐。她说:“我喜爱这份工作,看来我这辈子注定是做新闻工作了。”

再后来,她告诉我要去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攻读新闻学硕士研究生。我听了感到吃惊。在我印象里,她是个谦和、内敛的女孩子,她从来没有离开过家,一直在父母亲的羽翼下成长,现在忽然要漂洋过海到一个陌生的国度去求学、去生活、能习惯吗,能坚持得住吗?可是,我又很了解她的性格,在谦和内敛的表象下是坚毅和执着,像一条小溪,百折不回。她,一定会成功的。

她到了英国以后,我们经常通电话,说说她所遇到的开心事,烦恼事,甚至痛苦的事。我说,把这些事记录下来,像邹韬奋当年写《萍踪寄语》那样,肯定受国内读者,尤其是即将出国求学的人的青睐。因为,她所经历过的,正是后续的学弟学妹们即将经历的,先有所了解,有所准备,就会少一些烦恼,少一些困惑。回国后,她在工作之暇抓紧时间写这些文章,真是好累好累。我有幸成了这些文章的第一读者,先感受着它的美:“流畅的语言,细腻的笔触,狄更斯式的幽默。上海的《新闻晨报》首先连续刊发了这些作品,现又结集出版,让更多人读到这些好作品。

作者谢芳现在是《中国日报》的记者。经常能在报上看到她用英文写的文章,向国外人士介绍中国的方方面面,起到了中外文化交流的作用。我们期待着在不久的将来,在《中国日报》上发表的这些作品能再次结集出版,以飨读者。

2007年6月

后记

出国前,我很犹豫,对无法预知的异国生活心存恐惧,割舍国内的安逸更需要莫大的勇气。另外,年龄也是一个大问题。那年我26岁,和刚刚走出象牙塔的少男少女相比,我绝对够得上“大姐”的级别了。

一日,在公共汽车上,我遇见了老同学的父亲,交谈中便向他倾诉了自己的苦恼。这位年近六旬的退休老师告诉我:“如果现在我只有30岁,不,哪怕是40岁,我都会义无反顾地选择出国留学,因为这段独特的经历是你永远无法在国内获得的。”

数月后,我手捧字典只身前往英国。曾一度想当逃兵,因为语言不通、生活枯燥,还有饥饿难耐,后来因退还学费的烦琐才打消了念头,变得心平气和起来,求学生活这才真正地开始启动……

感谢我的三位英语老师:Alex Dawson,Philip James Murray,Ray A11work,在我最绝望的时候,他们给予了我坚持的力量。

有幸结识了很多朋友。大家牵手同行、相互扶持。他们是我在英国没有血缘关系的亲人。

还要感谢《新闻晨报》的朱秋萍和陈屹,一直鼓励我将这些留学点滴整理成文,记忆便不会因为时间的冲洗而褪色。

当然,最要感谢的人是我的母亲。父亲的早逝总令她觉得对我有点亏欠。母亲竭尽所能资助我在英国留学,却从来没有给我任何压力。

由此,我相信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

(附:母亲在我留学期间的家书一封。)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0:3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