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伊丽莎白二世时期白金汉宫的生活/日常生活译丛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法)贝特朗·梅耶-斯塔布莱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作者以白金汉宫的日常生活为主线,娓娓道来,如同和读者聊家常一般,从白金汉宫的历史到它的建筑、装饰,从普通仆人到上等贵族,从一日三餐到国家仪式,涵盖了温莎家族的各个主要方面。本书作者从多角度详细叙述了英王室生活的衣、食、住、行等主要方面,也深刻剖析了家族主要成员的背景及人物性格,如冷峻严肃的菲利浦亲王,郁郁寡欢的查尔斯王储,和蔼可亲的王太后和风流倜傥的威廉王子等。此时,一幅幅生动的生活画卷、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内容推荐

自从伊丽莎白1952年登基以来,全世界都参与了王室精心上演的剧目:婚礼、登基大典、丧葬、降生和受洗。华衣美食,豪宅名车,王室成员的衣食住行无不受到民众的热切关注。作者深入温莎家族,向我们展示了温莎家族的神秘与奢华。本书充满了逸闻,不乏有趣的见证和令人捧腹的细节。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导游

 红地毯

 豪华、宁静、休闲

 王室套房

第二章 女王的一天

 女王生活的24小时

 王室早餐

 开始工作

 王室的心腹

 “管家”

 来访者

 微笑!

 建议、鼓励、提醒

 从温斯顿·邱吉尔到托尼·布莱尔

 王宫晚会

第三章 请入席

 王室宫殿

 厨房

 女王的饭菜

 女王的午餐

 盛宴

 白金汉宫李子布丁

第四章 为女王服务

 “蜂箱”

 身份

 权势集团

 王太后之家

第五章 过节

 荣誉

 舞会

 圣诞快乐

 活动日程

 王室周年纪念

第六章 王室的马和狗

 白金汉宫的女冠军

 赛马

 皇家马厩

 苏珊、糖果、蜂蜜以及其他

第七章 旅游

 官方访问

 准确无误的安排

 马拉松女人

 不同寻常的交通方式

 乘车!

第八章 王室财富

 例外的纳税人

 绝伦的艺术品收藏

 王室的宝石

 温莎堡的财富

 白金汉宫股份有限公司

第九章 王室仪式

 皇家葬礼

 欢乐的仪式

 加冕礼

 礼仪问题

第十章 王室供应商

 陛下的尊容

 礼物?

第十一章 王室安全

 白金汉宫,还是镀金铁笼?

 闯进女王寝宫的人

第十二章 王室肖像

 宫廷肖像画家

 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间

 摄影师之王

 王室摄影师

 “帕帕拉奇”

第十四章 王太后与女王丈夫

 女王妈妈

 叛逆的亲王

第十五章 威尔士亲王

 王位继承人

 生态壬储

 王储怎样使自己的徽章重放异彩?

 父亲与儿子

第十六章 戴安娜

 纯洁的化身

 征服

 世纪婚礼

 威尔士囚犯

第十七章 卡米拉

 卡米拉其人

 一个秘密的爱情故事

 卡米拉行动

第十八章 威廉与哈里

 现代教育

 爸爸查尔斯

 超级明星威廉

第十九章 威信与人气

 家族秘密

白金汉宫的历史变迁

白金汉宫指南

译后记

试读章节

位于维多利亚车站和海德公园演说角之间的白金汉宫,如今已被高楼和城市的现代气息所包围,在伦敦市的车水马龙之中,不时传来卫兵枪托碰在地上的喀嚓声和高统皮靴有节奏的踩地声。如果这座宫殿的690个房间都挂上了国旗,表明女王正住在里面。整座宫殿的主色调有两种:红色与金黄色。

白金汉宫的南门是进出的主要通道。对于内部人员来说,谁能从宫殿的正门走,谁得从侧门走,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南大门从前叫做“供货通道”,但在查尔斯王子结婚时这个名字就不用了——给王子王妃的礼物就是从这个门送进去的,送礼的人可能会觉得被称作“供货者”是对他们的不敬。

王室成员和绅士贵妇显然有权从正门进出,主要官员和一些位高权重的人也有这个权利。彼得·汤森是乔治六世时的一名骑士,他坦言“白屋”不同的出口是根据使用者的身份和地位来确定的:“所有普通的参观者只能走宫殿正面右侧的珠宝厅大门,而女王的客人则由专人带领。来客在战时由骑士通道进入宫殿内部;和平时期,稍远点的正门向有身份的客人开放,他们乘着女王的马车,由专人带路,进入宫殿后就停在回廊下面。”乔治六世时期,位于国会出口前边的南门是举行各种仪式时仪仗队的出发点。国王和王后进出宫殿则走“御花园门”,这是一个位于宫殿北侧的私人通道。

20世纪60年代,一位澳大利亚妇女路过伦敦时,给女王写了一封信,说她渴望在回到澳大利亚中部的家乡之前能见到女王。女王在回信中说第二天下午5点她将在查尔斯王子的陪同下出宫。在登车之前,女王和这位澳大利亚妇女交谈了几句,后者欣喜万分,激动不已。(这名妇女有所不知,前一天晚上苏格兰场已作了秘密调查,确定她不是一位来扔炸弹的恐怖分子。)

红地毯

当你受邀进宫觐见女王时,你将从白金汉宫的南大门进去,那里有专人接你。他带你穿过砾石铺就的宫殿前院,朝另一边的王室内库走去。所有的卫兵立正站在两边,一千多双眼睛凝视着你,猜测着你的身份。

第一段红地毯有些陈旧了,它从珠宝厅大门前的台阶一直延伸到院子里。宽厚的桃花心木门在你面前自动打开,卫兵验证你的身份,并用电话通知侍从。热情的侍从身穿一件红马甲,拿着你的大衣,小心翼翼地放在桌子上,然后赶紧请女王秘书来接你。(如果你是记者,来的是新闻秘书;如果你是将军或者肖像画家,则是王室的军官来接你。)这时你在候见室等候。候见室不大,但很威严,挂着王室收藏的名画。有些人会觉得这个地方有霉味,而且容易让人产生压抑感。然后,警卫把你带到宫殿内部,你从一幅伊丽莎白二世加冕图前经过,接着来到紫红色的长走廊,挂满了维多利亚女王、阿尔伯特、爱德华七世及其他人的半身像。忽然一个转弯,进入走廊左面的行李门,穿过内廷,你就到了秘书办公室,他在这里通过电话确认女王可以见你。乘电梯吧,女王在等你了…

你还想参观白金汉宫吗?这有什么问题,跟着向导就是了!不过你可得走上好几公里呢。你会觉得白金汉宫的生活并不像表面看上去那么奢华。许多房间都空着,只有在一些官方活动时才用得上。宫殿北楼的二楼是女王居住的地方,正对着宪法山。楼上是王室孩子们的房间,楼下则是办公区。

白金汉宫对于初次拜访它的人来说也是很方便识别方向的,借助它长方形建筑的特点,只要不被它的建筑面积所吓倒,我们很容易知道自己的方位。拉夫尔·怀特是伊丽莎白二世的老仆人,他回忆说:“当我1946年底第一次走进白金汉宫时,我还是一个小跟班,对一切都不熟悉,宫殿之大真把我吓住了。怎样才能不在迷宫般的走廊和电梯里迷路呢?宫里的一个老前辈给我一条很受用的建议:‘永远别忘了这座宫殿是方形的。你不会走丢的,只要你机灵,迟早能走回到出发时的位置。’从空中鸟瞰,整个宫殿其实接近正方形;对于一个初次进宫的人来说,从地面看,平面的变成了立体的,变成了一座迷宫。几个星期以后,我就能毫不费力地搞清方向了,但是我都不清楚自己是怎么走到的,虽然里面的楼梯和走廊我上上下下了15年,但至今我仍然不明白,两个人同时从一楼进入宫殿,一个从东北角的王室交易所进入,一个从西南角的厨房进入,他们面对面地走,却永远不会相遇。在宫殿后边的某个地方,他们又互不相见地错过了,因为他们在不同的楼层。两个人同时在地下室乘不同的电梯,一个上四楼,一个上五楼,最后却都到了顶楼仆人住的地方。”P5-7

序言

几年前,有机会读到由著名史学家菲利浦·阿利埃斯与乔治·杜比主编的五卷本《私人生活史》。闲暇时翻看翻看,也用不着特别认真地去读。隔了岁月的封尘,以往日常生活的琐碎和点滴像一颗颗泛黄的珠子,擦拭一下,还能映照出昔日真实的光泽。

以往书写的历史,常常是一部“公共舞台”史,一部男权的统治史。帝王的光环下,透见的往往是刀光剑影,伟大辉煌的年代,记载的常常是战争。而人类个体所赖以生存的“私人”空间,却因为“不登大雅”而被忽略、被掩盖、被抹杀了。

就我们所知,“私人生活”这一概念形成于19世纪的欧洲。“私人”相对于“公共”,趋于日常,富于偶然。这是一个免除干扰、自省、隐蔽的领地。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扔掉他在社交场合必备的面具和防卫,可以放松警惕,可以随心所欲,可以身着“宽松的便袍”,脱去在外面闯荡时穿戴的坚硬铠甲。拿米兰·昆德拉的话说,私人的空间,虽然是日常的、不完美的、不定的,有时甚至是虚无和邪恶的,但这是一个有可能导向“欢乐之完满,自由之完满,存在之完满”的世界。然而,因为私人生活总发生在深墙内院,关着门,上着锁,自然也就有其封闭性。乔治·杜比指出,19世纪的资产阶级竭尽全力想捍卫这堵“墙”的完整性,遮蔽墙里的一切。但这堵墙内的生活才是最真实的生活:这里有最真实的自我,有不见刀光的争斗,有不可言喻的离合;个人与个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因为各种利益和需要交错成一张复杂的社会关系网。

如何穿透这堵有形又无形的高墙,真正进入私人生活的空间,并勾勒出其历史的真实面貌?如何在其变化中确定岁月所覆盖的现实?如何既准确无误地抓住主题,同时又不迷失方向,避免陷入纯粹个人的私密生活迷宫,而失去对历史精神和文化内涵的把握呢?面对这一个个疑问和难题,历史学家和文化学家通过对日常生活的忠实描述,致力于还历史一个原样。我们给读者推荐的这套“日常生活译丛”,便是这一领域最富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不久前,葛兆光先生在谈文史研究学术规范的一篇文章中写道:现在编的各种历史书,至少经过丁“意识形态”、“精英意识”、“道德伦理”、“历史编纂原则”四道筛子的筛选过滤,诸如“日常生活、业余娱乐、私人空间”等重要内容在书写的历史中被省却;经过层层染过的修饰,历史的底色隐而不见了。他认为,要透过“这一层被层层染过的修饰”,看到历史的底色,找回那些被省略的、被删减的东西,尽可能接近历史原来的面貌。这不仅需要史学严谨的考据,还需要对生活必要的体验和想像。葛兆光先生的这一观点与我们推出的这套“日常生活译丛”的主旨不谋而合。在我们看来,以往我们所阅读的西方历史,确实如乔治·杜比所说,大都是“公共舞台”的历史,也如葛兆光先生所说,是经过层层修饰过的难见历史原貌底色的历史。而深入“私人生活空间”,着眼于对“日常生活”的观察、想像和感觉的史料和文献非常少见。通过对这套丛书的译介,我们至少多了一份可能性,可以或多或少地看到被“大写的历史”或遮蔽、或过滤、或忽略、或排斥的“小写的历史”的某些真实侧面。

法国阿歇特(Hachette)出版社出版的“日常生活丛书”,是一套开放性的大型丛书,可谓内容丰富,色彩缤纷。加之作者们近乎散文化的笔调,在为广大读者剥去“大写的历史”的装饰、还原历史原貌的同时,常给读者带来阅读的欣喜和发现的愉悦。在阿歇特出版社已经推出的这一系列百余种图书中,我们有目的地选择了其中的30种以飨中国读者。神游历史,穿越时空,让我们一起去结识古希腊的妇女、最早的基督教徒、乌托邦的追求者,去看一看国王的卧房、艺术家的斗室、士兵的营帐、百姓的平常日子,去体验一下宫墙内的沉重、美丽下的丑陋、炮火后的悲怆、辉煌中的黑暗。  从卢瓦尔河的城堡到蒙马特高地的广场,从帝国鼎盛时期的罗马到希特勒统治下的柏林,从古希腊诸神的游戏到爵士乐手叛逆的鼓点……走进文字书写的历史,市井街巷、深闺内帏、宫廷豪宅、寻常人家,只要你用心去看、去发现,就会有别样的感受,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许钧

2003年4月16日于南京大学

后记

1997年,英国历史上最美丽、最受人爱戴的戴安娜王妃遭遇车祸,把全世界人的目光都聚集到了英国王室及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的身上。将近十年过去了,我们对于英国王室的印象还主要来自于电视、报纸等媒体带给我们的支离破碎的片断。

一提到白金汉宫,我们的印象可能仅局限于它和中国的故宫、美国的白宫、俄罗斯的克里姆林宫以及法国的卢浮宫等宫殿并称世界十大宫殿,是英王室官邸而已;一提到英国王室,首先进入我们印象的,也许就是美丽迷人的戴安娜王妃以及从容果断的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几个世纪以来,英国王室在世界变迁中经历过众多的变革,接受过战争的洗礼,也忍受过丑闻的考验。但是,在白金汉宫和王室的周围始终都罩着一层面纱,广大对英王室怀着强烈兴趣的人们只能透过这层面纱得到一个模糊的印象。

我们不禁想问:怎样才能比较全面地认识这个家族?它在英国社会中的角色如何?它是怎样组织起来的,又是如何在君主制日渐式微的国际背景下维持自己的形象和地位的?以及英国人民是如何看待王室家族及其成员的?带着这些问题,怀着对英王室的强烈兴趣与崇敬之情,我们开始了本书的翻译工作。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的疑问一一迎刃而解。作者以白金汉宫的日常生活为主线,娓娓道来,如同和读者聊家常一般,从白金汉宫的历史到它的建筑、装饰,从普通仆人到上等贵族,从一日三餐到国家仪式,涵盖了温莎家族的各个主要方面。本书作者从多角度详细叙述了英王室生活的衣、食、住、行等主要方面,也深刻剖析了家族主要成员的背景及人物性格,如冷峻严肃的菲利浦亲王,郁郁寡欢的查尔斯王储,和蔼可亲的王太后和风流倜傥的威廉王子等。此时,一幅幅生动的生活画卷、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在本书的翻译过程中,我们感叹原作生动的同时,也深刻地认识到翻译的不易。不管从理解的角度还是从表达的角度,语言文字的水平和源语文化、价值观都是需要译者苦下工夫的地方。甚至可以说,文化层面的翻译妻远比文字层面的翻译更难,更关键。往往需要译者作深入的研究和剖析,才能实现“再创作”。刘宓庆就此有精彩的阐述:“跳出原文的窠臼,在种种可能性中进行艺术选择,然后凝聚为与原文‘若即若离’的译文……”这种“若即若离”给译者提出了要求,艺术选择却给译者带来了无奈与限制。

我们力求译文最大限度地忠实于原作,然后在忠实里面求“美”。但是限于译者的水平,译文还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请广大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本书第一章至第八章由朱石花翻译,第九章至最后由王天星翻译。

南京大学许钧教授对本书的翻译提出了不少指导性意见和建议,谨表示我们深深的谢意!

朱石花

2006年6月5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2:4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