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邦彦(1915-2004),江苏镇江人。无锡国专毕业。民国时历任民生公司、复旦大学、中央银行文秘类职务。1949年后担任过中学语文教师,1964年调入上海教育出版社直至退休。参加过《辞海》编纂。著有《字学鼎臠》。
本书分学术随笔、文艺小品、诗词联语谜语、书札、附录五部分。其中有一部分“文艺小品”发表在顾国华编的《文坛杂忆》上,书札中有致顾国华二十七通。顾国华有《后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胡邦彦文存 |
分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作者 | 胡邦彦 |
出版社 | 岳麓书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胡邦彦(1915-2004),江苏镇江人。无锡国专毕业。民国时历任民生公司、复旦大学、中央银行文秘类职务。1949年后担任过中学语文教师,1964年调入上海教育出版社直至退休。参加过《辞海》编纂。著有《字学鼎臠》。 本书分学术随笔、文艺小品、诗词联语谜语、书札、附录五部分。其中有一部分“文艺小品”发表在顾国华编的《文坛杂忆》上,书札中有致顾国华二十七通。顾国华有《后记》。 内容推荐 胡邦彦先生是一位国学功底深厚的学人,他虽精通国学,工于诗词,但不求声,所立文字并不多见。先生仙逝之后,友人广为搜罗,才有此文存面世。虽薄薄一册,但字字珠玑,既见先生于文字。训诂和音韵之学的深厚造诣,又见信手拈来。妙笔成趣的艺术匠心。阅读此书,可以对祖国的语言文字有更深刻的认识,也可以一览文人墨客的优雅生活情趣,还可为写诗作文提供有益的借鉴。 目录 学术随笔 从大处谈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再商榷 修辞一得 ——再论“泠痴”修辞格 语言净化美意延年 语文教学与民族前途 谈字的演变 是耶非 ——论语言文字的纯洁和健康 从文言作文谈起 说“好听” 谈命名 说“白拿” 对偶浅说 格律浅谈 说戏 说“他” 从一个“采”字说起 说“常” 说“国”字的演变 谈流行涉外语 也谈语文课本 读《同源字论》献疑 释“夸蛾氏” 话说黄帝陵的碑 附:课文的选编(叶圣陶) 文艺小品 南浦大桥 元曲漫谈 ——略论《高祖还乡》套数及《陈州粜米》杂剧 也谈《随园诗话》和《石遗室诗话》 再为沈括辨诬 虹桥诗话 谈藏书印 喻蘅先生《延目词稿》序言 刘旦宅先生《茶经图》序 周瑞深先生《夷畦集》序 《偶遂堂诗剩》序 大冶刘锋如先生遗作诗词集序 为包口口三百篇古诗今译序言 读《红豆曲》书后 从扬州的一件小事想开去 漫谈临池必先读书 周越然先生《西书丛谈》序代 也谈“书法” 谈字画之“真”“精”“新” 从馆阁体说到基本功 琐忆百川书院之冬试 文坛掌故之我见 清代“宫保”之由来 略谈藏书印 论灯谜宜雅切 谈《圣谕广训》 略谈官衔印 扬州畸人方地山 我所识之施剑翘 李隼之晚年 说疑古 大儒对门徒自称兄弟 是真才士始怜才 绝妙联话二则 一首从未发表的诗 补谈扬州二方 民国初总统府之秘书厅 记先师任中敏先生 说纸 说墨 忆王瑗仲先生 抗战时期的复旦 读石窗缉庵追和观堂小令感言 书家轶事 诗词联语谜语 红楼百咏存九十九首 五音诗留赠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 七十自述 八十自述 读吕贞白先生诗存承题 二○○一年国际吟诗会 题钵水斋图 《中华文博》创刊 题山水画册 澳门回归倒计时喜赋 题友人诗集桑榆吟 和周退翁六绝句 社集咏抗洪 题国际吟诗会纪念册 恺孙生志喜 题芥亭图 偶成 建国五十周年感赋 次韵稼翁即事 抗倭胜利五十周年作 题钱定一先生壮云楼诗 题吴学愚先生红梅图 森林公园菊花展览 森林公园菊花诗会 庚子届同学招饮感赋 朱企尊教授属题先德梦华先生奇花异卉集锦长卷 遂翁作图赠苏仲翔先生并索诗次和 香港回归感赋 题春随人意图 迎接新世纪诗会 诸弟皆各八十喜赋 戏效老杜丹青引赠某“书法家”某“篆刻家” 题画马 戏为五言诗赠某君 题包孝肃公寝园 题石窗翁藏周越钟馗图 题顾国华辑《文坛杂忆》 代抗战时期国立二中北京校友同敬祝立夫先生期颐庆典 偶成 红牡丹 九九上海旅游节国际吟诗会在松江举行赋贺 贺新婚 新千年迎龙唱和诗 题张炳勋先生《怀馨阁杂俎》 寿钵水翁八十 寿石窗翁八十 和沈迈士先生咏茶石窗翁命作 旧作题画麻姑 题董小宛 镇江方言竹枝词四十首 林则徐清风翎顶壶铭 浪淘沙题墨荷画册 人月圆闰中秋次和陈以鸿学长 长亭怨慢除青翳 浪淘沙甲戌端午节作 苏幕遮题屏麓掬陋室观书图 西江月题夜读轩图 贺王蘧常先生移居衡山路 复旦大学百年校庆集联 痛悼王蘧常先生 退密先生词长九旬集联 谜话十八则 书札 致周退密先生二十通 致喻蘅先生一通 致钱定一先生五通 致顾国华二十七通 其他两通 附:叶圣陶先生致胡邦彦三通及收信人语 附录 悼胡邦彦挽联、挽诗 后记 试读章节 谈命名 一个人,一个集体,一种商品,都要有个名儿。社会繁荣进步,事情就复杂起来,有本名,有化名,有冒名,有盗名,有译名,有类译名,如此等等。如细细调查研究,分类解说,恐怕可以写成一部书。 一个正常的人,总有个思维逻辑。既要思虑,又要合理,不能一相情愿。大人给三五岁小孩“变戏法”,从天上取糖果,小孩就想向天取糖。这是逗乐,不能当真的。假如创业的人也用这样的思维逻辑,想像哄孩子一样骗顾客,就可以得到什么,甚至发财,那就比孩子向天取糖更加可笑了。 这是一段引言,聊助谈兴。 命名有几类,试略述之: 一是本名,土名。人名如李龟年、辛弃疾,店名如亨得利、协大祥,都是中国土产,不过取个吉利,讨个口彩而已。 二是泛名,即用法较广,平平常常的命名。人名如王沪生、李世海,店名如东方绸布店、新时代百货店,并无深意,作为专名,用以区别而已。 三是全洋名。人名如约翰逊、肯尼迪、伏罗希洛夫,店名如沙逊洋行、维纳斯舞厅,道地洋货,一望而知。 四是汉化译名,这就要看智慧了。人名如戴高乐、艾德礼,都是译音,用谐音汉姓,字面妥帖,像个中国人名儿。店名如汇丰银行、美孚油公司,都是以汉字为名,不是译音。商品名颇多巧思,如奇异电器,取General Electric(通用电器)两字字头译音。可口可乐(Cooa Cola)译音而汉字可解,切合商品是饮料,且颇自然。唯是顶好(westem House,即西屋)电器,译音而汉字可解,虽不切合,但颇易记,故有宣传效果。要在中国做买卖,让中国人好记,这是聪明的生意经。 五是洋化汉名。人名如马约翰、李保罗,店名则异彩纷呈,令人哭笑不得。恐有诽谤之嫌,恕不能指名列举。如某公司第六分销处作“6#OFFICE”,某旅馆大门铜铸字,一面为HOTEL,一面为LETOH,我曾问过,答云“对称”。又有一招牌上有“。F”,令人骇绝。 另有一种是中国人略通甚至颇通洋文者,店名、厂名、商品名,越洋越好,尽可能使多数中国人不懂,不好读,不好记,才够味。恕我不恭,这是用海洋水作汤,其味腥咸,越浓越难吃。尤可笑者,有些不识洋字的人,偏偏要买带腥带咸味的货,似乎一沾洋味,便可傲视同胞,真不知其意何居! 以上是专名,再说说通名。 一是用词命意。如今大量出现的经营公司,公司经营部,经营服务部。世上哪有不经营、不服务的企业?乱加几个无意义的衬字,似嫌累赘。再说,公司为什么不营业,要弄个经营部营业,公司到哪里去了呢?听说有的公司连经营部不过三四个人。至于开发公司,似嫌词费,发展公司,亦难理解,说了等于不说。 二是企业性质问题。报上常见“有限责任公司”,殊不知“有限公司”就是“有限责任公司”,如不惮烦,可以写成“股东合资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是何名堂? 三是地名问题。新开公司大多加上地名,或日上海某某公司,或日某某上海公司。试问,国际饭店、锦江饭店、杏花楼都没有加地名,不是办得挺好吗?假如老虎灶、理发店、烟杂店招牌都加上地名,有这个必要吗? 不知从何吹来一阵似土实洋的风,大家一窝蜂学样,要改也费力。 我要向迷洋的先生们进一言。凡开公司,创事业,一定要眼光远大,态度端正,苦干实干,做出牌子,自然发展得快,获利也丰。名称宜简不宜繁,宜稳不宜躁。所谓躁,就是不顾一切,只管赶时髦,错的也好。再进一步,故意吹气泡,装大模样,想挤进高档行列,顺便捞点什么,那就很不正派,迟早要跌跤的。向天伸手取糖,为什么先骗了自己呢? 说“白拿” “白”字有多义,如雪为白色,写别字为白字,别于文言为白话,舞台上演员不唱而说的为道白或宾白,事情清楚为真相大白,向人说明为表白。近年流行一种用法,又有多义,如不花钱而享受为白吃、白喝、白玩儿,出力而无结果为白忙,用权徇私而未取利为白不拿。这些都是“时髦人”的说法。 近日偶读一书名《天水冰山录》,所说种种,是这些“时髦人”想不到的。全书约二十万字,其中序言及文件共约三千字,其余都是“清单”:品名,数目,价值,小计,分计,总计等等,清清清楚,真是一部奇书,古今中外恐怕没有第二部的。 这些账可计价的金、银、珍珠玛瑙、绫罗绸缎、房屋田产等毛估估也合如今好几亿,要说古董字画多为无价之宝,那就没法儿说了。 明嘉靖年间的严嵩,纵容儿子严世蕃贪赃枉法,任用私人,凡不附己者悉除之杀之,积了这么多财富。后来严嵩下台,世蕃处斩,嵩家抄没,一无所有,寄食农家以死。此之谓“白拿”! 嵩当极盛时,以为皇帝宠信,万无一失,打的如意算盘。不知恶贯满盈,招怨太多,到头终有报。 严嵩诗文俱精。皇帝荒淫怕死,求玉皇大帝给延寿,严嵩代皇帝写“青词”,句句都合皇帝的意,因而得幸。“青词”就是人向神打报告。严世蕃也颇有才能,可惜都不走正道。 严嵩位极人臣,世蕃是第一大公子,权倾一时,后世王孙必知其人。拿呀拿呀,到头连脑袋也保不住,真正是“白忙”加“白拿”了! (原载2002年5月7日《新民晚报》) 对偶浅说 古人云:“音律乃人声之所同,对偶亦文势之必至。”不必骈文律诗,平常语言文字皆可对。如尧时有老人击壤而歌日:“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是中国最古的民歌,用的对偶句。那时还没有什么文学修辞之说,可见对偶是本于自然的。如今要说诗,更不可不讲对偶。聊举大端,以供隅反。例句多取自《唐诗三百首》。 一、工对,即稳对。如王湾《次北固山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孟浩然《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杜甫《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二、宽对,即大致意思对,或语法地位对。如杜牧《商山富水驿》:“邪佞每思当面唾,清贫长欠一杯钱。”下三字本不对,但因是“每思”与“长欠”的宾语,语法地位相同,所以从宽对了。杜甫《野望》:“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多病”与“圣朝”本不对,因是“供”与“答”的宾语,所以可对了。 三、流水对,或称十字句,即根本不对的一句话。如杜甫《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是一句话,即可怜孩子们还不知道想爸爸。 四、全篇对。如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谖。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一二对,三四流水对,五六对,七八接舆与五柳都是人名,可算宽对。另一说,一二可不对而对,三四应对而不对,是为换对。 五、全不对。如僧皎然《寻陆鸿渐不遇》:“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叩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日已斜。”也是律诗,容另谈。 六、一联不对。如崔颢《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不能对。此是名篇,李白也佩服的。 七、当句对,也称各对各。如王维《汉江临眺》:“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天地与有无不对,因都是连绵字,即天对地,有对无,各自对了。也有四字的联合词组相对的,如白居易“纵酒放歌聊自乐”,对张籍“寻竹看山亦共行”。 八、假对,亦称无情对。如“五月黄梅天”对“三星白兰地”。杜牧《商山富水驿》:“当时物议朱云小,后代声华白日悬。”朱云人名对白日,字面稳。 九、谐音对。一时检不到例句,姑以拙作挽王蘧常教授联之一句为例:“牵手频年游鹿洞,拍肩何处访洪崖。”我与王接近,好比到白鹿洞书院求学,谈得高兴时王常拍我肩,因用《文选》“右拍洪崖肩”之典。洞与崖对,鹿(绿)与洪(红)对,音对。 十、集句对。最有名者如王维《渭城曲》“劝君更尽一杯酒”,对李白《将进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可惜“君”与“尔”义复,如原句“尔”字是“我”字,就更妙了。 十一、蹉对。前人以《九歌》之“黄肴蒸”与“奠桂酒”为蹉对之祖。唐李群玉《同郑相并歌姬小饮戏赠》“裙拖六幅湘江水,髻耸巫山一段云”一联极工。拙作《八十自述》有一联,“十当常输文字外,聊堪独笑醉醒中”,未知能似否。 十二、扇面对。少见,即四句中一与三句对,二与四句对,容另举例。 最后要说的是,意境第一,对仗是小道,装点而已。意境要高,要雅,没有装点也不行。 最后说一个大原则:下联应胜于上联,才站得住。 P31-36 序言 父亲离我们而去已有两年了。他的生前好友顾国华先生以时下已不多见的古道热肠慨然承担起整理父亲遗墨的责任,并嘱我们为这本父亲的文存写几句话。在衷心感激国华先生之余,我们谨以对父亲几段亲切而温暖的回忆,表达我们永难割舍的追念之情。 回忆片断之一,是人们常以严父慈母来区分父母不同的爱,但是在我们的印象中,父亲更多的是一位慈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普通人家不仅没有空调,甚至也没有电扇。酷暑时节的晚上,我们总是早早拖完地板,然后全家席地而睡。每当这样的时刻,父亲总会一面摇着蒲扇,一面为我们吟诵、讲解古代诗文的名篇。如《长恨歌》、《琵琶行》、《永和宫词》、出师二表、赤壁二赋等,都是在那样的情境中进入我们童年记忆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以致我们至今都无法估量那些美好的夜晚对我们人格形成的潜在影响。 回忆片断之二,是父亲对纯洁祖国语言文字所表现的使命感。上世纪50年代中期,我们尚在读小学。在那几个暑假中,我们常常看到父亲伏案写作,挥汗不止。后来我们才知道,父亲为当时中学语文教科书中的瑕疵,向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叶圣老建言的长达数十万字的意见书,正是在那几个暑假中写就的。收录在本书中的父亲与叶圣老的往来书信,记载了父亲作为一名普通中学语文教师所付出的心血,也增加了我们对忠于职守、虚心纳言的叶圣老的崇敬之情。事实上,父亲为纯洁祖国语言文字所作的不懈努力一直延续到他生命的终止。举凡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乃至人们口语中出现的错误,父亲总是咬住不放,并详加剖析,指出错误的原因。为此,父亲不知写过多少信分寄不同的部门。尽管多数如石沉大海,仍不改初衷。说他是一位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祖国语言文字第一线的忠诚志愿者,并不为过。 回忆片断之三,是父亲的儒雅之风。从儿时起,我们就一直感受到他对纸墨笔砚乃至印章印泥等中华文化载体的酷爱。不论对象是谁,他写信都讲究用好纸、好墨。为友人题诗,则不仅讲究好纸好墨,还讲究好印章和上等的八宝印泥,细节之处,一丝不苟。刘衍老评价父亲的书信有明清遗风,我们相信不仅是指内容,也包含了上述细节。父亲写诗词爱用典,除文人雅士之外,多不易懂。我们自属粗鄙,曾问及父亲为何不能以平易的风格写诗填词。记得父亲对我们的问题并未直接回答,只是说他钦佩的文人能熟练运用的典故多达万个以上,显然他是在以此表明他对写白话文式的诗词是不感兴趣的。受此影响,我们因不会用典而至今不敢对这一领域有所尝试。最令我们印象深刻的是父亲写挽联的功力。在我们的记忆中,父亲一生为他人写挽联无数。凡有请索,他只须略问几句逝者的身份及主要行状,便可一挥而就,写出一副既格调高雅,又切合逝者特征的挽联来,令我们叹为观止。正是出于这一强烈印象,在父亲驾鹤西去之后,我们冒昧恳请父亲的生前友好也为父亲送上格调上乘的挽联,收录在本书中的旦宅先生、退密先生、永翔先生及楹联协会的一批友人的挽联,我们相信不仅安息在天堂的父亲会看到,而且还会击节赞美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儒雅之士,自然会找到他所投契的人群。 我们对父亲的追思,当然远不止于以上几个片断。惟愿此书的问世,能多少保留一点父亲的精神遗产。果如此,则幸莫大焉。 胡果文、胡果威于2006年4月 后记 胡邦彦先生,江苏丹徒人也,久居沪上。我因编《文坛杂忆》而与先生结缘,从开始通信到后来的往还,有近二十年友谊。胡老仙逝后,念及他的文章、诗词尚未整理,而他的生前好友大多均已高龄,必须抓紧时间收集整理出版。经与其哲嗣果文、果威昆仲商议,不谋而合,且委我整理。此乃这本文存的由来。 因胡老去世前未及交待,故编选文存的材料来源大部从遗稿中寻觅,小部则从其生前好友周退密、喻蘅、钱定一等诸老及我处收集。有的重要资料如20世纪30年代他与著名戏剧理论家洪深先生的二三十封通信,50年代与叶圣陶先生通信的原件,80年代与钱钟书先生两封关于语言文字的通信,尤其是胡老生前写给友人的大部分诗词均已无法收齐,故这本文存只能基本反映胡老的部分著述情况,留下雪泥鸿爪,供亲友留念和后人借鉴。 胡老生前曾告我尚有三件事未竣。一是他已着手编辑的恩师丁蘧卿先生的一部语言文字学的遗著,估计只编成了一半,不知能否还有人继续此事使其完成;二是他摘录了近年各种法律文本、媒体(包括电台、电视台、报刊、杂志)的文词、文法错误一万余条,北京三联书店曾有意整理出版,我看过他老人家为此而写的一大堆手稿,看来也无法出版了;三是胡老自己的诗词曾计划自选自书自印,现在收集到的既不齐全,更未自审,只能有多少,编多少。此外,胡老的文章、诗词稿大多未注明写作年月,故整理时无法以时间顺序排列,只能分为几大类编排了。 有一事印象极深,胡老写给我的信封必是用旧牛皮纸翻用自糊,必是用旧绫条封口,必是用小红格划邮编,必是直写,信笺必是水印笺或宣纸边料,必是毛笔直书,取出就会有一股书卷气扑面而来。我曾当面问先生为何不图省事,胡老说:“一丝一物,来之不易,浪费可惜,还是物尽其用为好。”直至去年我读到刘衍文先生书中提及“友人中惟已故胡彦稣(邦彦)先生最工书札,信笔写来,遣词造语,皆能从古代尺牍定式中酝酿提炼而成,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真可谓‘书记翩翩,致足乐也…,我才领悟到胡老信札之妙,故受此启发而在这本文存中将胡老的信札专辑一卷。由于时下互联网、电话、传真的普及,文书并佳的信札已经和正在成为历史,思之不觉怅然。 本来,我仅感到胡老的古典文学造诣极深,并不知他还是语言学家。直到2003年初一次晤谒中,他谈及有一篇文章到处投稿,不是被退,就是仅摘登一小部分,不能体现其中心内容,颇为苦恼。我阅读后,大为赞佩,且有许多共鸣,遂自告奋勇,通过我的友人北大夏晓虹教授推荐给《中华读书报》,在2003年7月2日学术版全文刊出,引起学界一番争鸣,此文即胡老所写的《从大处谈语言文字》。以后胡老又寄给我《修辞一得——再论“泠痴”修辞格》一文,我才真正领悟到胡老语言文字学造诣之深。胡老无论赐拙编《文坛杂忆》的文章,乃至信函,从没有一个错字或误植,有时我发现似乎有“错”,经查字典才知道此字古代可通用的。称胡老为语言学家,当之无愧。 胡老偏爱古纸、古墨。他曾告我,中年时到北京,在荣宝斋买了连盒叠起等身的一批水印信笺,直到现在还在用,愈用愈少,舍不得了,只能以宣纸边料代之。在京时,家乡曾有人以一小皮箱古墨寄存他处准备出售。他爱不释手,日夜揣摸。曾有人测试,用六种不同的古墨磨后画六个小圆圈,他能准确无误地分辨出每个圈是何墨所磨。后实因无经济能力,只买了这箱古墨的四分之一。想来胡老对古纸、古墨的研究恐怕是现在也很少有人能企及的。 胡老还有一大特点是敢言。通常老前辈由于阅历丰富,坎坷较多,无论写文、谈吐都较婉转,但他直到高龄时仍能保持直言坦诚的性格,敢说敢写。每次谒晤,有二题必讲,且份量颇重。一为对被捧为政坛、文坛的两位“尊神”不领情,认为其文字语言知识贫乏,以至贻害后人;二为对全盘否定八股文力持异议,认为八股文存在了四百多年,有其历史价值。他说:“现在批判八股文的人,恐怕连八股文也没有读过一篇,遑论懂与写,瞎起哄罢了。”直到去世前一年,他高兴地告诉我,最近出版了两本八股文选集,有点公正的迹象了。可惜他老人家没有留下关于八股文的考据,仅留下一篇《南浦大桥》的八股现代范文。此外,他对中文夹人洋文和一些网络语言深恶痛绝,兀自摇头叹息。说胡老为纯洁祖国文字奋斗终身,毫不为过。 胡老生前对传统文化的断层表达了深深的忧虑,他多次称赞其高足、正届盛年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刘永翔先生的古典文学功力不凡,极寄以厚望。有一次他参加上海楹联协会活动后,我恰谒晤,询及情况,胡老生气地说:“整整一座大厅,悬挂了大约有二百副联语,及格的不到十副,大多连起码的平仄对仗都不懂,还不及我九岁时的水平,凑字数而已。”我反问:“这样的活动,您为何有兴趣参加?’’他语重心长地说:“这总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有时我还参加吟诗会,也是这种想法。你要记住,凡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的事,哪怕一丝一毫,都必须努力去做。”我想起一次胡老收到我编的某卷《文坛杂忆》后在回信中说:“我每谓社会上多几个愚人,少几个聪明人就好了。今观兄之所为,诚愚人哉。”联想起后来吴祖刚丈给我的赠诗“廿卷宏编血汗成,匹夫拾贝筑长城。世间多少营营客,戆大推君第一名”,胡老的“愚人”,吴丈的“戆大”,实际上都在勉励我“凡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的事,哪怕一丝一毫,都必须努力去做”。我才疏学浅,人微言轻,但不敢忘记许多老前辈的类似教诲,力求不负他们的期望。 我想,《胡邦彦文存》的问世,是胡老生前友好共同努力的成果。坦率地说,我与其哲嗣都没有资格评论胡老的遗文、遗诗,在这里只能写点成书过程中的感受,并以此作为对胡老的追思和纪念。 浙江平湖后学顾国华谨记 2006年4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