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论语的第一堂课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杜秀俊
出版社 海天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论语》,流传2500多年,影响世代中国人,它的经典语句,每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作,在国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本书为我们介绍了《论语》的政洽哲学、教育哲学、人生哲学、处世哲学。让我们来慢慢体会儒家思想的精髓吧。

内容推荐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这部书大约最后编定于战国初期。因其成于众手,具体作者已难考定,但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本书为我们介绍了《论语》的政洽哲学、《论语》教育哲学、《论语》人生哲学、《论语》处世哲学。让我们来慢慢体会儒家思想的精髓吧。

目录

第一部分:《论语》的政洽哲学

 一、名分背后的实至名归

 二、王道政治必须由近及远

 三、越位之不能容忍两面观

 四、不同意见影响政治明暗

 五、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六、仁义通过行事来表现

 七、远比才华更重的砝码

 八、重德的同时也要重才

 九、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十、两个层次的愚不可及

 十一、乱世浊流中的圣人之心

 十二、巧言令色文化渊源

 十三、领导者要临之以庄

 十四、为政欲速则不达

 十五、邦无道,则卷而怀之

 十六、斐然成章,不知所裁

 十七、兴灭继绝与民心归附

 十八、富强与长治久安之争

 十九、不教而杀谓之虐

 二十、收入分配的制度分析

 二十一、富贵于我如浮云

 二十二、无大德而财富必失

 二十三、民富才能国强的道理

 二十四、患得患失的鄙夫经济观

 二十五、仓廪实而知礼节

第二部分:《论语》的教育哲学

 二十六、不得其门而入

 二十七、尊重别人的长处

 二十八、守死善道与相机而动

 二十九、文质彬彬的美学教育

 三十、礼乐教化的讨论

 三十一、启发式的教育方法

 三十二、给人以改过的机会

 三十三、对后生可畏的认识

 三十四、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

 三十五、入太庙,每事问

第三部分:《论语》的人生哲学

 三十六、不忮不求的自强之心

 三十七、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三十八、常思一二.不思八九

 三十九、当理想与现实冲突时

 四十、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四十一、心灵的快乐超越现实

 四十二、欲善其事,先利其器

 四十三、只能依靠自身的修养

 四十四、三省吾身,改造自我

 四十五、任重道远的传承

 四十六、欲寡其过而未能

 四十七、传播信息要三思

 四十八、无得而称的美德

 四十九、修己以敬才能成功

 五十、三思而后行的反正

 五十一、匹夫不可夺志

 五十二、父母之邦的吸引力

 五十三、面对生命流逝的达观

 五十四、敏于事而慎于言

 五十五、见利思义的不欲

第四部分:《论语》的处世哲学

 五十六、有不为与无可无不可

 五十七、把眼光放在现实之上

 五十八、朋友问要以德相交

 五十九、尊贤而容众的交友之道

 六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六十一、小不忍则乱大谋

 六十二、磨而不磷,涅而不缁

 六十三、庄重整肃才会有威严

 六十四、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六十五、对朋友要握好尺度

 六十六、以直报怨的智慧

 六十七、君子群而不党

 六十八、己欲达而达人

 六十九、把仁义贯彻到行为中

 七十、道不同不相为谋

 七十一、不能倚仗“超能力”

 七十二、正直才能不卑不亢

 七十三、有勇知方与礼义之间

 七十四、从半高处看人生

 七十五、缧绁无损于道德修养

试读章节

三十三、对后生可畏的认识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论语·子罕第九》)

孔子到东方游历的时候,在荆山下碰到了三个小孩。其中两个在一起玩耍,另一个小孩站得远远的。孔子对此非常奇怪,他问站在一边的小孩为什么不去玩耍。

那个小孩回答说:“激烈的打闹能伤害人命,拉拉扯扯的玩耍会伤害人的身体,退一步说,即使不伤害身体,有时也可能撕破衣服,总之没有任何好处。”

后来,又有一个小孩用泥土堆积成一座城,他自己坐在里面,眼看孔子的车子要过来,他还不躲避。孔子忍不住问他:“为什么不避让车子呢?”

这小孩振振有词地说,他只听说过车子避城,还没听说过城避车子的。孔子只得让自己的车子绕过这座“土城”。后来,孔子觉得小孩的话很有意思,于是又返回来询问小孩的姓名,赞扬小孩虽然年纪不大,但是知道的道理还不少。

这个小孩听到孔子说自己年龄小后,有些不高兴,就反问孔子道:“我听说鱼生下三天,就能在江海中潜游;兔子生下来三天,就能在三亩地的范围内活动;马生下三天,就能跟在母马后面行走;人生下三个月就能认识父母。这些都是天地问的自然现象,有什么大惊小讶的呢?”

孔子听后惊讶地说:“好啊,好啊,我现在才知道后生可畏啊!”

在我们之前的千万年间,不知已经有过多少圣贤俊杰;不论我们是年长还是年少,在现实生活中修养、知识、经验胜过我们的人,也不知已经有多少。我们是否能够值得人们敬畏,取决于我们自己的修养水平。

在我们之后的千万年中,不知还会有多少圣贤俊杰,还会涌现出多少修养、知识、经验胜过我们的人。因而,我们永远没有资格骄傲,更没有资格歧视别人。人生代代无穷已,学习修养总无涯。今日还不如我们的人,来日未必不能远远胜过我们;今日胜过我们的人,我们未必不能超越。

孔子寄希望于少年,勉励他们及时力学,切莫老大徒伤悲。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年轻一代超越前辈,这是必然。

当然,不是所有的年轻人都能超越上一代。一个人从生到死,好比一次四季循环,春天不播种,要想秋季获得丰收,那是不可能的。一个人到四五十岁还没有成就,那以后往往难有成就。

少年还不知道自己去选择良种,长辈或教师如果不能早一点选择好良种去加以引导,就好比等到夏季才去播种,恐怕他们的心田早生满了杂草。

三十四、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第五》)

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号。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授予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

子贡这样问是有原因的。

原来,卫国的太叔疾娶了宋国子朝的女儿,后来子朝逃亡出国,孔圉让太叔疾休弃他的妻子,而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可是太叔疾又把前妻的妹妹安置在犁地,为她造了一所房子。孔圉一怒之下准备发兵攻打太叔疾,被孔子劝阻。孔圉这一举动被很多人认为是品德有缺失,所以子贡不理解为什么他会得到“文”的谥号。

孔子回答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按照礼义道德来说,一个人首先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这是敬业的精神,也是守自己的本分。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学习而提高自己的修养,就能不断地完善自己。

叶天士,名桂,江苏吴县(今苏州)人,清代乾隆年问著名医学家。

在苏南山区某处有座古寺庙,庙里的一位老僧经常做治病施药的好事。一天,已经名满江南的叶天士带着几担礼物,上山向老和尚拜师。叶天士进庙让随从放下礼物,然后向和尚行礼,并谎称自己是刘生,想拜老和尚为师。老和尚见他长途跋涉来求师,便答应收他为徒。

老和尚和他讨论医理,发现他年纪轻轻对医学就有这样深的造诣,不由得肃然起敬。有一次在为病人开药时,老和尚指着其中一味药说:“唔,这副药的用量,很有叶天士的味道!刘生,你是吴县人,和叶大夫认识吗?”

叶天士被迫承认自己的真实身份,而后又诚恳地说出自己的意图。老和尚很感动。他说:“老僧虽有薄技在身,但已风烛残年。你这样虚怀若谷、不耻下问,我一定尽力告知你。”

老和尚将收集的秘方、行医经验全部传授给叶天士。在此后的10年中,叶天士共拜了17位老师。

一个人学习,不是为了向别人炫耀,而是为了使自己道德修养和技艺更加完善,当然他也就不会把向别人求教看作是耻辱的事情;既然是为了自身的完善而学习,又何必在乎向谁学习呢?韩愈说得好:吾师道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叶天士不耻下问的学习方式,值得我们学习。

三十五、入太庙,每事问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陬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曰:“是礼也。”(《论语·八佾第三》)

有一次,孔子有机会进入鲁国的太庙。太庙是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地方,里面陈列着许多文物古器,还常举行祭祀活动,在这里,可以了解历史和有关的典章制度。

孔子进太庙后,就下功夫认真地进行考察,对每一件不明白的事,都向别人请教。从庙里陈列的件件文物古器到举行仪式时伴奏的音乐,样样都要找人问个究竟。活动结束后,他还拉住别人的衣袖,继续问一些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他这样做,曾被人看不起。有人说:“谁说这个年轻人懂得礼节呢?他跑进太庙,什么都要问。”

孔子听了说:“不懂就问,这就是礼啊。”

徐存斋是明朝的翰林,不到30岁就进了翰林院当编修,朝廷派他到浙江去主考。可想而知,该是何等的少年得志了。

他在阅卷时发现一名士子在八股文中用了“颜若孔之卓”这个典,他眉头一皱,拿起笔来,划了个黑杠,批上两个字:杜撰。然后置为第四等,也就是不及格。凡有主考的不佳评语,考生照例要到堂上“领责”,也就是去受训斥,然后卷铺盖回家。

这位士子捧着卷上去,一看这位年轻的主考大人满面愠色,吓得不知该如何应对。这位年纪轻轻的徐存斋先生,却颇有一点勤于发问的作风,于是向这个考生询问那个典故的出处。那位士子一听,急忙为自己申辩:“大宗师见教诚当,但此语出《扬子法言》,实非生员杜撰也。”

徐存斋一听,连忙从太师椅上站起来:“本道侥幸太早,未尝学问,今承教多矣!”然后,把这个考生改为一等。

不懂就发问,勇于改过自己的错失,这就是孔子所推崇的“礼”的精神。但是如果一个人内心中缺乏自信,完全是靠官势和权位来压人,这种事情在等级社会里虽然是十分常见的,但却偏离了儒家的教育理念。

明神宗万历初年,有个秀才以“怨慕章”为题作文章,用了“为舜也父者,为舜也母者”这么一句话,被当时的督学考官判为不通,列为四等。于是这名秀才向督学陈述,说此话原本是出自《礼记·檀弓》。没想到这却激怒了督学,斥责道:“你以为就你一个人读了《礼记》,别人就没有读过吗?”不由分说将秀才改判为五等,拉出去打板子。

由此可知知易行难,理解孔子的话很容易,能够将孔子的思想贯彻到实际中去,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事情。究其原因,越是有修养才学的人,越是容易贯彻孔子的思想。因为他们心中对自己有着足够的自信,能够尊重别人并注意到别人的长处。反之,修养不足,知识积累不够的人,就难以达到这个境界。P95-101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8:5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