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八闽”文化,渊源于中原文化,又区别于中原文化,既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又深深植根于“八闽”大地。
本书是故园沧桑人文八闽系列之一的“福宁府海东烟云”专册,书中具体探讨了海峡两岸特殊的因缘关系,也记录了古村镇曾经发生的中国历史重要事件。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福宁府海东烟云/故园沧桑人文八闽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曾意丹 |
出版社 | 福建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福建“八闽”文化,渊源于中原文化,又区别于中原文化,既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又深深植根于“八闽”大地。 本书是故园沧桑人文八闽系列之一的“福宁府海东烟云”专册,书中具体探讨了海峡两岸特殊的因缘关系,也记录了古村镇曾经发生的中国历史重要事件。 内容推荐 本丛书整体地审视八闽文化。生动记述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八闽古村镇的风貌、古建筑、民俗风情、特产、名人名胜、文物古迹,也着力探讨了海峡两岸特殊的因缘关系,记录古村镇曾经发生的中国历史重要事件。不光描述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更侧重借助村镇这一载体,探索闽文化与其他区域文化的不同特色。 目录 序 前言 引言 一、碧水青山柏柱洋 二、让水廉泉话廉村 三、慷慨悲歌说苏阳 四、功夫红茶出坦洋 五、霍童山下霍童镇 六、马头山下古战场(樟湾·横屿) 七、风雨歇后见赤岸 八、畲歌响彻观音寨(半岭村) 九、海涯屏藩大京城 十、白琳功夫与翠郊 十一、人鱼共乐浦源溪 十二、飞桥巧匠藏后垄 试读章节 柏柱洋是太姥山区中的一个小平原,茜洋溪流经此地,农业发达,人称粮仓。柏柱洋位于福安市区东南16公里,属溪柄镇。柏柱乡在柏柱洋上,柏柱乡有斗面(墩面)、楼下、南山、垅头等村。 我们乘车从溪柄镇出发,沿茜洋溪前行。这一带山青水秀,“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时不时能见到茂林修竹,青瓦人家;时不时能见到古圳流水,汩汩潺潺;时不时能见到古道街亭,长桥短桥。这一路上真叫人心旷神怡。 早就听说柏柱洋蕴藏着红色文化。土地革命时期,1931年春夏之交,邓子恢到达柏柱洋,领导农民建立了农会,组织民众减租抗债,农民运动开展了起来。随后,陶铸、曾志、叶飞也来此地开展工作。1934年2月,闽东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柏柱洋召开,选举成立了闽东苏维埃政府,主席是马立峰、副主席是叶秀藩。苏维埃政府就设在斗面(墩面)村。这里还留存有不少革命遗迹。 我们最后来到了楼下村和南山村,这两村紧紧相连。村中保留有许多屋顶高耸的古民居,这类民居是硬山顶建筑,但在山墙下加有披檐,远观又有些类似歇山顶建筑。房屋内的门窗户扇都有精雕细刻的美丽花纹。楼下村和南山村原有单姓的祠堂,后毁圮。现存的是合建的三四个姓氏的类似祠堂的建筑——公厅。整个村子保留着浓郁的古村落风貌。 南山村住有郑氏族人,南宋末,这里出有一位历史名人郑虎臣,我们就是为了探访他的遗迹而来的。南山村人很热情,知道我们的来意后,就带我们到一户保存有族谱的人家做客,主人用红枣甜茶招待我们,接着拿出了珍藏的《荥阳郡翔鸾郑氏东贰房支谱》。从谱中可知迁入南山村的始祖是郑开岳,他曾任玉融(福清)县令,由“玉融迁闽之长溪(霞浦),由长溪而迁柏柱南山,创立基业,经营第宅”。而郑开岳又源自河南商城县。郑开岳是第一世祖,郑虎臣是第五世孙。 郑虎臣在南宋德祐占元年(1275年)做了一件轰动朝野的事——在押送奸相贾似道安置循州的路上,将元军统帅伯颜,求和。伯颜不许。战事一起,兵溃鲁港(安徽芜湖西南),他逃往扬州,朝野大哗。由于谢太后包庇,只贬官抄家,押解循州安置。 这时,会稽县尉郑虎臣慷慨请命监押贾似道去循州(广东龙川)。郑虎臣,字景兆,武举人。他的父亲曾受贾似道的迫害,又见贾似道祸国殃民,倒行逆施,早就对贾似道恨之入骨。受命后,他将贾似道押解至建宁(今建瓯)开元寺。贾似道还带着侍妾数十人随行,郑虎臣将她们赶走。又撤掉贾似道的宝玩帷盖,故意让贾似道在秋天的太阳下暴晒。在山中古寺,见到当年被贾似道逐出朝廷的吴潜被贬往广东南行时留在寺壁的题诗,郑虎臣责问:“贾团练,吴丞相何以至此?!”贾似道无言以对。他监押贾似道乘舟往剑津,途经黯淡滩。郑虎臣对贾似道说:“水清,何不死此?”贾似道厚颜无耻地说:“太后许我以不死,有诏即死。”十月,到了漳州木棉庵。郑虎臣要其自杀,似道不肯。郑虎臣甘冒未奉朝命擅杀的罪名说:“吾为天下杀似道,虽死何憾!”随即将似道之子拘于别的房间,遂将贾似道杀于厕所。郑虎臣终因此被杀。这一轰动朝野的大事,在历史上影响深远。明朝首辅大学士李东阳有诗赞日:“多宝阁中欢不足,木棉庵前新鬼哭。披肤拉胁安足论,天下苍生已无肉。君王不诛监押诛,父仇国愤一时摅……” 郑虎臣的故居遗址,现已成了一片菜地。我们问到郑虎臣祠在何处?乡人告诉我们,当郑虎臣被杀后,一部分族裔为避难,逃至不远的垅头村。风波过后,就在垅头村落脚,繁衍生息,以后又在垅头村建起郑虎臣祠。热心的村民又带我们走过弯曲的山道,来到垅头村。村口有个小坪,塑有郑虎臣正气凛然的塑像。小坪旁,有数株古榕树,仔细看时,才发现这是从一棵老树通过根须落地派生出多棵大树。这几棵古老的大树,都有粗大的枝干相通连。 到了郑虎臣祠,祠貌庄严精巧,祠前两侧有拱形门墙,与照壁围合成祠前小院。祠为风火墙式建筑,风火墙间为两面坡屋顶,前坡上方又突起一座歇山顶的牌楼式建筑,它与祠前照壁正中上方的牌楼式建筑相互呼应,形成美妙的建筑空间。照壁牌楼下有匾,上书“保世滋大”四字。祠堂正门上方有匾额,上书“精忠报国”四字。祠内神龛两旁对联上书:“荥阳旌德里,继往开来,道范长贻书带草;柏柱显监司,除奸去暴,功勋永著木棉庵。”祠内柱子上有许多对联,其中有文天祥的一副:“作正气人,都为名教肩任;到成仁处;总缘大义认真。” 此祠不知始建何时,现存建筑为清道光年间重建,现祠厅横梁上,还留有:“道光乙酉冬十二月”的墨迹。 柏柱乡后有一座狮峰山,山上有一座始建于唐景福元年(892年)的古“狮峰寺”。寺后侧山中保存有郑虎臣少年时在此山练武时用的石锁和试剑石。山上可眺望柏柱洋的美丽风光。P5-9 序言 台风肆虐,暴雨滂沱。在人民生命财产遭受严重威胁的危急时刻,东南沿海各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奋起抗击台风。广大军民的忠诚和热血谱写了又一篇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敢于拼搏的正气歌,这是英雄之歌,民族之歌!此时,福州市文化局曾意丹同志托人送来他的《故园沧桑——人文八闽》丛书的部分书稿和一封信,嘱我作序。作者的《人文八闽》,大都是福建古村镇文化研究的新成果,又多涉及文物保护问题,尤其是向我们揭示了千百年来历经狂风暴雨肆虐的古村镇之所以能巍然屹立、生生不已,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支撑。这种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使我对福建“八闽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并感到由衷的敬佩! 福建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八闽”地区蕴藏着“太多的秘密”,是建筑学、历史学、考古学、地理学、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研究的宝藏。到过福建考察的人无不对福建“八闽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到神奇,称之为“人类社会的活化石博物馆”。例如:晋江安平桥(五里桥),泉州洛阳桥(万安桥)均为我国宋朝著名的梁式石桥,其建筑设计之精巧,规模之宏大,结构之严整,为桥梁史上的杰作。又如,以土楼为代表的民居——用夯土建造的规模宏大的族群性住宅楼,可称得上是世界民居建筑:之奇观。如果你身临其境,犹如置身古罗马剧场一般,那种雄伟、壮观、恢宏的气魄所产生的“神奇”和所给予人们的震撼是难以形容的。真正是“世界建筑之瑰宝”!我曾以为中国缺少欧式石头建筑,是因为我们缺乏采石和砌石技术,当看到南靖县田螺坑等土楼(围楼)一用夯土墙承重建造的三层甚或六层楼的建筑时.,我深为惊奇,中国土木建筑竟能达到如石筑技术的高峰,我真为中华民族的无穷智慧和精湛的建筑技艺而自豪!此外,闽南的红砖、红瓦,闽东的木构、木雕、彩绘,泉州“出砖入石”等不同风格的民居建筑,形成了或凝重、或粗犷、或轻巧的强烈反差,真可谓千姿百态,各领风骚。这种建筑风格的不同,盖源于福建地域之间地理条件不同,取材各异,而它们都做到了与周围环境的完美结合,形成了人与建筑、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是很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自2003年起陆续公布了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其中就有福建上杭县古田镇、南靖县书洋镇田螺坑村、邵武市和平镇、连城县宣和乡培田村、武夷山市武夷乡下梅村,这些村、镇的建筑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传统建筑风貌、地方特色和地方民族风情,具有相当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对福建“八闽”古村镇的保护已经产生了深远影响。文化部公布的第一批无形文化遗产名录中,福建梨园戏、福州闽剧、莆田莆仙戏、泉州高甲戏、泰宁梅林戏、漳州歌仔戏以及泉州南音等均列其中。戏剧品种的多样性、群众性,是“八闽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也是中国戏剧史上难得的“活化石”。此外如惠安石雕、永定客家土楼营造技艺、福州脱胎漆器髹饰和厦门漆线雕技艺,都是具有特殊文化价值的遗产。上述这些古老剧种和当地保存的地方方言,在很大程度上仍保留着古音、古音韵,对研究古汉语的演变提供了难得的宝贵实证,而那些石雕、漆雕作品,也为工艺史的研究与传承提供了鲜活的典范。无论是古老剧种,还是古老技艺,都向人们展示着中华文明的价值和传承的魅力,这是中华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值得我们不断挖掘和研究。继承和发扬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应是我们当代以及后辈子孙义不容辞的神圣责任。 福建“八闽”文化,渊源于中原文化,又区别于中原文化,既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又深深植根于“八闽”大地。在历史长河中,它像巨榕一样,形成了独树一帜、别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同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三晋文化和巴蜀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一样,各有其鲜明的地域特色。作者曾意丹先生在本书前言和各篇文字介绍中都做了深入的分析,我是有同感的。“八闽”文化的鲜明特色,可能同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的区域位置相关。福建西部纵横交错的山地丘陵,造成地区之间的交通不便、语言阻隔、习俗有异,很自然形成了文化大同中的区域文化差异。东部面临太平洋,隔海与台湾省相望,有着绵长的、曲曲弯弯的海岸线。由于土地贫瘠,许多人出外谋生,便到台湾岛开发、繁衍生息,与台湾结下了深厚的“闽台姻亲之缘”。福建百姓在被迫谋生与惊涛骇浪的搏击中,用顽强的意志和鲜血生命开辟了海上交通,从而使福建比较早地成为我国海上贸易和对外交流的前沿阵地,在福建沿海地区也形成了浓郁的蓝色(海洋)文明的痕迹。因此,“八闽”文化,呈现了更多的地域性、多样性、丰富性,以自己独特的风韵和魅力展示着中华文明的价值,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里绽放出鲜艳夺目的奇葩。 最近,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号召,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伟大部署。城市支援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切实提高农民生活,改善和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是关系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大计,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在大规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需要特别注意古村镇的保护,这是一个十分重要又极为迫切的课题。须知,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传承性,主要是在农村中、农民中。换句话说,古村镇是传承历史文化的载体,古村镇的农民是传承历史文化的主体,忽略这一点或是采取漠然视之的态度是错误的。因此,对“八闽”地区的民居建筑及其保留的文化一定要采取慎之又慎的态度,要以对民族地域文化的“敬畏”之心和对传统建筑保护的责任感,慎重处理古村镇在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切不可任意变迁和大拆大建,否则就会重蹈历史文化名城“旧城改造”造成的惨痛覆辙。“千城一面,千篇一律”,同样会毁掉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特色。传统文化是一座城市、一处村镇的灵魂,失去了传统文化,也就失去了灵魂,这是千万要特别注意的。“八闽”地区古村镇保留下来的人文资源,是福建开发旅游、促进经济发展的最大资本,也是留给后代子孙的宝贵遗产。在古村镇保护中,尤其要注意周围历史环境的保护,即原真性、完整性的保护,要始终关注传统民居体现出的那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了某种暂时利益,任意改建的破坏行为必须依法制止。 曾意丹先生从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先后在洛阳、福州等地从事文物考证和博物馆工作,曾任福州市文物局局长。他才华横溢,学识广博。退休后,又继续深入八闽大地,开展对古村镇的调查,潜心研究多年。《人文八闽》丛书就是作者近年来对八闽文化研究取得重要成果的体现。丛书不仅对各地民居建筑、风土人情作了深入阐释,而且对为国家、为民族、为福建地方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先贤名人和各地名物古迹也做了一番精心考证。现在把这些成果结集出版,确实做了一件功在国家、利在公众的大好事,这是值得赞扬的。丛书的出版一定会对当前加快海峡西岸建设、促进台海交流和进一步加强福建文化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这些粗浅之见,如有不当,敬请各位专家不吝指教。 是为序。 中国博物馆学会会长 原国家文物局局长 张文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