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再造魅力故乡(日本传统街区重生故事)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世界政治
作者 (日)西村幸夫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的诞生,源于与日本国内17个小城镇的保护活动家们的小范围交流,对于这本书里讲述的保守的历史保护和社区营造的故事,正生活在快节奏中的中国读者将会怎样阅读呢?带着期待与一丝不安,将这本书呈送到你的面前。

内容推荐

本书收录了日本国内17个小城镇的保护活动,而这些来自异国的故事可以打动中国读者的心。为何如此,是因为对自己出生的故乡、自己成长的地方,或者是你所选择生活的城镇的热爱,无论在世界任何的地方都应该是相通的。

目录

序  夏铸九

译者序

中文版序

推动社区营造工作的人们——代前言

本书相关城镇位置略图

01 十年后的小樽运河 北海道小樽市

02 为自己的城市着色 北海道函馆市

03 把这条街道送给您 木县足利市

04 从制丝之城到藏造之城 长野县须坂市

05 一切都从若林邸的修复工程开始 新县村上市

06 适合狐狸娶亲游行气氛的社区营造 新县津川町

07 青空下的土藏街道 爱知县足助町

08 每天都在前进的飞匠师聚落 岐阜县古川町

09 从一条污水沟开始的故事 滋贺县近江八幡市

10 红砖的“发现” 京都府舞鹤市

11 鲭鱼街道 熊川宿的春天 福井县上中町

12 城下町崭新的第一步 冈山县高梁市

13 石见银山和生活产业 岛根县大田市

14 散播锦川新种子 山口县岩国市

15 陶瓷之乡新魅力 佐贺县有田町

16 寻找生活的新街景 大分县臼杵市

17 突破百分之十七 冲绳县嘉手纳町

附录 各地的街屋社区营造运动

试读章节

运河问题总结研讨会相继举办

1985年小樽运河被部分填埋,道道临港线拓宽工程完工迄今,已经过了十几年;全国注目,步步维艰的保存运动同样也已进行了30年,重新检视小樽运河问题,作为今后小樽社区营造再检讨的活动,陆续地举办。

1995年2月,“都市环境设计会议”举办“小樽过去都市设计座谈会”,会中以小樽为首,在与本州的历史城市作一比较之中,掀开北海道历史环境保存问题特质论坛的序幕。同年8月,“小樽再生论坛”主办“小樽街屋座谈会”,约有两百人出席。

“小樽再生论坛”(执行委员会召集人崎恒夫)是在1985年小樽运河问题结束后,为结合市民力量,推动小樽社区营造而成立的团体。他们除了向市长和道知事提出陈情书、建议书之外,还举办演讲、系列座谈会、小樽街屋散步等活动。在1995年8月的座谈会中,又编辑发行(《小樽建筑探访》(北海道新闻社)一书,以彩色照片介绍小樽地区现存的代表性建筑物共123栋。

在“小樽街屋座谈会”上,领导运河保存运动的峰山富美以“运河虽然已经被填埋了,然而想要留下运河的心情却没有被填埋,也不会被填埋!”这样的话来表述情怀,使得在座的听众无不动容。

如今,小樽已经成为每年有600万以上观光客到访的热门观光地区。为观光带来契机的小樽运河问题,到底是什么样的问题呢?而诱使居民发起并投人这项运动的小樽魅力又是什么昵?商业都市小樽的建立和小樽运河

小樽这个近代都市的发展,可以说是从1873年幌内发现煤炭开始的。

先是手宫兴建栈桥(1877年),小樽一幌内之间的幌内铁路也于1882年通车。而小樽一札幌线更早在1 880年就已开通,这是继新桥一横滨线、大阪一神户线之后,日本全国的第三条铁路。

此后,身为煤炭输出港的小樽,一变而为商业都市,同时又是札幌的外港,开始进入其繁荣极盛时期。1889年,获得官方许可,得以将煤炭销售给外国船只,接着又在1899年被指定为外贸通商口岸。

小樽和一般的良港不太相同,地势多为山地,平地非常少,在城市道路发展过程中,填海工程可说是势在必行。1889年时,在今日小樽运河靠山边的海岸线,已经完成长达两公里,面积有125620平方米以上的填海工程,形成了现在的北滨町、南滨町。

小樽运河随后在1914年开工,1923年完成。原本填海而成的海岸线外40米处,又以石头建构出人工岛。为了取得填海的沙土,于是开凿出宽40米,长1324米的运河。据说,石造的部分当年是由石工穿着潜水服,完全以人工建造起来的。

运河工程可说是商都小樽鼎盛时期的纪念碑。近代建筑群集

极度兴盛的都市往往都以建筑物来呈现昔日之繁华,小樽也不例外。从富丽堂皇的西洋样式银行到木构架的石造仓库群、和洋折中式…的商店,直到纯日本式的住宅,各式各样的建筑承袭着往日的荣光,留传至今。

小樽市过去曾就历史性建筑进行过两次全面性的调查。其中,1992年的第二次调查乃是针对第一次调查的2357栋建筑,再仔细检讨筛拣,选定其中的508栋,作为再次调查的对象。

在这批建筑物当中,有许多是非常值得注目的。例如,1879年工部大学校造家学科(今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系)第一届4位毕业生,其中3人的作品都留存在小樽中,也就是佐立七次郎所设计的日本邮船小樽分店(国家指定重要文化财)、辰野金吾等设计的日本银行小樽分行、曾弥达藏等设计的三井银行(今樱花银行)小樽分行。

此外,面对运河、左右对称、各有中庭,呈现出稀有形式的小樽仓库(今小樽市博物馆、运河广场等)巧妙地将庄严与夸张的鱼造型搭配在一起。从这里开始,接着是有着巨大屋顶的大家仓库(今小樽玩具),以及以三个大小不同连接在一起的双斜屋顶为特征的涩泽仓库(今Blue house小樽店)等,互争光辉般竞相挺立着。

1970年,由于小樽运河和仓库群在景观上所呈现出的明治时期建筑风味,日本建筑学会“明治建筑小组”将其评比为与神户、长崎齐名的三大景点。运河的填埋计划

大正时代小樽进行港湾建设时,并未兴建码头岸壁,而采取运河形式,这是因为过去小艇在装卸货物时曾扮演重要角色的关系。不过由于港湾设施近代化,采用大型吊车后,运河便显得跟不上时代,只剩下几艘废弃的小艇成排并靠在运河边上,与背后石造仓库群相互掩映,形成勾起我们思旧之情的河岸景色。并且由于运河两端也都已被堵塞,河水很容易沉淀,一到夏天,淤泥的恶臭汇集,使得问题更加棘手。

因此,将无用的运河填埋起来,建设成宽阔的干道,整体规划这一地区的再开发,无疑是时代的必然趋势。况且由于所需预算不多,且不必收购民间土地,因此自然就选择将公有水面填埋起来的方案。1966年,都市计划决定了道道小樽临港线的兴建,同年获得建设大臣的开工许可,开始施工。工商界对于这样的道路建设也都予以支持。

然而,当道路施工到达运河区时,问题就出现了。1972年,有幌地区的石造仓库群去除掉周围一些有碍观瞻的杂物之后,景观顿时为之一变,由于此一契机,认为道路工程应该重新评估的想法,便在市民之间传播开来了。

P29-32

序言

认识日本东京大学西村幸夫教授已经很多年了。他是日本的都市计划、都市设计与古迹保存方面的出色学者,尤其重要的是,西村教授对古迹保存的关切角度,全然不同于我们过去熟知的,传统式的,技术取向为主的保存。他总是先关心地方居民的感受,由社区参与的角度,保存地方特色,塑造聚落形式,改善生活环境之品质。这种草根社区参与的过程,表现了日本地方社会的活力与自我组织的能力,是日本市民社会的重要基石。这些“社会键结”具体表现在各式各样的“俱乐部”、“协会”、“组织”、“义团”、“研究会”、“侦探团”、“协议会”……中,是所谓“都市社会运动”动员团结网络(network)作用的关键。本书中的“造街”个案遍布全日本,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草根社区运动的结果。这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快速经济发展之后社会反省力量的表现,也是使日本能成为值得人们长居久留之乡的根本力量。现在,更是经济全球化力量拉扯下,地方得以求生存、抵制与自主的根源。

以西村幸夫教授为代表的规划与设计专业者,在社区参与过程中细腻的社会动员,是那些以服务人民为职志的另类专业者不可或缺的功夫。对比于以风格创造为唯一职志的现代形式主义专家而言,西村教授所介绍的“社区营造”,保存了居民的集体记忆,勾勒了人民对明日城市的想象,提出了新专业者的出路与社会变革的可能性。在目前,即使在日本古迹保存的技术高度之上,西村教授最近仍向西欧孕育的“公共信托”(Civic Trust)制度再三致意,试图将这种机制引入日本。

我们的文化肯定“人杰地灵”的内在复杂关系,就社区营造而言,它其实还具有更积极的“改造风水”的主体性。地方的魅力来自,也造就了有魅力的人,这是地方之特色。我们在本书中看到了活生生的社区营造推动者的身影,与日本社区造街的种种经验,这些有创造力与想象力的点子、构想,可以启发我们在地的灵感,而不是生吞活剥、直接套用。消化与吸收他们的教训与创新能力,是我们最值得向日本学习的地方。经由本书,希望有志于中国大陆的小区规划与设计,以及小区维权(在台湾称做小区营造,也就是小区培力,小区增勇)的朋友们,能够更进一步地“接合”中国大陆的具体特殊情境,推动改造中国大陆的城市与聚落,让它们慢慢能成为有魅力的地方。中国大陆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还没有发生过的,规模如此巨大,速度如此逼迫人的,空间与历史的巨变,过去西方的既定理论架构很难硬套在中国的城流乡动之上,自以为是地指指点点。面对当前特殊处境的设计与规划的专业者,以及小区的居民们,吸取国外的经验以为参考就更需要眼光了。本书所引介的方法与创新行动是一种在社会过程中的创新,有别于资本主义个人主义社会所强化的传统个人工作室的极端个人创新神话。这是全新的社会与文化经验,有无穷的潜力,值得尝试,以释放社会与人民的活力。当然,它还有很长的路需要摸索,以及它与政治之间必须取得微妙关联,保持适当的自主性,最后我们才得以期待一种文化上的百花齐放。

让我们由大田市大森町,石见银山的故乡,布拉房生产的经验取得启发:“群言堂”“只有蜡烛、火灶里的炭火和井水的世界里,可以一边喝酒一边谈天——令我想起我们所曾经有过的宝贵空间”……这里是公共空间,是“非常热闹,人人都可以提出自我主张的意思”。这里不是有权力的人一锤定音的“一言堂”。这种社会活动,不只是企业,包括了公共事务,甚至是社会运动的源头活水,这才是21世纪中得以生存的动力,而这竟然是我们在封建礼教压抑下久已遗忘的传统。

无论如何,由于地方是人生活的空间,社区营造提供了改造地方的动力,然而,就社区营造的过程,以及目标而言,其实,它要改造的是人。在社区营造的行动中,浮现了新社会。

                      夏铸九 于台北                        2006年5月1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5: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