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是我国人民最喜爱的古典长篇白话小说之一。全书以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为主要题材,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反抗压迫、英勇斗争的悲壮画卷。作品充分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残暴,揭露了当时尖锐对立的社会矛盾和“官逼民反”的残酷现实,成功地塑造了鲁智深、李逵、武松、林冲、阮小七等一批英雄人物。
本书表现了一群不堪暴政欺压的“好汉”揭竿而起,聚义水泊梁山,直至接受朝廷招安而失败的全过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水浒传(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明)施耐庵 |
出版社 | 齐鲁书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水浒传》是我国人民最喜爱的古典长篇白话小说之一。全书以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为主要题材,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反抗压迫、英勇斗争的悲壮画卷。作品充分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残暴,揭露了当时尖锐对立的社会矛盾和“官逼民反”的残酷现实,成功地塑造了鲁智深、李逵、武松、林冲、阮小七等一批英雄人物。 本书表现了一群不堪暴政欺压的“好汉”揭竿而起,聚义水泊梁山,直至接受朝廷招安而失败的全过程。 内容推荐 北宋末年,朝廷腐败,对外卑躬屈膝,缴纳岁贡;对内横征暴敛,盘剥百姓,一时间民不聊生。许多有血性的好汉被逼无奈,纷纷占山为王、落草为寇,他们反抗压迫、替天行道,演绎了一段英雄传奇…… 《水浒传》具体而生动地描写了以宋江为首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的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财的整个过程,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和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热情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精神和正义行动,塑造了一大批梁山好汉的光辉形象,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客观真理和农民起义失败的内在原因。小说故事情节曲折、语言生动、人物性格鲜明,是一部描写英雄传奇的典范。 目录 自序 楔子 张天师祈禳瘟疫 洪太尉误走妖魔 第一回 王教头私走延安府 九纹龙大闹史家村 第二回 史大郎夜走华阴县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第三回 赵员外重修文殊院 鲁智深大闹五台山 第四回 小霸王醉入销金帐 花和尚大闹桃花村 第五回 九纹龙翦径赤松林 鲁智深火烧瓦官寺 第六回 花和尚倒拔垂杨柳 豹子头误入白虎堂 第七回 林教头刺配沧州道 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第八回 柴进门招天下客 林冲棒打洪教头 第九回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候火烧草料场 第十回 朱贵水亭施号箭 林冲雪夜上梁山 第十一回 梁山泊林冲落草 汴京城杨志卖刀 第十二回 青面兽北京斗武 急先锋东郭争功 第十三回 赤发鬼醉卧灵官殿 晁天王认义东溪村 第十四回 吴学究说三阮撞筹 公孙胜应七星聚义 第十五回 杨志押送金银担 吴用智取生辰纲 第十六回 花和尚单打二龙山 青面兽双夺宝珠寺 第十七回 美髯公智稳插翅虎 宋公明私放晁天王 第十八回 林冲水寨大并火 晁盖梁山小夺泊 第十九回 梁山泊义士尊晁盖 郓城县月夜走刘唐 第二十回 虔婆醉打唐牛儿 宋江怒杀阎婆惜 第二十一回 阎婆大闹郓城县 朱仝义释宋公明 第二十二回 横海郡柴进留宾 景阳冈武松打虎 第二十三回 王婆贪贿说风情 郓哥不忿闹茶肆 第二十四回 王婆计啜西门庆 淫妇药鸩武大郎 第二十五回 偷骨殖何九送丧 供人头武二设祭 第二十六回 母夜叉孟州道卖人肉 武都头十字坡遇张青 第二十七回 武松威震平安寨 施恩义夺快活林 第二十八回 施恩重霸孟州道 武松醉打蒋门神 第二十九回 施恩三入死囚牢 武松大闹飞云浦 第三十回 张都监血溅鸳鸯楼 武行者夜走蜈蚣岭 第三十一回 武行者醉打孔亮 锦毛虎义释宋江 第三十二回 宋江夜看小鳌山 花荣大闹清风寨 第三十三回 镇三山大闹青州道 霹雳火夜走瓦砾场 第三十四回 石将军村店寄书 小李广梁山射雁 第三十五回 梁山泊吴用举戴宗 揭阳岭宋江逢李俊 第三十六回 没遮拦追赶及时雨 船火儿夜闹浔阳江 第三十七回 及时雨会神行太保 黑旋风展浪里白条 第三十八回 浔阳楼宋江吟反诗 梁山泊戴宗传假信 第三十九回 梁山泊好汉劫法场 白龙庙英雄小聚义 第四十回 宋江智取无为军 张顺活捉黄文炳 第四十一回 还道村受三卷天书 宋公明遇九天玄女 第四十二回 假李逵剪径劫单身 黑旋风沂岭杀四虎 第四十三回 锦豹子小径逢戴宗 病关索长街遇石秀 第四十四回 杨雄醉骂潘巧云 石秀智杀裴如海 第四十五回 病关索大翠屏山 拚命三火烧祝家店 第四十六回 扑天雕两修生死书 宋公明一打祝家庄 第四十七回 一丈青单捉王矮虎 宋公明二打祝家庄 第四十八回 解珍解宝双越狱 孙立孙新大劫牢 第四十九回 吴学究双掌连环计 宋公明三打祝家庄 第五十回 插翅虎枷打白秀英 美髯公误失小衙内 第五十一回 李逵打死殷天赐 柴进失陷高唐州 第五十二回 戴宗二取公孙胜 李逵独劈罗真人 第五十三回 入云龙斗法破高廉 黑旋风下井救柴进 第五十四回 高太尉大兴三路兵 呼延灼摆布连环马 第五十五回 吴用使时迁偷甲 汤隆赚徐宁上山 第五十六回 徐宁教使钩镰枪 宋江大破连环马 第五十七回 三山聚义打青州 众虎同心归水泊 第五十八回 吴用赚金铃吊挂 宋江闹西岳华山 第五十九回 公孙胜芒砀山降魔 晁天王曾头市中箭 第六十回 吴用智赚玉麒麟 张顺夜闹金沙渡 第六十一回 放冷箭燕青救主 劫法场石秀跳楼 第六十二回 宋江兵打大名城 关胜议取梁山泊 第六十三回 呼延灼月夜赚关胜 宋公明雪天擒索超 第六十四回 托塔天王梦中显圣 浪里白条水上报冤 第六十五回 时迁火烧翠云楼 吴用智取大名府 第六十六回 宋江赏步三军 关胜降水火二将 第六十七回 宋公明夜打曾头市 卢俊义活捉史文恭 第六十八回 东平府误陷九纹龙 宋公明义释双枪将 第六十九回 没羽箭飞石打英雄 宋公明弃粮擒壮士 第七十回 忠义堂石碣受天文 梁山泊英雄惊恶梦 第七十一回 梁山泊英雄排座次 宋公明慷慨话宿愿 第七十二回 柴进簪花入禁院 李逵元夜闹东京 第七十三回 黑旋风乔捉鬼 梁山泊双献头 第七十四回 燕青智扑「擎天柱」 李逵寿张乔坐衙 第七十五回 活阎罗倒船偷御酒 黑旋风扯诏骂钦差 第七十六回 吴加亮布四斗五方旗 宋公明排九宫八卦阵 第七十七回 梁山泊十面埋伏 宋公明两赢童贯 第七十八回 十节度议取梁山泊 宋公明一败高太尉 第七十九回 刘唐放火烧战船 宋江两败高太尉 第八十回 张顺凿漏海鳅船 宋江三败高太尉 第八十一回 燕青月夜遇道君 戴宗定计出乐和 第八十二回 梁山泊分金大买市 宋公明全夥受招安 第八十三回 宋公明奉诏破大辽 陈桥驿滴泪斩小卒 第八十四回 宋公明兵打蓟州城 卢俊义大战玉田县 第八十五回 宋公明夜度益津关 吴学究智取文安县 第八十六回 宋公明大战独鹿山 卢俊义兵陷青石峪 第八十七回 宋公明大战幽州 呼延灼力擒番将 第八十八回 颜统军阵列混天象 宋公明梦授玄女法 第八十九回 宋公明破阵成功 宿太尉颁恩降诏 第九十回 五台山宋江参禅 双林镇燕青遇故 第九十一回 宋公明兵渡黄河 卢俊义赚城黑夜 第九十二回 振军威小李广神箭 打盖郡智多星密筹 第九十三回 李逵梦闹天池 宋江兵分两路 第九十四回 关胜义降三将 李逵莽陷众人 第九十五回 宋公明忠感后土 乔道清术败宋兵 第九十六回 幻魔君术窘五龙山 入云龙兵围百谷岭 第九十七回 陈 谏官升安抚 琼英处女做先锋 第九十八回 张清缘配琼英 吴用计鸩邬梨 第九十九回 花和尚解脱缘缠井 混江龙水灌太原城 第一百回 张清琼英双建功 陈 宋江同奏捷 第一百零一回 谋坟地阴险产逆 蹈春阳妖 生奸 第一百零二回 王庆因奸 官司 龚端被打师军犯 第一百零三回 张管营因妾弟丧身 范节级为表兄医脸 第一百零四回 段家庄重招新女婿 房山寨双并旧强人 第一百零五回 宋公明避暑疗军兵 乔道清回风烧贼寇 第一百零六回 书生谈笑却强敌 水军汨没破坚城 第一百零七回 宋江大胜纪山军 朱武打破六花阵 第一百零八回 乔道清兴雾取城 小旋风藏炮击贼 第一百零九回 王庆渡江被捉 宋江剿寇成功 第一百一十回 燕青秋林渡射雁 宋江东京城献俘 第一百一十一回 张顺夜伏金山寺 宋江智取润州城 第一百一十二回 卢俊义分兵宣州道 宋公明大战陵郡 第一百一十三回 混江龙太湖小结义 宋公明苏州大会垓 第一百一十四回 宁海军宋江吊孝 涌金门张顺归神 第一百一十五回 张顺魂捉方天定 宋江智取宁海军 第一百一十六回 卢俊义分兵歙州道 宋公明大战乌龙岭 第一百一十七回 睦州城箭射邓元觉 乌龙岭神助宋公明 第一百一十八回 卢俊义大战昱岭关 宋公明智取清溪洞 第一百一十九回 鲁智深浙江坐化 宋公明衣锦还乡 第一百二十回 宋公明神聚蓼儿 徽宗帝梦游梁山泊 校点后记 试读章节 试看书林隐处,几多俊逸儒流。虚名薄利不关愁,裁冰及剪雪,谈笑看吴钩。评议前王并后帝,分真伪占据中州,七雄扰扰乱春秋。兴亡如脆柳,身世类虚舟。见成名无数,图名无数,更有那逃名无数。霎时新月下长川,沧海变桑田古路。讶求鱼缘木,拟穷猿择木,又恐是伤弓曲木。不如且覆掌中杯,再听取新声曲度。 楔子 张天师祈禳瘟疫 洪太尉误走妖魔 纷纷五代乱离间,一旦云开复见天。 草木百年新雨露,车书万里旧江山。 寻常巷陌陈罗绮,几处楼台奏管弦。 天下太平无事日,莺花无限日高眠。 话说这八句诗,乃是故宋神宗天子朝中一个名儒,姓邵,讳尧夫,道号康节先生所作。为叹五代残唐,天下干戈不息。那时朝属梁,暮属晋,正谓是: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都来十五帝,播乱五十秋。后来感得天道循环,向甲马营中生下太祖武德皇帝来。这朝圣人出世,红光满天,异香经宿不散,乃是上界霹雳大仙下降。英雄勇猛,智量宽洪,自古帝王都不及这朝天子:一条杆棒等身齐,打四百座军州都姓赵!那天子扫清环宇,荡静中原,国号大宋,建都汴梁。九朝八帝班头,四百年开基帝主。因此上,邵尧夫先生赞道:“一旦云开复见天。”正如教百姓再见天日之面一般。那时西岳华山有个陈抟处士,是个道高有德之人,能辨风云气色。一日,骑驴下山,向那华阴道中正行之间,听得路上客人传说:“如今东京柴世宗,让位与赵检点登基。”那陈抟先生听得,心中欢喜,以手加额,在驴背上大笑,撷下驴来。人问其故,那先生道:“天下从此定矣。正乃上合天心,下合地理,中合人和。”自庚申年间受禅,开基即位,在位一十七年,天下太平,传位与御弟太宗。太宗皇帝在位二十二年,传位与真宗皇帝。真宗又传位与仁宗。这仁宗皇帝乃是上界赤脚大仙,降生之时,昼夜啼哭不止,朝廷出给黄榜,召人医治。感动天庭,差遣太白金星下界,化作一老叟,前来揭了黄榜,自言能止太子啼哭。看榜官员引至殿下,朝见真宗。天子圣旨,教进内苑看视太子。那老叟直至宫中,抱着太子,耳边低低说了八个字,太子便不啼哭。那老叟不言姓名,只见化阵清风而去。耳边道八个甚字?道是:“文有文曲,武有武曲。”端的是玉帝差遣,紫微宫中两座星辰下来辅佐这朝天子。文曲星乃是南衙开封府主龙图阁大学士包拯,武曲星乃是征西夏国大元帅狄青。这两个贤臣出来辅佐这朝皇帝,在位四十二年,改了九个年号。自天圣元年癸亥登基,至天圣九年,那时天下太平,五谷丰登,万民乐业,路不拾遗,户不夜闭。这九年谓之一登。自明道元年至皇祜三年,这九年亦是丰富,谓之二登。自皇佑四年至嘉佑二年,这九年田禾大熟,谓之三登。一连三九二十七年,号为“三登之世”。那时百姓受了些快乐。谁道乐极悲生。嘉祜三年春间,天下瘟疫盛行,自江南直至两京,无一处人民不染此症。天下各州各府,雪片也似申奏将来。 且说东京城里城外,军民死亡大半。开封府主包待制亲将惠民和济局方,自出俸资合药,救治万民。那里医治得?瘟疫越盛。文武百官商议,都向待漏院中聚会,伺候早朝,奏闻天子。是日,嘉佑三年三月三日,五更三点,天子驾坐紫宸殿,受百官朝贺已毕,当有殿头官喝道:“有事出班早奏,无事卷帘退朝。”只见班部丛中,宰相赵哲、参政文彦博出班奏道:“目今京师瘟疫盛行,伤损军民甚多。伏望陛下,释罪宽恩,省刑薄税,祈禳天灾,救济万民。”天子听奏,急敕翰林院,随即草诏:一面降赦天下罪囚,应有民间税赋悉皆赦免;一面命在京宫观寺院,修设好事禳灾。不料其年瘟疫转盛,仁宗天子闻知,龙体不安,复会百官计议,向那班部中,有一大臣,越班启奏。天子看时,乃是参知政事范仲淹。拜罢起居,奏道:“今天灾盛行,军民涂炭,日夕不能聊生。以臣愚意,要禳此灾,可宣嗣汉天师星夜临朝,就京禁院,修设三千六百分罗天大醮,奏闻上帝,可以禳保民间瘟疫。”仁宗天子准奏,急令翰林学士草诏一道,天子御笔亲书,并降御香一炷,钦差内外提点殿前太尉洪信为天使,前往江西信州龙虎山,宣请嗣汉天师张真人星夜来朝,祈禳瘟疫。就金殿上焚起御香,亲将丹诏付与洪太尉,即便登程前去。 洪信领了圣敕,辞别天子,背了诏书,盛了御香,带了数十人,上了铺马,一行部从,离了东京,取路径投信州贵溪县来。不止一日,来到江西信州,大小官员出郭迎接。随即差人报知龙虎山上清宫住持道众,准备接诏。次日,众位官同送太尉到于龙虎山下,只见上清官许多道众,鸣钟击鼓,香花灯烛,幢幡宝盖,一派仙乐,都下山来迎接丹诏,直至上清宫前下马。当下上至住持真人,下及道童侍从,前迎后引,接至三清殿上,请将诏书居中供养着。洪太尉便问监宫真人道:“天师今在何处?”住持真人向前禀道:“好教太尉得知:这代祖师,号日‘虚靖天师’,性好清高,倦于迎送,自向龙虎山顶,结一茅庵,修真养性,因此不住本宫。”太尉道:“目今天子宣诏,如何得见?”真人答道:“容禀:诏敕权供在殿上,贫道等亦不敢开读,且请太尉到方丈献茶,再烦计议。”当时将丹诏供养在三清殿上,与众官都到方丈。太尉居中坐下,执事人等献茶,就进斋供,水陆俱备。斋罢,太尉再问真人道:“既然天师在山顶庵中,何不着人请将下来相见,开宣丹诏?”真人禀道:“这代祖师,虽在山顶,其实道行非常,能驾雾兴云,踪迹不定,贫道等时常亦难得见,怎生教人请得下来?”太尉道:“似此如何得见?目今京师瘟疫盛行,今上天子,特遣下官赍捧御书丹诏,亲捧龙香,来请天师,要做三千六百分罗天大醮,以禳天灾,救济万民。似此怎生奈何?”真人禀道:“天子要救万民,只除是太尉办一点志诚心。斋戒沐浴,更换布衣,休带从人,自背诏书,焚烧御香。步行上山,礼拜叩请天师,方许得见。如若心不志诚,空走一遭,亦难得见。”太尉听说,道:“俺从京师食素到此,如何心不志诚?既然恁地,依着你说,明日绝早上山。”当晚各自权歇。 次日五更时分,众道士起来,备下香汤,请太尉起来沐浴,换了一身新鲜布衣,脚下穿上麻鞋草履,吃了素斋,取过丹诏,用黄罗包袱背在脊梁上,手里提着银手炉,降降地烧着御香。许多道众人等,送到后山,指与路径。真人又禀道:“太尉要救万民,休生退悔之心,只顾志诚上去。” 太尉别了众人,口诵天尊宝号,纵步上山来,独自一个行了一回,盘坡转径,揽葛攀藤。约莫走过了数个山头,三二里多路,看看脚酸腿软,正走不动,口里不说,肚里踌躇。心中想道:“我是朝廷贵官,在京师时,重褶而卧,列鼎而食,尚兀自倦怠,何曾穿草鞋,走这般山路!知他天师在那里,却教下官受这般苦!”又行不到三五十步,掇着肩气喘。只见山凹里起一阵风。风过处,向那松树背后,奔雷也似吼一声,扑地跳出一只吊睛白额锦毛大虫来。洪太尉吃了一惊,叫声:“啊呀!”扑地望后便倒。那大虫望着洪太尉,左盘右旋,咆哮了一回,托地望后山坡下跳了去。洪太尉倒在树根底下,唬得三十六个牙齿,捉对儿厮打,那心头一似十五个吊桶,七上八落的响,浑身却如重风麻木,两腿一似斗败公鸡,口里连声叫苦。大虫去了一盏茶时,方才爬将起来,再收拾地上香炉,还把龙香烧着,再上山来,务要寻见天师。又行过三五十步,口里叹了数口气,怨道:“皇帝御限差俺来这里,教我受这场惊恐。” 说犹未了,只觉得那里又一阵风,吹得毒气直冲将来,太尉定睛看时,山边竹藤里簌簌地响,抢出一条吊桶大小雪花也似蛇来。太尉见了,又吃一惊,撇了手炉,叫一声:“我今番死也!”往后便倒在盘陀石边。但见那条大蛇,径抢到盘陀石边,朝看洪太尉盘做一堆,两只眼进出金光,张开巨口,吐出舌头,喷那毒气在洪太尉脸上,惊得太尉三魂荡荡,七魄悠悠。那蛇看了洪太尉一回,望山下一溜,却早不见了。太尉方才爬得起来,说道:“惭愧!惊杀下官!”看身上时,寒粟子比谓戗赶儿大小,口里骂那道士:“叵耐无礼,戏弄下官,教俺受这般惊恐!若山上寻不见天师,下去和他别有话说。”再拿了银提炉,整顿身上诏敕,并衣服巾帻,却待再要上山去。 正欲移步,只听得松树背后,隐隐地笛声吹响,渐渐近来。太尉定睛看时,只见一个道童,倒骑着一头黄牛,横吹着一管铁笛,笑吟吟地正过山来。洪太尉见了,便唤那个道童:“你从那里来?认得我么?”道童不睬,只顾吹笛。太尉连问数声,道童呵呵大笑,拿着铁笛,指着洪太尉,说道:“你来此间,莫非要见天师么?”太尉大惊,便道:“你是牧童,如何得知?”道童笑道:“我早间在草庵中伏侍天师,听得天师说道:‘今上天子,差个洪太尉赍擎丹诏御香,到来山中,宣我往东京做三千六百分罗天大醮,祈禳天下瘟疫,我如今乘鹤驾云去也。’这早晚想是去了,不在庵中。你休上去,山内毒虫猛兽极多,恐伤害了你性命。”太尉再问道:“你不要说谎。”道童笑了一声,也不回应,又吹着铁笛,转过山坡去了。太尉寻思道:“这小的如何尽知此事?想是天师分付他,一定是了。”欲待再上山去,方才惊唬得苦,争些儿送了性命,不如下山去罢。” 太尉拿着提炉,再寻旧路,奔下山来。众道士接着,请至方丈坐下。真人便问太尉道:“曾见天师么?”太尉说道:“我是朝中贵官,如何教俺走得山路,吃了这般辛苦,争些儿送了性命!为头上至半山里,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惊得下官魂魄都没了;又行不过一个山嘴,竹藤里抢出一条雪花大蛇来,盘做一堆,拦住去路。若不是俺福分大,如何得性命回京?尽是你这道众,戏弄下官!”真人覆道:“贫道等怎敢轻慢大臣,这是祖师试探太尉之心。本山虽有蛇虎,并不伤人。”太尉又道:“我正走不动,方欲再上山坡,只见松树旁边,转出一个道童,骑着一头黄牛,吹着管铁笛,正过山来。我便问他:‘那里来?识得俺么?’他道:‘已都知了。’说天师分付,早晨乘鹤驾云,往东京去了,下官因此回来。”真人道:“太尉可惜错过,这个牧童正是天师!”太尉道:“他既是天师,如何这等猥獾?”真人答道:“这代天师,非同小可。虽然年幼,其实道行非常。他是额外之人,四方显化,极是灵验,世人皆称为道通祖师。”洪太尉道:“我直如此有眼不识真师,当面错过!”真人道:“太尉且请放心,既然祖师法旨道是去了,比及太尉回京之日,这场醮事,祖师已都完了。”太尉见说,方才放心。真人一面教安排筵宴,管待太尉,请将丹诏收藏于御书匣内,留在上清宫中,龙香就三清殿上烧了。当日方丈内大排斋供,设宴饮酌,至晚席罢,止宿到晓。 次日早膳已后,真人、道众,并提点、执事人等,请太尉游山。太尉大喜,许多人从跟随着,步行出方丈,前面两个道童引路。行至宫前宫后,看玩许多景致。三清殿上,富贵不可尽言。左廊下九天殿、紫微殿、北极殿,右廊下太乙殿、三官殿、驱邪殿。诸宫看遍,行到右廊后一所去处。洪太尉看时,另外一所殿宇:一遭都是捣椒红泥墙,正面两扇朱红槁子;门上使着胳膊大锁锁着,交叉上面贴着十数道封皮,封皮上又是重重迭迭使着朱印;檐前一面殊红漆金字牌额,上书四个金字,写道“伏魔之殿”。太尉指着问道:“此殿是甚么去处?”真人答道:“此乃是前代老祖天师锁镇伏魔之殿。”太尉又问道:“如何上面重重迭迭贴着许多封皮?”真人答道:“此是老祖大唐洞玄国师封锁魔王在此。但是经传一代天师,亲手便添一道封皮,使其子子孙孙,不得妄开。走了魔君,非常利害。今经八九代祖师,誓不敢开。锁用铜汁灌铸,谁知里面的事?小道自来住持本宫,三十余年,也只听闻。” 洪太尉听了,心中惊怪,想着:“我且试看魔王一看。”便对真人说道:“你且开门来,我看魔王甚么模样。”真人禀道:“太尉,此殿决不敢开!先祖天师叮咛告戒:‘今后诸人不许擅开。”’太尉笑道:“胡说!你等要妄生怪事,煽惑良民,故意安排这等去处,假称锁镇魔王,显耀你们道术。我读一鉴之书,何曾见锁魔之法?神鬼之道,处隔幽冥,我不信有魔王在内。快快与我打开,我看魔王如何!”真人三回五次禀说:“此殿开不得,恐惹利害,有伤于人。”太尉大怒,指着道众说道:“你等不开与我看,回到朝廷,先奏你们众道士阻当宣诏,违别圣旨、不令我见天师的罪犯;后奏你等私设此殿,假称锁镇魔王,煽惑军民百姓。把你都追了度牒,刺配远恶军州受苦。”真人等惧怕太尉权势,只得唤几个火工道人来,先把封皮揭了,将铁锤打开大锁。 众人把门推开,一齐都到殿内,黑洞洞不见一物。太尉教从人取十数个火把点着,将来打一照时,四边并无一物,只中央一个石碣,约高五六尺,下面石龟跌坐,大半陷在泥里。照那石碣上时,前面都是龙章凤篆,天书符篆,人皆不识。照那背后时,却有四个真字大书,凿着“遇洪而开”。洪太尉看了这四个字大喜,便对真人说道:“你等阻当我,却怎地数百年前已注定我姓字在此?‘遇洪而开’分明是教我开看,却何妨!我想这个魔王,都只在石碣底下。汝等从人,与我多唤几个火工人等,将锄头铁锹来掘开。” P1-5 序言 人生三十而未娶,不应更娶;四十而未仕,不应更仕;五十不应为家;六十不应出游。何以言之?用违其时,事易尽也。朝日初出,苍苍凉凉,澡头面,裹巾帻,进盘飧,嚼杨木。诸事甫毕,起问可中?中已久矣!中前如此,中后可知。一日如此,三万六千日何有?以此思忧,竟何所得乐矣?每怪人言某甲于今若干岁。夫若干者,积而有之之谓。今其岁积在何许?可取而数之否?可见已往之吾,悉已变灭。不宁如是,吾书至此句。此句以前已疾变灭。是以可痛也!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快莫若谈,其谁曰不然?然亦何曾多得。有时风寒,有时泥雨,有时卧病,有时不值,如是等时,真住牢狱矣。舍下薄田不多,多种秫米,身不能饮,吾友来需饮也;舍下门临大河,嘉树有荫,为吾友行立蹲坐处也;舍下执炊爨、理盘桶者,仅老婢四人,其余凡畜童子大小十有余人,便于驰走迎送,传接简帖也;舍下童婢稍闲,便课其缚帚织席——缚帚所以扫地,织席供吾友坐也。吾友毕来,当得十有六人。然而毕来之日为少,非甚风雨而尽不来之日亦少,大率日以六七人来为常矣。吾友来,亦不便饮酒,欲饮则饮,欲止先止,各随其心,不以酒为乐,以谈为乐也。吾友谈不及朝廷,非但安分,亦以路遥,传闻为多。传闻之言无实,无实即唐丧唾津矣。亦不及人过失者,天下之人本无过失,不应吾诋诬之也。所发之言,不求惊人,人亦不惊;未尝不欲人解,而人卒亦不能解者,事在性情之际,世人多忙,未曾尝闻也。吾友既皆绣淡通阔之士,其所发明,四方可遇,然而每日言毕即休,无人记录。有时亦思集成一书,用赠后人,而至今阙如者:名心既尽,其心多懒,一;微言求乐,著书心苦,二;身死之后,无能读人,三;今年所作,明年必悔,四也。是《水浒传》七十一卷,则吾友散后,灯下戏墨为多;风雨甚,无人来之时半之。然而经营于心,久而成习,不必伸纸执笔,然后发挥。盖薄莫篱落之下,五更卧被之中,垂首捻带,睇目观物之际,皆有所遇矣。或若问:言既已未尝集为一书,云何独有此传?则岂非此传成之无名,不成无损,一;心闲试弄,舒卷自恣,二;无贤无愚,无不能读,三;文章得失,小不足悔,四也。呜呼哀哉!吾生有涯,吾呜乎知后人之读吾书者谓何?但取今日以示吾友,吾友读之而乐,斯亦足耳。且未知吾之后身读之谓何,亦未知吾之后身得读此书者乎?吾又安所用其眷念哉! 东都施耐庵序。 后记 《水浒传》的故事,据有关史料记载,南宋时即开始流传,其成书并刊刻问世大约已是明代中叶。《水浒传》刊行流布之后,不仅于作者众说纷纭(或谓罗贯中,或谓施耐庵,或谓施作罗编,或谓施作罗续),而且其版本亦异彩纷呈(百回本,百十五回本,百二十回本等),文字内容也繁简详略不一(有的版本,宋江受招安后,征辽,征方腊;有的版本,在征辽征方腊中间,又有征田虎、王庆),还有与《三国演义》合刊为《英雄谱》本等。自明中叶至明末,《水浒传》到底有多少种刊本,现已不得而知,然而仅据现存明刊本(包括残本)有数十种之多,就可推想《水浒传》当时被竞相刊行的盛况。 但到了明末崇祯十四年(1641),江南才子金圣叹自称“得贯华堂所藏古本”,推出批评本《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竟成了清代至民初三百年间《水浒传》的通行本,使昔时《水浒传》刊行的繁荣景象,成为过眼烟云,诸多版本也相继销声匿迹。这种现象,与毛宗岗批评本《三国演义》取代《三国志通俗演义》(嘉靖本)、张竹坡批评本《金瓶梅》取代《金瓶梅词话》(万历本)和《绣像批评金瓶梅》(崇祯本)的情形极其相似。个中奥妙,大概除了历史、文化及读者审美鉴赏心理的变化等诸因素外,批评本对旧本的“推陈出新”(主要是修改、评点),可能是它们受到读者欢迎并取代旧本的重要原因。 金圣叹批评的《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是他为明诸生时所作。他的这部七十五卷七十回本的《水浒传》,并不是什么“古本”(“贯华堂”是金圣叹的堂号),其实只是以“古本”作遮眼法,把百回或百二十回本《水浒传》截去后半部(他斥谓罗贯中“横添狗尾”),于书前伪造了一篇施耐庵序,又将第一回改作“楔子”,第七十一回改作第七十回,并改写了后半段,杜撰了卢俊义“惊恶梦”,将梁山好汉“斩尽杀绝”。他的这一做法,固然有其历史原因和思想局限性,受到近代学者的非议,斥金“腰斩《水浒》”,“伪造卢俊义一梦结束,把英雄们的壮烈功业,化成凄惨的悲剧”(刘大杰语),斥其书为“断尾巴蜻蜓”(鲁迅语),但其七十回保留了《水浒传》最优秀最精彩的章节,对旧本的文字,也做了较好的修改,却被大多数读者所公认。 我们此次校点、整理的《水浒传》普及本,即以明末清初“金闯叶瑶池梓行”的金圣叹批评的《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所谓“贯华堂古本”)为底本,同时参校了“容与堂”刻百回本、袁无涯刻百二十回本等完成的。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在参照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原书重新分段、标点,力求更加合理、准确。 (二)原书中凡属古代小说戏曲常用的古字、俗字、借字等均不改,例如“蚤”不改作“早”,“彀”、“勾”不改作“够”,“绌段”不改作“绸缎”,等等,以保留原书用字风貌。对金批本中因避讳将“校”作“较”、“检”作“简”等,亦不改,以存其晚明刻本的特征。 (三)金批本中有不少误刻或衍字,则径改,例如“将火炭盖子”改为“将火炭盖了”,“打着猎鼓”改为“打着撺鼓”,“济川”改为“济州”,“邹闰”改为“邹润”,等等。 (四)删去原书所有的回前总评、正文中的夫批、眉批及圈点,只保留正文。 当然,有些读者可能会因在《水浒传》普及本中无法读到金圣叹的精彩评语而感到遗憾。有此兴趣和爱好者,不妨一读齐鲁书社版“明代四大奇书”本的《金圣叹批评水浒传》或者其他金评本。 另外,尽管金批《水浒传》在中国小说批评史上有其特殊的地位,但它毕竟是断刻本,读者尚难以得窥《水浒传》的全貌。有鉴于此,本书在金批《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七十回正文后,又将袁无涯刻百二十回《忠义水浒全传》的后五十回作为“附录”刊入。我们所以选择百二十回本,既因为它是《水浒传》经过不断增改扩充的最完整的读本,也有袁本的评语曾对金圣叹批评《水浒传》产生过积极的影响的原因。说不定金圣叹是“腰斩”袁本而把前七十一回“改头换面”变为“古本”的呢! 由于我们知识水平所限,在校点整理工作中或存有疏误、失当之处,望广大读者和有关专家批评指正。 刘一舟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