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性——来源于第一手调查。惟其真实,更加令人震撼。
针对性——直面众多问题少年。在深入剖析的基础上,提出有效对策。
本书我国第一代从事少年刑事审判的尚秀云法官所著,通过这些以失足少年及其父母血和泪的沉重代价换来的案例,给家长、老师和所有关心孩子的人们提供借鉴,并以母亲的身份反思自己教养子女的经验、教训,体会为人父母的困惑,力图客观准确地剖析每—个不该发生的故事背后的原因,针对这些原因给父母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反映情况,力图揭示他们的内心感悟,给家长们一些实际的启发和可供参考的依据,让法律的阳光照亮每个孩子成长之路。
《法官妈妈给父母的90个建议》通过透视一个个真实的案例,让人感到了犯罪少年背后的社会问题和许多家庭教育方面的失误,给人们警醒,令人深思。希望全社会都来关心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希望父母强化监护意识,掌握家庭教育的规律和方法,科学教子,以德育人、以法律人,让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为祖国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序言 顾秀莲/1
前言:让每个家庭充满欢乐——写给父母的话 尚秀云/Ⅲ
第一部分 问题少年缘于问题家庭
引言
和谐的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离婚也别逃避对孩子的义务
父母不能放弃教育责任
宠惯娇纵自食恶果
粗暴打骂容易把孩子推向极端
打工挣钱也别耽误孩子
第二部分 学习做合格的父母
引言
家庭教育要从小抓起
不能忽视的“第一次”
别把教育责任全托付给老人
尊重比强制更有效
要支持孩子的正当要求
信任并不等于放任
再忙.也别忽视对孩子的教育引导
要将对孩子的爱藏起一半
棍棒之下难出孝子
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中学生校外租房弊多利少
和孩子一起成长
让孩子从小知道行为后果
不可缺少的挫折教育
父母应当学会科学教子
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
第三部分 关注孩子的道德细节
引言
家教之道贵以德
让善良情感为孩子奠定好人生根基
要让孩子懂得宽容节制
对孩子的物质要求不能简单说“不”
关注孩子的虚荣心
莫让享乐思想迷住孩子双眼
别让好逸恶劳俘虏孩子
让孩子背负责任远行
小孩子也要明白大是大非
唤醒孩子感恩的心
你让孩子学会回报了吗7
诚实无价
警惕: “危险的14岁”现象
当心孩子的“出轨”行为
第四部分 不良行为是违法犯罪的前兆
引言
夜不归宿往往使孩子处于危险境地
旷课是孩子走下坡路的信号
酗酒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促发因素
警惕:学坏常从抽烟开始
毒品将孩子引向毁灭
交友不良容易走邪路
强拿硬要是犯罪的开端
携带管制刀具容易捅祸
贪小便宜容易“失足”
赌博是违法犯罪的重要诱因
偷拿家中钱财也是不良行为
第五部分 让法律伴随孩子成长
引言
知法守法才能健康成长
法盲距犯罪仅一步之遥
遭受不法侵害要有效求助
不要放弃你的自卫权
告诉孩子“露富”容易惹麻烦
重要的是.培养未成年人的法律信仰
教育孩子牢守行为底线
第六部分 大学不是保险箱
引言
不可忽视的生命教育
孩子上大学父母也不能“卸任”
警惕素质缺失酿成悲剧
响鼓也需重锤敲
望子成龙也不能拔苗助长
自尊自强才能摆脱贫困的阴影
适时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律能力
别让大学生迷失在网络中
第七部分 警惕精神鸦片——不良文化信息
引言
当心“口袋书”侵蚀孩子纯洁的心灵
提防“古惑仔”蛊惑孩子
警惕色情文化对未成年人的污染
救救迷恋网络的少年
别让虚拟世界模糊孩子的道德认知
如何帮助孩子摆脱“网瘾”
怎样让孩子避免网上受骗
第八部分 性道德教育刻不容缓t
引富
不容忽视的性道德教育
正确对待孩子的异性交往
孩子“早恋”了,家长怎么办
别急于收获爱情的“青苹果”
过早“性体验”后患无穷
性教育要跟上孩子的性觉醒
性教育先要讲性道德
性教育家长责无旁贷
告诉孩子如何避免性侵害
第九部分 典型案例透视
“蓝极速”纵火少年给我们什么教训
花季缘何成“花祭”
马加爵杀人案剖析
少女“雨”夜失踪给人们的启示
第十部分 让凋零的花朵再绽新蕾。
昔日少年犯,今日工程师
永远难忘的17岁生日
一个回头浪子的心路历程
88封信记录一个失足大学生的新生
让污浊的心灵在劳动中净化
一个扬帆远航的失足少年
跋
后记
法官妈妈的话
从小生长在和睦、幸福、充满爱的家庭里的孩手,会感到生活的美好,会以旺盏的生命力,以宽各、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现实,憧憬未来。反之,在家庭破裂、父母关条不和或者行为不端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他们会感到自卑、沮丧,觉得人生充满艰辛和次坷。和谐的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幸福和睦的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而失和的家庭则是造成未成年人失足的重要原因。在长期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审判工作中,我发现有近一半的失足少年来自单亲家庭、继亲家庭和婚姻动荡家庭。
有一个14岁的少年,因犯抢劫罪被判处了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两年。当法官第一次在看守所看到他时,他染着黄头发,胳膊上刺着纹身,一脸漠然的表情。小小年纪,怎会这么一副玩世不恭的模样呢?当法官向孩子的父亲了解隋况时,这位父亲道出了事情的原委。和妻子离异时,3岁的儿子由他抚养。他对儿子满心疼爱,为了自己的儿子他没少遭罪。怕儿子受委屈,甚至一直没有再婚,一心指望儿子健康地成长,将来能有出息。但是,母爱是无法替代的,在缺少母爱的家庭中,孩子变得越来越内向,越来越消沉,每当看到别人一家三口其乐融融时,他都会感到内心的酸楚。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感觉也越来越强烈。他觉得自己和那些孩子不是一个世界的人,不愿意和他们交往,学习成绩也开始下降,甚至慢慢地开始厌倦学习。当父亲教导他时,他就逆反顶撞,怨恨父母为什么要离婚,为什么不能给自己一个完整的家。由厌倦学习到厌倦父亲,只有当碰到与自己有同样遭遇的孩子时,他才感到有了情感上的共鸣。他们在一起聊天、玩耍、抽烟、喝酒,以此掩饰内心的孤独和无助。
起初,他的父亲对孩子交往的朋友并没有干涉,觉得家里确实冷清,父子俩也没有太多共同话题,孩子能有交流的伙伴也好。但是,当父亲发现儿子越来越不愿意呆在家里,行为越来越离谱,才意识到这样的放任不行,于是便想方设法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约束。可是,孩子根本听不进去。为此,父亲还找到学校,希望老师严加管教。孩子嘴上答应,却依然我行我素,最终甚至参与抢劫,走上了犯罪道路。
有人把家庭比喻为爱的港湾,对于孩子来说,家庭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家就是他们全部的依靠。因为家里有爸爸妈妈,能给他们遮风挡雨,使他们衣食温饱,让他们快乐成长。而父母不和、甚至离异,对孩子来说,那就好比天塌地陷。
有一个16岁的女孩曾对我说:“小时候,爸爸和妈妈很疼爱我,衣食无忧,还经常带我到公园玩,其他小朋友都很羡慕我,我从来不知道什么是烦恼。可是,自从爸爸开了公司后,一切都变了,他工作很忙,经常很晚才回家,有时甚至不回来,对我和妈妈也越来越不关心。妈妈便给爸爸提意见,起初,爸爸还听着,解释一下,后来根本就不听。有一天,他们不知为什么事争吵起来,我从来没有见过妈妈那么激动,爸爸也毫不示弱,吓得我躲在自己的房间里都不敢出来。从那以后,他们经常吵架,有时还动起手来。我很害怕,求他们别吵了:可他们说,大人的事,小孩子别管,写你的作业去!父母闹成这样,我哪儿能安心写作业啊?最终,他们离婚了,我怎么哀求也没用。妈妈对我说:‘你爸有钱,你跟他过吧。’而爸爸把我送到奶奶家就不管了。每到周末,看到同学和父母一起逛街、去公园,而我只能一个人闷在房间里,好孤独好难过……平时我和爷爷奶奶无话可聊,在学校里也独来独往。我觉得我各方面都不如别人,和同学有矛盾,他们便骂我“没妈的孩子没教养”。无聊的时候,我就上网吧聊天,认识了一大帮网友。他们都非常喜欢我,带我去蹦迪、吃麦当劳、看电影……我感到从未有过的欢乐和充实,感到有了依靠。直到有一天,我和他们在迪厅一起吃“摇头丸”被警察抓住。在公安局看守所里,我冷静下来,自己之所以成这样,父母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常想如果他们爱我,为什么还要离婚,为什么不再管我?如果不喜欢我,为什么还要生下我?我恨他们!”
多年与失足少年打交道,我深深地感到和睦、温暖的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儿时父母婚姻的破裂,容易给孩子的心灵上留下阴影,造成创伤,使他们感到气馁、沮丧、迷茫、困惑;缺少爱和教育、管束的经历,容易使他们形成扭曲的人格和不良的品行。人们常说:“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幸的孩子”。据有关统计,有半数的犯罪少年来自于单亲家庭、继亲家庭和婚姻动荡家庭。仅我院少年法庭2006年受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来自单亲家庭的少年犯占少年罪犯总数的26.4%,来自继亲家庭的少年犯占6.3%,来自婚姻动荡家庭的少年犯占25.2%,三者相加达57.9%。这些数字说明和谐的家庭对于孩子的成长是多么重要。法律提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0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21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离异的.离异双方对子女都有教育的义务,任何一方都不得因离异而不履行教育子女的义务。”P3-5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目前,我国有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3.67亿,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他们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热爱祖国、遵守法纪、勤奋学习、富于创新、文明向上,是当代中国青少年的主要任务。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教育、培养、保护好青少年,让他们健康成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所在,是全社会的责任。
但是,由于不良文化信息的渗透和腐蚀,由于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和各种丑恶的社会现象的影响,也由于学校、家庭教育的一些失误,青少年违法犯罪正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绝对人数约占全部刑事犯罪人数的9%~lO%,未成年人犯罪年增长率约为12%,而且未成年人犯罪的年龄越来越小、暴力倾向不断加剧,形势十分严峻。
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和未成年人权利保护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未成年^是党和国家的希望,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关心未成年人的成长,为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社会环境,是党和国家义不容辞的职责,是开创国家和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的战略工程,也是实现亿万家庭的最大希望和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要从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高度重视未成年人犯罪问题。要明确责任,大力协同,综合防治,通过教育和法制相结合,使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得到明显好转。《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特别强调了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政府责任和社会责任。
造成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很多,除了社会因素,家庭成长环境不良、教育方式不当往往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直接原因。因此,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不仅研究青少年问题的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积极倡导,很多父母对此也达成了共识。只有父母真正履行好给孩子—个健康人生的“第一教师”的责任,未成年^违法犯罪才有可能从源头上得以遏制。
《法官妈妈给父母的90个建议》通过透视一个个真实的案例,让人感到了犯罪少年背后的社会问题和许多家庭教育方面的失误,给人们警醒,令人深思。希望全社会都来关心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希望父母强化监护意识,掌握家庭教育的规律和方法,科学教子,以德育人、以法律人,让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为祖国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顾秀莲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
2007年2月
眼前厚厚的书稿——《法官妈妈给父母的90个建议》和尚秀云法官邀请作跋的电话,把我的思绪拉回到了十几年前,那时我还在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任职。作为全国成立最早的少年法庭之一,海淀法院少年法庭的法官们牢记历史使命、社会重托,认真落实“教育、感化、挽救”方针,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适合青少年犯罪特点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审判模式,细心挖掘每一个失足少年的“感化点”、 “闪光点”,耐心启发、精心矫治,以法官情、慈母心、良师智,唤回一个个迷途的少年,重塑一个个浪子的良知,让他们重返社会、走向新生。“法官妈妈”就是这样发自一个个失足少年心中,在社会上广为传颂的。
青少年是父母的希望,也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希望。我国历来重视对青少年的保护,构建了家庭、学校、社会、司法四位—体的未成年人法律保护体系。作为社会最后一道屏障的司法保护是强大而有力的,但却也是最后的救济手段,成本最高,付出代价最为昂贵。因此,在少年法庭筹建法制教育展室,我们的指导思想就是:“立足挽救、审教结合,将少年审判工作提高到新水平。”
与司法保护不同,家庭保护和学校保护如和风暖日伴随孩子成长,时时吹散阴霾,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在未成年人保护中有着基础的作用,而家庭保护更为关键。正因为如此,少年法庭的法官在承担繁重审判任务的同时,宣传法律、指导家庭教育,致力于从源头上减少和遏制犯罪,让祖国新一代公民从小树立起法律的信仰,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稳定、有序、和谐。
青少年犯罪至今依然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少年法庭的法官目睹了太多不该发生的故事,接触了太多悔不当初、悲痛欲绝的父母。把这些教训揭示出来,启示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却又自觉不自觉迁就、误导孩子,或者面对孩子的叛逆、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迷茫困惑的父母,教育挽救那些将要或者可能走上歧途的少年,无疑是一件好事。我想,作者正是秉承这样的意愿才写就这本《法官妈妈给父母的90个建议》的。
这本书的基础是海淀法院少年法庭和尚秀云法官19年的审判实践,真实性是其突出特点,很多案件就是尚法官承办的,很多观点、材料直接来源于被告人的供述,父母的悔悟反思,来源于第一手调查。唯其真实,也就更加可信,更加令人震撼。书中所做建议是在接触众多“问题少年”,听取家长、老师、社会工作者等方方面面反映,剖析各种犯罪主客观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的,因此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家庭教育是一门综合艺术,作者既是法律工作者,又是孩子的母亲,深知此点,因此力图使各条建议融法律、道德、犯罪学、心理学、教育学于—体,有较强的说理性和指导性。这本书的出版面世我相信一定会给千千万万的家长提供一些实际的帮助。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让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从源头上遏制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工程,也是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民心工程。希望更多法律工作者和学校、家庭、社会联手,投入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李克 最高人民法院政治部主任
2007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