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是研究语言理论和语言习得的著作,围绕“否定-否定辖域”和“成人语法-儿童语法”这两条主线,以否定辖域问题为切入点,在成人语法和儿童语法的研究中实现了两个“统一”:1. 就否定辖域问题实现了对汉语成人语法和儿童语法的统一描写。2. 实现了对汉语否定和量化、否定和情态两种辖域问题的统一描写。
该书提出了对汉语儿童辖域知识初始状态的假设,建立了早期儿童和成人进行辖域判断的原则系统,揭示了儿童辖域知识发展的过程。
作者发现,汉语儿童和成人在判断两种辖域关系时使用的原则是相通的。该书在形式语义学的框架下对两种辖域关系进行了形式化描写,凸显了形式语义学的强大解释力。
否定和否定辖域在语义系统和语法系统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两条脉络贯穿论文的理论研究和习得研究:在语法系统内部,体现为“否定一否定辖域”;从语言使用者角度,体现为“成人语法一儿童语法”。本书以否定辖域问题作为切入点,在成人语法和儿童语法的研究中实现了两个“统一”:
第一个“统一”:就否定辖域问题,实现了对汉语成人语法和儿童语法的统一描写。
本书提出了对汉语儿童辖域知识初始状态的假设,建立了早期儿童和成人进行辖域判断的原则系统,揭示了儿童辖域知识发展的过程。
第一个“统一”的实现为以下建立在普遍语法基础上的重大理沦假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第一,儿童和成人对语言的假设都受到普遍语法的制约;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是一个在普遍原则指导下的参数设置过程:
第三,语言发展过程具有连续性的特点。
第二个“统一”:实现了对汉语否定和量化、否定和情态两种辖域问题的统一描写。
本书发现汉语儿童和成人在判断两种辖域关系时使用的原则是相通的。论文在形式语义学的框架下对两种辖域关系进行了形式化描写,凸显了形式语义学的强大解释力。
本书共分五章:
第一章:“前言”,介绍本书的理论框架和语料来源。
第二章:“否定”。
理论研究部分:论文首先界定“否定”、“否定词”和“否定句”,提出一个供进一步讨论的观点:“否定”概念的原型意义是“否定存在”。主张将否定词划分为形式上的否定和意义上的否定,并提出以是否形成向下蕴涵语境作为划分意义上的否定词的标准。同时,运用向下蕴涵和反(非)真实性的概念辨析了“不”、“没”一类词与“很难”一类词在意义上的关联和区别。在确定“否定句”时,主张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角度去考量。
习得研究部分:从历时近两年对三名北京儿童,CY(00;10;05 02;04;31)、SJQ(01;02;06—01;11;29)和ZTX(00;11;18—02;06;02),的定期跟踪语料中,从词汇、句法和语义的角度探讨了儿童早期对普通话中否定的获得过程。在词汇方面,讨论了普通话的儿童获得否定词的次序以及形成这种次序的原因。在语义方面,报告了主要否定概念始现的时间和使用的频率,发现了早期语义发展的特点。关于否定概念和否定词的习得问题,提出:否定概念的习得顺序与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有关,否定概念的习得顺序决定了否定词的习得顺序。此外,本书还讨论了语义获得与句法获得之间的关系。在句法方面,总结了儿童自发使月j的否定结构和使用频率,总结了儿童早期获得简单否定结构的大致次序,分析了儿童早朗语料中否定结构由简到繁变化的过程和原因。在跟踪取样和语言测试中,研究均发现:就不同类型的否定来说,语义否定的习得要早于语用否定。
第三章:“否定和量化”。
理论研究部分:
本书首先讨论丁主要量词的语义性质,然后讨论了否定和量化的辖域问题。语言测试结果表明:汉语中存在否定和量化的辖域歧义现象,顺序解释是非标记性的,逆序解释是标记性的;否定和量化问的辖域分配与量化名词在句中充当的句法和题元角色无关;否定和量化的辖域研究与量化内部的辖域研究是不同的。提出了汉语成人决定否定和量化辖域的原则系统是: 线性原则>语义蕴涵原则/数字解释原则
线性原则和语义蕴涵原则的关系是:前者是由后者派生的;前者是定理,后者是公理。在原则系统中,线性原则的核心地位表明汉语“形”中有“义”的特点,同时也表明成人在判断否定和量化辖域时首先是凭借语序,之后才是语义。
习得研究部分:
本书报告了CY、SJQ和ZTX的语料中“都”、“每”和“所有”的使用情况。根据所掌握的语料,汉语儿童完全掌握全称量词的知识是在03;OO;00左右。
关于否定和量化辖域知识的初始状态:本书的发现与Crain(1992,1993)、Crain、Ni和ConW3y(1994)等提出的语义子集原则不一致。在一些结构的测试结果中,4~5岁或5~6岁的儿童同时接受母集解释和子集解释。从语言发展的起点来看,本书的假设是:在处理两个算子问辖域问题时,儿童最初运用的缺省策略是假设两个算子的演算是双向的,两种不同的辖域解释都是成立的。同时,这两种解释的优劣程度不相等,因为儿童会运用自己的原则系统对它们进行评定。随着心智器官的发展和语言经验的丰富,儿童最终会获得成人对这些原则的排列次序,从而把那些在自己母语中不可能的解释排除掉。
关于早期儿童使用什么样的原则来判断否定和量化的辖域:本书的结论与当前两种主要的理论似设不符,即MLlsolino、Crain和Thornton(2000:14)关于线性现象的观察;Lidz和Musolino(?)、Lidz和Musolino(2002)提出的成分一控制原则。本书提出在解决否定和量化辖域问题时,汉语早期儿童的原则系统是:
语义蕴涵原则/数字解释原则>线性原则
关于否定和量化辖域知识的发展问题:本文的发现支持Pinkm一(1984,1989)、Crain(1991)等学者提出的连续性假设。在解决否定和量化辖域问题时,早期汉语儿童和成人使用的是同一套原则系统,所不同的仅在于线性原则在系统内部的地位和作用不一样。与量词辖域习得研究中的发现一样,否定和量化辖域知识的发展过程在汉语儿童身上体现为对线性原则重要性逐步认识过程。汉语儿童在6~7岁左右基本建立了以线性原则为核心的原则系统。
关于不同类型否定的获得情况:汉语儿童对语义否定知识的获得要早于语用否定。他们6~岁开始逐渐认识到语义否定和语用否定的区别;但是到了7~8岁阶段,他们关于语用否定的知识还不全面。早期儿童在解释语用否定时基本上还是采用处理语义否定的原则。
第四章:“否定和情态”。
理论研究部分:
关于情态词的语义层级问题:基于语言测试结果,本书建立了汉语中一些主要的情态词的语义层级。特别是利用调查结果进一步证明了方立和范莉(2005)对“应该”的重新定义。
关于情态词否定式的问题:本书运用可能世界逻辑形式化地辨析了“应该”、“可能”和“可以”的不同否定式之间意义上的区别和联系。如果含否定词和情态词的句子的两种可能解释之间存在单向的蕴涵关系,汉语成人在辖域判断时使用的原则系统是:
线性原则>语义蕴涵原则
线性原则是核心原则。当涉及到“可能不VP”和“可以:不VP”时,成人语法中的语义蕴涵原则会生成一个标记性的解释。如果一个句子的两种可能解释不存在语义蕴涵原则所规定的语义关系时,成人只会使用线性原则来进行判断。
关于情态词的双重否定式的问题:本书运用可能世界逻辑描写了一些情态词的双重否定式,解释了为什么有时“盖‘无不’两字,皆弗辞也。连用相消,同乎正意”,而有时又“‘双重否定决不是像数学上负乘负得正那样互相抵消’”;还解释了为什么双重否定有时能加强语气,有时会减弱肯定,而有时又对原来的意义没有任何影响。
习得研究部分:
关于情态词的习得研究:在词汇习得方面,普通话儿童是在01;04左右开始使用情态动词;“会”和“能”是习得时间最早而且在早期使用频率最高的。从吾义发展的角度,研究发现动态性和道义性情态意义的获得要早于认知性的。这个习得顺序与许多跨语言研究的发现是一致的,从而证明存在一个普遍的习得情态意义的顺序,这个顺序是由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借鉴SweetSer(1990)的理论框架,本书从认知的角度来阐释了这个习得顺序。
关于情态词的语义层级的问题:语言测试表明,在4~5岁阶段,已经有少数儿童开始意识到情态词在语义强度上的差别;到了5~6岁和6~7岁阶段,这方面的知识有了进一步发展,并且达到较好的水平;7~8岁的儿童这方面的知识已经比绞成熟。但是,儿童到7~8岁阶段对情态词双重否定式问语义强度的判断仍和成人的判断有明显差异,这是由于双重否定演算的复杂性所造成的。
关于情态词否定式的问题:本书围绕“应该”、“可能”和“可以:”的否定式来讨论。从否定式使用的时间来看,“不+情态词+VP”的结构要早于“情态词+不+VP”的结构。语言测试表明,从4~5岁到7~8岁的儿童都有将“可能不VP”完全等同于“不可能VP”的情况。Lee(1986:338)在语言测试中发现3岁和4岁的儿童有将“可以不VP”等同于“不可以VP”的情况,5岁、6岁和7岁的儿童好像仍不能完全掌握“可以不VP”的意义。本书认为“可能不VP”和“可以:不VP”的习得困难和结构的标记性与语言输入有一定的关系,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在评估具有蕴涵关系的两种可能辖域解释时,早期儿童使用的原则系统中的原则排序和成人的有差别。早期儿童的原则系统是:
语义蕴涵原则>线性原则
当否定词和情态词的两种可能解释不存在语义蕴涵原则所规定的语义关系时,早期儿童仍会先假设两种解释都成立,但是他们会倾向于选择符合线性原则的顺序解释。汉语儿童的否定和情态辖域知识的发展过程仍然是一个根据语言输入逐步建立以线性原则为核心的原则系统的过程。
关于情态词双重否定式的问题:在CY(00;10;05 02;04;31)、SJQ(O1;02;06一01;11;29)和ZTX(00;11;18—02;06;02)的语料中,未发现他们使用双重否定结构的情况。语言测试结果显示,部分4~5岁的儿童已经开始了解“双重否定表达的是肯定”,大多数儿童到了6~7岁和7~8岁阶段才完全掌握相关的知识。双重否定还会引起情态词的语义强度发生变化,儿童到了7~8岁还没有完全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当不具备处理情态词双重否定的能力时,早期儿童会采用两个策略:省略策略和相消策略。在复述双重否定式时,7~8岁的儿童中也有使用省略策略的情况。
第五章:“结语”。
基于理论分析和测试研究,本书得出如下结论:就汉语否定辖域的问题来说,形式语义学是具有很强解释力的;成人和儿童的语法体现出连续性的特点,用于描写成人语法的形式化系统也适用于描写儿童语法。
第1章 前言
1.1 理论框架
1.1.1 理论部分
1.1.2 习得部分
1.2 语料来源
1.2.1 儿童语料
1.2.2 成人语料
第2章 否定
2.1 否定
2.2 否定词
2.3 否定句
2.4 习得研究
2.4.1 研究现状
2.4.2 本书的研究
2.4.3 小结
第3章 否定和量化
3.1 相关研究
3.2 研究方法
3.2.1 测试方法
3.2.2 测试内容
3.2.3 测试流程
3.2.4 主试信息
3.2.5 被试信息
3.3 理论研究
3.3.1 测试结果
3.3.2 理论分析
3.4 习得研究
3.4.1 研究现状
3.4.2 本节的研究
3.5 总结
第4章 否定和情态
4.1 理论研究
4.1.1 情态算子
4.1.2 情态层级
4.1.3 辖域研究
4.2 习得研究
4.2.1 情态词的习得
4.2.2 情态层级的习得
4.2.3 情态词否定式的习得
4.2.4 情态词双重否定式的习得
4.3 总结
第5章 结语
附录
附录一 否定词始现的语料
附录二 否定概念始现的语料
附录三 含“不”的否定结构始现的语料
附录四 含“没有”的否定结构始现的语料
附录五 含“别”的否定结构始现的语料
附录六 关于量化名词词组与否定辖域的语言测试(一)
附录七 关于量化名词词组与否定辖域的语言测试(二)
附录八 关于量化名词词组与否定辖域的语言测试(三)
附录九 关于情态词与否定辖域的语言测试(一)
附录十 关于情态词与否定辖域的语言测试(二)
附录十一 情态词始现的语料
附录十二 关于情态词否定式的语言测试结果
附录十三 关于情态词双重否定式的语言测试结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