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岳麓风云(上下)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赵世荣
出版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千年以来,无数的博学鸿儒、骚人墨客、军政名流在此求学问道。那代代雄姿英发的儒生在岳麓书院这所古老学府中潜心思索、并从这寂静的山问庭院走向波澜壮阔的时代洪流之中,从而创造了一段辉煌的经世济民的历史。

本书为上下两册,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采用文学的表现形式,以岳麓书院的演变为背景,以“传道济民”、“经世致用”为红线,按时间先后顺序,将其串联演绎成一部历史小说。

内容推荐

这部章回小说是湖南俊彦一千多年来叱咤风云的历史画卷,取材于《二十五史》、《资治通鉴》、《中国通史》、《中华全史》、《湖南通史》、《湖南大学校史》、《岳麓书院志》、《岳麓书院山长考》等专著。笔者选取其中有益于后世的传说故事,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采用文学的表现形式,以岳麓书院为背景,以“传道济民”、“经世致用”为红线,按时间先后顺序,将其串联演绎成篇,献给读者。旨在通过对湖南人才群的事迹描写和性格刻画,从社会功用的角度对湖湘文化作一次新的诠释。

目录

前 言

第一章 邓郁修炼黄抱洞 陶侃射杀蟒蛇精

第二章 法愍振兴麓山寺 玉虚枉施镇观龙

第三章 僧灵祜弘扬佛理 顽少年慧证菩提

第四章 老禅师深释佛法 大诗圣畅游麓山

第五章 刺史有心而敬老 太傅无意却惠儒

第六章 和尚让地建书院 太守献策达天聪

第七章 宋真宗题额赐匾 周山长请旨还山

第八章 宋哲宗怒罢邹浩 岳麓山恭迎圣人

第九章 完颜氏火焚书院 刘安抚梦圆儒生

第十章 五峰始谛湖湘脉 张拭初露经世才

第十一章 定大位张拭主教 兴书院群贤骤趋

第十二章 朱晦翁千辛造访 张南轩十里相迎

第十三章 辩中和二儒究道 听大论万马干池

第十四章 二儒偕同游南岳 数月唱和竞风流

第十五章 张南轩传道解惑 吴德夫经世济国

第十六章 辛弃疾独具慧眼 赵彦直大显神威

第十七章 南轩星陨江陵府 晦翁督学长沙城

第十八章 施仁政降蒲来矢 兴岳麓杀刘霸天

第十九章 修书院胜过前辈 兴学风惠及后学

第二十章 信谗言儒学遭禁 主理坛朱熹蒙冤

第二十一章 兴理学朱熹平反 庆大功理宗赐书

第二十二章 阿里海牙焚书院 湖湘学子斩凶顽

第二十三章 世祖崇儒重书院 吴澄讲学显风流

第二十四章 诸贤捐资又重建 叶性登坛再中兴

第二十五章 阐心学阳明绕道 悟良知师生动情

第二十六章 张元忭振湖湘脉 明世宗撰敬一箴

第二十七章 宠阉党熹宗辱祖 结行社夫之救国

第二十八章 为红颜冲冠一怒 投戎旅报国穷年

第二十九章 遁山穴而忧天下 究学术以惠黎元

第三 十 章 车万育执掌书院 王夫之集学大成

第三十一章 康熙帝惠赐书匾 郭金门妙讽八股

第三十二章 一千帑金半到账 百二生命皆归西

第三十三章 彰功绩乾隆赐匾 兴正学朱张为宗

第三十四章 王文清再任山长 吕太守捐出俸薪

第三十五章 罗典重赴鹿鸣宴 袁枚失意岳麓山

第三十六章 慎斋执帚吐戒语 福田赫曦悟玄机

第三十七章 名曜再振湖湘脉 默深趋登岳麓山

第三十八章 焚鸦片则徐饮恨 修图志魏源启民

第三十九章 李知府草菅人命 陶子霖微服问情

第四 十 章 行改革功震朝野 整吏治誉满两江

第四十一章 贺巡抚教化云贵 张学政算计忠良

第四十二章 主书院坦斋传道 吹香亭子城说诚

第四十三章 平内乱兰妃举杰 办洋务国藩兴邦

第四十四章 崔睐火烧上林寺 筠仙出使伦敦城

第四十五章 作幕僚左公闯祸 为经世贶生荐才

第四十六章 左宗棠舁榇督阵 曾纪泽借威争荣

第四十七章 杨昌济穷究学理 王益吾力弘世风

第四十八章 谭壮飞市曹殉义 王葵园维新作梗

第四十九章 赵尔巽奏废书院 老学府更换新颜

第五 十 章 为警世天华殉海 求公葬之谟闹湘

第五十一章 汤芗铭湖南作恶 众学子板仓求师

第五十二章 袁世凯惊悸皇梦 蔡松坡高举义旗

第五十三章 和森岳麓忧国运 中夏北大觅真经

第五十四章 张敬尧害民无状 毛泽东驱恶有方

第五十五章 赵恒惕扩充军备 何叔衡展开斗争

第五十六章 抗日寇三湘奋起 迎战火湖大诞生

第五十七章 李毓尧毒害学子 胡庶华誉满三湘

第五十八章 世纪社首倡义举 芙蓉国骤起波斓

第五十九章 地下党引领学运 众师生击水中流

第六 十 章 程颂公宝庆起义 新中国书院新生

后   记

试读章节

却说汉室后裔刘备,原本是一个编卖草鞋的汉子,自从桃园结义认识了关羽、张飞后,也就雄心勃勃,在朋友的帮助下,杀杀打打地居然也占了几郡几州,亦自立为帝,取国号为“蜀”。因为他姓刘,是汉室的远房子孙,就把蜀又唤做“汉蜀”。曹丕想统一天下,刘备亦然,结果呢?却让司马炎占了个便宜。他也学曹丕的现样,让曹丕的子孙把帝位禅让给他,接着挥兵南下夺了汉蜀,灭了东吴,终于结束了长期以来诸雄争霸的局面,天下一统归了晋朝。传至第三代晋怀帝时,朝政大权落到了东海王司马越之手。司马睿接受了东海王司马越的提携,被委任为东安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他接受王导的建议,由下邳移镇建业。于是司马睿就从建业起家,网络了王导、王敦等一批谋士和陶侃等一批将军,发展自己的势力,终于开创了东晋帝业而做起皇帝来,史称晋元帝。

在东晋司马睿政权的建设中,陶侃可算是个极为关键的人物,寒门入仕,晚年位极人臣,是当时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年幼丧父,家境酷贫,与其母湛氏相依为命,却从小立有鸿鹄之志,视天下兴亡为己任,为人豁达,好于交友。他在做寻阳的“鱼梁吏”时,微薄的薪金几乎全用在交友之上。有一天,鄱阳郡一个叫范逵的孝廉,途径陶家。这范逵呢,早就听说陶侃是如何的爱交友,也就有心与之交往,乃登门造访。因为没有预约,又值冰雪积日,陶家毫无准备,无物待客,陶侃很是内疚。

且说陶侃的母亲湛氏,实乃少见之贤妇,她辛勤操劳,供养儿子读书,不但操心儿子的衣食,更关心儿子的品德,常常告诫陶侃“贫贱志不移”,要儿子以历代圣贤为楷模,胸怀大志,自强自立。此时见儿子苦于不能招待朋友,便急中生智,毅然把自己的头发剪下来卖掉,以卖发之钱,换得酒肉美食;又砍倒屋柱劈为柴火,终于备了一桌酒菜来招待客人。主客畅饮,把盏谈政,一醉方休。范逵离去,陶侃又追送百余里而恋恋不舍。陶家的一片忠心感动了范孝廉,临别时范孝廉执手相问:

“仁兄可想去郡中任职否?”

陶侃慌忙答道:“想啊,苦于无人引荐。”

别后不久,范孝廉去拜见了庐江太守张夔,在张太守面前极力地赞美陶侃,讲他的人品如何好,义气如何重,才能又是如何高。范孝廉的推介,自然激起了张太守极大的好奇,而且天朝初开,正是用人之际,张太守也就几次约见了陶侃。几经长谈之后,张太守对陶侃有了十分的好感,竟没有顾及其门第寒酸的障碍,而委任他做了督邮兼枞阳令。有了一职半官,生计的问题得以解决,从此陶侃自以为找到了一个可以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他为政清廉,政绩突出,在当地很有名气,不久便升为主簿,可算是春风得意。但他很清楚,无论自己怎样努力,在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庶族”的“九品中正制”的制约下,他是很难有辉煌发展前程的。尽管如此,陶侃还是倾心尽力要报张夔的知遇之恩。恰好此时张太守的夫人得了重病,天又下着鹅毛大雪,伴着呼啦啦的刺骨的寒风,要到数百里以外的地方延请郎中,实在是困难重重。张太守自己年岁已高,很难成行,于是遍请群僚。无奈这群官僚都是些贪生怕死之徒,一个个心内辗转得像辘轳一般,瞠目结舌,神情呆若木鸡,低垂着头,默不作声。正在张太守绝望之际,陶侃挺身而出,胸脯一拍就跃马前去了。一路马不停蹄,风餐露宿,不几日就把郎中请了回来,自己却因风寒入侵而病得死去活来。张夫人得救了,张太守自然非常感激。在张太守的心目中,陶侃自然成了可以信赖的心腹了。于是将陶侃举为孝廉。陶侃舍身救夫人,感动了同僚,同僚也就无不为之钦佩。有了孝廉这张金字名刺,也就有可能与洛阳的上层名流去结识,就有可能去实现其大志了。不久,长沙万太守来到庐江,拜会了张夔,万太守在与陶侃几次交谈后断言:

“斯人终当有大名于世。”

万太守之语对陶侃来说是一种激励,一种鞭策。但后来事实的发展并非如此。尽管陶侃有了一张“孝廉”的金字名刺,而且他不断地用这张名刺去敲洛阳世家的侯门,但终究因为出身寒门而备遭白眼,洛阳的巨僚根本就不买他的账,洛阳的一切努力使他感到心寒与绝望,他终于无法忍受在洛阳所受的侮辱。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他四十岁那年,他终于远离了政治中心,来到南部僻远的一个小县武冈作了县令。他的眼在流泪,他的心在滴血。老天啦!出身难道真是如此重要,真能左右一切吗?几个通宵的辗转反侧,陶侃想了很多,有失败的教训,亦有成功的经验,但他始终坚信,自己绝非碌碌无为之辈,他有干大事成大业的能力。然而主持小县,蜗居山里,交通闭塞,信息不通,就算你陶侃有冲天的本事又有何用?然而老死厩中,抱负未酬,人生一世值得么?老母“出人头地”的心愿能实现么?老母“剪发待客”的一片心血岂不白费?陶侃啊陶侃,如此老大无为,岂不成了不仁不义不忠不孝之千古罪人了?他蛰伏着,等待着……

寒门出身的陶侃,好像很是能得到上苍的恩赐,孝廉的金牌名刺未能让他进入洛阳的上层圈子,反而尽遭白眼。岂知蜗居武冈不久,秦雍一带的天灾,八王之乱引起的江南动荡,天意一般要将他推向司马政权的上层。他终于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坐标,毅然放弃一介小小县令,走出山门投身了军营,到荆州刺史刘弘的帐前做了南蛮长史。也许是天道酬勤,在与义军张昌的对峙中,作为主帅的刘弘一再败北,而小小的长史陶侃却能运筹帷幄,节节得胜,引起了刘弘的重视,得到了刘弘的褒奖:“吾昔为羊公务军,谓吾其后,当居身处,今相观察,必继老夫矣。”刘弘的褒奖没有引发他的骄傲,反而激起了他为自己奋斗的目标而不懈地努力追求。张昌的义军在刘弘和陶侃的镇压下终于瓦解,荆扬一带的局面有了暂时的稳定。陶侃因军功做了江夏太守,加封鹰扬将军,接着又升为龙骧将军,领武昌太守,可谓官运亨通,春风得意了。

此时,在陶侃治内,由于天下饥荒成灾,山中劫匪常常拦截江上船只进行抢劫。为了剿匪,陶侃令部下诸将假扮商人驾船诱引劫匪,劫匪果然中计,被活捉了数人。经讯问,他们居然是西阳王司马漾的部下。陶侃这下可愤怒到了极点。他桌子一拍,大声怒斥:

“堂堂诸侯王,竟然放纵部属如此落草为盗,国法何在?”

陶侃要派兵前往西阳王府,也不管你王侯还是盗贼。众将个个瞠目结舌。“西阳王,何许人也?如此岂不是在太岁头上动土了?”

有部将进谏:

“将军,这……这……恐怕……有些不妥吧?”部将讷讷地说完,却把目光紧盯着陶侃。只见陶侃他两眼圆睁,怒不可遏,大声喝道:

“有何不妥,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陶侃硬是派兵逼迫西阳王交出盗贼,自己又亲自带兵在后列阵以为后继。强大的攻势,使司马漾无奈,丝毫不敢袒护,只好将帐下二十余名部将绑送出来。陶侃丝毫不顾西阳王的面子而杀了他们。

由于陶侃铁面执法,敢作敢为,从此毒瘤清除,水陆交通安全畅通,人民安居乐业,江夏一带出现了东晋王朝建立以来的太平景象。

陶侃无畏敢为以及因此所取得的辉煌政绩奠定了他在荆州地区军事上的地位。这位寒门出身、被洛阳臣僚们瞧不起的小人物,终于成了颇具势力的地方将领。陶侃在江夏的作为,惊动了权臣王贡,于是他向王敦报告:

“荆州正值多难之时,非陶龙骧来治理不可”。

王贡的提议正中王敦的下怀,二王几乎不谋而合,于是王敦欣然允诺,随即上书表荐。东晋的江山,本来就是在王导、王敦的参与谋划下取得的。元帝称帝之时,天下就有所谓“王与司马共天下”之说。所以王敦的奏折很快就得到了元帝的批准,陶侃很顺利地做了荆州的刺史,总领西阳、江夏、武昌等郡。

P3-6

序言

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教育机构,在世界教育发展史上独具特色,它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学术文化发展、人才培养起过巨大的作用。

岳麓书院坐落于风景秀丽具有神奇色彩的岳麓山下,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至今已有一千零三十年。期间讲习绵延,弦歌不断,一直是湖南的最高学府,湘楚人才的摇篮。在有关资料所列的世界万所大学中,其历史悠久仅次于摩洛哥加鲁因大学。

岳麓书院是我国四大书院之一。南宋初年,理学进入繁荣时期,人才辈出,学派林立,理学家纷纷以创办或主持书院为契机进行讲学和传播学术思想,岳麓书院成为重要理学学派之一——湖湘学派的主要活动基地。

湖湘学派的教育思想是培养人才,传道济民,重义利之辨,济经世之要。宋代金兵入侵中原,湖湘学派反对主和,岳麓学子荷戈登陴,死者十九,表现了为国捐躯的牺牲精神。

岳麓书院自创立伊始,即以其办学和传播学术文化而闻名于天下。北宋真宗皇帝召见山长周式,颁书赐额,书院闻名于世,有“潇湘洙泗”之誉。南宋时期,张枝主教书院,朱熹两度讲学,书院盛极一时,一大批学术“巨子”及抗金名将从岳麓书院走向社会。明代中后期岳麓书院再度中兴,明世宗御赐“敬一箴”,王阳明心学及东林学派在此传播和交流。明清之际著名的爱国主义思想家王夫之求学于此,书院之盛,名噪一时。清代朝廷对岳麓书院则更加重视,康熙御赐“学达性天”额,乾隆御赐“道南正脉”额。著名学者王文清、罗典、贺长龄、欧阳厚均、王先谦等先后在此执教或讲学,求学士子络绎不绝,书脘教育达到鼎盛,培养出一批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著名生徒。晚清以后,这里不断涌现重要的人才群体,其中最著名的有鸦片战争后出现的以陶澍、贺长龄、魏源为代表的改良派人才群,成丰、同治年间出现的以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胡林翼等为代表的中兴将相人才群,戊戌变法期间出现的以谭嗣同、梁启超、唐才常为代表的维新变法派人才群,以及戊戌变法失败以后出现的以蔡锷、陈天华、程潜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人才群。为适应社会需要,清末书院进行学制改革,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校训。一九一六年至一九一九年间,毛泽东数次寓居书院半学斋,从事革命活动,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与此同时大批师生投身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蔡和森、邓中夏、何叔衡、李达、罗章龙等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袖和中国工农红军的著名将领;谢觉哉、何长工、袁任远、周小舟等成为著名的政界新人,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岳麓书院在长达千年的历史演进中,几度兴衰,也曾经官学化,但传道济民、经世致用的教育思想和重践履、务实行的优良学风,以及捍卫民族利益的爱国精神,却成为湖湘文化的传统,一直延续下来。它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及近现代历史的演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部章回小说是湖南俊彦一千多年来叱咤风云的历史画卷,取材于《二十五史》、《资治通鉴》、《中国通史》、《中华全史》、《湖南通史》、《湖南大学校史》、《岳麓书院志》、《岳麓书院山长考》等专著。笔者选取其中有益于后世的传说故事,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采用文学的表现形式,以岳麓书院为背景,以“传道济民”、“经世致用”为红线,按时间先后顺序,将其串联演绎成篇,献给读者。旨在通过对湖南人才群的事迹描写和性格刻画,从社会功用的角度对湖湘文化作一次新的诠释。

谨以此书献给岳麓千千万万学子、湖湘文化先驱者以及为国捐躯或事功卓著现已谢世的先辈们!

赵世荣

二00六年季春于长沙执中斋

后记

拙作即将付梓,欣慰之余,觉得有几句话要向读者朋友交代。

我写这部书,如果从积累资料算起,迄今已十几个春秋。“十年磨一剑”,理应有些锋芒,然而我不敢向读者朋友作太高的承诺。老实说,对于历史与文学,我都没有专门研究。作为湖南人,我只是对湖湘文化有着一种似乎是与生俱来的情结。它的源远流长,它的博大精深,它的爱国主义的内核,它的经世致用的传统,它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生态,令我崇敬,激我探索。

穿过历史的隧道,拂去岁月的尘封,我发现,自从屈子的吟哦声绝于汨罗河畔,那“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爱国情怀和“上下求索”的务实学风,就深深地扎根于三湘大地,成为构建湖湘文化的第一块基石。北宋开宝九年,岳麓书院诞生,从此,湘楚人才有了深造的机会,湖湘文化有了生长的沃土。潇湘洙泗, 弦歌不断,文化巨子,众彩星驰。

流连于历史文化的长廊,我随时记下令我心潮翻滚的史料和阅读时的心境,年复一年,居然积累了近200万字。这本来就是自己文化生活的一些副产品,不为学问而记,也不想派别的用场,置于案头,自娱自乐。无奈朋友们一再催促,要我写成一本书。几番犹豫之后,终于勉为其难。然而怎么写呢?论料加工,无疑离不开写湖湘文化,但我不想写关于湖湘文化的研究著作,一来时人论述已多,自己限于学历,不敢班门弄斧;二来自己的阅读习惯就喜欢轻松,最怕沉闷,自度大多数读者也和我一样。于是决定采用历史章回小说的形式,通过描绘湖南人才群叱咤风云的历史画面,从社会功用的角度反映湖湘文化的特有魅力。三易寒暑,十改其稿,拙作终于杀青。

正因为出自这样的写作缘起和创作意图,这部历史小说偏重于历史的真实,它首先是历史,然后才是小说。书中的人和事,基本有史料可考,只是用了文学形式表达罢了。作为历史,本书内容基本上是可信的,不是“戏说”,更不是杜撰;而作为小说,则有明显的不足,这主要是人物形象不是十分丰满。原因有二:一是主观原因,即本人艺术修养有限;二是客观原因,因为时间跨度大,每个人物的描写都限于在一两章之中,难能使人物性格立体化。这是本人有愧于读者朋友的。

本书的故事情节和有关历史人物的照片,都来自于相关典籍和媒体,原作者一时无法找到,在此特别说明,以示不敢掠美。请原作者与出版社联系,以便本人致酬。

我要感谢一再鼓励我写作的朋友们,没有你们的关心,本书就不能出版。我也要感谢湖南人民出版社的领导和责任编辑李建国、张人石,以及封面设计陈新等诸位先生,没有你们的帮助,本书也同样不能面世。我还要特别感谢岳麓书院现任院长朱汉民先生。朱先生在百忙中拔冗为本书作序,给拙作以高度评价,也为读者的阅读提供了方便。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有关领导对本书的创作和出版,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一并致谢!

赵世荣

二00六年八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18:4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