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傅佩荣细说老子(大众国学讲堂)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傅佩荣
出版社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部现代人超越相对价值安顿心灵的智慧伟构。

《老子》作为道家思想的发源,研究它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它所强调的是“道”,即究竟真实,宇宙万物跟人合起来看就是真实,这也是道家所要强调的。那么一切的背后是充满变化的,人生的各种遭遇也是充满变化,只有“真实”原则是永远不变的。

内容推荐

翻阅本书,就会发现一个事实,就是“白话译文一再重复”。在本书中,《老子》八十一章的各章原文之后,立即附上全章的白话译文;然后在讲解每一句原文时,再重复一次这句原文的白话。如此可以增强印象,多用白话文想一想老子的意思,接着再读作者的解说,就更容易明白其中的道理。

目录

总序

上 篇

绪论

第一章 道,可道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第七章 天长地久

第八章 上善若水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

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第二十章 绝学无忧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

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

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

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下 篇

绪 论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

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

第四十九章 圣人常无心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

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

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第六十一章 大国者下流

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

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

第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

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

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

试读章节

“美之为美”就是美的标准,不合标准的就不美,如果没有这个标准,就没有美不美的问题。譬如,自然就是美,那么没有人不美,因为没有人不自然;又如健康就是美,那么除了病人之外,大家都很美。但是一般谈美没有那么简单,否则不会一面说自然就是美,一面又希望人去买化妆品,这样就自相矛盾了。

人间的价值判断都是相对的。一方面,没有美就没有丑;另一方面,美之上还有更美,丑之下还有更丑,永远比不完。《庄子·人间世》里如此描写:“支离疏者,颐隐于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挫针治繲,足以餬口;鼓笑播精,足以食十人。”这个人因严重驼背而下巴靠着肚脐,肩膀比头顶还高,五官在上,心肝肺都在背上,简直残疾得一塌糊涂。但是他活得很愉快,征兵时轮不到他,发放救济品时他排第一。庄子用这个故事提醒我们,不要以为长得高大英俊才是好,这样反而危险,容易被人利用而辛苦一生。

善与不善的关系又是如何?例如,张三捐了一百万元给孤儿院,他就是善人,有能力却不捐钱的人就是不善了,这说明有善就有不善。如果不说捐钱的是善人,就无所谓谁善谁不善了。一说谁是善人,以及为什么他是善人,不善的人就被分别出来,这是因为有了标准之后,出现了正面,另一面就是反面。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意即所以,有与无互相产生,难与易互相形成,长与短互相衬托,高与低互相依存,音与声互相配合,前与后互相跟随。“难易相成”,譬如,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认为数学题目很难,读到三年级就觉得以前的题目易如反掌,所以难易是相对的。

“长短相形”,譬如,这张桌子很长,其实比起更长的,它就显得短了。“高下相倾,音声相和”,也是同样的道理。古时候音代表乐音,“声”代表人声,因此乐音和人声互相依存。“前后相随”,你说你走在前面,但如果你前面还有人,相对而言你就是在后面了。有无、难易、长短、高低、音声、前后,都是相对的东西。

至于“有无相生”,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

第一,就概念上而言,说到“有”,一定会想到“无”,这样的话,“有”才能称为“有”;如果一切都是“有”,“有”就没有意义了。“有”和“无”如果分立,两者都会不知所云,所以说“有无相生”。

第二,万物常在变化中。现在“有”的,以前是“无”。譬如,孩子还没出生时是“无”,现在出生了,成为“有”;现在“无”的,在过去曾经是“有”,譬如,某个人不在了,是“无”,但他生前是“有”。

“有无相生”就是了解生命变化的状态是相对的概念。换言之,此处的“有”、“无”并非西方哲学所谓的存有与虚无。中国哲学的思考比较重视人实际的生活经验,并解析这些经验的合理性。存有和虚无在西方是纯粹的哲学概念,存有就是实有,虚无就是什么都没有;看得到的就是存有物,存有物最后都会变成虚无;存有本身等于上帝,所以“有”、“无”在西方哲学中有其特别的用法。圣人无心于为,行不言之教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意即因此之故,圣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事,以不言的方法来教导。道家的“无为”并非什么事都不做,而是无心于为。无心即没有特别的意念,顺其自然,就是“我不特别想要怎么样”。然后以“不言”的方法教导,让其自由发展。圣人明白这些道理,于是无所作为,缄默不语,让一切自然发展。

“圣人”指的是领悟“道”的统治者。因为他体悟了“道”而有智慧,知道一切都会自己上轨道,无需人为,做得太多,反而造成更大的困扰。圣人要成为一个悟“道”的统治者,必须知道两件事:第一是什么叫做“知”,第二是什么叫做“行”,要知行配合。并不是想着统治别人、当帝王,而是希望自己能够悟道,对万物能从道的角度来看,设法安排最理想的状态。

宇宙万物除了人类之外,都没有所谓理想的问题,一切都按照本能运作,形成生态平衡。但是,人类出现之后,生态就不可能再保持平衡,人类成为麻烦的制造者。不过,如果人类因为这些麻烦而领悟“道”,获得最深的智慧,回到他的根源及母体,这些麻烦就算值得。就怕人类制造麻烦之后,一直停留在半路上,永远到不了“道”这个根源,就很可惜了。这也是老子想要避免的后果,因此他设定出“圣人”这个理想的角色,由他来统治,藉以维持人间较平衡合理的状态。

P20-21

序言

很多人对我说:“你为什么还要做《老子》解读这种事呢?《老子》的研究不知道有多少;《老子》的翻译,在大陆、台湾随便一找就是十几种以上,为什么还要再做一种呢?”

我从十八岁开始读哲学,到现在已经三十五年了。三十五年来,我先是研究西方哲学,再回到中国哲学,几乎没有一天不想这些问题。因此,我看别人翻译的《老子》、《庄子》及《论语》,就觉得很难过。一般的古文翻译是由中文系的教授们负责,而他们的做法通常是把古文当作古代的材料加以解释。一个字有几个意思,古代怎么用,都研究得很透彻,但这样却变成一门与生活脱节的学问了。结果,解析的时候往往只是强调字的意思,若总共有三种意思,哪一个才对呢?也没有把握。有时候说某一句的某个字是这个意思,换一句之后同样的字又有不同的解释,至于为何如此却讲不出所以然来。孔子到底有什么连贯的哲学思想,很少有中文系教授好好研究。确实,对中文系这个领域来说,基本上只要研究清楚文字、词章就过关了,不需要了解孔子的哲学思想。

然而哲学是要讲义理的,因此我们就要问:儒家、道家是哲学,还是文学?这些作品摊开来看,当然是哲学!以文学标准来看,有些部分或语焉不详或故作神秘,甚至有很多部分在文章的表达上根本就不够水平。但是哲学上就不一样了,“澄清概念、设定判准、建构系统”,它有另一种表达的方式。每思及此,我的责任感就油然而生,所以这几年我花了很多时间重新解读这些经典。

解读经典,其实有两项主要工作。

第一项,就是很简单的翻译。千万不要小看翻译,译者本身必须具备相当的功力,才能将古文译成通顺的白话文。我为了翻译《老子》,至少看了五六种市面上找得到的版本。虽然这些版本都是很有权威的学者翻译的,我看了之后还是觉得实在应该重译。从译文便看得出来,他们多半认为翻译好像是附带的,不需要太严谨。结果导致译文既不通顺,用词也不够精确,更遑论典雅与否。因此,我要求自己翻译时,尽量做到不随便改字,即使我翻译出来的是白话文,也不能随便改动,不能说用这个字替换那个字,意思也一样。若不能做到这一点,对原文的掌握就会有偏差。

第二项则是解读,这才是真正困难的地方。我接受三十几年的中西哲学训练,加上自己做的研究,方才具备解读的能力,也就是掌握古文经典的哲学含义,不可能每个字都重要,因此必须懂得掌握关键词,了解每句话的重点在哪里。因为所谓“哲学”,就是要设法说出背后的道理。

有些《老子》的注解会说这个字有几个意思,但到底什么意思正确,也没什么把握,对于为何选定其中一个意思,也说不出个理由来。很多学者注解时喜欢说“王弼这样说”、“河上公这样说”、“王安石这样说”、“苏辙这样说”、“朱熹这样说”……他们可以举出很多一千多年前的古人,但是这又能说明什么?古人的看法就一定对吗?如果都对的话,就互相矛盾了,因为他们之间立场不同。所以,在这个时候,就要勇敢地把古人说的话先搁在一边。如此,才有可能依据老子的原文,做合宜的理解与诠释。

我在2003年9月,于台湾出版《傅佩荣解读老子》(立绪文化出版)。随后由好好好家庭教育文教基金会主办“老子”课程,对七十多位学员讲述老子思想,内容录音制成CD,以广为流传。2005年初,北京爱知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崔正山先生听了这一套CD,认为内容明白晓畅,更适合大众阅读的需求,于是动用人力物力将其整理为文字稿,再经我修订一遍而成本书,经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崔先生并且已经安排继续整理我讲述的《论语》CD、《孟子》CD、《庄子》CD、《易经》CD,将来全部出版之后,将成为我的作品中最有分量的一大套书,真是个人的一大幸事。

翻阅本书,就会发现一个事实,就是“白话译文一再重复”。在本书中,《老子》八十一章的各章原文之后,立即附上全章的白话译文;然后在讲解每一句原文时,再重复一次这句原文的白话。如此可以增强印象,多用白话文想一想老子的意思,接着再读我的解说,就更容易明白其中的道理,进而也可以对应于自己的生活,看看能否加以实践了。另外,台湾天下文化出版社在本书的编排及校对上也大力支持。因此本书得以出版,要感谢许多朋友的护持。当然,内容若有任何争议,则全属作者的责任。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9:3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