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美)海伦·凯勒
出版社 中国盲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部自传体的著作写了凯勒二十一岁以前的生活经历,内容是那么的丰富、生动、真实、有趣,无疑是自传文学中的佼佼者,就文学成就来说,和卢梭的《忏悔录》相比毫不逊色。作者是一个又聋又盲又哑的残疾人,但她凭着手摸可以认识周围的世界,她的生活兴趣非常宽广,读书是她最大的嗜好,她还会骑马、游泳,她喜欢参观博物馆,爱戏剧,靠手摸她能欣赏古希腊雕塑的美。这部著作无疑是第一流的文学作品,但作为教育作品来读意义更加重大。

内容推荐

本书是美国著名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的一部自传体著作,也是她的处女作,写于1902年,记叙作者童年和青年时代的生活。

本书选收的书信分为两部分。第一吩是1887年到1890年之间的七封信,第二部分是1891年到1901年的十封信。

海伦的著名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最初发表于美国《大西洋月刊》,想像丰富,文思有如泉涌。

目录

译者前言

我生活的故事

第一章 跌入梦魇

第二章 小霸王

第三章 奔向光明

第四章 再塑生命的人

第五章 亲近大自然

第六章 挑战语言

第七章 畅游在知识的海洋

第八章 难忘的圣诞节

第九章 波士顿之行

第十章 海滨假日

第十一章 山间秋季

第十二章 北方的冬天

第十三章 “我现在不是哑巴了”

第十四章 《霜王》事件

第十五章 参观世界博览会

第十六章 驾驭拉丁语

第十七章 在赖特一赫马森聋人学校

第十八章 在坎布里奇女子学校

第十九章 备考拉德克利夫学院

第二十章 大学时代

第二十一章 嗜书如命

第二十二章 多姿多彩的生活

第二十三章 一双双托满阳光的手

书信选译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编后语

试读章节

在我生了病而成为盲哑人以前,我们住的屋子很小,总共只有一间正方形的大房子和一问供仆人住的小房子。按照南方的习惯,往往在宅基旁建一所附属的小宅,以备不时之需。南北战争之后,父亲也盖了这样一所,他同我母亲结婚之后,住进了这个小宅。小屋被葡萄、爬藤蔷薇和金银花遮盖着,从园子里看去,像是一座用树枝搭成的凉亭。小阳台也藏在黄蔷薇和南方茯苓花的花丛里,成了蜂鸟和蜜蜂的世界。

凯勒老宅离我们这蔷薇凉亭不过几步,人们叫它“藤绿”,因为这屋及其四周的树木和篱笆上都长满英国常春藤。这里的一座旧式花园,是我童年时代的天堂。

我的老师来到我家以前,我常常依着那坚硬刺人的方形篱笆摸索前进,靠着嗅觉的引导,找到那初开的百合花和紫罗兰。有时,我发了一阵脾气之后来到这里,把我炙热的脸庞藏在这凉气沁人的树叶和草丛之中。我兴致勃勃地摸来摸去,有时一下子摸到一棵美丽的蔓藤,凭着它的花和叶子,我认出这就是遮盖着那倒塌了的亭子的蔓藤。这样,我来到了花园的尽头。我埋身于这个花园里,真是心旷神怡。这里有爬在地上的卷须藤和低垂的茉莉,还有叫作蝴蝶荷的一种十分罕见的花,因为它那容易掉落的花瓣很像蝴蝶的翅膀,所以名叫蝴蝶荷,这种花发出一阵阵甜丝丝的气味。但最美丽的还是那蔷薇花。我在北方的花房里,从来没有见到过我南方家里的这种爬藤蔷薇,它到处爬攀,一长串一长串地倒挂在阳台上,到处散发着芳香,丝毫没有尘土之气。每当清晨,它身上朝露未干,摸上去是何等柔软、何等高洁,使人陶醉。我不由得时常想,上帝御花园里的日光兰,也不过如此吧!

我的降生是很简单而普通的,无异于别的小生命。我呱呱坠地,睁开了双眼,并且同每家的第一个婴儿一样,成了家庭的中心人物。给第一个孩子取名字决不是随随便便、轻而易举的事情,因为家里每个人都想插上一句嘴。为我命名照例也花了不少口舌。父亲说我该取名米尔德里德·坎普贝尔,因为这是他很敬重的一位祖先的名字。但他后来就不愿再发表意见了。最后还是由母亲拿主意,说应该按照我外祖母的名字取名,外祖母的闺名是海伦·埃弗雷特。但是后来在抱着我去教堂的途中,在紧张兴奋之中,父亲把这个名字给忘了——这是很自然的,因为他本来就不乐意用这个名字。当牧师要他报名字时,他只记得他们决定用我外祖母的名字,并说外祖母叫海伦·亚当斯(这是海伦外祖母结婚以后的名字,不是闺名)。

人们说,在我还不会走路的时候,我就已经显露出一种好学而又自信的气质。看见别人做什么,我总要模仿着做。六个月的时候,我就会尖声尖气地说:“您好!”有一天,我说“茶、茶、茶”,说得清楚明白,大家惊为怪事。甚至在我得病以后,我还能记得我初生几个月的时候学会的一个字,这就是“水”字。在我完全丧失说话能力之后,我仍能模糊地发出一点儿“水”字的音来。直到后来我学着能拼写“水”字,才不用这个音来代表“水”。

人们说,我在刚满一周岁的那天学会了走路。母亲把我从浴盆中抱出来,放在膝上。我忽然看见树叶的影子在光滑的地板上轻轻跳动,我从母亲的膝上滑下来,迈开步子,几乎是跑着去捉那影子。等这一股冲力用完,我就跌倒在地,哭着乞求母亲把我抱起来。

短促的春光里百鸟鸣啭,歌声盈耳,夏天里到处是果子和蔷薇花,待到草黄叶红已是深秋来临。三个美好的季节匆匆而过,在一个活蹦乱跳、咿呀学语的孩子的心灵上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好景不长。次年阴郁的二月来到时,我病了。这场病使我眼盲耳聋,活活把我投入一个混沌无知的世界里,犹如呱呱坠地的婴儿一般蒙昧。

P5-7

序言

美国的著名作家海尔博士说:“1902年文学上最重要的两大贡献是吉卜林的《吉姆》和海伦·凯勒的《我生活的故事》。”

吉卜林是英国著名的作家,而凯勒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大学生,把两人的作品相提并论不免使人吃惊。我没有读过《吉姆》,不知对这部作品应作如何评价,但《我生活的故事》以前读过原文,现在又读了中文译本,感到确实是部优秀的作品,把它评为英语文学中第一流作品是不过分的。

聋盲人海伦·凯勒在1904年以优等学业成绩毕业于美国拉德克利夫学院。这部书是大学二年级时在她的英语教师查尔斯·唐逊德·柯普兰德和文艺评论家约翰·麦西的帮助和鼓励之下写成的。1902年4月起在《妇女家庭》杂志上分五期连续刊载,1903年3月正式出书。

她在大学二年级读书时才二十一岁,有人提议请她和她的老师莎莉文小姐合作写一本自传体的书。开始,她考虑到学校功课太忙,没有时间写书,经过一番踌躇,最后才同意,并且开始产生了将来当个作家的念头。果然有志者事竞成,在往后的六十多年中她一共写下十四部著作。《我生活的故事》是她的处女作。作品一发表,立即在美国名噪一时,报刊上好评啧啧。美国的《世纪》杂志的书评上甚至称这部书是“世界文学上无与伦比的杰作”。马克·吐温收到凯勒的书之后高兴极了,写信告诉她说:“我不管怎么忙也得抽时间告诉你,我得到你的书是多么高兴而且又是多么的重视……我被你的书吸引住了,简直是着迷了。你是一个怪人,世界上最怪的人——你和你的另一半一起——我是指莎莉文小姐,你们这一对儿构成完全的和完美无缺的一个整体。”

尽管有马克·吐温这样的大作家作证,仍然还是有人不相信这部书是凯勒这位又聋又盲又哑的人写出来的。他们散布流言蜚语,诬蔑这部书是别人代笔,就是说是麦西写的,攻击它缺乏“文学的真实性”。不错,麦西是这部书的责任编辑,对原稿作过加工也是事实,但决不是捉刀代笔。他有力地回答那些造谣诽谤说:“故事的一百四十页原稿装满了一个人的经历,有这经历的只是凯勒,不是任何别的人,而且除了凯勒,也没有人能写得出来。”

谣言平息之后,凯勒的这部著作就进入了英语文学的经典之林,传诵至今,读者争购,销数不衰。从1903年到1961年版权几经转移,印刷版次已查不清。1961年起版权始归戴尔出版公司,从1961年到1980年共印过二十四版。罗斯福夫人埃利诺在新版的前言上说:“这个故事会有许多人读起来很感兴趣,因为这个故事是永远不会完结的。人类精神的关一旦被人认识,我们就永远不会忘记。在她的生活和生活乐趣中,凯勒小姐给我们这些没有那么多困难需要克服的其余的人们上了永不能遗忘的一课……我们都希望这部书有越来越多的读者,让她的精神在越来越广的范围内传播。”

这部自传体的著作写了凯勒二十一岁以前的生活经历,内容是那么的丰富、生动、真实、有趣,无疑是自传文学中的佼佼者,就文学成就来说,和卢梭的《忏悔录》相比毫不逊色。作者是一个又聋又盲又哑的残疾人,但她凭着手摸可以认识周围的世界,她的生活兴趣非常宽广,读书是她最大的嗜好,她还会骑马、游泳,她喜欢参观博物馆,爱戏剧,靠手摸她能欣赏古希腊雕塑的美。这部著作无疑是第一流的文学作品,但作为教育作品来读意义更加重大。

试想一个从一岁半就变成又聋又盲又哑的幼儿,后来居然变成通晓五种语言、知识渊博的学者,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奇迹。究竟这个孩子有什么特点呢?她说:“我的降生是很简单而普通的,无异于别的小生命。”当然也有点儿特别,“人们说,在我还不会走路的时候,我就已经显露出一种好学而又自信的气质。看见别人做什么,我总要模仿着做”。这就是说她的好学是天赋的。但光靠这一点还不是她取得成就的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她对付困难的那种异乎常人的毅力。一个聋盲人要脱离黑暗走向光明,最重要是要学会认字读书。从学会认字到学会阅读,其间所遇到的困难不知有多少。她学说话比聋人学说话,困难还要大几倍。“大凡教聋人说话的人……才会知道我要克服的是什么样的困难。我完全是靠手指来观察莎莉文小姐的嘴唇的:我用触觉来领会她喉咙的颤动、嘴的运动和面部表情,而这往往是不准确的。遇到这种情况,我就迫使自己反复练那些发不好音的词和句子,有时一练就是几小时,直到我感觉到发出的音对味儿了为止。我的任务是练习、练习、再练习。失败和疲劳常常使我想打退堂鼓,但一想到再坚持一会儿就能把音发准,就能让我所敬爱的人看到我的进步,我就有了勇气。”从不在失败面前屈服,坚持练习、练习、再练习,这就是她的那种惊人的毅力。

她在大学学习时,许多教材都没有盲文本,要靠别人把书的内容拼写在她手上,因此她预习功课的时间要比别的同学多得多。当她花费很多时间备课的时候,别的同学却在外面嬉戏、唱歌、跳舞,这真使她忍受不了。“但是不多一会儿,我就振作起精神,把这些愤懑不平一笑置之。因为一个人要得到真才实学,就要独自攀登那奇山险峰。既然没有一条到达顶峰的平坦大道,我就得走自己的迂回曲折的小路。我滑落过好几次,跌倒、爬不上去,撞着意想不到的障碍就发脾气,接着又制服自己的脾气,然后又向上跋涉。啊!登上了一步,我欢欣鼓舞;再登上一步,我看见了广阔的世界。每次的斗争都是一次胜利。再加一把劲儿,我就能到达灿烂的云端,蓝天的深处——我希望的顶峰。”

这种不畏险阻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正是马克思所提倡的。目前我们正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难道不应该学一学这种精神毅力吗?

凯勒之所以能走出黑暗,达到那么高的学术成就,除了自己的顽强毅力之外,同她的老师莎莉文的循循教导是分不开的。“我的老师安妮·曼斯菲尔德·莎莉文来到我家的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她使我的精神获得了解放”。是老师教她认字,使她知道每一事物都有个名字,也是老师教她知道什么是“爱”这样的抽象名词,也是老师教给她日常交往中使用的无数习惯用语。“莎莉文小姐不管教我什么,总是用一个很好听的故事,或者一首诗来讲清楚”。“她描述事物的能力很强,那些枯燥无味的细节,她一带而过,而且从不考查我前天学的功课。讲解刻板的科技知识时,她总是一点一滴,循序渐进,每个题目都讲得那么生动逼真,使我自然而然地记住了她讲的内容”。“就这样,我从生活中汲取知识。起初,我只是一个什么也不懂的孩子,是莎莉文小姐启发了我,教育了我。她的到来,使我周围的一切充满了爱和欢乐并富有意义。她从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使我了解世间一切事物的关,她每时每刻都在动脑筋、想办法,使我的生活美好和有意义”。这样好的老师真是难得啊!

莎莉文小姐在和别人通信中提到她的教育方法与众不同,她教育凯勒就不是把她关在房里进行死板的、注入式的课堂教育。“我们经常在旷野中进行活动。什么词需要用就教什么词。当某一行动需要用上某一词的时候教给她,她很少会忘记。当某一行动需要用某一短语或句子去叙述的时候,她学这个短语或句子就像学一个单词那么容易。显然地,当孩子们在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中间走动时学习语言成效特别快。他们学会了词语,同时也学到了知识。一进课堂,他们就不再是戏剧主角,他们呆坐着看老师动嘴讲这讲那,这不能引起他们的求知欲。消极被动不能刺激起兴趣和精力。孩子们都热心学习他们想知道的东西,而对你要他们知道的东西则不感兴趣”。

莎莉文的教育方法是理论结合实际,是启发式的而非灌输式的。她的教育经验十分丰富,要介绍她的教学经验是另外一篇文章的题目。这里就不多讲了。

王子野

1981年8月26日

后记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也许现代人赋予榜样的定义更广泛也更挑剔了,但人们对诸如品德、意志、耐力等方面爆发的震撼力的崇拜与欣赏却是跨越时空、毫无矫饰的。海伦·凯勒的一生就会带给你情不自禁的震颤与洗礼。

海伦·凯勒,一个从一岁零七个月时起就丧失了视力和听力的不幸女子,最终成为美国畅销书作家、受人欢迎的演讲家、政治活动家和著名的慈善家。此书是她的处女作。作者以真实、自然的笔触再现了自己生命之初二十一年来的生活,为世人留下了一首永难遗忘的生命之歌。

无论你曾经如何地漠然、如何地无动于衷,那种来自漆黑死寂中的对命运的抗争、对自然的挚爱都会扯动你心灵的触角,让你不仅仅有所动,还会有一丝丝的愧疚——没有那么多的困难要克服的我们,人生却如此黯淡。

“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颗伟大的心灵对话。”一个蔑视苦难,战使用你的眼睛。这样的办法也可适用于别的官能。想到你明天有可能变成聋人,你就会更好地去聆听声响,鸟儿歌唱,管弦乐队铿锵的旋律;去抚摸你触及的那一切吧,假如明天你的触觉神经就要失灵;去嗅闻所有鲜花的芬芳,品尝每一口食物的滋味吧,假如明天你就再也不能闻也不能尝了。让每一种官能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为世界通过大自然提供的各种接触的途径向你展示的多种多样的欢乐和美的享受而自豪吧。不过在所有的官能中,我相信视力是最令人赏心悦目的。

王海珍 译 王子野 校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8:29:34